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人要學會向死而生

由於疫情的阻斷,春節調休的假期成了寂靜的修行。清早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新抗擊肺炎的進展。對死亡的緊張,對生命的敬畏,尤其凸顯人的渺小與無知。突然間那些凡俗的事物,生活的瑣碎,都不值一提了。

當死亡真正形成一種恐慌,內心反而坦然了。死亡是一件如影隨形的事情,人要學會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這個詞,我第一次接觸是在17年的《開講啦》。那期做客的是科學家顏寧。她講述了她的科學世界,講述了她的成長曆程,也講了她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她說,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向死而生。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到百十年間,只要給你錢,消費的能力誰都有,只要給你食物,消化的能力誰都有,區別於每個個體的是創造力大不同。不是要你創造些什麼,而是要能夠獨立的思考,不屈服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遵從自己的內心。

生活中的我們或許真的迫於這樣那樣的壓力而委屈了自己。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生活而生活,從沒想過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卻總是不滿足自己所擁有的。日子如流水一樣流過,我們卻一無所獲。


一 或許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我們從未精彩的活著。

兒時的夢想你還記得嗎?那時候語文老師佈置的作文總會有一篇“我長大了想幹什麼”的寫題。科學家,宇航員,大富翁或者是周遊世界的旅行家曾萌生在很多童心裡。那時候的自己認為夢想是唾手可得的。就像王健林那一個億的小目標一樣簡單。

長大後的我們卻將日子過得滿目瘡痍,生活的渾渾噩噩。抱怨中還糾結著自考的本科或者研究生還要不要考,司法考試或者CPA的證書究竟有沒有用。想的事情自始至終都沒有落實到行動上,終究是水中月,鏡中花。死亡來臨的時候,連糾結的時間都沒有了。

我有一個朋友,28歲的年齡,青春活潑,笑靨如花。總是喜歡拉著我們一起去爬山,一起去吃街邊的小吃,每次看見我女兒,總要把她逗哭才算完。她是一個愛熱鬧的人,本打算今年五一結婚,卻不幸得了腦癌。每次去看她,她總是哭一會兒,笑一會兒,既堅強又無奈,看她發的朋友圈,格外的心疼。

所以什麼事情都要趁現在,管它是二十歲,三十歲,還是四十歲,五十歲,想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誰也不知道明天是什麼樣子,向死而生,遵從自己的內心,努力讓自己活的精彩而無憾。

人要學會向死而生


二 季羨林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人要學會向死而生


或許是由於疫情而回不了家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春節的緣故,總之這段時間格外的想家。和父親,母親一遍遍的通著電話,卻仍舊解不了回家的渴。母親在那邊喃喃的說,我給你們做的棗花豆沙的饅頭,炸的茄盒,藕合,準備的各樣的魚和丸子,現宰殺的羊和雞.....不知道怎樣讓你們吃上......在母親的心裡,這些東西只有讓我們吃上才是有意義的。只有我們回家才是真正的過年。我,妹妹與父母卻天各一方。

年初一上午,看見鄰居的兒子不知因為怎樣的事情和母親吵了起來,兒子有些頤指氣使,母親有些唯唯諾諾,似曾相識的畫面好像在那裡見過。我們對父母的愛和耐心,總不及對待我們的孩子。可曾想過,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父母是怎樣不厭其煩的教會我們說話,走路,做人的道理.....

如果死亡突然來臨,你會不會哭得昏天暗地,為你未盡的孝。

看過好多文章,說很多人臨死的時候都會看見自己的父母,因為只有父母給予的溫暖才是無論生與死都心之所向的。向死而生,我們更應該加倍的孝順父母,學會感恩和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