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10餘名院士專家匯聚深圳探討新一代人工智能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已邁入迎獲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航海時代”,其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的前沿進展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12月20日,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再度在深圳舉行。

此屆論壇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會、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會協辦。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論壇聚焦“雲腦匯智,鵬城先行”主題,匯聚國內人工智能產學研各領域頂尖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等10餘位院士專家,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8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代表,共同探尋人工智能邊界、分享行業發展與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動態與思考。

首日活動期間,鵬城實驗室與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聯合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鵬城實驗室將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優勢,尤其是鵬城雲腦開源開放賦能資源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人工智能賦能開源平臺的建設和推廣。

聯合會將發揮三地產學研豐富的資源優勢,支持鵬城實驗室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在三地賦能應用,助推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加速發展。

聚焦深圳:深圳已具備新一代AI應用基礎設施體系

廣東省科技廳原外國專家局副局長溫則偉介紹了廣東省近年來大力佈局人工智能發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特別指出深圳作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實驗區已具備支撐新一代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基礎設施體系。

深圳市科創委主任梁永生從智慧增強、自動算法和基礎架構平臺等角度解讀AI,並從技法規則、語義理解等角度探討產業應用發展。他鼓勵各位院士專家給予更多的技術指導,並表示深圳將為人工智能的研究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

鵬城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鄒鵬介紹此次第二屆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重點關注人工智能平臺建設及應用。他表示,鵬城實驗室在這兩年中得到各界大力支持,按照開放聚合的模式取得初步成效,鵬城實驗室將繼續按照這個模式做好聯合建設。

院士前瞻:借鑑人類大腦,構造數字視網膜升級城市智慧大腦

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2017年,國務院發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奠定人工智能發展的國家戰略地位。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是佔領核心技術高點的基石,也是學界產業界格外關注的工作領域。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發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的報告,介紹腦科學對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借鑑但還未借鑑之處:“類腦研究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即腦啟發的新型人工智能。我國在未來10年將啟動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的重大項目。”下一代人工智能將如何發展?蒲慕明院士認為,要以高效、節能、半監督/無監督的學習為目標,建立全新的人工智能網絡架構,還要注重對脈衝神經網絡的研究。此外,蒲慕明教授還建議在感知能力整合方面提出新的智能的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分享題為《數字視網膜與雲視覺系統演進》的報告。他從雲視覺系統面臨的挑戰出發,介紹高級生命體視覺通道方面的啟發,提出通過數字視網膜設計新的第二代城市大腦。“傳統的雲視覺系統攝像頭只輸出一個流,數字視網膜攝像頭輸出三個流,即視頻編碼流、特徵編碼流、模型編碼流,三個流混合在一起可以使整個系統更優化。”高文說,為了構造這樣的數字視網膜,近幾年研究人員大力推進四大使能技術落地,鵬城實驗室也投入資源,把數字視網膜應用在深圳的智能交通系統上。數字視網膜技術可以提高雲視覺系統效率,大大降低雲計算成本。目前的數字視網膜技術處於1.01階段,下一步將基於脈衝神經網絡的思路做數字視網膜2.0。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企業前沿:聚焦高端芯片、視覺計算、智能應用新動態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愈發豐富,產業賦能需求也愈加迫切。為進一步激發人工智能科研創新活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國家科技部經充分調研論證目前已確定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共15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下稱“平臺”)。此屆高峰論壇共有其中8家平臺的代表參加主題演講,並分享在人工智能技術演講、應用創新方面的最新成果與思考。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商湯科技創始人、IEEE Fellow湯曉鷗以上班族一天的生活場景,如駕車上班、樓宇辦公、午餐、外出開會、遊戲娛樂、就醫問診、休閒購物等為例,介紹了商湯與相關行業在自動駕駛、智慧園區、室內導航、智慧零售等各應用領域的合作與開發成果。“創新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應用就是將創新用起來,讓AI為行業賦能、融入人們的生活。”

百度首席技術官、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王海峰迴顧了自然語言處理的研究發展歷史,指出算力、算法和數據是驅動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突破的三大要素,推動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飛速發展,呈現出很多新的變化,如從傳統 NLP進行層級式結構分析,演變到直接的端到端語義表示;從過去侷限於理解句子,發展到現在多文本、跨模態的內容理解;機器翻譯實現了質量飛躍、從科幻理想落地現實應用等。

騰訊AI Lab & Robotics X主任,ACM、IEEE Fellow張正友以攝像機無法識別遮擋鏡頭的假圖像為例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還只是從大量標註數據裡面學習,泛化能力較差。但他表示,隨著傳感器技術發展與充分應用,人與智能化機器人共存的時代必然會來臨。在他看來,機器人需要與部署在環境中的傳感器緊密合作,與其它機器人交互合作,通過在環境交互中學習智能操作的能力。

高峰對話:腦科學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開拓研究新領域

首場院士高峰對話在首日上午舉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的主持下,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美國工程院院士、智慧能源技術專家張東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趙沁平、中國工程院院士、互聯網工程科技領域專家吳建平,就“人工智能未來發展”這一話題進行思想對話。

10余名院士专家汇聚深圳探讨新一代人工智能

吳建平院士從網絡科學研究角度指出,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關係密切,一方面,沒有互聯網支持很多人工智能技術無法實現。另一方面,網絡技術不僅曾經採用早期人工智能的自動學習機理,目前互聯網管理也大量採用人工智能知識。人工智能未來將對互聯網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張東曉院士認為未來人工智能賦能應用是“X+AI”,並以自己從事的能源領域為例指出,人工智能的行業應用要有很強的行業知識背景,在行業知識的基礎上“加上人工智能技術,深耕細作,才能推動人工智能的在行業中的應用,並改變整個應用的前景。”

趙沁平院士認為,人工智能研究大體有兩個角度,一是從腦科學角度思考人工智能發展,二是將腦視作黑箱,以計算模擬人的行為與智能,“前者需要全世界腦科學家的長期參與、共同研究,後者也要不斷吸取腦科學研究的成果。”隨後,趙沁平院士提出了兩點開放性思考,在信息處理和計算層面是否能夠模擬人類大腦神經網絡?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實現知識積累,並且達到人類的智能水平?

蒲慕明院士回應了趙沁平院士的提問,他認為,對於人類大腦的研究是“最終的疆域”,存在無盡的科學問題待人探索,但腦科學研究成果未來可能會應用於人工智能。因此,他建議鵬城實驗室設置專門的科研活動機制,以研究人工智能腦科學或腦科學人工智能,培養此領域人才,“期望這兩個科研領域能夠融合,湧現一批開闢新天地的探險家,如此中國的人工智能才能成為世界最強。”

高文院士對蒲慕明院士的觀點表示贊同,認為人工智能研究不僅要與腦科學進行交叉融合,也要結合量子計算,希望鵬城實驗室落實這一建議,為中國人工智能與計算機發展開拓新領域。此外,高文院士結合圖靈關於可成長式學習的機器人的設想指出,“做人工智能要回到本源,像人的成長過程類似的學習,可能對發現強人工智能會有幫助。”

【記者】戴曉曉

【作者】 戴曉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