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近日

《湖北日報》

以“一湖兩岸魚米香”為題

聚焦洪湖東西兩岸

洪湖市與監利縣的特色農產品

一起來看看吧~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一湖兩岸魚米香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監利

競相為農產品搭臺唱戲

11月15日,洪湖市隆重舉辦一年一度的螃蟹節。一湖之隔的監利縣也在緊鑼密鼓籌辦麵點節。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市舉辦第六屆清水螃蟹節(石磊 攝)

近年來,洪湖兩岸的洪湖市與監利縣競相舉辦節會活動,為農產品搭臺唱戲。洪湖的龍蝦節、荷花節、螃蟹節,監利的蝦稻節、黃鱔節、麵點節等等,你方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

洪湖市位於洪湖東岸,監利縣地處洪湖西岸,共享洪湖水面。受洪湖水灌溉滋養,兩地水產、水稻產量高品質好,各具特色又相互競爭,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肖楊 攝)

01

洪湖特色農副產品走向全國

11月14日,洪湖市萬全鎮華貴食品公司正在調試新設備。“今年產品供不應求,公司新投入1000多萬元擴充產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曾令旗介紹,公司現有藕帶、小龍蝦、野蓮汁等30多個品種,在淘寶、天貓等17家電商平臺開設華貴生鮮店鋪90多個,日銷5000多單30多萬元,年產值11億元。

2018年7月12日,外交部向全球147個國家推介湖北,宴會中第十道菜就是洪湖藕帶,洪湖野蓮汁為宴會指定產品。今年武漢軍運會期間,洪湖野蓮汁又成為指定飲品。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藕帶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清水蟹

螃蟹是洪湖水產另一張名片。每年國慶過後,全國水產批發商雲集洪湖採購螃蟹,批發市場車水馬龍。

水產是洪湖傳統支柱產業,全市水產養殖面積116萬畝,年產量100多萬噸,很早就被評為“全國水產第一市”。“現在洪湖水產已經從常規養殖轉向名特優養殖,從水產養殖轉向水產種植,從賣生鮮水產轉向深細加工。”曾令旗說。

除了水產,洪湖市在水稻產業也樹起自己的旗幟——全省最大水稻合作聯社春露,佔據了綠色再生稻制高點。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春露“再生稻”

春露合作聯社有社員3450人,自己種植再生稻10萬畝,帶動其他農民種植20萬畝。“洪湖春露”再生稻米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認證。因為好吃有營養,春露再生稻米吸引國內外客商訂貨。廣州中膳國際、重慶隆平人和、北京高略、中化集團等企業紛紛與春露簽約合作;華中農業大學、武漢農科院、長江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也紛紛建基地推廣新品種。

春露合作聯社副理事長蘭夕良介紹,合作社在洪湖市開發區內投入1500多萬元建立大米加工廠,在峰口鎮建立烘乾廠,在萬全鎮建了7個大型倉庫。他們還參與全省再生稻產業體系建設,並獲得全國再生稻產業體系建設一等獎。洪湖市政府計劃在全市範圍內打造再生稻統一品牌,向國家申報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再生稻(王欣 攝)

監利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

02

即使獲得再多榮譽,蘭夕良依然不敢說春露就是全省水稻“老大”,因為隔壁監利縣的水稻種植面積比洪湖市將近多一倍。

監利是全國產糧大縣,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30萬畝,去年稻穀產量130萬噸。前幾年全國早稻生產調度會在監利召開,與會代表參觀了該縣第一家育秧工廠——三豐農機專業合作社。

周振濤是三豐合作社理事長,也是鎮農技員。經過多年嘗試,他終於試驗成功機插秧,自此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翻開監利水稻生產新篇章。一時間,育秧工廠風光無限,社會資本紛紛下鄉建廠,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成為監利農業新成果。

育秧工廠從播種育秧起就為農民提供多種服務——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提供機插機收機防、全程託管服務等等——從一粒種子到一粒大米,都可以通過育秧工廠實現。

水稻生產市場化程度在監利出現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催生一批現代農業弄潮兒——開創機插秧先河的周振濤、全國知名的“女糧王”畢利霞、攜資本下鄉的“碩士農民”劉應文、號稱“農田保姆”的歐陽斌……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他們直接面對市場殘酷競爭,不斷探索現代農業盈利模式。

有了先進種植技術和靈活的生產服務模式,加上長江、洪湖、四湖總乾渠的灌溉,監利優質稻生產始終處於全省領先地位,稻穀收購價常年高於周邊縣市或省份,大米暢銷全國各地。“監利大米”被認證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中國小龍蝦第一縣監利走向世界(視界網 徐美平 攝)

03

小龍蝦成為監利農業新名片

就在周振濤探索出育秧工廠不久,監利農民又引進稻蝦綜合種養,探索“雙水雙綠”模式。

監利縣農村農業局副局長李詩模調查,一個成熟蝦稻共作模塊約30至50畝,畝產值5500元,畝純利2500元以上,實現“一田兩收”——一畝田既收水稻又收龍蝦,達到“綠色水稻+綠色水產=糧食提質+龍蝦增量+農民增收+生態安全”的效果。蝦更肥,稻更香。監利蝦稻米售價高達10元以上,是普通大米3倍多。

“養蝦賺錢”成為監利農民共識,蝦產業開始紅火起來。

去冬今春,全縣新增蝦稻面積28萬畝,達到108萬畝,小龍蝦產量約15萬噸。監利成為全國小龍蝦產量第一縣。通過開辦小龍蝦加工廠、連鎖餐飲店,監利龍蝦品牌逐漸打開知名度,成為監利農業的新名片。

品牌,共同的呼聲

04

今年是小龍蝦產業高歌猛進之年,也是蝦農失望之年。蝦稻田面積創下新高,但蝦農整體沒有賺錢,一些加工廠也囤貨不少,資金壓力陡增。

滿堂紅食品公司董事長羅躍新把北京信良記與深圳墮落蝦兩家下游銷售商拉進來成為加工廠股東,今年與兩家新股東合作新建了兩家加工廠。即使“借船出海”讓滿堂紅少了渠道之憂,羅躍新依然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小龍蝦(圖源網絡)

“酒香也怕巷子深”。品牌,成為一湖兩岸共同呼聲。無論是水稻還是水產,無論是洪湖還是監利,都在竭力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進行綠色產品認證和地理標誌認證、參加各地博覽會、舉辦各種節會,政府和企業不遺餘力。

“品牌建設是項系統工程。”監利縣農村農業局高工劉孔清對監利大米品牌建設頗為遺憾,全縣水稻品種100多個,大米加工廠90多家,“雜亂”影響了監利大米品牌。“洪湖再生稻統一品種,全市無論哪個地方種植的再生稻都是豐兩優香一號。”蘭夕良對此很有信心,但他依然認為,春露再生稻在品牌建設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洪湖珂里(雷剛 攝)

一湖兩岸農業資源稟賦略有差異,洪湖養殖水面大,故而水產品多;監利農田面積大,水稻種植業較為先進。現在隨著餐飲等終端需求回溯到種植養殖環節,洪湖也開始發展再生稻,監利也主攻龍蝦。

“打造品牌要有差異化思維,同質化競爭有害無利,最終只能以價格戰結束。”曾令旗說,華貴公司作為後起之秀,沒有發展大水產去養魚,而是從“小”做起發展水生蔬菜,繼而打開市場需求缺口。

政府每年辦節會,對提高農產品知名度、推動品牌創建起到較大作用,但品牌建設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企業的事。走市場路,按規律做,方能走得更遠更穩。

一湖兩岸魚米香:《湖北日報》聚焦洪湖兩岸特色農產品

記者:羅序文

通訊員:崔巍程和平

編審:吳琪

總編審:黃麗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