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十三陵在北京,明孝陵在南京,為何湖北鍾祥還有一座明朝皇陵?

宋安之


湖北鍾祥那座明朝皇陵叫顯陵,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的父親興獻王朱佑杬的陵墓。

鍾祥是朱佑杬的封地,也是朱厚熜呆了十五年的地方。

為了顯陵能夠合法化,嘉靖帝朱厚熜和朝臣之間也爆發了無數次的爭鬥,最終的結果是明太宗朱棣被追尊為明成祖,明仁宗朱高熾的牌位被擠下了太廟正堂。


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駕崩。這位童心未泯的皇帝並沒有留下子嗣,也就意味著大明帝國的皇位沒有了法定的第一繼承人。

國不可一日無君。

首輔楊廷和按照《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將帝國最大的一頂帽子戴在了興王朱厚熜的頭上,因為他的血緣和朱厚照最為接近。

一個湖北安陸的小王爺搖身一變,成為大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那一年朱厚熜才十五歲。

可是沒有人會料到,這個十五歲的少年其實是一頭偽裝的霸王龍,他不顧禮法毅然揭開了以誰為皇考(宗法上的父親),以及生父朱佑杬尊號的皇統問題進行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儀之爭”。

朱厚熜一意孤行,追尊生父朱佑杬為興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稱明孝宗朱佑樘為“皇伯考”。


最終還是朱厚熜獲勝!

嘉靖十七年九月(公元1538年),朱厚熜為了自己生父的牌位能夠進入太廟,追尊明太宗朱棣為成祖,請下明仁宗朱高熾的靈牌給朱佑杬讓位,追尊朱佑杬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靈位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同時改興獻王墓為顯陵。

至此,大禮儀之爭以朱厚熜的勝利而告終。

明朝多了一位沒當過皇帝的皇帝,中國多了一處明皇陵,多了一份歷史遺產!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湖北鍾祥的明皇陵是明顯陵,葬的是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什麼被稱之為皇陵?那是因為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尊了生父為皇帝。

(朱祐杬)

朱祐杬是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第四子,在成化帝在位時獲封興王,弘治七年就藩,封地為湖廣安陸州(即今天的鐘祥市)。正德十四年,朱祐杬去世,武宗皇帝賜諡號獻,故稱興獻王。葬於鍾祥市東北松林山,那時陵墓稱為興獻王墓。原本那也就是一座普通的明朝王爺墓地,但是後來發生了變化。起因要從憲宗朱見深之後的皇帝世系說起。

(朱厚照無後)

朱見深死後,其第三子朱祐樘繼承皇位,是為明孝宗弘治皇帝。孝宗僅有一子,即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朱厚照無子而死,皇位產生空缺。古代皇位繼承,無外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現在武宗既無皇子又無皇弟,於是只能從堂弟中找,於是首輔楊廷和選中了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朱厚熜是朱祐杬第二子(長子早夭),從血統上來說也與武宗最為接近。於是,朱厚熜入京繼承皇位。

(朱厚熜)

可惜朱厚熜不是省油的燈,他即位後即爆發了明朝著名的“大禮議”事件。朱厚熜強調自己是“繼統不繼嗣”,只是來做皇帝的,而不是像大臣們說的給孝宗皇帝做兒子的。他的父親還是朱祐杬。經過與大臣們長達三年的鬥爭(在此不多做贅述了),將父親朱祐杬的尊號由“皇叔父興獻大王”到“皇叔父興獻帝”到“本生皇考興獻帝”最後到“皇考恭穆獻皇帝”。

(明顯陵)

這就明確了尊朱祐杬為“皇考”,不僅給朱祐杬諡號“恭穆獻皇帝”,還給他加廟號“睿宗”,入太廟受後世祭拜。朱厚熜的生母蔣氏也被尊為“慈孝獻皇后”。於是,朱祐杬、蔣氏夫婦成了皇帝皇后,興獻王墓也就升格為皇陵,屢次加蓋擴建,形成了龐大的規模,被稱為顯陵。


伊耆角木


我們都知道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於安徽鳳陽。作為皇帝的家鄉,鳳陽在明朝建立後地位非同一般,朱元璋升鳳陽為中都,設鳳陽府,置中都留守司。即使是明朝把國都從南京遷至北京,中都鳳陽依然是明朝皇室的根脈所繫。不過呢,明朝實際上還有一個與中都鳳陽同等地位的皇帝家鄉,也升都設府,也置留守司。哪裡呢?湖北鍾祥。

鍾祥位於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的東岸,北有大洪山,隸屬於荊門市。鍾祥在歷史上曾為楚地,南北朝大名鼎鼎的竟陵郡,郡治就在鍾祥。南齊末年有著名的竟陵八友,是當時文壇翹楚,如沈約、王融、範雲、任昉、謝朓等人。八友中還有一個人,他叫蕭衍,於公元502年推翻南齊王朝,建立了大梁王朝。這八人為何叫竟陵八友呢?因為這八個才子都依附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蕭子良的父親是齊武帝蕭賾,祖父是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

鍾祥在隋朝依然是竟陵郡的治所,到了唐朝,鍾祥縣改名長壽縣,曾為郢州治所,宋朝時郢州治所依然放在鍾祥。不過唐宋時的鐘祥比較安靜,沒“鬧出什麼動靜”,真正讓鍾祥出名的是在明朝。準確地講,是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這一年的四月(農曆),頑皮的正德皇帝朱厚燳(也作“朱厚照”)駕崩,年僅31歲。因為明武宗沒有子嗣,也沒有親兄弟,下一任大明皇帝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兄弟之間產生。明武宗臨崩前已經確定了皇帝人選,他就是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時年15歲(虛歲)。

朱厚熜和明武宗同一個祖父,就是與比自己大近二十歲的宮女萬貞兒愛得死去活來的憲宗成化帝朱見深。明憲宗第三個兒子是朱祐樘,就是明武宗的父親,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明憲宗第四個兒子名叫朱祐杬,在明憲宗駕崩的那一年封為興王。按明制,皇子長大後要就藩於封國的,朱祐杬的封國在安陸州,也就是現在的鐘祥。朱祐杬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朱厚熙只在世上活了5天,次子朱厚熜平平安安地長大成人。

由於朱厚熜是與明武宗血緣關係最近的堂弟,所以明武宗臨崩前遺詔把皇位傳給封地在鍾祥的興王朱厚熜,就是明世宗嘉靖帝。大臣們也同意朱厚熜繼位,認為朱厚熜比較老實,易於控制。結果很打臉,明世宗通過大禮儀事件樹立了自己的無上權威,從此專國長達四十五年,同時也把大明王朝鬧了個雞飛狗跳。

在宋朝時,一個皇帝從藩王當上皇帝,他都把自己的潛邸所在州升格為府,到了明朝也是如此。明成祖朱棣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從某種意義上也是這種思維的延續。只不過宋朝皇帝多無子嗣,所以藩王繼承大統的較多,但明朝自永樂帝以下,藩王入繼的較少。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虜,郕王朱祁鈺以藩王入繼,但朱祁鈺本人在京師。像明世宗這樣在遠離京師的藩王入繼大統的事例是非常少的,所以明世宗當然要提升鍾祥的地位,這也是人之常情。

嘉靖十年(1531年),明世宗下詔把自己的出生地升為承天府,設鍾祥縣,取“祥瑞鍾聚”之意。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又在鍾祥設興都留守司,轄顯陵,顯陵是明世宗之父朱祐杬的陵寢。在明世宗之前,明朝皇帝的根脈之地在鳳陽,但在明世宗之後,明朝皇帝的根脈之地實際上又多了一個鐘祥。也就是說,自明世宗以下,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崇禎帝的根,往遠了說來自中都鳳陽,往近了說來自興都鍾祥。


地圖帝


在湖北省鍾祥市城東北5公里的純德山上,有一座明皇陵。一般情況下,皇陵都離都城不遠。明朝先是定都南京,所以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後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朝之後的皇帝都葬在北京,所以在北京有明十三陵。而湖北鍾祥自始至終也沒成為明朝的都城,為何會有座明皇陵呢?


位於湖北鍾祥的明皇陵叫做明顯陵,是中國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皇陵,佔地面積是明代帝王中單體面積最大的皇陵。其實,這座明皇陵是由一座王墓改造而來的,這是明朝的哪位王爺呢?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四子朱佑杬去世,明武宗朱厚照賜諡“獻”,稱興獻王,葬於湖北鍾祥市。那王墓是如何升級為帝陵的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嗣繼位,其父明孝宗也無其他皇子在位,便在皇室之中選擇了朱厚熜繼承皇位,即後來的嘉靖帝。而嘉靖帝朱厚熜恰巧是興獻王朱佑杬的兒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藩王即位,通常都是過繼給輩分大一輩的皇帝為皇子,以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皇位,但嘉靖帝比較有個性,打破了這個常規,繼承皇位可以,但做兒子不行,侄子就是侄子。但自己的父親雖曾經是皇子,但沒當過皇帝呀!於是,嘉靖皇帝自立統嗣體系,追尊生父朱佑杬為“興獻帝”。原有王墳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王墳正式更名為顯陵,其主人是沒有當過皇帝的興獻王,嘉靖皇帝的父親。


所以,湖北鍾祥的明皇陵就是明顯陵,其主人是沒當過皇帝的興獻王朱佑杬,嘉靖皇帝的父親。


胡集論壇


湖北鍾祥市附近有一座明代的皇帝陵墓叫顯陵,在下葬時這裡只是一個王陵。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當時的大臣們對由誰來繼承皇位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其中內閣首輔大臣楊廷提議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此時還是興王)承襲皇位,經歷了一系列的鬥爭,最終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而朱厚熜當上了皇帝后,可能是覺得比較“光宗耀祖”,所以給自己未曾做過皇帝的生父朱佑杬追尊為皇帝,這座湖北的皇陵就是這樣來的。

所以這座皇陵很特殊,因為皇陵裡是一個沒有當過一天皇帝的人,從來都說母憑子貴,這裡倒是有個父憑子貴的事。


憶尋塵


那西安呢?


我去你家看丈母孃


能這麼問的人基本已經知道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