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天啟皇帝臨終前向崇禎交待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弟弟為什麼讀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

一德格天1


我沒看過《明史》我只看過明末清初的史料筆記,感覺還是挺深刻的,我覺得對於題主的問題,似乎可以這樣解讀~

一:“忠貞可計的大事”是什麼大事?


古人說話是很講究話語藝術的,直抒胸臆的很少,往往需要九曲十八彎之後才能窺測到他的真實含義。在這裡,我就覺得,天啟皇帝未必就不知道魏忠賢並不忠賢,甚至還有弄權擅政的嫌疑。不然為什麼在魏忠賢設法陷害皇后和信王的時候堅決不予理睬呢?“主上凡事憒憒,獨於兄弟夫婦間不薄”的恐怕是有待商榷的,畢竟倘若一個人真心昏庸的不行,又怎麼能這麼執著的保持著一隙之明?這隻能說名天啟並不昏聵,只是想他的祖父和太祖父一樣,由於專注於自己的事業而不願意過度關注朝政罷了。因為在嘉靖和萬曆年間同樣也出現了赫赫有名的大太監,權傾一世。並且任由他們和文官集團互掐,只要不太過分,他們就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不過問。這其實就是帝王心術,制衡之道罷了。所以,我認為天啟帝的“忠貞可計大事”這“大事”應該說的就是藉助魏忠賢的勢力來制衡文官集團吧~

二:再張牙舞爪的太監也是皇家的忠犬


天啟年間,魏忠賢自稱九千歲的事情普天之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可為什麼這大逆不道的稱呼天啟帝偏偏置若罔聞?在我看來,原因只能是:即便是再張牙舞爪的太監,他也只能是皇家的忠犬。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太監乃是“去勢”之人,他的榮華富貴,權勢地位都是依附皇帝二存在的。這是他們最大的劣勢,但在皇帝眼中卻也成了他們最大的優勢。文武百官都不具備的優勢,因此,明朝歷代帝王大量任用宦官,甚至還行成了一套嚴密的宦官政治。宦官們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在皇帝面前往往是戰戰兢兢,卑躬屈膝。在朝廷之外則耀武揚威,不可一世。


建國初年的大明朝是重武輕文的,但是“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漸漸地超過武官集團,之後更是狠狠地壓制著武官集團,這種一方獨大的現象對於國家而言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就意味著壟斷,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的為所欲為。所以,從英宗開始,明朝的帝王開始逐漸倚重宦官來制衡文官。宦官們當然知道老闆的想法,所以不顧一切撲向文官集團,撕咬哪些有瑕疵的文官們。在這中間,皇帝只要把好手中的韁繩,該松的時候鬆一鬆,該緊的時候緊一緊,在朝廷上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就可以了。

三:所謂清流大多是偽君子


1604年,被革職回家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和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重開東林書院,並招攬了大量同病相憐的同道好友來此講學。閒暇之餘,這群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又常常聚在一起“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一時間清談成風,造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大量讀書人慕名前往,紛紛以東林君子自稱,決然的將天下不和自己同道的人評為邪黨,激烈批判~顧盼自雄。


由於東林黨人大多都是飽學之士,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紛紛投身官場。這群清談風流的文雅之士,除了寫寫文章賣弄一下文采,勾搭一下青樓楚館的清倌人,對於行政治世之道一無所知。而皇帝也只是把他們當筆墨之士供養著,高官厚祿的款待著,但顯然這群風流雅士並不滿足,一支生花筆訴盡委屈與不滿。痛斥奸佞與弄臣。可就是這群赤膽忠心報效國家的東林名士,在闖王李自成入京的時候,竟然個個穿戴齊整跪迎闖軍。不久,李自成敗北,滿清多爾袞入住中原,這群清流再次裝束一新,歡迎清軍進京。面目轉變之快,角色更換之自如,實在讓人瞠目結舌,自愧不如~

四:魏忠賢該殺卻不能殺


魏忠賢固然作惡多端,罪該萬死~但是想想閹黨破滅之後東林黨一黨獨大的政治形式。以及之後這群風流君子們的齷蹉所為,我們不僅想,崇禎帝確實著急了,再沒有培養起自己的勢力以前貿然殺害唯一能夠制衡文官集團的魏忠賢。而使自己失去對朝政的掌控權,被一群面目猙獰的偽君子玩弄於鼓掌之中。最後搞得國破家亡,身死名汙。而更諷刺的是,最後對對他不離不棄,願意隨他一同以身殉國的竟然是太監王承恩,至於那群口口聲聲忠君愛國的東林君子們,此時正喜氣洋洋的迎接新君呢~


王朝末日,餘暉杳杳,功過是非,我們也只能嗟嘆而已。“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


狐筆春秋


近日有網友提問:明朝天啟皇帝在臨終前向崇禎交待,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弟弟為什麼讀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非要把魏忠賢等人全部斬殺?最終的報應是崇禎死前說:“文臣個個可殺”。那麼,他是不是後悔殺魏忠賢?有魏忠賢制約文臣,朝政是不是更好?

網友的這個提問,是網絡上熱衷於洗白魏忠賢的一個代表。 主要的洗白理由有兩點:

第一點:魏忠賢執政時,明朝的邊關軍糧供應充足,邊關將士各盡其職。魏忠賢下臺後,收不上稅,買不到糧,募不到兵,所用的將軍也不能盡職盡責。

第二點:有魏忠賢等人的制約,朝政大局能保持穩定,而東林黨人只會清談。魏忠賢下臺後,東林黨人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這才導致明朝亡國、清兵入關。

結論是:魏忠賢是個人才!如果他不被崇禎殺死,大明江山不會丟。

那麼,這種論點能站住腳嗎?答案是:純屬臆想!不要說歷史不能假設的老話,大明三千里江山要指望一個文盲宦官來保佑,只憑這一點就完全是多麼可笑。

大明江山丟於誰手?史學界早有定論:實亡於萬曆!如果非拿魏忠賢和東林黨說事,實亡於黨爭!這才是正常的歷史觀。如果對一切歷史結論都抱有懷疑態度,那也就不用學史了,直接自己編史吧。

那麼,魏忠賢能被洗白嗎?答案是:絕對不能!儘管奪了侄子的江山,壞了老爸不許宦官參政的規矩,但明成祖的遺產絕不是宦官可以“一併帝,二蔑後,三弄兵,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無聖,七濫爵,八掩邊功,九朘民,十通關節。”(據《明史》)。

現在,讓我們來看下兩條主要的洗白理由成立嗎?

之一:魏黨都是些什麼貨色?

歷史公認的魏黨主要成員是:顧秉謙、魏廣徵、王紹徽、王永光、霍維華、徐大化、周應秋、崔呈秀、閻鳴泰、邵輔忠、楊維垣、倪文煥、阮大鋮、卓邁、李魯生、梁夢環、李蕃……

這些人裡哪些是邊關重將?哪些是歷史留名的肱股之臣?魏忠賢靠這些貨色,就能力保大明江山不丟?想必裡面的多數人名,有的人都是第一次見吧?不能說全是碌碌無為之輩,但多數應該算是平庸、混日子、當官只為求財的蠢材。

而被列為東林黨的都是什麼人?

李三才、葉向高、文震孟、楊漣、左光斗、孫承宗、趙南星、高攀龍、李邦華、姚希孟、毛士龍、李應升、侯恂、周順昌、劉宗周……

兩相對比,就應該知道了誰才真正是大明朝的脊樑。無論是構築寧錦防線的倡導者、關寧群英譜的精神導師孫承宗,還是在李自成圍城時力主南下遷都、最終城破時選擇在文天祥祠自殺殉國的李邦華,東林黨的大旗下人才濟濟,將星輩出。

之二:魏忠賢是怎麼當政的?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黨爭的主要禍首,他讓“群小”羅織罪名,構陷異已。在天啟朝裡,抓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周順昌、袁化中、顧大章等人,酷刑折磨,無所不用其極。黨爭血債就這樣欠下並一直延續,如果沒有黨爭,明朝包括後來的南明不會迅速倒臺。

魏忠賢是歷史中宦官群體裡,最具有反面角色意義的人物,這不僅是因為凡依附、歸順於他的人,不管能力大小全部封爵,而且大建生祠,上至巡撫、將軍,下至縣官、商民都把為他建生祠作為逃兇避禍、搏取榮華的重要手段。

而溜鬚拍馬、歌功頌德之風盛行,大明的朝政習氣低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魏忠賢的侄子、乾兒子全部封侯,魏忠賢獲得丹書鐵券,人稱其為“九千歲”……一個文盲宦官憑什麼獲得了這些?那些疆場拎著腦袋奮勇殺敵、那些晝夜為大明江山查漏補缺的文臣武將,果真就趕不上一個太監?

對此《明史》的評價非常客觀:“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只因為他與客氏是“對食”,而客氏是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乳母,就這麼簡單。


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不是靠一個魏忠賢就能保住的。崇禎雖然最終失去了江山,但是他斬殺魏忠賢,滅魏黨的舉措,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否定意見的,更不存在什麼爭議。

如今,部分人熱衷於在網絡上洗白魏忠賢,如果不是別有所圖,更多的只是為了拼拼眼球經濟,獲得一點可憐的點擊量而已。


指動濟南


因為崇禎是一個治國小白,按理說他不是接班人,所以也就沒有作為治國之才進行培養,他只看到了魏忠賢毒辣的一面,但是沒有看到魏忠賢對皇帝有利的一面;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明白其中的話,他也是最後上吊之前才明白了他哥哥說“忠貞可計大事”這話的意思。

治國就是治吏,天啟皇帝雖然20多年不上朝,但是通過魏忠賢把官吏治理的不錯,而且魏忠賢的權力是皇帝賦予的,所以魏忠賢是忠於皇帝的。比如:家裡有一隻惡狗很兇,但是正是有了這隻惡狗,才沒有賊人敢進來偷東西,後來少主人嫌棄惡搞太過吵,就把惡狗拋棄了,於是晚上有賊人進來也沒有人妨了。

平心而論,魏忠賢為鞏固個人權勢,未免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從他曾經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的熊廷弼,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還是心繫大明江山的。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李自成快打到北京時候,國庫只有40萬兩銀子,但是調動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則需要100萬兩,崇禎讓群臣進獻點銀子,這些京官才湊了20萬兩,但是李自成打進北京,從文武百官手裡撬出的足有上千萬兩白銀,如果當時魏忠賢在,大明王朝應該不會出現缺軍餉的事情。


魏忠賢是可惡,但是東林黨人這些文官更不是東西,李自成打進北京,文官集團居然勸解崇禎不要南下,說“祖宗之地不可丟”,最後整個大明王朝都沒了。


你懂得zyt9573


天啟皇帝的能力和性格就不是個創業型的領導者,最多算得上是個守業型的繼承者。

天啟皇帝沒有秦皇漢武開疆擴土的遠大抱負,也沒有他祖宗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能力手段,一輩子沒有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帝王功績,但是也沒有犯什麼大的政治錯誤,只想在自己的任期內平平淡淡、舒舒服服的度過。


在他執政期間,明朝雖然已經處在了下坡路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他並不想做國家的罪人,不想成為第二個秦二世、隋煬帝。但是朝政大局他難以駕馭,尤其是當時的東林黨勢力如日中天,黨爭之患一度成為了讓這個欲圖小富即安皇帝最燒心的一件事兒。

這時候,天啟皇帝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而是還是祖宗留下了的法子。

那就是玩權力的制衡,利用太監太監勢力來平衡文官集團,重用太監也算是明朝的一個特有傳統。自打明成祖重用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成就了外交奇蹟,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枳也利用太監來參政。而且太監的可靠程度也比較高,貼身太監往往打小朝夕相處的陪伴皇帝長大,彼此都有很深的感情,絕對的忠於皇帝一人。到了天啟年間,皇帝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培養的很強大。

天啟皇帝就可以安享生活了,但是明熹宗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會掛的那末早。

彌留之際,他安排帝位由弟弟朱由校(即崇禎皇帝)繼承,並交代弟弟要利用閹黨集團搞政治平衡,這樣崇禎的皇位才能做的更穩,而且當時國內時局已然動盪,外有遼東後金政權的威脅,內有各省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尖銳,再加上黨爭的激烈,對新上任的崇禎而言下錯哪一步棋對明帝國都是致命的傷害,天啟皇帝知其對閹黨集團的成見,所以叮囑弟弟一定要重用魏忠賢,魏忠賢已經位極人臣還需要重用麼,其實話裡的潛臺詞就是要別搞死閹黨集團。

年輕的弟弟有著一腔熱血,但是卻缺乏長遠政治視野,把閹黨集團搞垮後,忽略了官僚地主階層的對政治形態的影響,導致最終不僅沒能挽救大明,還加速了其滅亡的進程。


納蘭談史


何止崇禎皇帝讀不懂他哥哥的一篇苦心,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恐怕也不會相信魏忠賢這位大太監是忠貞可計大事。甚至而已,在我們大多數人眼裡,說起太監,那就是邪惡的化身,總而言之,十個就有九個是壞蛋,國家往往就是壞在這些人手裡。

大家知道,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天啟皇帝的異母弟弟,兩人年齡相差僅僅七歲,所以按照正常發展軌跡,朱由檢這輩子是不可能當皇帝的,他最好的結局,就是老老實實當好他的信王。

而且,由於明朝自朱棣開始,不僅剝奪了藩王參與政治的權利,對他們日常活動也做了嚴格限制,換句話說,明朝絕大部分藩王實際上都相當於是被圈養起來混吃等死。



在這種背景下,朱由檢對於政治的理解,實際上是相當幼稚。總而言之,大明帝國現在之所以會這樣腐敗,就是因為他的爺爺萬曆皇帝和哥哥天啟皇帝昏暈造成的,他們寵信奸臣和閹黨,常年不理朝政,致使國家貪官橫行,民不聊生。

當然,不僅僅是崇禎抱有這種想法,相信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至今仍然是這種觀點。當然,這也不能怪崇禎,因為史書上就是這樣寫的,大家也都是這樣說的。

關鍵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崇禎會當上皇帝,自然不會有人來教崇禎這種帝王權謀之術,當然也沒有人敢來教藩王這種東西。所以在崇禎心中,自然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閹黨就是禍國殃民的罪魁禍首。



天啟皇帝臨終時,已經當了足足七年的皇帝,他的政治領悟顯然比當時的崇禎要深刻,所以他特意向崇禎交代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

換句話說,太監就是皇帝養的狗,他們的任務就是監察官員們的違法亂紀。雖然這些狗在工作時,常常會亂咬人,會被官員收買;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狗,帝國的貪汙腐敗自會更加有恃無恐。

但問題是,當時的崇禎還是一個缺乏政治經驗,卻又充滿理想的熱血少年,讓他相信魏忠賢這個死太監忠貞可計大事,打死他恐怕也不會信?在他看了,只有傳說中一心為國為民的東林黨才配得上忠貞可計大事。

在這種背景下,崇禎一上臺,就大面積重用東林黨,同時清除了所謂的閹黨,更把太監繫統的軍事、政治、經濟權力全部給剝奪。

崇禎本以為帝國會因此越變越好,但其後不久,他就發現東林黨的那套說法,都是在扯淡。因為,大明帝國無官不貪、無貪不官的現狀不僅存在,而且愈演愈烈,甚至變本加厲。對此,崇禎皇帝雖然一再高呼“文官皆可殺”,但最終還是無可奈何!


我是趙帥鍋


小編腦子進水了,明史是滿清所編,故意抹黑天啟和崇禎,其實天啟情商智商都很高,以魏之手壓制勢利很大的東林,借刀殺人,還讓東林找不到天啟的把柄無法攻擊,實在是高招,明亡於東林,亡於沒錢,亡於稅收,二十年錢初中老師說專家結論明亡於沒錢,不明白什麼意思,只覺得魏忠賢應該千刀萬剮,長大了才知道專家總結的很對,天啟年間軍餉充足,對後金也不落下風,努爾哈赤也在天啟年間戰死所以滿清拼命要抹黑天啟,替袁崇煥平反也是清朝的陰謀,讓漢人增加對崇禎的反感,其實崇禎能力不行,但人品還值得稱讚,比宋朝那著頂著屈辱投降的軟骨頭皇帝強多了,反觀東林,京城在時反對議和反對南遷,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後都掙著投降,可見東林之本性


用戶75770536501


事實上,崇禎是被明朝的文官政治帶歪了。

當然他自己也難辭其咎。

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為何?

明朝到了天啟在位的時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國家有稅收不上來,天啟的兒子在大爆炸中死去,東虜肆虐,天啟自己也不是個有為的君主,他將國事交給了所謂的閹黨。

在這裡不是為閹黨正名,而是要深度的剖析一下閹黨。

閹黨是什麼?大家聽到這個名字,都會浮現出以下畫面“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東廠為禍民間”還有拿“要聖旨麼?咱家給你”的囂張嘴臉。

實際上,這種畫面是不對的。

眾所周知,閹黨,依靠的是太監,太監又是什麼,那是天底下最貪財最會察言觀色的人物,但他們都有個共同點。

那就是要效忠皇帝。

概因太監就是皇帝的家奴,他們要執行的是皇帝的意志,皇帝對他們有生殺大權,所以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皇帝,當然,他們在執行的過程中也會貪財,這是不可避免的。

明朝的皇帝,太監和文官,工商主完全對立

明朝的政治體系在末期已經是文官強過了皇權,就拿稅收來說,大家都知道收不上稅,國家就無法維持,軍隊就無法開拔,然而明朝對稅的政策卻是十分混亂,士紳們接受投效而不交稅,工商業發達的東南財閥們也不願意交稅,大家都是聰明人,一切拿不與民爭利和作為民的代表說話,而朝中的文官們作為既得利益者,那絕對是不交稅的代言人。明朝不能向士紳徵稅,又不能向工商業徵稅,反之只能向農民徵稅,能徵到幾個錢?

所以閹黨應運而生,太監們只會執行皇帝的意志,他們和文官不是一條心,要知道皇帝為的是國家,文官們為的卻是自己家。所以除了太監和向太監效忠的一些文官之外,大部分的文官就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

魏忠賢之所以被罵的這麼慘,無外乎他執行了皇帝的意志,向這些世家大族和工商主們徵稅,越罵越徵,天啟是個明白人,知道稅是國家的根本,而作為皇帝他又不能被文官們批評為與民爭利,所以太監魏忠賢就成了他的工具,而且這個工具用的很順手。

所以他才會說這番話

崇禎是自己耽誤了自己,也是被文官帶歪了

但崇禎是什麼人?被文官們帶的偏偏的,滿腦子不切實際的想法,又固執,又多疑,他的眼中早就是太監胡亂收稅,惹的文官們天怒人怨,他認為太監是禍亂天下的根源,而廠衛和閹黨則是太監的爪牙,所以在他登基後立刻撤除了廠衛,並幹掉了魏忠賢。

這下,文官們高興了,再也不用交稅了,而廠衛沒有了,崇禎失去了對民間甚至敵國的耳目,沒有稅賦,國家連正常運行都運行不了。

想必他在煤山上的時候已經想通了這些,所以才說出了“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這話是有些道理的,但也和他自己脫不開關係。


關河南望


《明史》中不見天啟帝朱由校臨死前向弟弟朱由檢(之後的崇禎帝)交待魏忠賢“忠貞可計大事”的記載,不知此說從何而來?還“弟弟讀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純屬謬談 !崇禎若不剷除隻手遮天的巨閹魏忠賢,他就無法坐穩江山,更談不上力挽狂瀾、匡扶社稷了。

史載,魏忠賢,原名李進忠,後改姓魏,由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賜名忠賢。他原是河間府肅寧縣鄉下的一個潑皮無賴,因逃避所欠賭債自閹入宮,狡黠的他極力巴結大太監魏朝而獲其賞識,後被魏朝推薦給李選侍(明光宗朱常洛寵妃,明熹宗朱由校養母),被李倚為心腹。明熹宗即位後,魏忠賢開始平步青雲。

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是“明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他上位後不願打理朝政,而是痴迷各種木匠活,喜歡精心製造各種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木製器物。據說天啟帝的木工水準已達大師級別,可皇帝一職卻乾的很業餘。每當天啟帝揮汗如雨、操斧持鋸專心做木工活時,魏忠賢故意指使王體乾向皇帝請示報告,這個不務正業、玩興正盛的皇帝不耐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們好好幹就是了”。皇帝無心管理朝政大事,就等於放任魏忠賢獨持權柄、肆意胡為,上有皇帝放任,下有內閣到六部官員們的逢迎諂媚,魏忠賢一個青皮流氓加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文盲,簡直將大明江山攪了個底朝天。

天啟三年(1623年)十二月,魏忠賢受命任東廠提督,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宦官專權的大幕,東廠、錦衣衛等讓人聞知色變的特務機構流毒佈滿天下。以東林黨為代表的一大批不滿魏忠賢專權的官員士子慘死冤獄中;一大批追名逐利的無恥之徒都先後巴結、阿附於魏閻,其中著名的有“五虎”、“五彪” 、“十孩兒” 、“四十孫”等黨羽之號;更有很多阿諛之臣亦或是奸佞之輩懷著各種目的在全國各地為他大肆修建生祠,僅此一項就耗費民脂民膏數千萬。

魏忠賢獨霸朝堂,勢焰熏天,他自稱“九千歲”,殘酷地排除異己,獨斷專行,以至於彼時之人“只知有九千歲,而不知有皇上”。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病死在乾清宮裡,年僅23歲,無嗣,臨終遺詔曰:“以皇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朱由檢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熹宗之弟,生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明熹宗駕崩的當夜,由檢進宮聽詔,第三天即皇帝位,改次年(1628)為崇禎元年,是為崇禎皇帝,亦稱莊烈帝、明思宗。

崇禎即位後,還不能真正掌管朝政,當時的軍政大事與官員任免都由魏忠賢裁決,朱由檢上位後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朝政大權從魏忠賢手裡奪回來。

朱由檢繼位後雖然只有17歲,但他頗有謀略,亦有心振作,他很清楚,不搬掉魏忠賢這塊絆腳石,自己只能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

此時的魏忠賢已經意識到痴迷木工活的明熹宗早亡使自己失去了靠山,崇禎年紀雖輕,但意思深狠,明顯不像天啟那麼好操控,自己雖然仍有一定的勢力,但不敢如以前那般胡作非為了。這年九月,魏忠賢請求辭去東廠提督一職,崇禎沒有批准,而是溫言慰勉挽留;他又“乞止生祠”,意思是停止為其修造生祠,崇禎只同意停建少部分;對於出於各種動機上疏彈劾閹黨之人他一概斥責其為“輕詆 ”。新皇帝這些有悖常理的舉動,讓閹黨們猜不透他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都有不祥預感,感到惶惶不可終日。

十月,閹黨內部發生了矛盾,起了內訌,有人或出於丟車保帥的目的上疏彈劾魏忠賢最親信的走狗、“五虎”之首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崔呈秀“立志卑汙,居身移濁” ,崇禎乘機革掉了他的職務,命他回原籍守制,一舉削除了魏忠賢的左膀右臂。

接著,朱由檢利用崔呈秀事件向魏忠賢動刀,並給魏定了十大罪狀。他先是下旨勒令魏忠賢到鳳陽明祖陵司香,將其趕出了紫禁城, 擊破了他待機捲土重來的如意盤算。

魏忠賢被貶鳳陽,仍不減九千歲的威風。據說他出京赴鳳陽時,隨從死黨護衛仍多達千餘人,個個全副武裝,監押著裝滿四十輛大車的財寶呼嘯而去。魏忠賢的囂張終於徹底激怒了崇禎,他立即降旨兵部,派兵馬追捕捉拿魏忠賢。魏忠賢得到消息後,知道罪不可赦,絕望的自縊而死。由此,崇禎帝朱由檢方才真正的掌握了國家大權。

明末,宦禍、黨爭激烈,相較於屢禁不止、愈演愈烈的黨爭,宦官專權之禍對明王朝的傷害更重,在兩股勢力內鬥的共同助推下,崇禎即便有心振作,也無力迴天了。


【插圖源於網絡】

【寫作不易 搬運必究】


鐵馬冰河wu


天啟皇帝不是傻子,對自己的至親,還是保護的很好的。

魏忠賢的專權實際上跟嚴嵩的專權比較類似,歸根結底,閹黨只是依附在皇權身上的一張皮,沒有皇權他們什麼都不是。而皇帝和文官之間的矛盾,自嘉靖、萬曆以來就已經勢同水火,尤其是萬曆皇帝居然幾十年不上朝。

所以天啟皇帝要崇禎重用魏忠賢實際上大有玄機,魏忠賢的確是名聲不好,壞事做盡,所以正是這樣才能有辦法去控制和駕馭他。明朝的官僚體制到崇禎的時候已經不能自如的運轉,人事權和財權可以說都不能完全掌握在皇帝手裡,所以這個時候需要魏忠賢。

魏忠賢威脅到皇權,大家訓斥,或者找個人取而代之就是,而不能將閹黨連根拔起,否則滿朝文武誰去平衡?要知道京師城破的時候殉國的都是太監,而我們的大名士跳湖都嫌水涼啊。但過於拔高魏忠賢也沒有必要,明朝的護國柱石孫承忠和袁崇煥都是因為他死的。崇禎只看到大家都在罵魏忠賢,卻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罵他魏卻還不倒?


青年史學家


前幾天回答過一個關於和珅的問題,我說過和珅是中國古代最大的貪官之一,那麼之二也就是魏忠賢了。如果做一個排名,和珅還不及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末年自封九千九百歲的著名宦官,原名李進忠因為備受寵信,被賜名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時,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直至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朱由檢是朱由校唯一的弟弟,在當時魏公公把持朝政的宮廷中,存在感基本為零。其實信王晉升到崇禎帝的時候魏忠賢是最後悔的:因為本來朱由校是有過三個兒子的,卻都讓魏忠賢給弄夭折了。新皇帝不僅不再信服寵信自己,反而直接將自己一巴掌給拍死了。



不僅魏忠賢擔心,其實剛升級為大BOSS的崇禎更擔心,有件小事就是未亡人張皇后在崇禎的耳邊說了句悄悄話,崇禎作揖稱是,眾人皆以為她說的是以後當皇帝要勤政愛民,實際上張皇后說的是,要是想活命,就不要吃宮裡的食物!甚至於登基大典,崇禎的袖口裡藏的都是從自家帶來的麥餅。

接下來的日子,兩邊更是明爭暗鬥。魏忠賢始終不放心,他要摸一摸新皇帝的底,於是提出辭職回家養老。要是皇帝同意,他就準備讓手下的人立即動手,然後準備新皇帝因病突然猝死的後續事宜。

崇禎立刻召見了他,說:公公,讓我告訴你一個秘密。 崇禎說:我哥死的時候,拉著我的手兒、看著我的眼睛,無比鄭重地告誡我:要想大明江山固若金湯、長治久安,就必須無條件全身心地信任和倚重兩個人。一個是嫂嫂張皇后;另一個,就是三朝元老、德藝雙馨、鞠躬盡瘁、為國為民唯獨不為自己的魏公公你啊。 然後崇禎也拉著魏公公的手兒、看著他的眼睛,誠懇地說:我哥的遺言,我一個字都不會忘記。所以公公你現在不能走,我需要你,大明需要你,人民需要你。魏公公,我愛你。


魏忠賢是真真的被感動哭了。真的留了下來繼續做自己的九千歲,崇禎說的確實是實話,他沒有忘記自己哥哥臨終所說的每一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相信他哥哥所說的每一個字。

關於後續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在此不做過多贅述。其實崇禎和魏忠賢身後,是一心要上位的和一心拒絕下臺的兩股勢力。崇禎和魏忠賢,只是兩種勢力的法人代表而已。在扳倒魏忠賢的過程中,有明面上檯面上的較量,但更多的是暗地裡看不見的博弈。無論如何,崇禎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魏忠賢也絕不是輕易放權的那種人,不然他早死了無數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