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第14次院士增选名单,共有7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其中,今年新当选的院士仍然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国企,而有一个人的工作单位却显示为一家民营企业——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这在中国两院院士的入选单位中是第一次

这位“民企院士”,就是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的王坚。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本文综编自雷锋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是如何炼成的?”

搜狐网“这个‘忽悠’马云10亿的男人,还了阿里巴巴5000亿”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王坚著《在线》


时间回到2007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出席了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在大会上,王坚和马云结缘,他在和马云交流时说:

“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

2008年11月,王坚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王坚加入阿里巴巴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大规模算力瓶颈的问题,他参与的最重要的一件工作,就是搭建阿里巴巴自己的云平台,为IT架构“去IOE”

IOE是指当时在淘宝和支付宝普遍使用的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设备。其中,IBM是服务器提供商,Oracle是数据库软件提供商,EMC则是存储设备提供商,三者构成了一个从软件到硬件的企业数据库系统。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曾经的软件和硬件巨头 | 图:越南媒体

这“三驾马车”构成的数据库系统,几乎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商用数据库系统市场份额

即使IOE系统已经非常成熟和便利,王坚还是决定从零开始建立自研的云计算系统。13年爆发的“棱镜事件”印证了这个决定的正确性——不论是为了维护数据安全还是降低成本,摆脱外国厂商的垄断,自研系统都势在必行


阿里的这个系统被命名为“飞天”,但它的研发进程却并没有如名字一般一飞冲天。

漫长的研发过程中,王坚和他的团队却经历了无数多的挫折和非议,王坚团队里曾经有一半员工因为扛不住而选择离职,在辞职信中他们直言:

“我觉得再干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云栖小镇的飞天雕塑

2012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整个集团内部都对阿里云充满了质疑。

那一年的年会上,王坚在一片委屈中忍不住失声痛哭,他手拿话筒,哽咽地给自己鼓气:

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但王坚的幸运之处在于,他获得了马云的坚定支持。

在外界都对阿里云进行质疑的时候,马云力挺说:

“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

其实马云自己心里也在打鼓:

“为谁做,要做多久,投入有多大,什么时候产生效益,我们也不清楚”


五年的努力,终于在2013年看到了回报。

2013年8月15日,阿里巴巴飞天云计算平台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了5000台。

5000台是什么概念?

在此之前,达到这个数字的只有谷歌和Facebook。这意味着,阿里云成为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云计算系统。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2013年5月17日,最后一台小型机在阿里巴巴支付宝下线 | 图:新浪网

目前,飞天仍是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直到今天,它依旧是阿里巴巴云平台的核心支撑

2017年的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阿里云主导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15年来首次颁发的特等奖

民企院士第一人:我“忽悠”马云10个亿,还给阿里5000亿

今年双十一,在平稳地度过2019天猫双11流量峰值后,市值已经超过5000亿的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其核心系统已100%跑在阿里云公共云上。

“中国智造”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扛住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

对于这段艰难的研发经历,王坚后来回忆道:

“别人都说我忽悠了马云,因为云计算这么不靠谱的东西他也信了;其实是马总忽悠了我,他让我相信这事只有在阿里干得成。”


王坚当选院士不是偶然事件,民企科研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但这绝不是终点,反而是一次壮丽的开端——在未来,我们将看到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民营企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凭着一腔热忱,去攻克世界级的科技难题

在2016年的云栖大会上,王坚发布了新书《在线》。马云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

“第一次见到王坚博士时,我震撼于他对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理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第一次在集团战略会议上听到博士谈未来数据时代,惊叹于他对数据技术的理解和执着,正因如此,阿里才有了如今的技术布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