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老教授、新鄉賢夏昭炎在鄉賢館留影

12月4日上午,攸縣石羊塘鎮鄉賢館講堂,一群鄉村老頭老太聚精會神地坐著,講臺上的老人正結合調解村民小糾紛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法律知識。

講課的老人是84歲的老教授、新鄉賢夏昭炎,這只是他平常忙碌身影的一個小鏡頭。退休後返鄉定居15年來,夏昭炎從沒有歇息過,比在湖南科技大學當教授還忙。鄉賢館彷彿就是他的家。

作為石羊塘的新鄉賢,夏昭炎的影響已飛越了他的故鄉。2018年1月16日,在第七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表彰座談會上,他作了題為《只為播種文化的那份初心》的發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讚揚:“令人感動、令人稱道的夏老師,是新時代的鄉賢代表”。今年9月6日,他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面對盛譽,夏昭炎很謙遜,對前來採訪的我們說:“中國鄉村需要更多的公益文化行動,我做的都是些力所能及的平常小事。石羊塘是我的出生成長之地,也是我的心靈安放之地,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變好,民風一天天變好,我心足矣。”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夏昭炎和老伴在鄉賢館給假期學校的學生上課

尋 根

故土是新鄉賢的根脈,那些成長往事是他們堅守與創新的原動力。

童年磨難

還原夏昭炎的人生軌跡,便大致可以知道他後來走上鄉賢之路的原由。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將我們領到客廳後,夏昭炎用李白的詩感嘆,自己走過的是一條充滿艱辛與坎坷的林間路。

攸縣石羊塘是夏昭炎的根,承載著他的鄉愁,有他說不完的故事。快樂的,或者不快樂的,都烙在記憶裡。

“1936年夏天,我還只有8個月大,父親因去縣城參加同學的生日宴,酒醉後與幾個同學在洣水河游泳而不幸淹沒。2歲的時候,我母親遠嫁到了四川忠縣(今屬重慶管轄)。因此,我一輩子都不敢喝酒。”夏昭炎沉默了一會兒之後,講起了他的不幸的童年。

沒有了雙親撫養的夏昭炎,從此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夏昭炎說,他的爺爺在舊社會是一位老鄉賢,雖然沒有權勢,但是聰明睿智、深明大義,深得周圍村民的尊重。爺爺對他的教育十分關心,經常給他講述韓世忠英勇抗金、岳飛忠貞報國的故事,講李密《陳情表》對祖母的反哺孝親之情。爺爺對他的童年影響很大,為他以後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他能夠重視學習,重視文化,走出村莊。

也許命運的改變從那時就已經開始,他揹著行囊走向更大的世界,要用自己的思想和毅力去實現內心的夢想。

年少報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個人的命運要跟時代的命運連在一起才有意義與價值。”夏昭炎說,“我成長的每一個腳印,都打下了時代的烙印,由衷地感謝黨對我的培養與關懷。”

1950年,夏昭炎在縣城讀初中時,還是村民眼中的少年,而他卻積極響應祖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報效國家。1951年1月,他因有文藝特長而被破格批准入伍。

這樣,夏昭炎從一個只有爺爺奶奶陪伴的讀書郎成為了一位革命軍人。他不無自信地說:“在黨的教育下,我有了更堅強的信念;在部隊的那段經歷,決定了我未來的道路,決定了我將成為一個今天這樣的人。”

“我所在的部隊,是抗美援朝的參戰部隊,經歷了血和火的鍛鍊,我的很多戰友犧牲了,那是真的了不起啊。我作為文化後勤人員,雖然沒有親自上前線殺敵,但也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夏昭炎談到了自己參軍的經歷,回憶起在部隊的往事,臉上滿是情真意切。

1955年,20歲的夏昭炎轉業回鄉,進入攸縣人委會商業局工作。雖然那是一個令人豔羨的的崗位,但他總想圓他的大學夢,因此,白天上班,晚上讀書,1956年8月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1960年畢業後被分配到酃縣(今炎陵)一中當了教師,1970年調縣委宣傳部搞理論教育,1979年調到湖南科技大學任教,最終晉升為教授。

劫後回鄉

“鳳凰的美麗,不在它華麗漂亮的羽毛和姿態,而是它浴火重生的堅韌!你們看我現在身體不錯,其實我是從鬼門關裡走過一遭的人。”站在我們面前的夏昭炎精神矍鑠地說。

2004年,為了教育事業付出了大半生心血的夏昭炎退休。那年他69歲,想回老家頤養天年,卻不料在大過年時查出罹患了胃癌。

夏昭炎的老伴楊蓮金回憶說:“當時情況很危險,醫生都說能不能治癒還很難說。正月十四日做手術,他的胃被切除四分之三,隨後是7次化療。那種痛苦就算年輕人也夠受的,進行第4次化療的時候,可能因為下藥劑量太大,他身體反應強烈,感覺到生不如死,吃不下,吞不下,看樣子好像撐不下去了,但是他最後還是堅持到底。”

手術後,夏昭炎和老伴從湘潭城裡回到攸縣石羊塘鎮高橋老家定居。

因為治療及時、得當,也因為有著頑強的意志,夏昭炎終於戰勝了癌症,身體鍛鍊得越來越好。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鄉村裡長出一棵文化樹

追 夢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力量,治貧必先治愚。

種文化樹

“回到石羊塘生活以後,我看到村裡戶戶通了水泥路,家家蓋起了新房子,農民的物質生活充裕了,但文化生活卻比較貧乏,沒事就圍著打牌,閒聊家長裡短,孩子們的娛樂就是玩泥巴。”

夏昭炎回憶當時看到的情景,頗有感慨,接著動情地說:“我年輕的時候懷揣著很多夢想,老了依然喜歡追夢,面對農村現實,萌生了新的夢想,就是提升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種田,我就種文化。”

老夫聊發少年狂,夏昭炎說幹就幹。他和老伴拿出了部分積蓄,在村裡購置了兩間閒置的陳年老屋,辦起了高橋文化活動中心。

夏昭炎是村民眼中令人尊重的大知識分子,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高橋文化活動中心聚集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讓新鄉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攸縣、石羊塘鎮兩級黨委、政府從政策和資金上對高橋文化活動中心進行了積極的扶植。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高橋文化活動中心規模越來越大,前年又有了“鄉賢館”的新名稱。這裡包含三館:圖書館、國學館、民俗館;三校:老年學校、少兒假期學校、週末課堂;三隊伍:文藝隊、體育隊、軍鼓隊;一個小廣場。圖書館藏書過萬冊;國學館內有琴、書畫,經常有人來下棋,練書法;民俗館內有農耕文明民俗舊物,讓孩子們認識舊時農耕文化。

如今,石羊塘鄉賢館不僅是當地村民的活動中心,還與外界聯合舉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今年重陽節,湖南省“我們的節日·重陽·孝老愛親·攸美鄉賢”主題活動就在這裡舉行,省、市相關領導和村民一起觀看了鄉賢表演的詩歌朗誦《鄉村童話》、情景彈唱《攸州謠》、小組唱《門前三小樂萬家》等節目。當日,湖南省委宣傳部還向鄉賢館捐贈了圖書。

夏昭炎在鄉村種下的這棵文化之樹越長越大,枝繁葉茂。

孩子樂園

“看!這就是我們的教室啦!”

夏昭炎和老伴楊蓮金帶我們來到他們給孩子上課的地方,高興地介紹著,就像在介紹他最親切的孩子。

針對鄉村教育力量相對薄弱的現狀,夏昭炎說,2011年,他創辦了少兒假期學校,做到寓教於樂,啟迪孩子們的學習思維。

假期學校教學內容,包括體育、歌詠、繪畫、語文、數學、英語的教學,舉辦暑假作業評選、才藝表演、書法、朗誦、腦筋急轉彎、成語大賽、漢字大賽、詞語接龍、猜謎語等等活動。孩子們在這裡找到自信和樂趣,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反應能力、學習能力、想象力,還培養良好品德、膽量和勇氣。

少兒假期學校名氣越來越大。這三年來,暑假來聽課的孩子都在300人以上。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環境生物技術學院、中南大學以及湖南中醫藥高專的師生,也利用暑假來給孩子們上上課,進行社會實踐。

為了滿足附近村裡的留守兒童學習需要,從去年開始,夏昭炎還辦起了週末課堂。

夏昭炎辦學校不僅不收任何費用,還把自己這些年獲得“感動株洲十大人物”“書香家庭”等獎項的獎金捐了出來,設立獎學基金,對學習優秀的孩子給予獎勵,對來書屋借閱圖書並寫了讀書心得的,按寫了多少分別獎給新書1—3本,並授予讀書小學士、讀書小碩士、讀書小博士的稱號。這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讀書興趣。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夏昭炎在鄉賢館給鄉鎮幹部講黨課

夕陽晚照

“早,又散步啊!”

“對啊,今天天氣好著哩。”

夏昭炎告訴我們,他一般早睡早起。鄉下空氣好,有雞有鴨有小鳥,還有鄉鄰的歡笑聲。鄰居碰面,總是重複兩句平淡的招呼話,但顯得很親切。

在夏昭炎老兩口的影響下,住在鄉賢館周邊的老人,多會自動到鄉賢文化中心廣場做保健操,打太極拳,或者散步,美好的一天就開始了。

一直以來,鄉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夏昭炎回鄉之後發現,村裡的老人因長年累月的勞累往往在精神上變得比較木訥,除了打點小牌,對自己的身體,對外界事物,不怎麼關心。

2009年,夏昭炎建立老年活動室,積極開展活動。2012年,活動室被攸縣老年協會授予全縣最佳村級老年學校的稱號。他的幹勁更足了,籌錢購置了30套太極拳服裝,後來又花了3萬餘元搭建了風雨棚,添置了乒乓球桌。

老年活動室建立起來後,來活動的老人越來越多,於是,夏昭炎又辦起了老年學校,每個月上課兩次,夏昭炎夫婦承擔了大部分的課程。

夏昭炎給老人上政治、法律、環保知識課。他的老伴楊蓮金退休前在湘潭市衛生局工作,熟悉老人的保健知識。針對村裡老人過去有點迷信思想或者不科學的鍛鍊,導致生病時不能正確地處理甚至延誤治療的現象,楊蓮金給老年人開講保健知識。楊蓮金說,老年保健課堂開課以後,村裡老人的保健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有好幾個老人的小毛病,就是通過學到的知識自己處理,慢慢痊癒的。

夏昭炎說:“城市老人流行跳廣場舞,如今石羊塘的老人也喜歡上了廣場舞,還參加了全縣老年文藝匯演呢。”

弘揚新風

“鄉村中存在的愚昧陋習,是影響農村文明建設發展的絆腳石,應該儘快清除。”

夏昭炎說,他回村後,經常幫著村民操持紅白喜事,主動地將勤儉節約和移風易俗貫穿之中。

“新風必須形成制度,才能有約束性。”夏昭炎說,自己與石羊塘鎮黨委、政府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了《黨建統領移風易俗,鄉賢引領鄉風文明倡議書》,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規定舉辦家庭婚禮、旅遊婚禮,做到彩禮從簡,婚車數量不超過7輛;降低賀禮標準,除直系親屬外,其餘人禮金原則上不超過200元;酒席不超過20桌,酒席上不上野味、海鮮等高價菜。在提倡文明治喪方面,播放廣播和哀樂不能影響村民日常生活;禁止燃放響炮,不放銃;提倡先火化後出喪,祭拜時不髮香煙,葬禮禮金除直系親屬外不超過200元;不邀請舞蹈隊、表演隊鬧喪。

開始有個別村民對倡議書不理解,認為花的是自己的錢,你們管那麼多幹什麼。夏昭炎便在鄉賢館開設專題講座,結合法律法規和黨的政策,向村民詳細講解移風易俗的好處,並率先垂範,很快得到全體村民的響應與支持。

鄉村裡長出文化大樹——記新鄉賢夏昭炎

石羊塘鎮蠶桑文化體驗園

帶 動

新鄉賢不僅能引領鄉村新風尚,還能在經濟振興中起到帶動作用。

好人群體

夏昭炎是石羊塘第一個有影響的新鄉賢,如今,這裡已經形成了鄉賢群體。鄉賢文化正延伸為好人文化,一個個道德標兵湧現了出來。

我們在文化廣場上看到,這裡的宣傳牌上陳列了很多村民心中突出的“好人”。

新鄉賢歐陽蒲芳,曾是株洲日報社領導,退休後回到了家鄉石羊塘居住,與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家裡有什麼紅白喜事,樂意喜歡喊他幫忙,有什麼小糾紛,也喊他去調解。

好兒媳彭喜顏,婆婆中風癱瘓十幾年,她毫無怨言,每天幫婆婆擦洗身體,處理大小便,受到鄉鄰交口稱讚。

好婆婆廖運珠,80多歲,幾年前她的大兒子突然因病離世,兒媳因過度悲傷患上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年邁的她強忍喪子之痛悉心照顧兒媳。這種愛和精神,讓人動容。

……

這些榜樣為當地的文明新風樹立了一個個標杆,成為村民崇德向善的動力。

以鄰為親

藍色天幕下的石羊塘鎮,安靜,祥和,一派優美的田園風光。人們的鄉情更深了,相互間友好往來,互幫互助,在一起其樂融融。

“現代社會,城鄉的鄰里關係多出現了冷淡的現象。鄉賢文化給石羊塘帶來的一個巨大變化是,村民不僅關心自己的家人親戚,還出現了以鄰為親的新風尚,”夏昭炎對我們說,“我的小孩都在外地工作,有次我發現自家屋頂壞了,但修繕人手不夠,村民自發來幫忙,不求回報,把屋頂給修好了。當天夜裡,大風大雨,若是沒修好,整個屋子的東西特別是幾千冊書都會被水淋透。我很感激村民啊。”

夏昭炎的兒子、株洲市二中的夏雲奇老師頗有感觸。他經常回鄉里去陪老父親,發現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要麼在耕作,要麼在做工,沒事便去鄉賢館看看書。鄰里關係變得非常和睦,哪個人家裡有個什麼急事,另一家馬上去幫助。

夏雲奇高興地告訴我們:“我今年回到村裡,一個村民說,希望我退休以後也回去,做個新鄉賢。”

因為有了這份情,這份和諧,這塊土地洋溢著淳樸和溫暖,更多優秀青年開始回家創業,更多的根在石羊塘的城裡老人也回到這詩意寧靜的地方安度晚年。

品牌輻射

“有時間到我們石羊塘鎮的蠶桑文化園來,可看可玩可吃可體驗,我覺得這個傳統文化你們會喜歡。”夏昭炎很自豪地對我們說。

這些年來,新鄉賢成為石羊塘的文化品牌,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住在石羊塘鎮上的楊忠芳,看到新鄉賢的品牌魅力,依託傳統文化,建起了蠶桑文化生態體驗園。園裡的桑葉喂蠶,養魚餵雞,因而又有了桑葉魚塘,桑園土雞。城鄉居民還可以來進行親子體驗遊。

自嫘祖養蠶以來,蠶桑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民眾基礎深厚的文化。農耕時代,農人大多會養蠶,現代人對傳統的養蠶技術已經陌生,但不少人仍會懷念那些土生的事物。

有了蠶桑園,很多人到了石羊塘鎮,不僅能瞭解到蠶桑文化相關知識,幫助認識傳統文化中的蠶、蠶繭、蠶絲,還能瞭解如何種植桑樹,在掛果的季節體驗桑葚的採摘,吃到與桑蠶相關的食材做出的農家飯菜,尋找懷舊的體驗。

除了打造蠶桑文化產業,當地人還匠心獨運地發展起他們得天獨厚的豆腐產業。

夏昭炎介紹說,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豆腐文化是寶貴的遺產,而攸縣豆腐尤其不錯,也許是當地的水好豆子好,加上當地祖祖輩輩傳承的過硬的做豆腐技術,如今,石羊塘因鄉賢文化品牌出名了,石羊塘的的豆腐、香乾也遠銷到了廣東等地,10多戶專做豆腐的家庭致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