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遺體是怎麼樣保存的?

宰少


孝莊太后在清朝歷史中是鼎鼎有名的人物,因為她曾輔佐過兩位帝王,一位順治帝,另一位康熙帝。順治帝繼位時年僅6歲,而康熙帝則是8歲,都是幼年天子,也都是經過孝莊太后的培養。

孝莊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她的姑姑是皇太極的皇后孝端文皇后,順治帝福臨是她的兒子,也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公元1643年,皇太極駕崩,6歲的順治帝繼位,孝莊太后成為“聖母皇太后”。公元1661年,24歲的順治帝駕崩,8歲的康熙繼位,而孝莊太后的稱號也再次改變為“太皇太后”。

公元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病逝。她在臨死前曾告訴過康熙帝,說清太宗皇太極的陵墓已安葬許久,不想打擾清太宗,而且她也很想念自己的兒子順治帝,所以想和順治帝葬的近一些。

康熙帝聽從了孝莊太后的遺願,並沒有將他和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她暫時安葬在了清東陵附近的暫安奉殿。公元1725年,也就是孝莊太后病逝的38年後,雍正帝在昌瑞山下為孝莊太后建陵園安葬於此,就是如今的昭西陵。

那麼有人會有疑問,孝莊皇后的遺體如何保存了38年,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當初孝莊太后被葬在暫安奉殿後,康熙就將這裡用土掩埋永閉殿門。我們都知道一般地宮中的氣溫特別低,就像冰窖一樣,而且孝莊太后的棺槨也不是一般的棺槨,能防腐,且不宣不燥,使用時間極長,還有一些其它的保護措施,所以孝莊太后的遺體能夠保存那麼長的時間。

當然,這也不代表孝莊太后遺體完好無損,只能說保存的比較好。


理科男讀歷史


在古代,由於沒有現代的科學技術,因此屍體保存是非常麻煩的。可是在清朝初年,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的靈柩37年未下葬,她的遺體是怎麼保存的呢?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

但其實屍體保存的科學原理並不複雜,只需要滿足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第一低溫,第二密封,有時可以輔助一些特殊的手段。在滿足這幾個條件的情況下,其實屍體是可以保存的。 通過分析史料,飛揚發現了極有利於孝莊太后遺體保存的三個條件:

第一,安放地點:地下室。

第二,祭拜季節:冬季。

第三,棺木的使用:金絲楠木。

那麼這三個條件是如何實現和發揮作用的呢?下面,請聽飛揚為你一一道來。

一、安放地點:地下室,保證低溫和密封

在《康熙起居注》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的一些資料中我們發現,康熙孝莊皇后的地點在東陵,安放遺體的地方不是在大殿的地上,而是在大殿的地下。這個推斷是我們從死於康熙十三年的孝成皇后和死於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的停靈地都是在地下得出來的。



清東陵

因此我們推斷,孝莊皇后的停靈地也應該在地下。 我們都在夏天的時候都去過地下室,哪怕是炎熱的夏天,地下室裡都是十分陰涼的。因此將孝莊皇后的遺體放在地下,就保證了低溫的條件。

同時,康熙主持孝莊皇后封掩工作時耗費四天,可見不是簡單地放入地宮,而是進行過精密的掩埋,這樣又保證了密封的條件。因此,在滿足密封和低溫的條件下,使孝莊皇后的屍體的保存成為了可能。

二、拜祭時間:冬季,減少對停屍環境的影響

一塊肉在夏天腐爛的速度比冬天腐爛的速度快得多,這是因為夏天氣溫高,空氣溼潤,微生物活動活躍。而康熙在祭祀孝莊皇后時,都是集中在冬天去祭拜。



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康熙也多在這個時候去祭拜,原因是此時為祖母的忌日,康熙覺得這個時候最接近自己的祖母。

祭拜時肯定要打開停屍的地方,微生物會因此侵入,但在機緣巧合之下,康熙在冬天祭拜孝莊皇后,微生物不活躍,自然侵入少,對於屍體的傷害小。因此採取在冬天拜祭的做法也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保護屍體的作用。

三、棺材的使用:金絲楠木,密封防腐性能可靠

清代皇族死後,多愛用金絲楠木棺材下葬,而金絲楠木本身具有一種延緩物體腐爛的作用。舉個例子,慈禧死於1908年10月,孫殿英在1928年盜了慈禧墓,時隔20年,但是慈禧仍然面目如生,直到見到空氣後才迅速萎縮。



另外,古人也多用金絲楠木儲藏書籍,來達到防腐防蟲的效果。由此可見,金絲楠木有良好的密封防腐作用。而孝莊皇后停屍,也正是使用了金絲楠木的棺材,因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密封效果,對於屍體也起到了良好的防腐作用。

總結

綜上三點,孝莊皇后的屍體才得以有效地保留與防腐。其實細細分析,那個時候的古人已經掌握了屍體保存的基本方法,只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限制,而並沒有闡明其中的原理罷了。各位讀者怎麼看呢?

我是飛揚,一個愛讀歷史的理工男,願把我所讀的變成有趣的故事說給你聽,關注我,讓我們在思考中共成長

歷史飛揚


古代中國古老而神秘,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中,有很多我們感到震驚同時又不解的事情。其中就有不少是21世紀的今天都無法做到的,而古人卻做到了,更有甚者,很多關於古代的謎案,至今找不到答案。我們自稱今天的科技社會十分先進,可是在古人面前似乎不堪一擊,比較讓人震驚的一件事就是古人的遺體存放技術。

至今為止,我們已經發現了不少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後仍然栩栩如生、皮膚有彈性的屍體,每次出土都會讓世界震驚。古代沒有我們今天的各種防腐技術,只有一些原始的材料,卻依舊做到了讓屍體千年不腐。據說孝莊皇后的屍體也採用了某種防腐技術,一直存放了很多年。

一、孝莊的遺願

孝莊皇后在中國歷史上可謂鼎鼎有名,她先後輔佐了中國歷史上兩位皇帝,即順治和康熙。今天我們還能在很多電視劇上見到這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孝莊去世之後,按理說應該與皇太極合葬,但是由於當時距離皇太極下葬已經過去很多年了,再開啟陵墓必定勞民傷財。況且孝莊也顧慮到會打擾皇太極的安寧,因此留下了遺囑,她死後不與皇太極合葬。另外也不修建陵墓,這一點還是考慮到了勞民傷財,最後一點就是下葬的地方不能離順治和康熙太遠。

二、37年放於暫安奉殿

孝莊用一輩子培養出了順治和康熙,死後依舊不放心,還想看著他們保護他們。孝莊去世後,康熙十分悲傷,雖說不將其與皇太極合葬有違祖制,可是畢竟是孝莊的遺願。康熙只得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拆建於殿昌瑞山下,取名暫安奉殿,將孝莊的遺體放在了這裡。然而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繼位之後,孝莊的遺體還在暫安奉殿存放著,因為雍正考慮到,暫安奉殿的位置十分符合孝莊生前的遺願。

於是,雍正下令將暫安奉殿進行修整,修成了皇陵,也就是昭西陵,孝莊的遺體這才算正式有了歸宿。按照常理來說,屍體存放一年其骨肉就會分離,三年之內必定化為白骨,可是孝莊的怎麼就能一直在暫安奉殿存放37年之久呢?我們一直都知道古代的遺體存放技術比較神秘,之所以說神秘,是因為有很多技術至今我們都沒有找到“秘方”。況且在當時各種條件都比較落後的狀況下,古人居然還能想出這樣的方法,實在令人不解,同時又敬佩不已。

三、金絲楠木棺

那麼,孝莊的屍體又是怎麼存放37年之久的呢?首先作為皇家貴族,下葬所用的棺槨必定不是俗物,據說孝莊皇后的棺材是用金絲楠木做成的。這種材料之所以金貴,一是因為生長週期長,並且千年不易腐爛。此外該材料還會散發一種奇異的香味,這種香味有防腐的作用,能防止蚊蟲對屍體的破壞,這樣一來就延緩了屍體的腐爛速度。

四、極好的密封環境

我們都知道古代人下葬不僅有棺材,棺材外面還有槨,雙層保護之下使得屍體被存放在一個密封性極好的空間內。真空環境中微生物不易繁殖,這樣一來,也起到了很好的防腐作用。當然只有特殊材料的棺槨還是不夠的,很多皇帝在下葬的時候,為了保持屍體不腐都會使用冰塊來防腐。孝莊也不例外,這種低溫的環境也是屍體常年不腐的重要原因。

五、低溫的地下

我們再來看看大環境,據專家考證,孝莊皇后的屍體在剛下葬的時候就被放在了地下,這種環境就相當於地宮了。地下的氣溫不比表面,會比地上的氣溫低,並且常年不見陽光,再加上每逢皇帝祭拜必定是冬天。因此整個地宮的環境就相當於一個大冷庫,這也起到了“冰鎮”的作用,減緩了屍體的腐爛速度。正是以上種種的方法手段以及環境,才使得孝莊的屍體存放了37年都沒有腐爛。

總結

其實今天我們對於古代屍體千年不腐的秘密也只是探尋了一部分,還有很多是至今全世界都找不到答案的。例如著名的辛追夫人,能存放千年之久,肯定有非常手段。當然,今天我們也不知道在地下還有多少保存更完整、更讓人感到震驚的屍體,是我們沒有發現的。雖然古代沒有今天的福爾馬林,可是也有很多其他我們想象不到的材料,這一點讓我們不得不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元哥說歷史


孝莊死後有遺言:


  • 一,不想和丈夫皇太極合葬,原因是不想打擾他。

  • 二,不想勞師動眾另外給自己建立陵墓,因為太費財力。

  • 三,捨不得離開兒子和孫子,希望以後能與兒子和孫子葬在一起。



按照祖制,孝莊所謂的打擾先人顯然是託辭。孝莊本意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一是孝莊與皇太極二人感情一般,如果感情好的話,能不合葬?二是孝莊曾下嫁小叔子多爾袞,可能覺得無顏面對皇太極。


孝莊為何想與兒孫在一起?

如果另外建立陵墓的話,一是太費錢財,二是自己孤零零的,太孤單。這都不是孝莊要做的。她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和兒子,和孫子在一起。



我們知道孝莊早年守寡,先輔佐年幼的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輔佐年幼孫子玄燁當皇帝,全心全意,費盡心血。而且甘願做幕後之人,不干涉朝政,更沒有想到篡權奪位。


在輔佐兒孫的過程中,孝莊與兒孫建立了非常非常深厚的感情!自然孝莊想長長久久的和兒子孫子在一起。


孝莊的要求不可謂不高,給康熙出了一個大難題。


康熙遵從奶奶孝莊的遺願,至於怎麼埋葬孝莊,康熙還沒有想好,所以他想慢慢地想。誰成想這一想就是37年呢!直到康熙過世,也沒有想出辦法。



康熙於是暫且先把祖母孝莊的遺體安放在一個地方,這處地方是改建的,就是把慈寧宮東側五間殿進行了簡單的拆卸與重建,將孝莊的棺木放置其中,取名為“暫安奉殿”。


那麼防腐問題就放在了第一位。


屍體腐敗的罪魁禍首是細菌,要想做到屍體防腐,如何做呢?


  • 一是把當前的細菌殺死。

  • 二是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儘可能的隔絕空氣與水分,把溫度降到儘可能的低,才能阻止細菌的進一步的產生。


只有做好這兩項工作,才能達到屍體不腐的目的。



那麼按照步驟,做好這幾方面就可以了:


  • 先對孝莊的屍體用酒進行擦拭,這是消毒的第一步,也就是把當前的細菌進行一個大的消除。

  • 再把孝莊的屍體裡三層,外三層的進行纏繞,目的是隔絕空氣。同時放入香辛料,水銀或者砷的化合物,然後把屍體放到金絲楠木的棺木中,這些東西和材質對殺死細菌都有用處。

  • 最後,把棺木抬入房屋的地下一層,相當於放入地窖。同時在棺木的四周放置冰塊,達到一個低溫保存的目的。


就這樣,直到雍正即位後,才把孝莊葬入了昭西陵之中。


歷史漫談君


這個問題還是我來給大家聊聊吧,孝莊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1688.1.27),此後因為康熙大帝對孝莊太后葬地的難以取捨導致靈柩停放在清東陵陵區風水牆外的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這期間遺體當然是在棺槨里正常保存的,並沒有採取所謂專門防腐的措施,因為清代皇家根本就沒有追求遺體不腐的傳統。



清代順治皇帝之後無論是皇帝、太后還是妃嬪死後,經過大殮遺體放入內棺後套上外槨,在棺槨上漆飾幾十遍金漆(漆飾次數依地位而定),自此以後棺槨無論是暫安停放還是奉安地宮都不在打開。那為什麼說清代皇家不追求遺體的不腐呢?原因如下:

清初滿族有火葬的傳統。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朝代,在沒有進關的時候滿族就已經採用火化的方式安葬遺體了。在康熙年間所著的《大清會典》裡記述了清太宗皇太極的葬禮,裡面提到在皇太極駕崩一週年的時候將梓宮火化,然後由皇后、公主等撿殮骨殖的情形。請看原文“是日,奉移梓宮升化,行練殮禮。皇后、公主等詣升化處舉哀,恭行練殮”。不只是皇太極,包括順治皇帝也是以火化的方式以骨灰入葬孝陵地宮的。還有1981年對清永陵地宮的考古也發現努爾哈赤的叔叔愛新覺羅·禮敦和愛新覺羅·塔察篇古也都是以骨灰的方式安葬地宮。


▲清永陵地宮骨灰罐

那為什麼當時滿族會有火葬的傳統呢?其實這和當時滿族人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相關,乾隆皇帝曾說過滿人火葬這個問題,他說“本朝兆跡關東,以師兵為營衛,遷徙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顧用火化以便隨身奉持。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清代初期皇家甚至還在沿用入關前的火葬舊制,所以以後改用土葬之後也不會對屍體的防腐有什麼特別要求。換句話說,火化都能接受,遺體正常腐敗又有什麼不可呢。

孝莊太后靈柩暫安時的種種安排只是正常做法與防腐無關。

很多人都將祭拜時間、楠木棺槨以及地下暫安當做是為了遺體不腐胡亂關聯起來,其實根本就沒有關係。

⒈使用楠木棺槨是因為楠木耐腐、防蟲、不容易變形的特性,所以很多皇宮裡的傢俱、書櫃等都用楠木製作,這和防止遺體腐敗關係不大。
▲純惠皇貴妃地宮(那拉皇后棺槨早已腐朽,只能將純惠皇貴妃棺槨分開使用)

⒉祭拜時間在冬季竟被有些人也說成是為了防腐,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皇陵最重要的祭祀是“四時大祭”和週年祭,四時大祭包括清明、中元、冬至、歲暮四個時間,孝莊太后是12月25日崩逝的,那麼週年祭當然就在冬天啦,還有祭祀並不會打開地下暫安處,只是在大殿裡祭祀牌位,所以祭拜時間在冬天是為了防腐這個說法實在荒唐。
▲孝莊太后昭西陵隆恩殿(暫安奉殿改建)

⒊孝莊太后靈柩暫安在地下這個說法還有待考證,史界對此也有爭議,我們暫且不談,就暫且相信是在地下奉安,這和防腐有什麼關係呢?根據史料清代皇帝棺槨暫安時有的在地下也有在地上的,而且棺槨從京城殯宮奉移到陵寢附近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少則幾月多則幾年,所以這和防止遺體不腐沒有關係。

▲隆裕太后棺槨

綜上所述,清代皇家因為早期還在實行火葬舊俗,是在康熙二十年之後才改為效仿漢族土葬的,所以對遺體的防腐並沒有特殊要求,也未見史料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而孝莊太后停靈37年之久,期間也沒有專門採取防腐措施。我覺得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初的康熙皇帝對遺體的不腐有比較理性的認知,而且因為早期實行火化的風俗,使得皇家對遺體的不腐保存並沒有那麼在意,所以對孝莊太后靈柩裡的遺體並沒有採取防腐的措施,只是正常保存。


孤竹公子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太后因病去世。臨死前給康熙留下遺言:“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而安。


康熙按照曉莊的臨終遺言,沒有將她與皇太極合葬。這樣做遵照曉莊的遺願,自己是盡了孝心。但是又違背祖制和傳統,應該是不忠。康熙為此十分糾結,直到他去世,曉莊的棺材都沒有下葬,雍正即位後,才將曉莊正式安葬於清東陵,孝莊的靈柩這一停,就是三十七年。



按照常規,人死後下葬於土中,一年時間,皮肉與骨骼徹底脫離,三年後,棺材中就只剩下一堆白骨了。孝莊37年沒有下葬,要知道那時候沒有水晶棺,也沒有防腐的馬爾福林,孝莊的遺體是如何保持不腐呢?

其實,古人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聰明許多,尤其是帝王之家,他們死後遺體的防腐技術是很先進的。呂后死去100多年後,墓葬被綠林軍盜掘,呂后的遺體竟然栩栩如生,最後還遭到綠林軍的侮辱。還有馳名中外的馬王堆女屍,兩千多年後並沒有腐爛。所以,孝莊37年沒下葬,屍體不腐也就不足奇怪了。



皇家的棺材都是用上等金絲楠木做成的,密封非常的好,基本上可以達到與空氣隔絕,金絲楠木有種特殊的香味,能抑制細菌的繁殖,這就可以大大延緩死體的腐敗時間。加之,棺材外還有一個槨,密封也很嚴實。與棺材一起,就能做到徹底隔絕空氣。棺材中沒有了空氣,又有金絲楠木持久的香味,孝莊的遺體置於其中不會腐爛,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還有一點,孝莊的棺材37年沒有下葬,並非人們想象的就放在紫禁城裡。而是將其暫時安置在清東陵,康熙還命人將孝莊太后生前所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拆掉,用拆下來的磚木,在清東陵瑞昌山下建了一座奉殿。稱“暫安奉殿”,停靈於其”。後是學者據此推測,孝莊的棺材並非放置在安奉殿,而是放置在安奉殿的地下。這就和放在地宮中沒有什麼兩樣了。如此,孝莊的棺材就處於密封、深埋、恆溫中,而這三個條件足可以保正孝莊屍體37年不腐。


洛水清風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回首自己的過去,年少嫁給皇太極,後來皇太極死後,孤兒寡母受盡多爾袞的欺負,孝莊極力斡旋,才保住兒子的皇位,再後來順治親政,可是和自己關係並不好,最後又盡心盡力的輔佐孫子康熙,這一生算是對得起愛新覺羅家族了,死而無憾。


孝莊死後,按說應該和自己的老公皇太極葬在一起,歷來皇后都是要和皇帝葬在一起的,但是孝莊直到雍正時期才正式安葬,並且也沒有和老公皇太極葬一起,而是葬在兒子順治的孝陵旁邊。但是又不在清東陵之內,像是一個母親看著自己的兒孫,寓意深刻,又因為孝莊的陵墓在皇太極昭陵西邊,稱為昭西陵。那麼為什麼孝莊會死後三十七年才下葬呢?

是因為康熙不孝嗎?

肯定不是,孝莊太后和康熙這對祖孫感情很深,所以康熙是很尊重自己的奶奶的。孝莊生病期間,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孝莊太后生前節儉,把省下的錢都用來支持孫子的事業。可以說祖孫兩個人的關係已經親似母子了,所以肯定不是因為康熙不孝的原因。

是因為孝莊生前的遺願

孝莊太后在生前告訴過康熙,自己死後不要和皇太極合葬在一起了,理由也說了好幾條,無非就是不能打擾去世的皇太極,因為太宗皇帝尊貴,本著卑不動尊的原則,還是不要去打擾他了。還有就是太勞民傷財了,再有就是覺得跟自己的孫子兒子關係好,願意和子孫葬一起。康熙皇帝在祖母死後,決定遵守孝莊的意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清東陵,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



其實關於孝莊死後多年不下葬,有人說是因為多爾袞的原因。

孝莊和多爾袞有沒有結婚,現在歷史上並沒有定論。所以我覺得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應該不是因為嫁給多爾袞無顏面對丈夫,而是因為自己不想與皇太極合葬。

畢竟皇太極生前並不怎麼寵愛孝莊,孝莊在皇太極身邊的女人才排名第五。前面有皇后,還有自己的姐姐海蘭珠,所以孝莊不願意和皇太極葬一起也可以理解,畢竟如果和皇太極葬一起,自己有變成了一個小小的莊妃,地位一落千丈,還不如和自己的兒孫在一起,顯得尊貴。



那麼孝莊的死後三十七年下葬,遺體怎麼保存的呢?

其實關於古代人死後的防腐無非就以下幾種。

第一,使用汞對屍體進行消毒。古代人處理屍體,很多都是運用汞和砷對屍體進行浸泡,這樣可以殺死屍體上面的微生物,有利於防止腐爛。而且人死後,都會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氣,有利於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屍體不會腐爛。

第二,就是使用多層紡織品包裹。古代對屍體的處理,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就像馬王堆的女屍,裹了二十多層,這樣確實可以防止腐爛。

第三,就是對棺木進行處理。皇室的棺木都是選用的上好的金絲楠木,封棺後,都會刷油漆。而且會刷上很多遍,基本上密封很好,所以也會防腐。

第四,就是在棺木旁邊放冰塊降溫。使用冰塊降溫的道理很簡單,就和冰箱一樣,也可以防止屍體腐爛。

第五,孝莊的棺木雖然沒有下葬,肯定也要放入地下,陰涼處,要不然,夏天肯定也無法保證屍體不腐爛。康熙選擇祭奠的時間都是選擇冬天,夏天放置在地下,再有很多冰塊,和冰窖一樣,肯定沒問題。


其實不管孝莊的遺體怎麼保存的,肯定都保存的很好,康熙這麼尊敬自己的祖母,怎麼樣也不會讓祖母的屍體腐爛的。

孝莊是一個偉大的女性,無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歷史典籍裡,她都是偉大的。從嫁給皇太極為妃,勸降洪承疇,後來輔佐順治和康熙皇帝,為大清一統天下和大清的穩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看過《康熙王朝》都知道,在順治死後,幼子康熙繼位,一直是孝莊在為康熙掌舵。後來康熙親政,孝莊從來不去過問朝廷事務,只有在康熙治不了的時候,再去指導康熙一下。這樣的皇祖母確實很好,比慈禧不知道強多少倍。


楚風說歷史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公元1688年,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繼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之後,她最後的遺稱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因此,“孝莊”是死後的稱謂,在她有生之年不會使用。影視劇中的左句我孝莊”,右一句“我孝莊”的,真的是很尷尬。

孝莊皇后一生都在培養並輔佐順治和康熙皇帝。知道順治和康熙皆以沖齡踐祚。沒有蕭莊皇后的支持和指導,他們未來的成就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孝莊對滿族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康熙皇帝對這位祖母表現出極大的孝心與敬意。那到底是為什麼孝莊太后死後37年靈柩都沒有下葬呢?



這是因為孝莊太后臨死前的遺言,導致其棺槨長達37年都無法安葬,孝莊太后有三個遺囑,一是不和皇太極合葬,二是不單獨建陵墓,不要勞民傷財,三是陵墓要離自己的孫子兒子近一點。孝莊太后臨死前這一番話:皇太極去世多年,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與他合葬了,但如果再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過勞師動眾,勞民傷財,更不可為。康熙一心想遵從祖母的遺願,可是卻想不出來好的辦法安葬祖母,因此遲遲沒有將孝莊太后下葬。



孝莊乃一國之母,其死後安葬原則上是必須要遵從皇家禮儀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莊提出不跟皇太極合葬,這就給康熙留下了一個大難題。康熙左右為難,於是不得不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的棺槨暫時安厝於內,然後再慢慢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



孝莊太后的靈柩確實是37年沒有下葬,她的遺體並不是在宮殿中,而是在東陵宮殿的地下室,地下室的溫度一年四季都是低溫,而且康熙帝帶著皇族眾人去祭拜的時候也都是在冬天,因此遺體得以很好的保存。而且孝莊太后棺材也是大有講究,她所使用的是由精美的金絲楠木製作成的棺材,這種木材生長時期長,能散發出特殊的香味,而且木材堅硬不變形,有防腐防蟲的效果,密封性好,形成了一個真空狀態,細菌無法生存,因此這種木材可以長埋地下,保護遺體不腐爛。


古代人處理屍體,很多都是運用汞和砷對屍體進行浸泡,這樣可以殺死屍體上面的微生物,有利於防止腐爛。而且人死後,都會沐浴,用酒精消毒,用酒精可以消耗棺木中的氧氣,有利於防止微生物生存,使屍體不會腐爛。還有就是使用多層紡織品包裹。古代對屍體的處理,可謂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的將屍體包裹起來,最大限度的避免屍體暴露於充滿細菌的空氣之中。就像馬王堆的女屍,裹了二十多層,這樣確實可以防止腐爛。


一般古代的皇帝駕崩後,也經常出現用冰塊來防止遺體腐爛的情況,孝莊作為太后,自然也會有這個待遇,她的遺體本來就在地下室,如果冰窖裡儲存了大量的冰塊,再加上有防腐作用的金彩楠木,雙管齊下,是完全可以防止遺體腐爛的。而且古代皇室很多陪葬品都是玉石,孝莊太后作為太后,地位尊貴,陪葬品肯定少不了玉石陪葬,玉不腐身,陪葬的時候放入玉石可以減慢屍體腐爛的進程。


等到雍正登基之後,立刻就有大臣上奏提議解決孝莊太后的靈柩安葬的問題,要求儘快讓孝莊太后入土為安。就這樣,眾大臣說,孝莊太后的靈柩安放在孝陵附近,有孝莊太后庇佑,大清國國運亨通,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不如就順其自然,就在此處建造孝莊太后的陵墓。


昊濤說史


康熙和這個孝莊太后感情非常的好,孝莊在他75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在死得之前他告訴康熙希望能夠和他的父子在一起,不要把他葬在其他地方,就葬在他父親的孝陵附近就行了。



而當時康熙就哭著給他答應了,根據她的意願,孝莊是沒有和皇太極合葬的,所以就暫時的把她安放在清東陵。但是康熙一直都沒有找到好地方,直到他去世之後,過了三年,雍正才幫他完成了這個任務。

將孝莊原來住的慈寧宮拆下去,建在昌瑞山下,把孝莊的棺材放在裡面,在這裡進行安放,然後認真保存

這個可是康熙最孝敬的祖母,從小康熙就是在他的保護下長大的,對於這個祖母康熙是非常尊重,按照他意願,康熙一直都在想辦法找個地方,但是還是沒有找到這個一直拖到康熙去世了,都還沒有完成,到了他兒子雍正的時候,雍正就在這個地方直接進行陵園,最後是安葬了。


在這個期間,為了不讓自己的祖母過得非常的孤單,同時能夠像生前一樣享受榮華富貴,於是康熙就把他原來住的地方拆了,就建在山下,把這個地方擺成和生前一樣的。棺材就放在裡面,一直等待了幾十年。

在這幾十年裡,屍體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首先是因為這個地方非常的陰陽,特別適合保存屍體,其次那些當官的也知道這是康熙最在意的人,也不敢胡作非為,都認認真真的對待,利用一些防腐劑術使他的身體不過於腐爛。


汪公說


公元1688年,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的追加後,其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所以“孝莊”是諡號,不會用在生前。某影視劇裡左一句“我孝莊”,右一句“我孝莊”的,看著著實尷尬。

孝莊太后一生培養,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要知道順治和康熙皆以沖齡踐祚,他們能取得日後的成績離不開孝莊太后的扶持與教導,所以孝莊對於滿清政權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康熙皇帝對這位祖母也是非常的孝順和尊敬。

不過,由於孝莊太后臨死前的遺言,導致其棺槨長達37年都無法安葬,縱然康熙再有孝心想早早讓祖母入土為安都不可得,那麼孝莊太后臨死前說了什麼呢?就是下面這段話: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大意就是,皇太極去世多年,其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與他合葬了,但如果再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過勞師動眾,勞民傷財,更不可為。因為我很不捨得與你父子二人分開,那就把我和你們父子二人葬在一起吧!


孝莊太后的臨終遺言看似很動情,也有道理,若放在普通人家,夫妻雖然無法合葬,但與兒孫葬在一起也還可以接受,但孝莊乃一國之母,其死後安葬原則上是必須要遵從皇家禮儀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莊提出不跟皇太極合葬,這就給康熙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孝莊可以不想,但康熙不能不想啊,千百年後,人們只會說康熙不孝,不把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孝莊想要和順治葬在一起,但順治的孝陵位於清東陵,而清東陵本是以孝陵為尊,若再將孝莊葬在這裡,以孝莊的身份,又將自己的父親順治至於何種地位?

所以,與皇太極合葬違背祖母意願是不孝,與順治葬在一起,違背祖制也是不孝,如此左右為難,康熙就不得不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的棺槨暫時安厝於內,然後再慢慢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

然而康熙想了三十多年也沒想出啥好主意便駕崩了,於是這個問題就留給了孝莊的重孫子雍正,所以雍正一上臺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安置自己的這位祖奶奶,不過這對於雍正來說也不是什麼難事,他認為目前孝莊棺槨安厝的這個地方就很好,保佑了康熙三十多年,又保佑了自己順利接位,所以“暫安奉殿”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

想明白之後,雍正便下令在這裡修建陵墓,將祖奶奶葬了進去,因其方位位於瀋陽昭陵以西,所以取名“昭西陵”,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取的也恰到好處,既將孝莊葬在了順治旁,其陵墓又與瀋陽昭陵為一體系,既不違背祖制更沒有違背孝莊的意願,皆大歡喜,估計康熙泉下有知也得誇讚他這兒子一番吧!

那麼前面說了這麼一堆,其實都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孝莊棺槨37年未下葬,其屍體如何保存的,這一點史書沒有記載,而且古代對屍體的防腐處理至今我們也有沒一個系統的研究定論,不過我們可以聊一聊孝莊的梓宮。

古代帝后的梓宮大多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週期長,能散發特殊香氣可防蚊蟲,其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變形,抗腐蝕性也非常強,因此這種木材埋在地下可保千年不腐,所以用這種木材做梓宮,保存37年一點問題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