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丨假借開封菜之名的食物,都是弟弟!丨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小籠包,又名灌湯包,飽滿清爽的湯汁最為誘人。 圖/soogif

-風物君語-

來說說真正的KFC~


不想建國的政治家不是好廚子


開封人在吃上,向來很有心得。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名菜鯉魚焙面,猶如鯉魚蓋著被子睡覺。圖/匯圖網


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五穀生長的樂園。早在其他地區的原始人類,依舊為明日的早餐苦惱之時,原始的開封人,就已經日出而作,用田裡生長的稻穀,製作簡單的食物。


夏朝末年,開封的庖廚伊尹,於日常的工作中,發現了五味調和及火候的秘密,單靠這兩條準則,後世三千年的廚師,皆將其虔誠地供奉在堂。“治大國若烹小鮮”,大抵世間萬物,究其根本多同為一體,伊尹甚至憑藉烹飪之道,輔佐商湯攻克夏桀,建立了商王朝。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名菜羊肉炕饃,羊肉是開封菜中最常見的食材。圖/匯圖網


有伊尹這位祖師爺坐鎮,歷代的開封廚師,將五味調和的烹飪理論熟稔於心。鹹、甜、酸、苦、辣、鮮等各味,通過不同火候的烹製,融匯出不同的微妙滋味,為唇齒送來別樣的味覺體驗。


風味獨特的小籠包,是開封菜五味調和的集大成者。作為北宋名點之一,小籠包最早來源自開封山洞梅花包子。健碩的豬腿瘦肉做餡,在廚師的巧手之下,調出精細的味道,包入薄如蟬翼的麵皮後,爆火蒸制。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蒸熟的小籠包,宛若一朵朵清雅的菊花,盛放在籠屜之內。攝影/石耀臣


如今滿大街的杭州小籠包,是對北宋開封灌湯包的複製粘貼。自開封遷都杭州之後,典型的北方飲食習慣被帶入江南,杭州的不少食物都蒙上了一層中原的味道。但若要細細品味,便能咂摸出開封小籠包的湯汁更為清爽。


“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燈籠”,不同於杭州小籠包以豬皮凍入餡,開封小籠包以水灌湯,湯汁更為爽口。灌滿湯汁的小籠包,剔透晶瑩,輕輕咬開一個小口,金黃透明的湯汁若決堤之水,頃刻間灌滿口腔。清香鮮美的滋味,將一夜的昏沉驅散,整個開封城都在小籠包的鮮美中慢慢甦醒。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咬開一個小口,將小籠包內飽滿的湯汁吮吸喝掉,再微蘸一點點醋,awsl~ 圖/視覺中國

作為最早被馴化的家禽之一,雞在中國有“一百種死法”。各地的美食菜單中,都不乏雞的身影。開封桶子雞的製作,對火候的要求頗為嚴苛,是遵循五味調和理論烹調的又一美味。

肥碩的老母雞,用老湯浸煮幾個小時後,多了一抹鮮黃的光澤,鮮味填滿了雞肉的每一個毛孔。雞肉剔骨後,切成均勻的小片,尤為嫩脆。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桶子雞是開封宴席上,最受歡迎的涼菜之一。金黃的雞肉,脆香可口,十分耐嚼。 攝影/石耀臣


“幹摟炸醬不要芡,一隻雞子剁八瓣。”不同於桶子雞使用的老母雞,炸八塊選用的多為半成年的仔雞。細嫩柔軟的仔雞,被切成八塊,剔骨後,撒入蛋清、澱粉調味。花生米,是開封菜的絕密武器。雞肉過油之前,酥香的花生碎,是成就炸八塊的點睛之筆。焦酥金黃的炸八塊,才是正經“KFC”的門面。


最早的外賣小哥,是開封人?


中國最早的菜系雛形,誕生在北宋時的開封。


作為北宋的國都,彼時的開封城一派熱鬧,全國各地的人匯聚於此,南方的士大夫人數尤為龐大,南方飲食習慣亦相攜而來。也由此,北饌、南食、川飯,甚至是僧人食用的

素食,在開封競相誕生,並形成定式,使這座城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名副其實的風味之都。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鼓樓。 攝影/盧文


生活在這座風味之都的開封人,在飲食上自是極為講究。


開封菜從不拘泥於食材的選擇。在開封人的餐桌上,魚蝦等河鮮是熟客。鯉魚焙面、金牌鱖魚、酥肉燜魚唇等菜餚,永遠能滿足開封人的口齒之歡。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經過長時間的燉煮,小鯽魚的骨頭已爛軟如泥,可直接入口嚼食。圖/匯圖網


地處黃河沿岸的開封,雖飽受黃河水患之苦,亦不乏來自黃河的饋贈。一道黃河,在開封廚師眼裡,是最為新鮮的“菜市場”。


肥碩的鯉魚、鱖魚自有其鮮美,個頭小巧的小鯽魚亦有其嫩滑。若要問及老開封的心頭之好,黃燜魚必是高票之一。來自黃河的小鯽魚,麵粉掛糊後炸成金黃色,配以大料、滷湯燜煮,滋味、火候差一分,湯汁顏色都會有云泥之別。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黃燜小鯽魚。圖/匯圖網

愛吃會吃的開封人,在食物上從來就不“安分守己”,果腹之餘,當然也要講究個求新立異。


套四寶是開封菜中,最特立獨行的存在,往往被當做酒席宴會上的壓軸硬菜。青花西瓷的湯盆被打開後,撲鼻的醇香,很難不讓食客的目光聚焦在浮於湯中的全鴨之上。表面看,色澤光亮的鴨肉並無特殊之處,箇中乾坤需得食客一一探求。待得鴨肉被食之過半,腹內的全雞便露出真容。全雞之內,又有全鴿等候,全鴿之後,腹含海參丁、香菇絲、玉蘭片的鵪鶉,靜待食客前來“尋寶”。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外表看似平平無奇的套四寶,腹內大有乾坤。圖/匯圖網


北宋時,在飯店就餐已是開封人的生活常態。街邊的酒肆小館,一應俱全,能滿足不同人的用餐需求。孟元老曾在《東京夢華錄》中描述:“市井經濟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斡買飲食,不置家蔬。”


幹體力活的常去不起眼的小店吃麵條,做買賣的常光顧餃子館。至於達官貴人想吃點不一樣的,楊樓、白礬樓、仁和店等酒樓則任君挑選。若要不方便前來就餐,酒店的店小二便化身為外賣小哥,前往送餐。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名吃,雙麻火燒。攝影/石耀臣


在開封的夜市,最容易穿越


開封的夜晚,是屬於夜市的。


夜市小吃攤的燈火,是“社畜”卸去一日的疲勞,變身為人的開關。“天上星,頭頂燈,身邊灶爐,四周人聲。”繁華的鼓樓夜市、市井的西司夜市,以及最為樸實的河大西門夜市,是開封人入夜後的最佳去處。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鼓樓夜市是開封最大的夜市,“夜市直到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是鼓樓夜市的真實寫照。圖/圖蟲·創意


事實上,夜市這項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發明,要歸功於北宋時的開封城。北宋時,封閉式管理的坊市制度被推翻,夜間出遊不再違法,作為京城的開封燈火通明,成為不折不扣的不夜之城

坊市制度被打破後,商販的商業活動衝破了藩籬,營業時間被拉長。人聲鼎沸的酒樓、行人如織的酒肆、人頭攢動的小甜水巷,織就了最為熱鬧的東京夢華。這樣的熱鬧,被如今的開封夜市封存,行走在鼓樓夜市之中,難免讓人生出不知今夕何夕的穿越之感。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入夜後的西司夜市。攝影/石耀臣


煙火氣是夜市的統一格調麻辣花生、炒涼粉、花生糕、紅薯泥等簡單便攜的小吃,是夜市上最受歡迎的存在,總能收穫一批又一批的忠實粉絲。


佔據開封夜市半壁江山的美食,當屬炒涼粉。綠豆粉芡熬製的涼粉,味道彈嫩價格低廉,自北宋時,便佔據了開封人的味蕾高地。炒涼粉這道小吃,在如今早已遍地開花,但似乎其他地方的炒涼粉,總也做不出純正的開封味道。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開封隨便一個夜市,炒涼粉的小攤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攝影/石耀臣


“焦”是開封炒涼粉的“防偽標誌”。軟糯的涼粉,過油後很難成型,稍不留意,便在鍋內“葛優癱”,糊成一團。開封炒涼粉的最外層,微微發黃,多了層薄薄的脆殼。咬開這層酥脆,涼粉內裡的滑嫩便彈了出來,綠豆的清雅透著微微的豆豉醬香。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外焦裡嫩的炒涼粉。攝影/石耀臣


清真食物,是開封夜市上的一大特色。四味菜、羊肉炕饃、羊肉湯、雙麻燒餅等,是不少人開封人的夜市記憶。


燴菜堪稱為豫菜大宗,作為豫菜的發源地,開封獨有的清真四味菜是燴菜的翹楚。正宗的四味菜,由燜牛脯、黃花菜、煨麵筋和燒丸子組成,四種味道迥異的食材,在羊肉、羊骨熬製的高湯內燴在一起,燴成了一味獨特的開封味道。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夜市上的不少攤位,在燴制四味菜時,除了必不可少的四種地道食物,還會添加別的食材。圖/匯圖網


往昔的皇家御供,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開封夜市上,以宮廷命名的食物並不少見。龍鳳銅製大壺裝置的宮廷杏仁茶,總能以精美的造型,輕而易舉地成為夜市上的“C”位。


在中國古代宮廷大戶中,杏仁是最流行的美容聖品,熱度絲毫不亞於如今風靡一時的各種口服美容液。《紅樓夢》中的某個元宵節,賈母特意選用杏仁茶作為宵夜。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宮廷杏仁茶。圖/圖蟲·創意


盛行於開封夜市的宮廷杏仁茶,香濃的杏仁粉,奠定了這碗茶飲的底味,由龍鳳銅壺燒製的沸水衝制後,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等十多種佐料一一加入,將這碗茶裝點得極為“富貴”。


吃酒館、逛夜市,是開封人的自洽生活方式。“沒落”、“衰敗”等悲情標籤,從來都是外人強加於開封的“北宋情懷”。星羅棋佈的飯館、小吃才是開封城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開封的夜市小吃,憑什麼被評為影響人類生活的大事?


▲ 鼓樓夜景。 圖/圖蟲·創意


- END -


文丨鶯時

封圖丨


程民生 《論汴京對飲食業歷史的貢獻》

毛傑 《開封飲食文化旅遊開發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