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今天帶了小本本記下了不少東西(包括展館本身的一點想法),皂片也拍了很多。總之是一個值得用心看的展。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首先是展覽的官方簡介,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家邱志傑策劃,鄔建安、湯南南、蘇繡大師姚惠芬和皮影雕刻大師汪天穩為參展藝術家。

一進入展館,就被藝術家湯南南以「海」作為主題的紙本水墨,攝影作品,錄像等一系列藝術形式所吸引。展覽內容包括,遺忘之海,海中有海,刺船,尋海記等等。

印象最深的一幅場景是“一列火車在波瀾起伏的大海中輾轉猶豫,刺浪而行。一無所有卻依依難捨,在一段莫名的掙扎之後,帶著永不停息的決絕駛向煙波浩渺的汪洋。這不只是告別遠去傳統的感傷,更暗含著接受任何命運的坦然與勇氣。”

有時候也會想,不再做大海的眺望者,而要變成一個深入海內的人。

另外的一些影像資料,包括追日,填海,南溟,扶搖,逍遙遊,總會讓人聯想到遠去的神話故事,滄海桑田,愚公移山,精衛填海,鯤鵬變換。逝者如斯呵!還有更多將逝的東西正在趕來。“眼前依稀有光。”

尋海記一塊記錄了不同成長環境下的小孩子們對於大海的認知,個人總是很喜歡欣賞小盆友的作品,彷彿走進了許多個世界。

海中有海,總使人想起山和大海。海浪與山峰,彷彿強者與強者的相遇。

遺憾錯過了皮影戲表演。

崖山系列蘇繡(p6)源自李嵩的《骷髏幻戲圖》,八張構圖完全相同的畫面變換著用上了蘇繡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針法,甚至還開發了新的針法。圖形是王朝和個人的生命,而造就它們的針線另有一套語言。針線不停,語言不死,復活有必。崖山之後,有中國。

剪紙以及皮影藝術重現了傳統民藝的“黃金時代”。策展人邱志傑先生寫道,庖丁解牛的藝術,首先基於誠實和謙遜,是用心既久之後的豁然無常感從來都潛伏在我們身體裡面,永遠都不會退去。

還有一點是關於此次雙年展中國館的爭議,有人說這是消費傳統民藝。但我記下了邱志傑先生鏗鏘有力的話語,“我們是用民藝來救治百病纏身的當代藝術,真正追隨民藝的邏輯,重構我們和物料,我們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係。”

「無常感就是對永恆和宿命的深深的不信任。不測風雲潛伏在四周隨時準備吞噬歡樂。眼前堅固無比的東西轉眼就會消失。因此我不能也不敢感到安全。我們並沒有被註定長生不老。生命是一場戰鬥,生命放棄了不息戰鬥的生存意志,它就放棄了自我造血

和新陳代謝,放棄了吸收和學習,那團火就會熄滅。因為不息,所以不熄。」

展覽剛剛開始,所以展館裡還沒有簡介手冊,也沒有導覽人員的介紹,觀眾們很容易走馬觀花,在這樣一個展示民藝的場館,若是有詳細的介紹,帶領觀眾漫遊與蘇繡、皮影以及中國古代神話的故事中,想必是一次美好的“穿越”之旅,也更有利於觀眾理解“當代藝術”與“傳統民藝”之間的聯繫。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不息」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上海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