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中內心,太準了

古代中國人對天地的直覺觀察非常厲害,一種原因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比較超前,有《易經》引導的思維,更容易直達萬物的本源。另一種原因是中國先聖很多都是在氣功狀態下感悟天地,能獲得非凡的體驗和感動。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出自老子所寫的《道德經》,表面意思好理解:有些人話多,常讓自己走到窮途末路。與其這樣還不如保持安靜。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中內心,太準了

這種說法很多人非常認可,覺得生活中要堅持“沉默似金”準則。也有人不認可,覺得老沉默這樣太悶了。於是正反兩方意見產生。

反方:“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麼說太得罪人了,讓那些口若懸河的人生厭。早年鬼谷子培養了蘇秦張儀這樣奇才,那在別人看來他們就是話多,沒事滿世界奔跑吹牛,然後拉幫結夥的打仗。其實,蘇秦和張儀是很會說話,是用口才征服天下,讓春秋戰國早早進入合縱連橫時代。

再看看現代社會,那些演說家、脫口秀主持人全靠一張嘴活著,你不讓他說話,站在臺前瞪著燈泡眼睛瞅臺下一個小時,誰信呢,人早散了……

正方:其實,古今中外因為話多犧牲的大有人在。三國時,多才的楊修因解讀曹操軍中暗號“雞肋”,腦袋掉了。曾國藩剛出道時,看什麼都不順眼想指責,到了最後成熟每天靜坐反思自己,話說得少了,威信反而更大了。

很多影視劇也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結論,很多壞人把刀架在俘虜脖子上,然後滔滔不絕說個沒完,結果最後自己躺在血泊中,話多!於是,很多壞人把刀架在人家脖子上張開嘴傻笑說話時,我們觀眾就樂了……

不管正反兩方同意與否,老子是真喜歡這句話。他也不囉嗦,把“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埋在心中,修養自己的浩然紫氣,反覆醞釀自己大道智慧。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中內心,太準了

狼煙四起,周朝日漸衰敗,國家圖書館長老子也無法力挽狂瀾。按春秋戰國記載,當時有很多神秘人物預言了秦國將興盛,那周朝的滅亡無法避免了。老子就遠遠地躲開周朝繁華的都市,捨棄了他日日相伴的世界第一圖書館週朝典藏室。他想一聲不吭一走了事。

老子騎著青牛一路噴著紫氣沖天,結果在出關時被守關的領導尹喜截住要出門證。估計也就是尹喜一個藉口,看老子問一句答一句身著冒出燦爛紫氣,高深莫測的樣子,肯定肚子有貨!

尹喜太機智了,逼著老子把大道智慧倒出來。沒有辦法的老子沒法再沉默了,他就寫《道德經》證明自己身份:老子是國家圖書館長,讀的書多,你不認識我,讓你知道老子是怎麼寫的……

寫完《道德經》,老子的氣順了,不再搭理尹喜,城關門一打開,趕緊騎著青牛走人,後面是嘿嘿笑著讀《道德經》的尹喜……

在老子看來,話說的多不多不代表知識水平高低。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並不是你說知道黃河你就知道,生活在黃河兩岸的人天天喝著黃河水,他們才知道黃河的深黃河的黃……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中內心,太準了

諸般皆下品,老子唯一相信的是道,在他看來道高於一切。這就像現代人相信錢一樣,拼命去追求它。而老子在沉默中,高於一切物質等級……

當大道廢棄後,老子認為才會有仁義這種說法;當人過分講究聰明智慧時,老子認為虛偽就會發生。 

對於善良這種美德,老子抱著衡量態度,他從說話質量上有不俗的判斷,他認為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那些善良的人不會於精於說三道四的,而花言巧語的人根本談不上善良。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老子的道,挺準的!

看看周圍世界,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情況,人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會持續增多,燈紅酒綠,正負能量都在拼,人們常會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很多沒用的知識。單純追求金錢常會讓人的身心疲憊,情慾也變得繁雜無比;而追尋大道的人,虛假矯情會一天天減少。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說中內心,太準了

但這個時代,你想沉默就能永不說話嗎?不能!

什麼時候說話,什麼事上說話,什麼是該說的,什麼是不該說的變得非常重要。尋常交往中,尊重他人就做一個善於聆聽的人更讓人放心,善於做事就要知分寸,不亂嚼舌頭。

這不,幾千年後的今天,老外終於也總結了一句: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

聽起來也很有分量,你get到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