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怎麼才能如法地斷除或降服習氣?如抑制瞋習憎恨,降服淫慾愛心

學 佛 答 疑

居士:請師父指點如何斷憎愛苦。

弟子現在專修楞嚴經,對於經中所言,習氣未除,蓄聞成過誤,這一開示非常重要 。弟子以前著力伏斷嗔心,現在已有了一點進步,用同情和慈悲去化解,再觀空,漸漸好多了。

可是,近日發心伏斷“愛”,真的發現比憎恨之心還難伏住,愛苦直把人拖入惡道,可是道理雖明,心中還是無限糾結 ,請師父指點有沒有好的用心之法,斷此煩惱,救我出輪迴,感恩!

妙印法師:

阿彌陀佛,善知識:

你說你專修《楞嚴經》,是專修《楞嚴經》的什麼?是專門讀誦《楞嚴經》?還是依照《楞嚴經》的“修法”修行?這個問題很重要。

“習氣未除,蓄聞成過誤”:很多人在這裡發生了誤會:認為只有習氣除盡了,才可以修首楞嚴三昧。殊不知,修楞嚴三昧,正是為了斷除習氣。

如果說:待習氣除盡了,你才入修,那就等於說,等你病完全好了,再去吃藥。正因為有“習氣”,所以才要“修行”!而不是待斷了習氣,再去修行。修行的知見和理念,必須首先要搞清楚了,否則,修佛之行就會歧入盲修瞎練。

“蓄聞成過誤”,意思是說,你聽聞了佛的教誨,信解了之後而沒有依教奉行,那當然在實際境界裡,你的宿習或習氣就會佔上風,就會出現無法自控的情況,阿難就是個例子。而我們,幾乎無一例外,幾乎天天打敗仗。這個現象,非常正常。

怎麼才能如法地斷除或降服習氣?如抑制瞋習憎恨,降服淫慾愛心?

回答是簡單的,也是直接的,更是看著簡單而很難完全做到的,那就是:一定要靠天天持“楞嚴咒”,天天誦“大悲咒”,天天讀誦和聽聞大乘佛經,或天天持佛名號;或天天打坐修清淨心(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達到目的。(你修觀空,也算一種方便。)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當然,愛心並不可怕,瞋習也不嚇人,愚痴也無所謂,怕就怕,你心裡明白而不能“依教奉行”,懶惰懈怠,“指望”三毒習氣自然消退,“等待”習氣蕩然無存——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所謂:我不修不也是佛嗎?是,金礦石裡有金子,不煉,金子也在,但在礦石裡。只有通過冶煉,才會有真金條顯現而起用。人不修行,如同礦石,雖佛在心中,而真佛不能顯現,枉受輪迴之苦。開了悟的人而不能悟後起修,就得這樣的結果。

有人認為,習氣斷盡了,才是開悟的標誌!錯,是大顛倒見。開悟,是斷習氣的前提!悟後起“真修”,才是斷習氣的開始!一門深入,長時燻修,才是習氣漸滅的過程。

所以,有些尚未開悟的人,以世俗見解,認為:“只要這個人的習氣在而且很重,這個人就一定沒有開悟。”這個判斷是錯誤的。為什麼?判斷所依據的標準不對,不是佛陀所講的標準。菩薩都是開悟的,而菩薩有“結使”,“結使”就是“習氣”。菩薩結使或習氣,是菩薩度眾生的“器杖”,讀《華嚴經》就知道了)。

愛苦,不一定會把你拖入惡道,你前世並沒有斷愛,也受著“愛苦”折磨,不也來人道成人了嗎?不要因“愛”而起貪嗔痴三業就沒事兒,你看看人間的人,哪個沒有愛,不都在人間嗎?

去不去惡道,就看自己的心,起不起“貪、嗔、痴”唸了(三種習念裡,以瞋習瞋念和痴習痴念為最大業障,二者是讓我們去三惡道的最主要因緣,所以斷瞋,斷痴,比斷愛更為必要和重要!

佛在《決定毗尼經》中說:“一念瞋心而犯戒,與恆河沙念欲心而犯戒,二者業障是相等的!”由此可見,修行人斷瞋、斷痴是多麼重要!)。

愛苦是“求不得苦”。

知苦當離,沒有什麼好商量的;離不了,放不下,怎麼辦?

——持咒!唸佛!持戒!聽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