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是漢隸成熟時期最為典型的一個碑刻,其一筆一畫,其間架結構,其字間排布,無不彰顯著一種對美的追求,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曹全碑》當中的藝術之美。

歷代學人對其評價多不勝數,清孫承澤讚譽《曹全碑》:

“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

《曹全碑》的藝術成就在整個漢碑當中堪稱名品,其對美的追求和營造成為了後人學習臨摹的經典範例。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五鳳刻石》與《曹全碑》

我們將《五鳳刻石》與《曹全碑》的對比,《五鳳刻石》所形成的藝術之美是一種天然的風趣,其荒率之感,其朴茂之態完全是隨意為之,這種不經意之間產生的藝術之美與《曹全碑》完全不同。相比而言,《曹全碑》對美的追求是精緻的,是刻意營造的,這種追求體現在許多方面。

體勢延展

這種平面延展的體勢,呈現了一種包容性,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基因,我們看中國的建築與隸書《曹全碑》的對比的相似之處: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且”字與中國古典建築對比

《曹全碑》當中大多數的字的體勢皆是平面延展的態勢,而中國的古典建築亦同此理,其會心之處,如出一轍。

我們再來看西方的建築,其特點是昂揚向上,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昂然之勢,人們常說中國的古典建築像水,在平面上慢慢延展開來,而西方的古典建築像山,是一種力爭上游,高聳入雲的姿態。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西方建築風格與群上對比

兩種不同的審美意象,造成了兩種不同的審美意趣,一種是平面延展,一種是高聳向上!

我們再來看細節對比: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的“蠶頭燕尾”與傳統建築中的飛簷

中國建築當中的“飛簷”的構造與《曹全碑》中的“燕尾”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極具裝飾意味的構造方法,削弱了實用性而大大增強了藝術性,這爺是中國藝術的審美逐漸走向成熟的一個成功範例!

和而不同

這種和而不同的理念,在《曹全碑》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同一種筆畫的排疊當中,營造出了許許多多的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使這個字變得生機勃勃,大有意趣,盡顯藝術之美。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當中“君”與“事”字的對比

我們看《曹全碑》當中“君”與“事”字的對比,兩個字當中都有三個連續排疊的長橫,為了避免重複,“君”字當中的三個長橫取勢各有不同,我們看圖中箭頭指示,乃是每一個筆畫的取勢方向的角度依次增大,這種取勢並非任意為止,我們將其取勢的箭頭延長就會發現它們最後往往交匯於一點,這種寫法在歐楷當中較為常見,乃是中心對稱等距原則,這裡就不多贅述了,另外這三橫其長短各異,上面最短,下面次之,中間最長,更增意趣。

而這個“事”字,上面的一橫為俯勢,下面的一橫為仰勢,通過這種俯仰的變化,構造出了不單調不重複的藝術狀態。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米芾“書”字的寫法

類似的我們看後世米芾的寫法,這種橫畫的排疊非常具有巧思和安排性,比如方筆和圓筆的構建(如圖中紅色方框與圓形框),比如空間的對比,上疏下密,這種巧思,構築了整個字的藝術美感。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的“參”與“憚”字

再來看《曹全碑》中的“參”與“憚”字,當相同的部分出現的時候,其可以營造之態就更為明顯,“參”字上面三個口字,狀態不一,取勢各異,“憚”字的左邊三個豎畫,粗細不同,長短亦不同。

這種做法也並非《曹全碑》所獨有,我們看王羲之的這兩個字: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王羲之《聖教序》中“品”字與《蘭亭序》中的“帶”字

這個“品”字乃是三個口字的組合,我們看王羲之的安排極為精彩,有寬有窄,有收有放,寫的極美。右邊的這個“帶”字,上面雷同的四個豎筆,取勢不同,向北不同,寬窄也不同,這種安排絕不是偶然為之,而是一種刻意的經營,代表了人為對藝術之美的追求。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年”字與歐楷中的“甘”字

在規範字當中寫這個“年”字或者“甘”字,往往都是橫畫與豎畫的排疊,這種排疊毫無藝術美感可言,而圖中這兩個字,只用一個向下的小點,就將整個字的體勢變得極為靈動。

空間變化

《曹全碑》外部空間的變化: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的“曹”字與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會”字對比,我們看《曹全碑》當中一個“田”和“日”的對比,兩個部分一個位倒梯形,一個為正梯形,一個勢態向下,一個勢態向上,兩個結構互相咬合極為緊密,構成了一個巧妙的搭接。

而王羲之《蘭亭序》中同樣的兩個部分,上緊下松,上面是內擫的筆法,下面是外拓的筆法,通過非常的巧妙空間對比,構成了一種豐富的藝術美感。

兩個字的外形空間的變化,極盡巧思,是書這對藝術之美主動的追求的集中體現。

《曹全碑》內部空間的變化: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福”與“相”

《曹全碑》的字中內部空間的變化也很值得學習,我們看圖中紅色圓圈的指示,其內部空間的搭接方式,有實接,有虛接,有不接,這也是經過一番構思的,實接構成筆畫搭接,虛接構成筆勢搭接,不接構成空間留白,這種內部空間的精微處理,在其他的書體當中也常有應用!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歐楷《九成宮》中“痼”的兩種寫法

我們再來看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痼”的兩種寫法,其內部空間雖有著細小的差異,也極盡巧思,左邊上面橫畫較短,“固”字往右留出一個豎筆的空間,內部的“古”字居中,而右邊的“痼”字,橫畫較長,將“固”全部“蓋住”,但是中間的“古”字右偏,為了打破一個整體對稱的空間,使其富有變化而更有內涵。

不對稱與不規則

為什麼說不對稱不規則才是藝術之美呢?

對於書法而言,筆畫單一,結構規整的字往往都是實用性的書法,比如明清之際的館閣體,比如當代的某種規範字,這中寫法偏實用而少藝術,而書法的藝術性往往體現在了筆法與結構的變化上面。

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說道:

“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平齊,便不是書法,但得其點畫耳”

王羲之認為藝術的審美是活潑的,是靈動,是富有變化的。我們看《曹全碑》當中這種類似對稱字的處理:

淺析隸書《曹全碑》中的藝術之美

《曹全碑》中“不”與“與”字的寫法

《曹全碑》中“不”字,雖然左右類似,但是寫法大有不同,左邊撇畫乃是回鋒之勢,右邊捺筆乃是出鋒之態,上面的兩個點取勢各異,粗細亦有不同。

右邊的“與”字,上面的兩部分,左邊乃是虛筆出鋒,右邊是實筆相接,其所呈現的狀態全然不同,下面兩個點的方向也沒有在一條水平線上,而是有高低錯落,是為了平衡上面結構所構成的“險勢”!

《曹全碑》的藝術之美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上幾個方面,這種可以營造的藝術性,在其他書體當中也多有體現,我們以後接著聊。


作者:安偉波,號彧白,學者,書法理論家,三餘書社簽約書法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