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北京時間2月21日,第70屆柏林電影節盛大開幕。開幕當天,首場特殊展映的影片便是賈樟柯導演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說來,賈樟柯可謂說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1998年2月,初出茅廬的賈樟柯帶著首部長片《小武》來到第48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青年論壇首獎沃爾福岡·施多德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引發轟動,賈樟柯蜚聲國際影壇。

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婁燁、王小帥、賈樟柯、張元、路學長、張揚、管虎、王全安等)的領軍人物,導演作品獲得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戛納、柏林)青睞,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與其他導演不同的是,賈樟柯的作品多在海外放映,且很少啟用知名演員,拍攝的電影多以普通人為關注點,善於將宏大的時代背景放置在某座城市中,關切的是人群中沉默的大多數。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我覺得生命的尊貴,在人海里面。”

今天,來看看賈樟柯和他的電影代表作,對於一些城市,或者一些人,或許你會有不同的看法。

出生于山西汾陽的賈樟柯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情結,早期作品均在山西取景,《小武》《站臺》《任逍遙》是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展現的都是真實而困惑的生命個體。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小武》講述了生活在中部某小縣城的梁小武在接連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後最終失去自由,成為囚徒的過程。

影片拍攝成為20萬,以粗糙生猛的視點展現了底層人民的生活,而創作靈感來源於導演賈樟柯的一次探親經歷。為了達到影片的真實效果,全片都採用了非職業演員的演員。繼1998年《小武》在柏林電影節驚豔亮相後,時隔22年後,該片以4K修復版再次回到柏林電影節,與觀眾見面。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站臺》講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初,汾陽縣文工團的一群年輕人在社會變革浪潮中由“尋找”到“迴歸”的成長故事。

影片片名取自劉鴻原唱的同名歌曲《站臺》,如同歌曲所表達,影片也展現了青年的苦悶與迷茫。相對《小武》,這部作品有北野武工作室參與投資,製作更為成熟。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任逍遙》講述了失業工人子弟的生活,兩名19歲的少年彬彬和小濟搶劫銀行未遂的故事。

這部影片是繼《站臺》後,北野武工作室投資的第二部長片,入圍第55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在賈樟柯的鏡頭下,工人白背心、主人公斌斌街頭賣光盤的場景體現了年代印記。影片展現了時代變遷下,任何人都難以擺脫現實的牢籠。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三峽好人》講述了煤礦工人韓三明和女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到了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

影片獲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賈樟柯以真實的鏡頭記錄了奉節解體的現實,展現了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海上傳奇》是由賈樟柯執導,2010年上映的紀錄片。記錄了陳丹青、楊小佛(楊杏佛之子)、杜美如(杜月笙之女)、張心漪(曾國藩之曾外孫女)、韋然(上官雲珠之子)、費明儀(費穆之女)、韋偉、侯孝賢、韓寒等18位與新舊上海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受訪者,講述了關於城市以及人生的點點滴滴。

與以往作品不同,《海上傳奇》的畫面頗為精緻,以18個人的親身經歷,講述了18段歷史洪流中的傳奇故事,這部作品是賈樟柯獻禮上海世博會的城市紀錄片,入圍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山河故人》講述了汾陽姑娘沈濤一家三代人從1999年到2025年情感、時代變化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中,賈樟柯首次採取海外拍攝,從山西汾陽、上海輾轉到澳大利亞。影片選取了三個時間節點,1999、2014、2025,分別代表著“過去、現在、未來”,表現了時間與鄉愁的主題。該片入圍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在賈樟柯的作品中,多表現時代的變遷與中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他也以自己的美學追求和對社會的思辨展現了一位電影人的“良心”,如他所說:“當一個社會匆匆向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了那個被你撞倒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