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白起攻楚都時趙國為什麼不在背後攻秦?

軍統60


因為秦國在出兵之前解除了這個後顧之憂。

趙國的不足

趙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前中期基本屬於打醬油角色,很多事都要跟韓國聯合著來,因為以趙國的國力,很難獨立成事,甚至在魏國獨霸那段時間內,趙國都是魏國的小弟。

直到趙武靈王發起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軍事實力才突飛猛進,並攻滅了中山國,讓趙國國土合而為一,能夠更好地發展。雄心勃勃地趙武靈王最終死在了自己一手釀成的內亂中,他的兒子趙惠文王終於成為趙國唯一的王。

趙惠文王也是有作為的君主,他極力想要彌補父親治下趙國的致命弱點——軍事強大而經濟孱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並且趙惠文王知人善任,先後任用樂毅、平原君趙勝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將。

在趙惠文王時期,趙國國力達到巔峰,成為秦國兼併戰爭中唯一能與之抗衡的國家。

然而,趙國即便達到巔峰,但在對秦戰爭中也很少有大破之戰,當然,秦國也難以對趙國形成巨大傷害。

即便趙惠文王努力多年,趙國的經濟依舊遠不如秦國,耗不起。仗一旦打起來,趙國吃的虧比較大,所以除非為了必要目的,趙國不會輕易對秦出兵。

趙國的興起使秦國改變策略,實行連橫,於前285年在中陽與趙相講和。此後十餘年,秦國一直沒有貿然攻趙,趙國也沒有攻秦。

戰前的鞏固

白起攻楚的戰役名叫鄢郢(yān yǐng)之戰,起因是楚頃襄王的策略變化。

楚頃襄王是楚懷王之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比其父更加昏庸,在他的手上,楚國越發衰落。因為畏懼秦國,楚頃襄王前期都是採取親秦政策,後來被一個善於射大雁的人一激,想起他的父親被秦國欺騙,客死在秦國。

楚頃襄王頓時決定反秦,他派使者出使各國,重新約定合縱,以便討伐秦國。秦國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楚國。

前280年,秦國大將司馬錯率領軍隊從隴西郡出兵,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 ,楚頃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但這只是前奏,秦國正在醞釀更大的行動。

在此之前,秦昭襄王決定跟趙國進一步鞏固和平關係。

前279年,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前往澠(miǎn )池西河之外進行會盟,這就是著名的澠池會盟。

在宴會上秦國幾次威逼趙國,都被趙國上大夫藺相如懟了回來,他們之間的爭鬥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秦國雖然被趙國擋住了東進之路,但卻並不怕趙國,而趙國國力雖不如秦國,可也不慫。

經過一番談判,秦趙兩國和談成功,雙方偃旗息鼓暫時停止了戰爭。按照今天的話,他們就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雖然這種條約在有人想撕毀的時候猶如廢紙,但在不想撕毀時還是很有效用的。

開戰

前279年,秦昭襄王派白起率兵大舉攻楚。

楚國政治腐敗,國勢日衰,而且士氣低落,導致節節敗退。

白起分析了兩軍形勢後,採取直搗楚國統治中心地區的戰略方針,他率軍沿漢水而東,首先攻取漢水中段要地鄧,推進至鄢城下。

鄢城距離楚國都城郢很近,是拱衛郢都的軍事重鎮,楚人早已集結重兵在鄢城,企圖阻止秦軍南下進攻郢。

秦軍在鄢城遭到進入楚境以來最頑強的抵抗,屢攻不克,而秦國軍隊孤軍深入,不宜持久,為了破城,白起改為水攻,利用夷水從楚西山長谷出而流向東南的有利條件,在鄢城西邊百里處築堤蓄水,並修長渠直達鄢城,然後開渠灌城。鄢城化為一片汪洋,軍民死傷數十萬。

攻克鄧、鄢城後,白起休整部隊,補充兵員和軍資,同時向鄧、鄢兩地移民,以此為一步攻楚的基地。休整後白起又率軍攻打併佔領西陵(今湖北宜昌西) ,扼住長江,截斷了郢與西面巫郡的聯繫。

次年,白起發起總攻,成功攻陷楚國的國都郢,燒燬了楚國先王的陵墓夷陵。楚頃襄王匆匆東逃,遷都於陳。

白起一直追到竟陵才收兵,至此,竟陵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皆為秦所有,秦國在郢地設置南郡,委任官吏治理。


平沙趣說歷史


看過大秦帝國,可以略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要看當時的情況。秦趙燕韓魏五國結盟滅齊。楚國沒有結盟,卻偷偷在齊國大敗的時候擒殺齊王。

所以秦伐楚,趙不出兵總結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就是楚國不講道義,得罪了六國,況且還要去面對強大秦國,所以各國當時都不敢直接或者間接幫助楚國。

第二,就是趙國的實力不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趙國軍事能力強大可以與秦國略微抗衡。但是綜合實力還是差秦國不少。所以趙國當時一直是隱藏實力,輕易不出手。

第三,就是趙國地理位置。趙國要對抗匈奴,所以戰略性較少。而戰國時期秦趙對決也都是因為秦國攻擊魏韓直接威脅趙國地位才出兵的。不到萬不得已趙國不會出手的。

綜上所述,趙國不能直接也不敢對秦國出手。而白起的軍事能力也成為了楚國和趙國的悲劇。



亂神虎


秦國攻陷楚國都城時,趙國為什麼不趁機在背後偷襲?

只要明白了三點,這個問題就明晰了:一是秦國的外交戰略。二是完璧歸趙。三是澠池會盟。

一、秦國的外交戰略是,與一個強國決戰時,必定與其他強國結盟。

二、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時,得天下至寶和氏璧。秦昭王聞後,使人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座城池交換。

秦王的目的是,在與楚國決戰前,獲取趙國的信任,與趙國結盟。

藺相如帶和氏璧至秦廷後,秦王按照要求齋戒五日,並行九賓之禮迎接和氏璧。“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藺相如開始擔心起來——如果秦王耍無賴,我該如何交差?!

此刻,藺相如的判斷出現嚴重錯誤。首先,他把橫掃六合,拓地千里,建立秦帝國的秦昭王(秦昭王曾短暫稱帝)當成了地主老財!其次,他不懂得整個大局,沒有趙王和秦王那樣的遠見卓識。而是派人帶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大家可以關注我,點擊進入我的個人中心。再點擊‘文章’,有《完璧歸趙》一文,有詳細論述】

三、澠池會盟。

秦王以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欲與趙國結盟的計劃失敗後。再次拉攏趙國,並組織了澠池會盟。秦趙結盟後,沒有後顧之憂的秦國大舉攻楚,一年後終於攻陷郢都。

也就是說,秦國攻陷郢都時,秦趙兩國簽訂有盟約,是同盟關係。所以趙國沒有背後偷襲秦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