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1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介紹

伯恩和希拉·貝歇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無疑是20世紀攝影史、乃至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夫婦。他們的生活與作品都圍繞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展開。1957年,他們在此相識,20年後在此任教。他們的學生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 Struth)、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以及肯迪達·霍夫(Candida Höfer)等如今都是藝術市場的明星。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更重要的是,那令人不可思議的紀錄鄉村與工業建築的事業,也從德國的這個地方起步。從1963年的第一場攝影展起,兩人制定了共同的拍攝計劃,並明確了拍攝範式,即大畫幅、長焦鏡頭、黑白攝影、正面平拍,拍攝對象為水塔、煤氣儲備罐、青貯塔、高爐、工業用房、木筋房……他們將許多“無名”建築抽出,置於嚴謹、簡潔、純描述性的構圖中。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為了加強圖像之間的一致性,甚至是同質性,貝歇夫婦只在灰濛濛的天空下拍攝,並以網格形式(通常是六張、九張或十二張)呈現同一主題的照片,建立了“類型學”攝影。他們的作品裡沒有人的出現,排除一切會引起美學解讀的視覺吸引,通過冰冷的中立性建立起一部引人入勝的西歐工業遺產目錄,包括德國、法國、荷蘭、英國……1991年,貝歇夫婦榮獲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雕塑金獅獎:他們的獲獎有力說明了攝影得到當代藝術市場的認可。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範式的統一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從此刻在我們的視覺記憶裡,每當看到水塔、青貯塔或其他工業建築物,無法不想起他們。然而,除了拍攝工業風景的方式(以及他們學生的盛名),從攝影的本質認識他們的作品很有意思。他們拍攝過的“無名雕塑”數量驚人,並且堅持他們的攝影方法,令人肅然起敬。可是如果不單獨欣賞這些照片,那就大錯特錯了,精準的拍攝角度及簡單易懂的題材使照片迷人。他們的攝影具有無法抗拒的視覺衝擊力,證明了光線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應取決於拍攝主題本身。

對貝歇夫婦而言,一成不變的灰光線、無雲朵、無陽光是最佳拍攝環境,有利於他們展現材質與形狀的細微變化。看似中立的風格使被拍攝的地方完全脫離環境,從照片上既看不出環境,也無法知曉時間,使我們把目光集中到複雜機械的細節上。由此,我們認識到現實主義攝影具有驚人的抽象化能力。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貝歇夫婦的“類型學”攝影

與此同時,貝歇夫婦把“系列攝影”的概念推向極致。重複同一種圖案不足以建立視覺統一,整體拍攝範式(構圖、對焦、光線以及拍攝角度等)才是最重要的。今天,貝歇夫婦代表了主題攝影的力量和對構圖的執著,他們還說明了看似中立的紀實風格在藝術性上絕不亞於耀眼、昏暗、浪漫的風格,或者說他們示範了即便不拍攝藝術照片,也能進入藝術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