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新一線城市為什麼能夠逆襲?

新一線城市為什麼能夠逆襲?

新一線城市

十幾年前讓大家做一道選擇題,選出你未來最看好的幾座城市(除了北上廣深)。

這個答案會是什麼樣的呢?是否和現在的新一線城市排名相差不大呢?

其實出入很大,有一些城市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有一些普遍被看好的城市在這場比賽中從領跑變成了落後,不少新一線城市稱得上是逆襲了。

十幾年前哪些城市比較熱門,普遍被人們看好呢?說說十幾年前在我的印象中比較熱門的城市吧(個人印象會有偏差多多包涵)!

溫州有中國市場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曾經是我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溫州炒房團炒股幫在全國都是有名的,足見當地人的富裕程度。十幾年前溫州也是非常繁榮的地方,各個地方的務工者紛紛湧入溫州,溫州商品席捲全國,人們也普遍看好這座城市進一步經濟騰飛。今天看來,溫州從領先者的地位退了下來。

提到溫州就不得不提與之相鄰的金華市了,也許金華不是很出名,但當年前往金華打工的人和去溫州的相差無幾。如果金華不出名,那金華的義烏你肯定聽說過。

大連,應該算是當年東北地區最出名的城市了,而且出名的不僅僅在東北,即使在全國也是聞名遐邇。大連以經濟發達,城市繁華,最出名的就是宜居的花園城市。當年新聞聯播裡面出現的頻率也是比較高的,城市的高樓,風景迷人的海灘,花園一般的綠化曾經讓很多人嚮往。風頭和名氣超過新一線城市的。

比較類似的還有曾經的經濟特區:珠海和汕頭。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 2008年國務院頒佈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並明確珠海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現在再來看看新一線城市排名,有些城市是不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以前更被看好的沿海城市並沒有在榜單上排名靠前,相反一些內地城市比如武漢,重慶成都排在前面,商業活力也遠遠超過。

新一線城市為什麼能夠逆襲?

新一線城市排名

雖然這份榜單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它考量的東西確實蠻綜合的,具有很高的參考性。

十幾年前大家認為沿海城市擁有巨大的地理優勢,物流貿易方便是很多內地城市無法比擬的,再加上本身起點就比內地城市高不少,更何況不斷的從內地省份吸收人才和勞動力來發展自己,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認為應該是馬太效應,強者更強是很自然的結果。

比如說鄭州,河南歷來就是勞動力輸出大省,人才輸出大省,一個面臨這人才和勞動力流出的省會城市突然變身為新一線城市,經濟持續高增長,從2005年的1600多億到2017年的9000億。為什麼一些新一線城市能夠成功的逆襲?

有人說是產業轉移,一些低端的生產企業轉移到內地省份,所以經濟增長快速。產業轉移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釋經濟增長,但還是不能解釋為什麼能夠排在原先轉移的城市前面。按照轉移的規律,一般轉移的是低端,技術力量強的大企業還是留在,實力應該還是更強!就像美國很多企業將部分工廠搬到中國,但並沒有造成中國就排到美國前面,因為核心還是留在美國,高端產業依然在美國。

想從幾個角度提供一下新的視角來觀察這種變化,不一定能夠準確解釋,但願能夠提供些許參考!

優勢有時候是助力,有時候是阻礙!

原先一些製造業非常發達的城市一直面臨這轉型升級的問題,一般人們認為沿海發達城市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轉型升級是比較自然的,比起一些內地基礎薄弱的城市容易很多,然而真實情況並非那麼簡單!

如果按照以上邏輯來看,我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最發達本應該是臺灣才對,畢竟臺灣擁有最好的硬件基礎!筆記本品牌大家都知道聯想,惠普,戴爾等,但真正生產全世界大多數筆記本電腦的是臺灣企業廣達,仁寶,緯創,電腦主板基本上被三家臺灣企業華碩,技嘉和微星主導。內存芯片有南亞科技,全球五大液晶面板生產企業,臺灣有友達和奇美兩家。移動互聯網主要是手機,而手機最核心的是芯片,我們用到的手機芯片是大多數是由臺積電代工生產的(華為是自己設計芯片交由臺積電生產)。蘋果手機的生產廠家富士康,很多品牌的手機都是其代工的,富士康是臺灣鴻海集團的子公司。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的載體,大部分配件臺灣能夠自己生產,可為什麼臺灣的互聯網那麼落後呢?

也許原因就是這些硬件製造企業太成功了!一方面是確定無疑的優秀企業,良好的待遇穩定的發展,一方面是成功率很低,競爭十分殘酷的互聯網創業,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不僅僅是人才,臺灣政府也是這麼選擇的。所以我們看到臺灣的人才精英進入了這些企業,臺灣最好的大學優秀資源也集中到了為這些企業提供人才的專業。

有時候某些產業過於發達留給其他產業的空間就很小,留給人們其他的時間也少了,甚至是物理空間!

有這樣一個段子,打開北京地圖隨便一戳就可能是個機關,打開東莞或者溫州的地圖,隨便一戳呢?

過於發達的製造業密密麻麻擠佔了物理空間,人群被鎖定在了工廠裡面。不幸的是大部分工人的時間是在工廠度過的,加班加點,第三產業的發展往往容易停留在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上,比如說吃飯,餐飲業更多是一些小館子能吃飽不難吃就好了,想要往美味精緻發展就困難了。

第三產業發達的地方是北京上海深圳,這些地方的特點是什麼?高樓大廈密集,因為高樓大廈能夠單位面積能容納更多的人,因為人群密度很高,人群交流頻率很高。因為是不同公司不同行業的人聚集在大樓裡,所以交流發生碰撞的可能性更大,交流更具深度,更有效,更能產生創新。

而工廠是什麼樣的,標準的流水線生產,機械的動作,嚴格的管理,多做事別說話!加班完了吃完飯睡覺,第二天接著幹,好不容易休息一天那就睡個懶覺洗洗衣服,較難產生有效的交流更不用說創新。

而密集的工廠很容易隨著城市的發展成為掣肘,想要把城區擴展,想要建設高樓大廈,就得拆廠。本來經濟就發達,地價房價自然就非常貴,而一個工廠佔地就是上百畝,這筆賠償金可不是小數目,對於政府來講不僅損失了一大筆稅收收入,還要賠償一大筆金錢給企業。

越是工業發達,城市中工廠密集,整個城市的改造升級就越緩慢。越是工業發達,越是難下決心去發展其他產業,有可能花費資源沒能成功發展其他產業,還會傷害本來具有優勢的產業。

但是新一線城市不存在這樣的困擾,家大業大,特別是空閒土地資源十分豐富。雖然也有碰到一些賠償的問題但跟工廠密集的城市徵地比起來簡直不要太幸福了。新一線明智的選擇一些人口少,建築不多的地區來造新城是十分明智的選擇。不僅徵收成本低,足夠的差價足以吸引著開發商開發。只有人口一旦填充,很快就能發展起來!幾年前很多人都還在質疑一些省會城市人為的製造鬼城,新城建造的地區人口稀少,根本沒多少人住。比如說成都的城南地區,昆明的呈貢地區還有鄭州的鄭東新區。

新一線城市為什麼能夠逆襲?

曾被質疑為鬼城的鄭東新區

如今鄭東新區已經是高新企業,國內百強企業集聚之地,高樓大廈密集,車流不息,時常堵車。回過頭來你不得不佩服當時決策者的精明,低價買入,花很少的錢就造了一座新城區,同是速度也是驚人,幾年時間就完成了荒地到繁華城區的轉變,這在溫州等工業密集的城市很難想象!

想想那些年瘋狂建城的大武漢,今天回過頭來看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不是所有的新城拓建都能成功,關鍵是能夠將人吸引進去,作為人口大省的省會在吸引人口流入這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所以成都,重慶,鄭州,武漢有成功的概率很大。

相比於工業的發達,人的聚集和交流是第三產業更為關鍵的因素。

我們拿互聯網行業作為第三產業最火熱的行業來例證,中國十大互聯網城市,北上廣深,杭州,武漢,南京,重慶,成都,長沙是不是符合這類特徵?

大背景的轉變

沿海城市擁有天然的港灣,出口貿易擁有無法比擬的優勢!經濟發展初期,由於國內市場很不發達,人們生活水平比較低無法大量消費生產的工業品。而我們強大的生產能力自然需要出口到發達國家,歐美市場,擁有港口的沿海城市自然發展迅速。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迅速,人們經濟能力提高,國內市場的迅猛發展,與此相反的是國外經濟增長乏力,特別是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內需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內需市場的邏輯是什麼?哪兒人口眾多,人口密集,那個地方的市場空間就越大,就越能吸引企業雲集,特別是企業的市場開拓部門,營銷部門,人口密集,市場空間大,對第三產業的企業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新一線城市的火熱很大概率將持續下去。

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不得不佩服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