03.03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八旗不光有滿族八旗,還有漢八旗、蒙古八旗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分別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努爾哈赤的軍隊已不下五六萬人。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八旗不光有滿族八旗,還有漢八旗、蒙古八旗

因此,努爾哈赤於該年將紅白黑三旗及所領牛錄析設為八個旗: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正四旗旗幟為純色四方形,龍首朝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黃、白、藍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龍首朝前。

當時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皇帝統領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其餘(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擁有更多機會,比如皇宮內廷侍衛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擔任。

八旗子弟並不是一個“八旗”,他還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洲八旗就是統治者的民族,因為他們歸降統治者歸降的最早,又佔有民族優勢,所以他們的地位是最高的。蒙古八旗的地位稍微低一點,但是他們還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歷代統治者都想盡辦法籠絡他們,最基礎的辦法就是聯姻。

這樣,地位最低的自然就是歸降時間最晚、又不同民族的漢軍旗嘍。相比較而言,漢軍旗和統治階級的文化差異更大,民族關係也相對更僵硬,所以他們的戒備更強。在八旗內部,漢軍旗的待遇是最差的。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八旗不光有滿族八旗,還有漢八旗、蒙古八旗

除了“三個八旗”的區別之外,這其中還有上下旗的區別,分別是上三旗下五旗。其實這個有差別的制度是後來才出現的,最開始的時候,努爾哈赤創造了這種八旗制度,八旗之間是沒有差別的,地位平等。但是當他兒子坐上皇位的時候改變了這種制度,他廢除了各個貝勒按月分值的制度,取得獨尊地位,並且利用手段奪取其他旗主的牛錄,自己掌握了三旗。差別由此誕生。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八旗不光有滿族八旗,還有漢八旗、蒙古八旗

入關以後八旗制度的改組和擴大,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佈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戰爭中,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八旗勁旅痛擊沙俄殖民軍,收復雅克薩城,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數萬名八旗兵士攜帶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駐防,戍衛屯墾,鞏固了祖國的邊防,參加了開發東北、西北地區的勞動。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