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當兵臨城下的時候。面對基本沒有什麼實力抵抗的北京城,李自成竟然猶豫了,並主動提出了議和。李自成自己提出,割讓西北,只要封我為西北王,我就帶兵南平叛亂,北滅韃虜,功成名就之後,子孫後代免死金牌,世襲爵位。再讓明朝政府拿出百萬餉銀犒賞軍隊,他就撤兵。面對兵臨城下的李自成大軍,這些條件根本不苛刻,可是崇禎竟然拒絕了。為何?
他不同意是因為,他堅信北京城能守得住。崇禎上臺17年,從崇禎帝執政17年來的經歷說起,大戰經歷了十幾次,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就有五次,對待精銳的皇太極尚且沒有攻下北京城,何況是一群烏合之眾的農民軍。可李自成和皇太極不一樣,打到北京的路有很多,而且李自成的復甦時間驚人,崇禎根本沒有想到李自成會那麼迅速的發展起來並迅速入京。
何況當時的吳三桂正在救援北京的路上,已經到達河北豐潤一帶,距北京只有幾百里路。崇禎皇帝有什麼理由相信農民軍能在短短的三天時間攻下北京城?可能就連崇禎也沒想到,京城會丟的這麼快,17日還在北京郊外呢,19日早上自己的人開了城門,迎李自成入京。這些文官當異族入侵尚且能保持民族大義,誓死抵抗,而當闖賊扣關時,沒有漢奸包袱,也就人心思變,全部投降了,這也是為何崇禎臨死前說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指的也是手下的不戰而降。
另一方面就是從這的性格。雖然心有抱負,但是性格急躁、情緒易露,急躁多疑,又急於求成,而且十分的愛面子。有野史記載,當時崇禎坐在朝堂上,其實也想答應李自成的條件,但他不想主動開口,他想讓手下大臣跪下來求他答應這些條件,然後他在勉為其難的接受,可是這些大臣在朝堂上一言不發。崇禎也就不肯主動降旨求和。如果明朝末年是慈禧當政,她肯定會樂不得的接受李自成的條件,很有可能會再多給二百萬兩。
崇禎的一生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使政局根本好轉。,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因對外廷大臣不滿,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
最後的時刻,崇禎皇帝急得面對大臣哭泣。得知外面情況嚴重,崇幀下令親證,但己經組織不起兵馬,傍晚祟幀得知外城己破,便在乾清宮寫下了讓成國公朱純臣負責軍事、輔佐太子的上渝,但此時已沒有收朱渝的人了。
接著崇禎安排後事,他派人將三個兒子分別送到外戚周家和田家,然後示意周皇后自盡,隨後把15歲的公主找來,祟幀見後嘆日:“汝何生在朕家!”還殺了幾名親近的妃嬪。然後,叫王承恩陪他飲了幾杯酒,換了鞋,手持三眼槍,帶了幾十名手持斧頭的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轉向安定門,但此時門己封固,不能打開。
天快亮時,走投無路的崇禎又帶著王承恩同到乾清官,敲鐘召集大臣議事,大臣沒有一一個來的。完全絕望了的祟幀,最後帶著王承恩離開紫禁城,來到萬壽山壽皇亭下自縊而死,死時身著藍衣右腳穿一隻紅鞋,左腳光著,衣上用指血寫了幾行字,指責大臣們誤國,才落得這樣的下場。王承恩也陪主子一起上吊。大明亡。
閱讀更多 社會來說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