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有人說美國喜歡拍科幻電影,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而中國喜歡拍古裝劇,因為中國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古代的文化、習俗、飲食、制度等等都是李夫子研究的方向,而對於大多數小夥伴來說,可能大家對古代的帝王、名臣、武將、文豪等人物以及歷史大事件有一定了解,而對於古代接地氣的風土人情卻很陌生,而今天李夫子就給大家普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古人對顏色的喜好!可能很多小夥伴感覺很奇怪顏色有什麼稀奇的?其實如果真的深入瞭解古人對顏色的認知,你會發現裡面的內容同樣豐富玄妙,且看李夫子一一道來。

古人的顏色搭配與現代人不一樣

幾乎每年都會上映很多的古裝電視劇和電影,裡面的服裝設計,說實話,甭管是哪個朝代,設計的都叫一個五光十色。比如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的跟歷史沾點邊的電影,像《英雄》裡面用到了綠色、黑色、紅色,還有《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面的黃袍、菊花、黃金聖鬥士的金黃色等等,反正李夫子覺得不好看,太刺眼,可能是個人審美的原因吧。不過李夫子要告訴各位,我們的古人其實根本就不會這麼穿衣服,他們對於顏色是有偏好的,“好色”,但是絕對不是像咱們現在“雨露均霑”,而是要有講究的。如果有時光機的話,我們穿越到古代,你如果穿衣跟現代一樣混搭,什麼都顏色穿在身上,那是很有可能被有關部門抓住懲罰的哦。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五色五行說”的由來

所以古人對顏色和穿衣的講究跟咱們現代人是不一樣的,想了解這個知識,就必須要先從影響歷代王朝的“五色五行說”講起。什麼是“五色”呢?古人一直覺得這個世界是由“青、赤、白、黑、黃”五種基本顏色構成的,也稱為五正色!這跟西方人現代所講的“三原色”的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五色五行”又指的是什麼呢?古代先民們認為“五色”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古人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了世界萬物,它們不但賦予了萬物的屬性,而且也決定了萬物的性質和關係,這是最早期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這個觀點最早是由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向周武王陳述治國大道時提出的。當時他講了九條策略,史書稱之為《洪範九疇》,其中第一條就是五行說。這個“箕子”是誰呢?他是商紂王的叔父,周朝建立以後,周武王對箕子非常優待,其封地被分封在今天的朝鮮一帶,賜予侯爵,史稱“箕子朝鮮”或者是“箕氏侯國”,被認為定都在今天的平壤一帶。總之這位老人家提出這個觀點以後,咱們的老祖先們就把世間萬事萬物都納入了“五行”的體系裡面,比如“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味”:酸、苦、甘、辛、鹹!“五氣”:風、暑、溼、燥、寒!就連春、夏、秋、冬的四季,也一定要加上“中季”湊成“五季”。也就是說古人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同理,方向也能跟這個理論相匹配。日出東方,與木的生髮相類似,所以東方屬木;南方炎熱,所以屬火;日落於西,與金清肅收斂的特徵類似,西方就是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類似,故屬水;而中央象徵承載受納之力,所以稱之為土;由此與之對應的五種顏色,也就孕育而生了!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古人又把這五色和春、夏、中季、秋、冬,五季一一相對,然後把它用在了天子身上,根據季節去更換天子的居室、衣服、配飾、車馬、馬匹、旗幟、儀仗的顏色,這就是“五色五行說”的由來。

“五德終始說”的盛行

自從箕子向周武王闡述了這套理論之後的700年後,有一個陰陽家叫“鄒衍”,經過他的前期研究,創造性地又提出了一個各大諸侯都非常感興趣的新理論,就是“五德終始說”!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朝代的終結、興起就猶如五行轉換,相生相剋,無止無盡。也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一個朝代是一個屬性,比如說周朝是“佔火德而得天下”,尚紅色。秦國佔水德,尚黑色,所以水克火。在公元前256年,秦國滅了東周,按照這個理論來講,那就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天命如此。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秦始皇嬴政也覺得這個理論基礎很好,就此施行了“水德”的政令制度,比如說以十月為正月,崇尚黑色,並且還把黃河改了名字叫做“德水”等等。由此歷史上第一個用“五德終始理論”治國的制度,在秦始皇的強力推動下粉墨登場。之後的歷朝歷代也是有樣學樣,玩起了這一套。比如說漢高祖劉邦,當時他有一個大臣叫做張蒼,認為秦國暴虐無道,不屬於正統朝代,所以應該由漢朝來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漢朝之正朔應為“水德”。直到漢文帝、漢武帝的時候,他們又認為秦屬於正統朝代,又改漢正朔為“土德”,因為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又認為漢朝是屬於火德,尚紅色。再後來東漢的光武帝光復漢室以後,又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的正朔為“火德”,顏色是紅色。東漢和以後的史書就是採用這種說法的。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黃色”作為皇家專屬色的由來

看起來對於漢朝正朔屬於哪個五德,好像是挺亂的,其實說白了,其目的就是統治階級要給自己建立的政權臉上貼金,要表明和闡述自己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所以崇尚什麼德,就對應什麼顏色,自然就變來變去了。既然要表明自己的正統性,作為天之子,萬民表率的皇帝,他們穿衣服對於顏色那也是有嚴格規定的。比如說秦始皇特別崇尚水德,水德對應的是黑色,所以他常穿黑衣服,漢文帝崇尚土德,所以他是第一個歷史上穿黃袍的皇帝。可是這個事情後頭還在變,比如說東漢的光武帝劉秀崇尚火德,穿的衣服就是以紅色為主。那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現在都一直覺得皇帝應該穿的黃袍正式流行了呢?通過翻閱史料發現,是從隋唐開始的,這兩朝的皇帝都比較崇尚“皇天后土”的說法,以黃為貴,黃袍就成了皇帝的專用衣服,據《唐6典》記載:

“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柘黃就是用柘木枝染成的赤黃色,柘木是一種樹木的種類了。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但是,那個時候民間老百姓是照樣可以穿黃色的衣服的。那從什麼時候老百姓就不能穿黃色的衣服了呢?從唐高祖武德年間,皇帝當時下詔:“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等到李治繼位後,更是下詔:“一切不許著黃”

,從此直到滿清滅亡的1000多年時間裡,黃色就正式成為了帝王家專用之色,其他任何人穿黃、著黃,甚至用黃等皆為謀反,不僅殺無赦,甚至會滅九族。

當時的唐高宗還規定了體制裡官員袍子的顏色,比如“三品以上官員和親王的官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硃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大紅大紫”為什麼是代表著一個人飛黃騰達的原因。當然現在這兩種顏色如果搭配不好的話,肯定是被人笑話土氣!等到後來,明朝可能嫌顏色太雜,直接就把大紫給廢掉了,只留下了大紅,大紅就成為了黃色之後最高貴的權貴色彩。以上只是說了個粗略的大概,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在古代服裝的顏色它是有一定劃分社會等級作用的。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紅色”是權貴人家的專屬色

在古代穿衣打扮、房屋建築也都必須要遵守一定的顏色規則。咱們現代那是隨心所欲的,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各種顏色的衣服,不受任何制約。就連蓋房子也都可以想用什麼顏色就用什麼顏色,沒人能拿你怎麼著。可是如果是在古代,在古人們看來,這是絕對不能想象的。除了黃色之外,喜慶的紅色,古代老百姓其實也是在用的,但是並沒有現在這麼普及,這麼隨意,這麼簡單。根據周朝的有關規定,只有上流階層可用硃紅色的車馬器具,穿以紅色為主調的衣服,而紅色的靴子、旗子、帶子常作為周王賞賜的珍貴禮物。老百姓結婚紅色也是不能用的,但可以用白色,後來隋唐結婚的時候還可以用玄黑色。直到秦漢大一統了以後,老百姓使用紅色才多了起來,但也是等級制度森嚴,使用紅色分量得多和少,都要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就是僭越。比如說當年劉邦稱帝以後,為了凸顯“劉姓”的尊嚴,規定只有劉姓諸王的宅邸才可以使用硃紅的漆門,這才有了後來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朱門”也就成了王公貴族和富貴人家的專有名詞。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白色從結婚色演變成喪葬色

剛才也說了古人結婚曾經用過白色,它不是咱們現在用的西方婚紗這麼簡單,全都是白花花的一片。我們現代人就覺得這有點晦氣啊,家裡有喪事才會用白色啊,誰結婚用白色?可是根據《呂氏春秋》中記載,

“商湯之時,其色尚白,其事則金。”也就是說上古殷商的時候,白衣在早期是一種吉祥的服裝,白色也非常吃香。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白衣就成了一個“凶服”呢?有史料顯示,應該是起始於漢代。在西漢編纂的儒家經典《禮記•曲禮》篇中就有記載:“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就是說父母在,帽子不能有純白色的飾物、更不能有純白色的衣領。當然了,這只是源於漢代,在當時還並沒有形成社會共識。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漢朝末年,出了一個當世梟雄,叫“曹操”,他力主打倒一切繁文縟禮,就曾主張“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帢”是古代人帶的一種便帽,白帢就是一種縑帛為底料,不加染色的帽子。他為了做表率,在平時就戴這種白色的帽子,甚至連參加宴會這種重要場合的時候都不脫下來,當時白帢還非常流行,是一種時尚。等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白色還一度作為皇家顏色,根據《東宮舊事》記載:“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並紫結纓。”當時南朝宋有一個大將叫蕭道成,他篡位登基,建立南齊時,“王敬則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令即位。”意思是說把白紗帽就像加冕的王冠一樣帶到他的腦袋上。直到歷史發展到了南宋,白色才被官方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加以禁止了。根據《宋史·輿服志》記載:“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於是禁服白衫。自後涼衫只用為凶服矣。”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綠色為什麼在古代不受待見

那最後我們再來重點講講綠色。因為直到現在“綠帽子”他成了一個帶有貶義的代稱,可是我們經常在說綠帽子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綠帽子要代表那方面的意思?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綠色在咱們傳統顏色觀中是作為一種“間色”,常常被作為賤色看待。那什麼是“間色”呢?就是由青、赤、白、黑、黃五正色衍生出的顏色。正色的地位是很高的,而間色就不行了。綠色是由青和黃這兩種正色調和而成的。自然出身就不好,再加上春秋的時候,古人不知道因為啥,就是不喜歡這個顏色。

早在春秋的時候,這社會上就有一種風氣,“典賣妻女以求食者,綠巾裹頭,以別貴賤。”還有《詩經》中說:“綠衣黃裳。心之憂矣。”《詩經》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其實古人穿衣服是衣和裳兩部分的,上面的叫做衣,下面的為裳,搭配的時候上面一定要是正色,下面一定是間色,綠色是間色,如果你做成了衣,而黃色做成了裳,這就是上下易位,藉此比喻正妻失位,賤妾上的意思。就是說小妾翻身當主人了,所以心中憂愁!所以要是真的追溯綠帽子為啥是現在這個意思,還得從3000年前談起,再加上唐朝推崇的是土德,崇尚黃色,而木克土,而綠色恰好屬於青色系,這能受待見嗎?

漫談古人對顏色的認知與喜好:古代服裝顏色代表不同的社會等級

再後來到了元朝,統治階級為了收錢,增加稅收方面的管理,用法律的形式將綠色衣著與社會地位捆綁在一起,《元典章》就規定:“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巾”,只要你們家有女子從事娼妓的職業,那麼他的家長還有哥哥、弟弟就都必須裹青巾,區分卑賤。從此綠帽子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李夫子說顏色

李夫子剛剛講述了古人對顏色的認知,各位小夥伴是不是感覺很複雜、很玄學呢?感覺古人的講究太多了,還是沒有現代人活地瀟灑、愜意。不過通過顏色與衣著穿戴的講究,我們也能夠更深入的瞭解古人們的風俗習慣,這也算是漲了一些見識和知識,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什麼收穫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