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槿年
唐三彩是漢族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是唐代低溫彩釉陶器的總稱,屬於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以黃、白、綠為主要釉色,所以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誕生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國畫、雕塑等傳統工藝美術的特點,採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三彩的最初出現並不是在唐代,而是更早的南北朝時期,只是因為在唐朝發展到了極盛階段,故而冠以“唐”的名號。
誕生背景
史籍中關於唐三彩的記載甚少,所以被人們遺忘了一千多年。1928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洛陽邙山時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眾多的唐三彩隨葬品。大量出土的唐三彩被古董商們運至北京,引起了著名學者王國維、羅振玉等的高度重視和讚賞。之後,洛陽地區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歎。
洛陽唐三彩
出土地區主要集中在洛陽市北的邙山,市南的關林、龍門和市西的谷水一帶,其中洛陽市內出土唐三彩的地點就多達20處以上,所出三彩數量至少500件之多。洛陽出土的唐三彩系本地燒造,一則因為洛陽市北的邙山就有生產唐三彩的原料“白色高嶺土”;二則因為距離洛陽不遠的鞏義市大、小黃冶村發現了燒製唐三彩器的窯址。經1976年以來進行的多次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了豐富的窯具、模具和三彩器等,充分證明了唐代陶器燒造技術方面的先導地位。
興起原因
漢代低溫釉已經非常成熟,最典型的漢代黃釉,漢代綠釉,再到漢代兩色釉, “兩色釉”是把黃釉和綠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比如寶雞出土的漢代兩色釉,主色釉為黃色,綠色描繪成圖案,型體端莊,釉色靚麗。北魏、北齊相州窯,器皿類也有好多兩色釉,器型與寶雞的有所差異,釉色帶有草黃色和綠色。漢綠釉的出現,對唐三彩的產生影響意義重大,唐三彩的燒造溫度,相對以前的那種灰陶,紅陶,提高了一百度,大概可以達到1100度,溫度的提高增加了其硬度。
漢 綠釉豬圈 藏於故宮博物館
再者,唐朝國家強盛,唐太宗統一了北方和西南少數民族,護送文成公主去西藏和松贊干布“和親”,開啟了各民族大融合的安定局面,大大促進了中原和邊疆的成長髮展和經濟繁榮,這是唐三彩繁榮的重要內因。當時,大唐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民族和社會自信,對外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之間的絲綢之路達到了鼎盛時期,加速了中外貿易關係和文化交流,使中原文化和西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互相影響。最重要的是,唐代是個自由,包容,開放的年代;也是世界金融中心。皇家貴族和官員重厚葬,厚葬也是身份的象徵。所以大批工藝大師匯聚都城,尋找更好胎土,加上絲綢之路進口的稀有鈷料,最後燒製五顏六色釉陶。這些精美的傑作,都離不開古人技術傳承,也離不開古人不斷創新智慧。
造型特點
唐三彩分為人物類,動物類,器皿類,文房類四種。唐三彩人物傭中胡人形象很多,胡人就是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來帶長安,盛唐時長安城有許多胡人,有經營的邸店、珠寶店,也有開辦的胡食店、酒店等,甚至有胡人在大唐做官,當時的國都長安就是胡人在我國最集中的城市。胡人最為常見的是深目高鼻,且頭戴尖頂帽,身穿折領衣,牽著鳴駝駿馬,一副商人的模樣。其中永泰公主墓中的三彩胡人俑,頭髮向兩邊分開,各梳一條辮子於耳後,身穿翻領交襟窄袖的綠色胡服,翻領的裡層為黃褐色,腰中繫帶,袍的下襬開叉,左邊好像隨風翻起。他左手叉腰,右手上舉,身邊雖然沒有馬或駝,但從他右手似握轡的姿態看,彷彿一匹矯健的駿馬或高大的駱駝就在他身邊嘶鳴,甚至有的胡人俑還抱著西域樂器,邊彈邊唱。
三彩胡人俑 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
唐三彩中動物傭造型較多,顯然是通過絲綢之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異域動物形象十分突出。如獅子俑就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甚至有獅子帶翼的形象出現,與薩珊王朝的銀器造型很像,如出一轍。更典型的是駱駝傭,作為絲綢之路鼎盛時期的產物,具有強烈的西方文明特徵。這尤其體現在造型上,如洋馬、中亞種的雙峰駝,都呈現出英姿颯爽的狀態,讓我們看到通過絲綢之路,唐朝與西域的緊密聯繫。看到這些駱駝的造型,我們就會想象出胡人在長安經商、生活的影子。到大唐,絲綢之路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作為其主要交通工具的駱駝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盛唐時的中國國家統一強盛、物產豐富,吸引著西域的胡商通過絲綢之路不遠萬里來到中原。來自西域的特產諸如瓜果、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通過駱駝——這一最重要的運輸載體來到中原。而中原的絲綢、瓷器、冶鐵鑄造技術等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乃至歐洲。因此,駝隊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運輸載體。
唐 三彩人形七星盤 藏於洛陽博物館
絲綢之路沿線基本上是沙漠,享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成為絲綢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交通運輸工具,以其默默無聲的千年負載,贏得了中原和中亞、西亞乃至阿拉伯商人的敬重。所以,駱駝成為唐三彩中重要的造型表現形式。唐三彩綿綿不斷地受到絲綢之路的影響,也體現著經濟文化交流影響著藝術的發展趨勢。
製作類別
唐代三彩的製作也因時期跨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早期的三彩多為罐、盤、豆、注子、器蓋類,或是日用器具的模型榻之類。這裡引用來自李鳳墓出土的的一件雙聯盤,這是目前為止發掘出土最早的唐三彩,產於高宗時期。其只有簡單的白色和黃、綠色釉,色澤也不夠華麗,造型也簡單,這都表明在唐三彩創燒的初期,其成型製作工藝、裝飾技藝和燒造水平均處在探索時期。
李鳳墓出土三彩雙聯盤
中期的唐三彩出現在八世紀初到八世紀中葉。這個時候隨著經濟發展,帶動了藝術的繁榮。技術上已經很成熟了,器皿、人物俑、動物俑應有盡有,豐富多彩產量極大,但是中期的三彩又分為前期和後期。比如1995年陝西高陵縣唐李晦墓出土的三彩釉陶持鼓男騎馬俑,是中期前期的作品。騎馬俑通體多為黃色,僅馬鞍上等處有褐色和綠色。這時候的工藝並非全部用釉料,而是和彩繪相結合,此為前期最大特點。同時,這個時候的雕塑水準已逐步成熟,人物俑和動物俑的造型和神態都更加多樣。
三彩釉陶持鼓男騎馬俑 1995年陝西高陵縣唐李晦墓出土
唐三彩最頂峰之作都在中期的後期。這個時候的釉色多元,黃綠紅藍紫褐等全部出現,並被運用的淋漓盡致,也不再使用彩繪,而是純粹的彩釉,技法上諸如點染、蠟染等各種手法都被嫻熟使用,體積上也更加龐大,造型上更加複雜。
三彩載樂駱駝八人俑 1959年出土於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
其中代表國寶級文物三彩載樂駱駝俑,它是1959年出土於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駱駝站在長方形底座上,駝背上的馱架為一平臺,鋪有色彩斑斕的毛毯,共有八名樂手。其中七名男樂手身著漢服,手持胡人不同樂器,面朝外盤腿坐著演奏,中間有一站立女子正在歌唱,呈現了一個流動演出團。其造型的細節比如樂器的種類、毯子的色澤,造型的精緻繁雜,無不令人折服。同時,唐時代的浪漫開放和國際化特性盡顯。更令人驚豔之處在於,它沉睡了千年,出土時依然光彩奪目。
製作流程
唐三彩製作分為:採料,碾磨,淘洗,陳腐,拉胚,塑型,翻模,對接,修坯,拋光,燒製。先素燒,溫度1000度到1100度,完成後,再上釉,點釉,刷釉,灌釉。主要是器物決定用什麼方法上釉。再入窯二次燒製。第二次溫度比第一要低,大概八九百度。人物類還需要開臉,就是臉上五官,眉,眼,嘴,臉頰都需要彩繪,眉眼黑色,嘴、臉頰為紅色。紅色為硃砂彩,一般臉上無釉,有釉的極少。
真偽辨別
三彩真偽,主要在於釉色變化、反銀變化、胎的變化、彩繪的變化、土的變化等,這些都需要時間,主要多看老的把它每個細節記下來,再看仿品,同樣把每個細節記下來,利用對比學和記憶學,尋找不一樣的地方,逐漸積累就能明辨真偽。
歷史意義
唐三彩,釉色豔麗,型體端莊。人物繪畫逼真。中國古代帝陵的陪葬制度肇始於秦朝,發展流行於漢代,成熟於唐代。特別是在經歷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六十多年的變革和演進後,北方少數民族葬俗與南朝漢族為主的喪葬文化逐漸融合。唐代貞觀之治以後,國力強盛、百業俱興,同時也導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於是厚葬之風日盛。令人吃驚的是,當時唐三彩是作為一種冥器,主要是為了模擬墓葬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而供死者死後也能享受生前的榮華富貴。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因此,唐三彩曾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隨葬多少件,但是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作為這些達官顯貴們,並不滿足於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如此,於是從上到下就形成了這麼一種厚葬之風,這也就是唐三彩當時能夠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三彩貼花小櫃
絲綢之路,除了絲綢,茶葉,還有瓷器,三彩等等,其中大多器皿類,也就是唐三彩,多分為陪葬器物和生活器兩種。其中,陪葬器中最著名的體系,又稱為唐三彩“十大件”:(鎮墓獸)(武士,天王,早期武士,中期天王)(文、武官)(馬)(駱駝)都是兩隻。這十大件分為:小號、中號、大號,三個級別,也就是是看主人當時級別所定,鎮墓獸代表鎮宅避邪;文、武官代表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文武雙全;馬——唐代養馬、訓馬,馬極通人性,不光是一種交通工具,也代表一種身份的象徵;駱駝,象徵財富,大多是商駝,也有狩獵駝等。
唐代喪葬制度有了明確規定,出這十大件器物,大多是在西安、洛陽這些都城附近,也就是說,只有帝王,皇親貴族,高級官員才有資格陪葬三彩。墓葬中除了十大件之外其餘都為人騎馬,男傭,女傭,器皿類等;但是隻有十大件是明確記載的。唐三彩陶器當時也是作為一種冥器,曾經被列入官府的規定之列,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就是說可以允許他們隨葬多少件,如規定各級官員的隨葬數量為:“三級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並規定各種器物的高度應在一尺以內。實際上明文有明文的規定,反而他們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很多的倍數,去做這種厚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製數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洛陽唐三彩
瞭解歷史大多是看文獻記載,唐三彩品種豐富,展現了唐代軍事、政治、文化、宗教、金融等等,加上文獻記載,更能還原歷史。漢、唐這兩個時代,從陪葬器物中能看出這個國家是多麼富強。唐三彩從漢代絲綢之路開始,歷經唐代、明代,最終走向世界舞臺。
三彩的消逝
安史之亂後,唐代國力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生產也受到嚴重影響,唐三彩的產量降低。考古發現墓葬中的唐三彩逐漸減少。這個時期唐三彩開始從明器轉向生活用品。五代十國戰爭不斷,沒有了中央集權。還有就是高溫瓷發展成熟,信仰,審美,節儉,更加追求現實主義,基本是轉向實用,以能陳設器為主。厚葬之風慢慢消退。制度的變化與審美,信仰,政治,都有關係。但三彩器皿類還在延續,有遼三彩,宋三彩,金三彩,明三彩……
三彩人物鳳首壺
唐三彩器物色彩斑斕,除黃、白、綠三種主要顏色外,往往是多彩並存。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藝術風格獨特,汲取了波斯等外來文化元素,與絲綢之路上國家有著密切文化交流。隨著駝鈴叮噹的絲綢之路,波濤洶湧的海上陶瓷之路,絢麗燦爛的唐三彩代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吸引了外國消費者特別是那些皇室貴族的眼球,進而形成仿效之風,出現了“波斯三彩”、“奈良三彩”、“新羅三彩”等,促進了這些國家的陶瓷業發展,成為“一帶一路”的歷史見證,進而譜寫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動人的篇章。
域鑑
唐三彩的釉色蛤蜊光與蠅翅紋
夕花朝撿
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於唐代兩都西安和洛陽,此外揚州也出土了一些。估計唐三彩產地也主要在這些地方,但目前所發現的唐三彩窯址僅有河南鞏縣窯一處。鞏縣窯出土的唐三彩有缽、碗、瓶、罐等,還發現有貼花裝飾用的陶範,但沒發現俑。唐三彩對後來的陶瓷發展影響很大,諸如外國的波斯三彩、伊斯蘭三彩、新羅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國的遼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受其影響
犀利歷史研究員
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寶,在唐朝時期非常流行,唐三彩是屬於低溫釉陶器,有黃色、綠色、白色、褐色、藍色、黑色等色彩,主要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唐三彩產於河南洛陽、陝西西安,江蘇揚州。
MeiMei茶空間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於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
匆匆而過的夏天
能中醫文化,瓷器文化,玉器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博大精深,美夠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的中國古代藝術品的東西多不勝數,從戰國青銅器,玉器,中國絲綢服飾,瓷器,漆器,書法繪畫,等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中華大地上利用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妙果仙草,泥土石頭,水坑沙子,創造出輪美奐,無與倫比的高超技藝。
其中瓷器文化中的唐三彩可以說是瓷器文化的一朵奇葩,這種據說是上個世紀在修鐵路時候被發現的中國瓷器,由於色彩斑斕,造型惟妙惟肖,生動活潑,逼真傳神,體型比較大氣,被世界公認是這個的奇蹟,如果現在能夠收藏一件真真的唐三彩可以說三生有幸,造化不淺。
因為唐三彩讓人們愛不釋手,對於喜歡藝術的人們可以說有一種見之不忘,割捨不下的情懷,市場上大量仿製的唐三彩一直大量存在,魚目亂珠,沒有見過真真唐三彩的人也是真假難辨,我由於喜歡收藏,有幸得到幾件唐三彩,稍有研究,不妨與大家一起探討探討,研究一下。
我認為真真唐三彩可以說每一件都是國寶級文武,千年歷史,讓歲月把每一個唐三彩都刻上歷史的印記,漂亮,古樸,逼真,傳神,色彩豔麗,巧奪天工,讓人久久不能釋懷,如果你收藏到這樣的藝術品,你就能夠被它的藝術氣質深深地打動,那是一個手工製作的時代,表現出獨特的感覺,不能夠有沒有一種或者幾種看起來像,實際上不是真品的偽品欺騙了,我這裡有幾件,展示給大家,一起欣賞。
wlm教授
現在國內外比較出名的是,產於河南洛陽的唐三彩。山西省也出唐三彩,但本人還是比較喜歡,河南洛陽產的唐三彩。上個月不小心把唐三彩的馬摔壞了一隻腳,沒辦法補了。心疼到現在,真的很可惜!
點典人生
唐三彩,中國封建唐王朝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它將中國人類歷史的陶瓷工藝文明,從單色釉、雙色釉創造成三色釉的光輝成就。也代表了封建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的輝煌歷史。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考古研究日益成熟,在國內各地的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唐代燒製唐三彩的窯址遺址:河南鞏義市黃治窯址、河南內丘西關窯、陝西銅川黃堡窯址、陝西西安機場窯址。依據史料和現實考證,唐三彩分佈在長安和洛陽,考古界也稱之為西窯和東窯。
唐代被公認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時代 ,建都長安,陪都洛陽。於是唐王朝統治者顯然會將代表燦爛文化的唐三彩燒製之地建在長安和洛陽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唐代“官窯”。
唐三彩彩色斑斕、絢麗多姿,濃豔的釉色體現了唐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唐朝藝術文明史上的魂寶。對現代歷史學、考古學起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