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見蠟燭都未捻後,為何確定是太監要作亂?

少俠一號


首先聲明一點,既然題主提的問題是以電視劇《康熙王朝》的劇情為背景,我們就只能以影視劇來分析,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周培公是電視劇中刻意抬高的人物

說起周培公的出場,還要從康熙在民間的老師伍次友說起。當時一封參奏鰲拜“圈地亂政”的文章讓他譽滿天下,雖然當時鰲拜勢力如日中天,但這篇文章無疑說到了康熙的心中,讓他更加堅定的一定要剷除鰲拜一黨。

當然,電視劇嘛,不免有一些兒女情長的片段,康熙的貼身侍女蘇麻喇姑在康熙屢次拜訪伍次友的同時,竟然喚醒了她那顆少女心,對伍次友愛的死去活來。但她卻不知,從小伺候的主子康熙,也同樣的愛上了她,這一段三角戀的確讓人虐心。


伍次友後來退隱江湖,除了自己對仕途不太感興趣之外,俘獲了康熙心愛女人的芳心也讓他感到後背發涼。他知道,即使自己的文采再受康熙賞識,但在愛情上卻打敗了皇帝,君威難測,自己和蘇麻喇姑不會有好結果,甚至會死的極其慘烈。

因此,他告別了皇帝,並向皇帝保證,自己將退隱江湖,不再過問世事,著書立說,培養學生,在各地宣揚我主的天恩浩蕩。康熙答應了,很不捨的放自己的老師回到了故鄉。

而周培公就是伍次友在地方上的學生,除了繼承了老師的高風亮節和才華之外,周培公身上的一大特點卻是連老師伍次友都無法企及的。

伍次友在客棧中與康熙交談多次,都沒有看出微服私訪的這位少年的真實身份,而周培公一眼就認出了當今萬歲,不得不說,這個機靈勁還真是不同一般。


周培公在電視劇的第一次出場,是搭著在雲南參奏吳三桂的朱國治的囚車到的北京,學而優則仕,周培公也想一展自身的才華。只不過因在考試中忘了將皇帝的“玄”字缺筆而被主考官趕出了考場,囊中羞澀的他不得不寄宿在一座破廟中。

後來在街上閒逛時,遇到了一位賣豆腦的小丫頭,小丫頭為了來京城告御狀,只得一邊賣豆腐腦來湊告狀的錢。周培公知道了姑娘的冤情後,他把老師伍次友給他寫的推薦信拿出來給姑娘寫了唱詞,要知道,當今皇帝老師的推薦信,是多麼的珍貴,用一字千金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當然,電視劇是為了突出周培公不向權貴低頭的高貴品質,如果是普通人,也許就這樣被埋沒了。但導演偏偏安排了康熙到了這個豆腐腦的攤位喝豆腦,就這樣,周培公有了直面龍顏的機會。

康熙很欣賞周培公的精神和才華,沒有經過科舉,直接把周培公調入了上書房,與索額圖、明珠、陳廷敬共同決策裁撤三藩的大計。


周培公如何因蠟燭無捻而知道太監作亂?

周培公和明珠一樣,是極力贊同康熙撤藩的決定,並且在一開始就不像老滑頭索額圖那樣搖擺不定。當時的情形是,除了遠在雲南的吳三桂,還有一股勢力也不容小視,它就是“三郎香會”的楊起隆。

此人號稱是崇禎三太子,專門從事地下“反清復明”的活動,還真別說,這位冒牌貨冒充起龍鳳血脈還真的有模有樣,在各地發展了幾十萬的信徒,就是在宮中,不少鬱郁不得志的太監也成了他的死黨。

像康熙身邊的黃敬,就是楊起隆安插的臥底,黃敬經常帶著康熙出宮,想趁機刺殺皇帝,好在康熙身邊的魏東亭和小毛子機靈,康熙才躲過了一劫。

從那時開始,宮中有臥底的事情康熙也是心知肚明,這才與小毛子一起演了一出苦肉計,讓小毛子打入敵人內部,果不其然,小毛子剛被打的皮開肉綻,就有太監過來拉攏小毛子,讓他為朱三太子效力。


這也給周培公後來因為蠟燭而懷疑太監打了一支預防針。還有,當天夜中,吳三桂已在雲南宣佈造反,京城也是人心不安,周培公與守夜大臣連續點了好幾支蠟燭都沒有捻子,本就高度警惕的他一下就懷疑了太監作亂。

在清宮之中,之所以會有太監,是為了讓他們幹一些宮女無法完成的工作。例如運水添缸,守夜護夜、收貯物品都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蠟燭的採買與供應自然也是出自他們的手筆。

要說一根兩根的可以說是產品質量的問題,所有的蠟燭都無捻子,這可是翫忽職守的大罪,是要掉腦袋的,除了有人刻意為之,意外的可能性還真不大。

太監想在漆黑之中,直擊康熙與孝莊,到時清宮一片大亂,楊起隆就能在宮外渾水摸魚,南方的吳三桂也就能更有信心,到時清朝的心臟崩塌,各地紛紛起義也不是沒有可能。


可偏偏導演安排了周培公識破了這一詭計,他大喝一聲:“胡太醫,小心太監作亂!”這才讓太監在宮中的謀殺皇帝的預謀沒有得逞。

而這個胡太醫有點神秘,劇中沒有過多介紹,但他是孝莊最得力的心腹,除了日常為太皇太后看病之外,孝莊出行的護衛總管似乎也是他,拿的起刀,也診得了脈,有點“掃地僧”的感覺。

就這樣,一場蓄謀已久的宮中太監作亂,在機智的周培公的發現後,迅速得以平定,康熙皇帝在孝莊的鞭策下也重新打起了精神,君臣一心,完成了對三藩之亂和朱三太子的剿滅。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周培公何等聰明,培公雖是窮人家出生,但古人說的好:寒門多出貴子。周培公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至於大清最難的一段日子我認為是康熙皇帝剷除三藩時,康熙皇帝當時就要自己挺不住想要退位,要不是孝莊太后勸諫康熙一定要堅持下來,或許大清也就沒有康乾盛世。

1、周培公如何知道太監作亂

當時正值內憂外患之時,外有三藩來勢洶洶,內有朱三太子黨羽想要謀逆宮廷,當時周培公為了康熙也是日夜操勞,本來周培公不會發現,可另一位大臣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時間解決,周培公只好讓身旁的太監再去取一根蠟燭。


取來之後發現沒有捻,一連去了多次拿回來都是沒有捻的,最終周培公大怒自己去取蠟燭,可與太監的結果是相同的都是沒有捻,眾大臣都在暗自生氣,咒罵太監,可週培公可不是這樣想的。


首先蠟燭是皇上每天都要用的,不說其他後宮妃子、太后、太皇天后,蠟燭的油水也不是很大,太監沒有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調換皇帝每日都要使用的東西,因此這件事情一定有妖。

不一會周培公根據現在的形式想到了一件事情,是不是朱三太子手段通天已經買通了內廷太監,事實證明這件事情是真的,因此周培公大喊:胡太醫速去保護聖上。有異心的太監知道了這件事情只好硬著頭皮往上衝,由於提前行動,各部門沒有商量好,導致失敗。


周培公這一戰直接讓他成為了康熙的重臣,可他看淡了官場的黑暗,幾年後去外地做官,不久後辭官回家,周培公的一生可以用傳奇來說,相信沒有他康熙皇帝很可能在那一次被刺殺。


大清國沒有了康熙單憑孝莊一人,根本不可能抵擋三藩的進攻,何況當時的內廷充滿了朱三太子的內應,皇權根本不穩固,至於周培公是如何看穿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的,我來為大家解釋一番。


古代大多時候還是通過蠟燭來照明的,晚上唯一的照明工具便是蠟燭,一旦蠟燭沒有捻皇宮中必定是一片黑暗,正好中了謀反太監的下懷,因此這成為了周培公辨別此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總結:周培公這一次可謂是拯救了大清王朝,他擁有睿智的頭腦,如若能夠一直留在皇宮中為皇帝分憂的話,相信大清還是更上一個臺階,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清皇室所用的蠟燭和其它日用品都是由專門的作坊來生產的,由皇室管理機構人員也就是太監來監製,有專門一套嚴格的監管和使用制度,來不得半點馬虎,要是出了問題,就是嚴重的事件,輕則各種處罰,重則砍頭。所以正常情況下是很少出現問題,況且是所有蠟燭都這樣。

電視劇中出現了所有蠟燭都無燭捻,說明這不是一次製作過程的疏忽,而是有意行為。因為古代人夜間照明完全依靠蠟燭,如果有人故意讓蠟燭點不著,那就是有所企圖,而且這個蠟燭是由太監管理的,說明問題出在太監身上,由此判定是太監作亂。

周培公天性聰明,且此時他正全力協助朝廷削藩,對削藩可能產生的問題也早有警覺,所以一發現這個問題,立刻聯想到可能發生內亂,他立即著手部署平亂。


華哥雜談


其實周培公判斷出太監作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發現蠟燭沒有捻,而是送蠟燭的太監趁亂逃跑了,他才得知宮中的太監們已然開始逼宮行動,而周培公早已從臥底太監小毛子口中得知,一個關於朱慈炯密謀了數年的驚天陰謀,他在宮中編織了一張“網”,而這張網的可怕之處是因為網的本身是由一群不要命的“殺手”組建而成,為等待殺康熙的死命令而沉睡多年。

為什麼周培公直到發現蠟燭沒有捻才大喊出讓胡太醫當心太監作亂呢?

其實周培公早知知曉禁宮中會有太監作亂,只是不知道他們的行動時間,就在太監送上無捻蠟燭趁亂逃走之時,周培公幡然醒悟,大聲告訴胡太醫。

“哎,蠟燭怎麼都沒年啊?” “胡太醫,注意太監作亂”

不知大家在看這個橋段時有沒有發現,周培公告訴眾臣蠟燭無捻時旁邊遞送蠟燭的太監急忙轉身離去,而且桌臺上的蠟燭幾乎燃盡,太監們知道這正是燈下黑下手殺康熙的好時機,周培公話音剛落,潛伏的太監們已然換衣帶刀衝殺而出。

胡太醫帶領太醫院的將士們從救死扶傷,被逼成了殺敵猛將,可想而知康熙的處境是多麼悲慘,但是令人欣慰的是連太醫院的太醫們都願站出來替康熙擋一刀,可見康熙氣數未盡,帝王之氣還是在向康熙這邊傾斜。

康熙以苦肉計為為影,成功把太監小毛子送入朱慈炯的臥底之中,打探出宮中確實有太監為朱慈炯的同謀,待機而發。

殺鰲拜時康熙已然知道在對自己不利和自己不相信的人行列中安插眼線臥底,更何況現在的康熙帝也算是經歷盡磨難,看盡朝中百態之人,怎麼能沒點心機果策?

不是康熙太“狡猾”,而是朱慈炯太愚蠢。

當時的康熙是如此的看重周培公,怎能不把此時告知周培公呢?

所以周培公由此才準確無誤的斷定此時太監們必有所行動,大喊:胡太,醫小心太監作亂。

可惜人算不如康熙算,更不如孝莊太后神算,早已在宮中佈下天羅地網,引蛇出洞,群聚而殲之。

圖海帶領久經沙場的手下和胡太及其下屬聯動行動,內外包夾,分散剿滅,在兩者聯動的情況下將宮中的造反的太監及朱慈炯的蝦兵蟹將被殺的支離破碎,片甲不留。

朱慈炯及其信徒未能堅持到吳三桂大軍的到來已然兵敗,只能趁機讓手下故作佯攻,自己扮作小兵趁亂逃走。

朱慈炯及吳三桂等人太過於輕視康熙及孝莊太后的情商和智商,貿然行動,首尾未能呼應,而且兩人也是心懷不軌,互相利用,最終自食惡果。

我是追溯歷史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可以說是一個不能忽視的角色,他以聰明才智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且他的一生都忠於康熙,連死都殫精竭慮贈送給了康熙一副大清地圖。

雖然說康熙一生從擒獲鰲拜、平定吳三桂到收復臺灣和遠征格爾丹締造了一代大帝的赫赫威名。但是在平定三藩之前,康熙也經歷過一段至暗時刻。

為什麼周培公看見蠟燭沒有捻兒,就確定太監要作亂呢?

一、周培公對當前局勢的正確把握!

這個時候的大清已經處於於危難之中了。心高氣傲的少年康熙擒獲鰲拜,頓時覺得自己要成為千古一帝,所以緊接著他就想要平定三藩。

但是他沒有想到事情遠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康熙陷入進退兩難之地。

而周培公作為不世出的人才,自然知道現在是最危難的時刻,康熙遲遲沒有下定決心,而吳三桂那邊已有反意。

康熙這邊沒有動作,不代表吳三桂沒有動作,吳三桂作為前朝的舊臣,心懷鬼胎已是很長時間了,老謀深算,老奸巨猾是少年康熙萬萬比不得的。

所以周培公的神經變得小心翼翼,一點反常的事情都會引起他的注意。

蠟燭的事情自然逃不過他的法眼!

二、周培公對太監這一底層人物的深刻理解!

皇城裡面的太監大多是前朝遺留下來的,並沒有遣送。所以這些太監們個個心懷鬼胎,而且有些太監參加了有反清目的的集會。

周培公此人厲害就厲害,在此處他不僅有對大局勢的判斷,對小人物的一舉一動和心理太能把握的八九不離十。

在這段時間裡,康熙皇帝心緒難平,遲遲不能定下決心,而作為大臣的周培公也在皇宮裡面辦公。已經連續好幾個晚上了,他知道這些蠟燭都是太太監們負責提供使用的。

而當他看到沒有捻兒的蠟燭時,就知道這些太監肯定沒有幹好自己的正事,轉念一想這些太監連提供蠟燭這樣的事都沒有幹好,必定要作奸犯科。

周培公通過對底層人物的心理瞭解,知道蠟燭之事必有陰謀。

三、周培公對康熙皇帝狀態的擔憂先慮!

少年康熙擒獲鰲拜,扳倒了不可一世的權臣,這是他親政以來乾的第1件大事,幹完這件事之後,康熙肯定意氣風發,覺得自己能夠成就一番帝王的偉大事業!

所以在沒有準備好的前提下就決定了平定三藩,結果沒有想到引來吳三桂強烈的反撲,騎虎難下,此時的康熙心裡已經沒有了主意。

周培公了解康熙現在的境地,想必吳三桂也略有耳聞,老謀深算的吳三桂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他懂得先下手為強的道理,周培公也能猜到,所以此時皇宮之內,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有大事發生。

所以太監們提供的蠟燭沒有捻,周培公綜合種種,知道必有大事發生!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可謂漢族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他的突出特點,是善於提前思考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電視劇中,"朱三太子"楊起隆的造反當晚,他臨危不亂,能力體現的淋漓盡致。


那麼,周培公是怎麼從太監手中沒有燈捻,判斷出宮中可能大亂,太監可能造反呢?

原因就是:他早就想到了這種可能。

有人要造反,這點已是共識。

從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康熙與"朱三太子"楊起隆為代表的三郎香會的矛盾,已不可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康熙派到楊起隆身邊潛伏的小太監小毛子,已經把楊起隆的造反計劃告知康熙,只是時間未曾確定而已。康熙和眾親信大臣早已有準備,外鬆內緊,守株待兔而已。

要造反,必然要趁晚上,儘可能製造混亂才行。

皇宮歷來是重兵把守的,高手如雲,一般人在大白天攻進去無疑痴人說夢。《鹿鼎記》裡面華山派的超一流高手歸辛樹夫婦,武功多麼牛,氣勢多麼霸氣。結果呢?還不是死得不要不要的。楊起隆只要腦子沒進水,就不可能光天化日進攻皇宮。

那麼,現在是晚上了,月黑風高,便於蒙面,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自然也不是。尋常人家,可能晚上只點幾盞燈,可皇宮是什麼地方?又豈會差這點燈錢?所以,哪怕晚上,皇宮也是燈火通明的,別說人,一個蒼蠅都飛不進去。

那麼,要攻進去,只有在燈火上做手腳,趁著一片天黑,伸手不見五指,立即攻進去。以有準備,對付無準備,這才能有獲勝概率。

除了燈火,還需要有一個條件:必須有人在皇帝身邊,趁黑行刺。不然,就三郎香會那點人,可能都攻不到康熙身邊,就被全殲了。堡壘麼,自然是內部攻破最容易。

以周培公的能力,雖然不知道叛軍何時起兵,但上述兩個條件,肯定想得到,且不止想過一次,連叛亂髮生後,如何處理都肯定胸有成竹。

所以,才能果斷出手,迅速殺拿蠟燭的太監,集中親信侍衛到康熙、太皇太后身邊。只要叛軍抓不到這兩位,天就塌不下來。


總結一下:周培公是一個富有謀略,有預見性和高度行動力的大臣,對叛亂早有準備並做好了對策。所以,叛亂看似鬧哄哄,其實一直在康熙和其掌握中。如果沒這點能力,如何成為後來的撫遠大將軍,揮師二十多萬……


執著的放牛娃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這是古代更夫巡夜中常喊的一句話。在電燈未出現之前,蠟燭是我們在黑夜中最常用的照明工具。

關於蠟燭的故事,當屬《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因蠟燭無捻而挫敗了一起宮廷驚變最為有名。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吳三桂起兵西南,與之相呼應的是朱三太子蟄伏京城伺機而動。朱三太子組織的教會子弟中不乏官府中人,甚至在清廷深宮中亦布有臥底。隨著吳三桂揮師直逼湖南,廣西,軍情緊急,形勢嚴竣,周培公奉康熙之命在宮中和幾位重臣商討應對之策。

眾人落座之時,天色擦黑未久,燭火閃搖間,人影綽約。到得一更天時,眾人討論日趨激烈,周培公在桌上攤開一卷軍情地圖,正要照圖解說,那幾位重臣圍將過來,瞅了半天,嚷嚷著燭火太暗,難察地圖中細微之處。

說到這裡,倒想起我少年時的一個疑惑。看《清明上河圖》或是《金瓶梅》中的插畫,裡面的文人才子大多彎腰駝背,哪裡有半點名士該有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作派。後來和朋友談及,方知這才是那個時代文人原本的形象,無他,只因近視耳。不彎腰駝背就看不清腳下的路。

古時候的文人讀書,大多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心只讀聖賢書",平時刻苦倒也罷了,興之所致,常常秉燭夜讀,以至通宵達旦。如此這般用眼過度,視力下降便在所難免。如同和周培公夜談國事的這幾位重臣,且不論他們是否才高八斗,單就近視而言,這度數就低不了。

周培公眼見他們探頭伸腦,眼眯一線,猶似睜眼瞎,不禁莞爾,叫來殿前當值太監道:"再燃四根大燭,置於桌前,方便幾位大人就近觀圖"。

太監哪敢怠慢,很快便取來備用的蠟燭,火石打著,蠟燭卻一根都沒有點燃。

"這可奇了,這蠟燭居然沒有捻子",那幾個太監叫了起來。

周培公心裡"格登"一下,忙道:"以前宮中是否也有這種情況?"

太監們叫起屈來:"這可從來沒有,皇上身邊就無小事,若是因這事兒遭主子責罰,那也太不值當了"。

周培公霍然站起,臉色己變道:"不好,看來宮廷生變,就在今晚。我得馬上面見皇上"。

事態的發展果然如周培公所料,朱三太子率領數百會眾與宮中太監相勾結,對宮中皇上,皇后,皇太后等人所居寢宮展開了猛烈的攻擊,若非周培公洞察先機,早有佈置,幾乎就讓朱三太子的偷襲得手。

一夜風雲過去,等到周培公打著呵欠回來,那幾位重臣絲毫不見熬夜的辛苦,反而精神抖擻地圍了上來,非要問個明白不可。

周培公淡淡笑道:"蠟燭乃宮中採辦之物,無論是採買,司庫,配給都有一定之規,倘若出現一根無捻蠟燭,歸於偶然失誤,情理上也說得過去。如若是備用蠟燭個個無捻,那就說明這蠟燭的問題不是出在釆買、司庫的環節上,必然是在配送過程中被人為調包。正所謂事出反常即為妖,於是我便在想,是什麼人要調包這無捻蠟燭,他的目的何在?”

“蠟燭的功用是照明,而備用的蠟燭是為了在燭火未熄之前續火備用,以免到時出現黑燈瞎火的情況。而有人把這備用蠟燭換成無捻,那麼其意就是希望到時候這些使用無捻蠟燭的場所都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以便達成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由此令我想起了一句老話,叫做月黑風高殺人夜"。

“於是我大膽推斷,這是一起內外勾結企圖在宮廷作亂的謀逆大案。他們事先設定好攻擊目標,再利用內應將目標所居住的場所裡的備用蠟燭調換。調換蠟燭的目的,主要是方便這些外來的反賊識別目標,更利於黑暗中在同一時間對多個目標展開攻擊。"

“平心而論,這個計劃切合實際,更顯周密。數百人要在黑夜之中潛入戒備森嚴的宮中,即使有內賊接應,也必然要花費時間分批次才能完成。而這個時間,基本上當確定為一根蠟燭燃完的時間。時間一到,這些人倉促集結,又無地利之便,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尋到目標發動攻擊,那麼就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哪裡燈熄,就攻擊哪裡。這才是蠟燭無捻的厲害之處"。

周培公哈哈笑道:"可惜的是,朱三太子再怎麼算,也沒有算到在座的幾位。要不是你們視力太差,我們又怎會勘破玄機,結陣張網請他老人家入甕呢。”

幾位重臣在大笑聲中,都不由得為周培公這般縝密的思維,洞察細微的觀察力所歎服,所謂非常人在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法,周培公僅此一役,已不負他康熙朝一代名臣之名。


煮茶道史


周培公也是個苦出身,從小父母雙亡,一路坎坷,經過多年的磨難,終於獲得了康熙的賞識,成為皇帝身邊重要的謀臣。

題主所問的問題,正值三藩作亂之際,朝廷內外一片混亂,北方還有蒙古諸部、西北王輔臣虎視眈眈,南方半壁江山盡入三藩手中,怎麼看當時的時局,大清都是風雨飄搖的孤舟一般,隨時都有可能傾覆。

在這個最絕望的時候,年輕的康熙皇帝甚至都想著退位來逃避了,而一路呵護他長大的孝莊太皇太后自然是痛心疾首,不斷地給他做思想工作,同時還得給內外的朝臣們打氣,此時的孝莊,壓力空前之大。

而外邊的朱三太子,經過多年的秘密培養,已經在宮裡面安插了很多內線,許多太監都成了朱三太子的人,先行潛伏,待時機成熟舉事。

因為和吳三桂在一些條件上談不攏,朱三太子索性自行舉事,組織宮裡面的太監作亂,在亂局中殺掉皇帝和若干重臣,以成大事。

正在太監們蠢蠢欲動準備舉事的時候,周培公和其他大臣們商討平定吳三桂的事情,無意中發現蠟燭一根根的都沒有捻,眼看黑燈瞎火的,政治嗅覺靈敏的周培公迅速向胡太醫大喊:小心太監作亂。

這樣當太監們潛伏出動的時候,胡太醫組織起力量進行反擊,避免了措手不及的窘境,化解了一場潛在的巨大危機。

當時清宮裡的太監們負責紫禁城的大多數後勤事務,包括蠟燭,如果蠟燭沒有捻,那只有2種可能性,要麼是負責採購的太監們貪汙吃回扣,買了一堆沒有捻的蠟燭,但這蠟燭是每天都要用,皇帝妃嬪等主子們天天都看得到的東西,聰明的太監不可能在這個上面揩油水。

那另一種情況就是太監故意讓蠟燭沒有捻,畢竟在沒有電的時代,照明主要還是得靠蠟燭,一旦沒有蠟燭,夜晚的紫禁城那就得一片黑燈瞎火的啥也看不見,那某些人如果要幹一些事情就方便的多了,而在漆黑一片一下,肯定會越搞越亂,越亂自然越好。

因此,周培公憑藉多年的經驗直覺,尤其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亂局之中,敏銳地察覺到一絲不對勁,畢竟要杜絕一切潛在的風險,於是他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朝胡太醫大喊“小心太監作亂”。

後來,周培公又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進入蘭州城勸降了當時清廷西北大患王輔臣,為康熙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將其派到地方任職,周培公因個性問題,與地方官員合不來,幹了幾年就辭官回鄉賦閒去了。

直到1690年,噶爾丹舉兵反清,已經在家賦閒近十年的周培公希望復起,寫信給康熙皇帝,呈上了一些“平叛良策”,大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採納,康熙還安排他去盛京做提督,為大清守邊。

1701年,周培公死於任上,享年69歲。

相比較張廷玉、李光地、姚啟聖,周培公的官做的不算大,死後享受的待遇也不算高,總體中庸,總體還好。


雲中史記


《康熙王朝》作為歷史正劇的高峰之作,塑造出了無數的經典角色,而這些角色的塑造往往是通過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來完成的。如康熙身邊的智囊臣子中就塑造出了幾個性格迥異的人物,但是惟有周培公符合我們對一個儒將的一切想象。他出身貧寒,卻盛負才名,得康熙帝師伍次友推薦卻不寄人籬下,只想富貴直中取。一封給宰相的推薦信也抵不過他與小姑娘的貧賤友情。幸被康熙發掘,破格提拔,進入上書房行走。

而周培公在發現送來的蠟燭都沒有捻的時候,很快就反應出來是太監要做亂,並及時加以防備,將這場宮廷逆亂鎮壓在了萌芽狀態。當時的形式晦暗不明,三藩王剛剛造反,朝廷大軍節節敗退,康熙對自己的獨斷專橫生出愧意,決意廢掉自己的帝位。而外面又有三郎香會的叛賊,這時的大清王朝風雨飄搖,正處於關鍵的十字路口。

為什麼周培公能那麼快就判斷出是太監在搗亂呢?眾所周知,有清一代設立了內務府來掌管宮廷大小事宜,並把太監分為十二監,各有所司,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而這些太監中恰好有一司是負責宮內日常物品的採購與監造,而上書房的蠟燭通通沒捻,說明這絕不是偶然。因為負責此事的太監是要對採購(或監造)的蠟燭負責的,就像修建長城的磚石上要刻上工匠的名字一樣。所以這個時候所有的蠟燭都沒捻,說明這些太監連死都不怕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要造反。

而自從秦王掃六合之後,太監就在中國的政治局面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無論是趙高矯旨,還是東漢的十常侍禍亂宮廷。歷朝歷代的宮中政變和政事更迭,背後總是少不了太監的參與,所以想到太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此時的大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些太監將蠟燭中的捻通通毀掉,目的便是要讓宮殿中漆黑一片。因為在燈火通明的地方,這些太監很容易就被一網打盡。所以不難推斷,這些太監要造反,而目標則是康熙皇帝和孝莊太皇太后。所以周培公判斷出了太監的意圖,在康熙的寢宮外設下埋伏,便將這些太監通通一網打盡。

通過這件事就可以充分證明周培公此人絕不僅僅是一個會讀書的讀書人,他還精通文韜武略,是文武全才。並且反應靈敏,為他日後平察哈爾王和吳三桂埋下了伏筆。但是也為他日後被放逐盛京做足了鋪墊,因為周培公不會收斂鋒芒,畢竟上書房大臣都在,自己就和胡太醫把事情給搞定了。有時候國家的安危不重要,自己的祿位才更重要,能力強的同事是會被人記恨的。

可憐一代儒將,因為滿漢之分,被康熙放逐在那樣一個冰天雪地之中,抑鬱成疾,遺憾終身。

以上。


逆流時代


大丈夫求功名,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這是周培公的座右銘,所以他將伍次友的推薦信當做草稿紙,為施捨他一碗豆腐花的小寡婦寫唱詞伸冤。換作旁人,定會拿伍次友的推薦信如至寶,怎麼會如此糟踐?

這就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比歷史上那個真實的周培公有氣節多了。周培公為小寡婦寫的伸冤唱詞沒有白費,他換得一碗豆腐腦,讓窮途末路的周培公填飽了肚子,有力氣遇見康熙皇帝,從此走上青雲之路,康熙皇帝也為小寡婦伸了冤,可謂一舉多得,善莫大焉。

通過這件事,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周培公的骨氣,還能看見他的機敏。儘管我們可以假設:要是康熙皇帝不上街會發生什麼事,還能不能遇見周培公這樣的人?相信很多人對此深有疑慮,而且這樣的概率要遠遠大於遇見康熙皇帝,因為皇帝很少出門,誰又能保證在合適的地點碰見合適的人呢?

但是周培公的做法卻給出了方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是勵志和求索的根本,若是萬事都知可為,天下也就沒什麼難事了,人類的文明和社會的進步也就虛晃了。

話題扯遠了,回到本題。周培公沒有姚啟聖那樣的臭脾氣,所以一開始,就展現出大智慧,就平三藩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讓康熙皇帝大為讚賞,更難得的是,周培公知大局,不在明珠索額圖之間求平衡,一心只為康熙辦事,這讓他很快取得康熙皇帝的信任。

周培公獲得聖寵之時恰逢吳三桂起兵謀反,康熙皇帝面臨的是平三藩的任務。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在京內勾結了假朱三太子楊起隆配合,密謀殺害康熙皇帝,先是以自己親妹妹紫雲為誘餌,希望自己的妹妹毒死康熙皇帝,但是紫雲飲毒自盡放棄了。

而搭起康熙皇帝與紫雲關係的,正是宮裡的太監總管黃敬。黃敬就是楊起隆安插在宮中的一根眼線,除了黃敬,還有很多太監都是楊起隆培養的。

像宮中掌燈,點燭這樣的事兒,都是由太監來做。在皇宮中的太監隊伍中,隱藏著很多楊起隆的人,他們很可能將皇宮採購的蠟燭調包偷換了,用沒有捻心的蠟燭替換了有捻心的。這樣,如果在夜晚實行攻擊的話,皇宮黑暗,無法亮起燈火,就可以趁渾水摸魚,直擊康熙皇帝。

這個計劃很好,但是遇著了周培公,當他和眾大臣討論戰事的時候,叫人換蠟燭時,才發現蠟燭沒有了捻心,機智的周培公立馬警覺起來,讓太醫胡功山控制了宮中的太監。作亂不作亂暫且不管,但這事兒一定和太監有關是肯定的。

控制了宮中的太監,就等於斬掉了楊起隆伸到宮中的手臂,太監就算作亂,也翻不了天,所以也就註定了楊起隆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