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在農村,六十多歲了,還承包了十多畝農田種地,為了什麼?

老梁話三農


在農村60多歲了,還承包了十多畝農田種地。為了什麼?

在農村60多歲的人不能說太年輕,也不能說很老,這麼多年來隨著全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全國人均壽命達到77歲。

在農村,現在60多歲的人是種地的主力軍。

第一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掙錢,農村人只要能外出打工,絕不在家裡種地,60多歲的人外出打工沒人要,只有留在村裡種地。

第二農村外出人太多,有些家裡的地就會面臨沒人種的情況,60多歲的人都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人,他們對地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如果村裡誰的地不想種了,他們就會承包過來,不想看著到地撂荒的事情發生,對一個60多歲的人來說,種上十幾畝20來畝地是不成啥問題的,現在農村種地相比以前是省力的多,種地基本上能達到小型機械化,種地有旋耕機,機播種機,收割有收割機,拉東西一般用機動三輪車,已經不是以前牛耕、人拉犁播種,種地肩扛手提的時代已經過去。小型機械化的工作方式是種地簡單省力了許多。現在種地不累人,也是農民的共識。

第三作為60多歲的農民來說,雖然說國家有一點高齡補助,但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問題。在農民的思想觀念裡,無論年齡多大,只要自己身體好弄動彈,就要去勞作,就要活得有價值有意義,自己種地了有一定的收入,除過自己生活以外,還可以給兒女一些補貼。也覺得自己活得有意義,活得很實在。既能鍛鍊身體消磨時間,又能產生經濟效益,這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第四在農村如果老人身體好,能勞動,而不去勞動的話,子女會嫌棄老人,旁人也看不起這種老人,會認為這種人是好吃懶做的懶漢。

[我是農人潘哥,一名熱愛三農的退伍軍人,喜歡我的觀點或文章記得點贊加關注哈!]


農人潘哥


我村裡有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承包了三十畝地,家裡養了二十頭牛。

這位老人是地道的農村人,種些地、原來養豬,今年養牛了。六十多歲還和年輕人一樣靠力氣吃飯。種了一輩子地,沒有別的本事,只能種地和小養殖。

這位老人的兒子腦血栓了十多年了,兒子今年四十四了,現在只可以一隻手幹活,半邊身子不好用,基本不可以勞動。他是獨生子,他下邊有兩個未成年的男孩。由於他病了,所有的壓力就壓在他父親的身上了。老爺子要賺錢養活一家人,一家人沒有別的收入,只靠他來維持。

農村六十多歲的老人還承包地,主要是因為沒有收入,沒有退休、沒有養老,自己不種地就沒有收入。

年紀大了還要種地是為了活著。



農村裡的逍遙


不為什麼,因為我同樣承包了一片荒山,幾十畝,自己種上桂圓,二十一年了,已經投產了。當時四十五歲,現在六十六歲,承包期三十年,幹滿七十五歲。

農民就是幹農業的,既然要幹,有很多為什麼,但沒有考慮那麼多為什麼。農民有農民的活法,是自己選擇了農業生產這條路,老的這批是對土地有感情,而不是想有多大的成就,幾畝,十來畝,幾十畝也祘不了多大個了不起,風調雨順還好,遇上不好的年辰,還倒虧。老農民在辛勤勞作中有苦腦,有快樂,有喜悅,有擔憂,希望每年有好收成,豐收了,又愁銷路,減產欠收愁上加愁。最值得老農高興的就是農產品產銷對路,供不應求,客商,顧客,消費者找你說好話,才分享得到你種出來的果實那種心情,言溢於表,喜樂哀怒都刻畫在老農民飽經風霜的臉上。

再者,農村養老體系仍然是短板,還很差,六十幾歲還必須要幹,才能養活自己,給子女減輕負擔也是大多數種地老的共同語言,大多老農民都閒不住,即使身體不好,也得去幹,有時侯還真是處於無奈。老了都還在幹活,證明這批人不是懶漢,不是靠別人來同情養活自己。這種農民有骨氣,有自尊,不向國家伸手,而是自力更生。證明了無愧於農民這個稱號。不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

農業農村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政府的支持。農村農業的興衰關乎國家民族,社會的未來。

謝謝。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人。


自在瞭然1


現在農村都是六十多歲人種田。其實種十多畝田和二十幾畝田。都賺不了什麼錢。。。像我老公常年一個人在家種二十來畝田。就夠他自己用和過年。買點東西過年。今年他腳疼。我叫他去醫院看腳。醫生說他少做事。然後和我。我也叫他不要種田。我老公說。出去打工老了沒廠裡要。不種田那來的錢用。我老公說。人活著。總要花錢的。又沒有兒子。女兒都出嫁了。伸手向女兒要錢不好。。女兒也有家。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只有自己能動就動下。真的動不了。也沒辦法


用戶379267663853


個人為了生活,需要承包十幾畝土地種地。

在廣大農村六十多歲,有勞動能力都會去幹。我這邊有個60歲多歲的老大爺,自己就有十三畝地,身體還可以,每次一大碗飯,每天早晨都會很早下地,到地裡將小麥、玉米的草除淨,同時也會種些蔬菜、自己吃,打理的井井有條,每到澆水的時候也是把自己家水渠修修補補,很快就弄好,施肥自己也是趕著毛驢車,自己施肥。後來問他,他說趁自己還能幹就多幹點,自己四個孩子,都分家了,就剩老兩口,都需要花錢,雖然孩子給,但是自己也得掙點。

個人覺得種地理由如下:

理由一:自己還有勞動力

在農村六十多歲基本不算太大,在自己有勞動情況下,都會下地幹活,農人就是不種地,那幹啥,他們還有城裡人的退休金,只有雙手,需要勞動。需要幹活。

理由二:生活壓力

畢竟很多農村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子女或者兒媳婦眼裡都覺得是個累贅,好的家庭還行,要是遇到不講理的,老人就會吃虧得。住在自己永遠是最舒服的,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生病,需要用錢,買大米、麵粉等需要,還有就是有個急事。

個人認為的。


屍去的陪伴


首先很開心能回答這個問題,在農村五六十歲的老農可以說是隨處可見,因為現在農村的年輕人都在城裡打拼,幾乎沒有幾個願意隨他們父輩留在家鄉發展。

首先年輕人目標遠大,志向在更高的更遠的天空

從小在農村長大,早已厭倦農村裡的平窮節儉的生活,長大後唯一脫離農村耕作的機會來了那還不飛的遠遠的,跑到城裡打工去,漸漸的就會發現農村幾乎沒有幾個年輕人留在農村,那麼問題就來了,農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那農村裡的地誰來種呢?於是就到處可以見到五六十歲的老農在地裡幹活,甚至可以見到一些身體比較健康的七八十歲的老人也在地裡幹活。

農村的荒地那麼多,放著也是浪費土地資源

很多五六十歲的老人趁著自己身體也還行,沒啥大毛病,想著自己的子女在城裡幹活也不容易,於是為了自己的後代拼命的承包田地種地,有的可能是為了子女能在城裡買房子,有的可能是為了減輕子女的生活負擔,表示自己不需要子女操心,有能力養活自己,子女在外照顧好自己就行了等等

機械化耕作方便

有的農村老農,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在家做農活,可能他們這一輩子就在農村做農活,沒有出去過,已經習慣了農村的耕作習慣,反而讓他們閒下來覺得全身不自在,於是他們就在五六十歲了,還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能做農活,何況現在農村的發展也慢慢的跟上了時代的潮流,機械化的播種收割輕輕鬆鬆,一個六十多歲的老農隨便就能在農村承包十多畝農田種地。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個人見解,希望能幫助各位網友理解我們農村老人為何這麼拼命的耕作,他們具體是什麼原因,這個還的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參考,可能他們只是為了賺錢,也許是習慣了耕作,閒不下來,或許會是其他的種種原因。


農村方家



眼望光年


現在農村六十歲人,一般身體都還健康,有的上有80歲左右的老人,他們是最需要時時刻刻照顧,關心的。下面要照顧孫子,孫女(寄宿制學校學習)。

農閒時,老伴守家,還可以就近幹些臨時工,一年下來也能搞兩三萬元,比50畝地的收入都多。

農業基本都是機械化,田地裡的活,完全可以幹,這些年,受價格,天氣 ,病害影響農業沒有收入,可是一直都在種著,為的就是人,雞,畜等等,能吃到自己種的放心糧食,如果價格好了,可以賺點日常開銷。

身體欠佳的老人,更是如此的在家守著。

有的孫子,孫女面臨大學,城市買房,等等那一樣事,也要兒子兒媳拼命一輩子。

所以,田地種著,雖然收入微薄,但也能照顧老小,最為關鍵。歡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2019*04*06日











花生之都陳哥


在農村,六十多歲還承包了十多畝農田,到底為了什麼?為了生活,農民依靠田地吃飯穿衣。六十多歲了走出去打工不很現實,因為沒人敢用也沒那技能。農民只會一把好的種田手藝,可田地的收入遠遠支撐不了現在的經濟消費,別說大富大貴最起碼的吃飯穿衣買藥錢得有。總不能眼睜睜的和兒女伸手要錢,在說兒女也不一定好過為了房為了孩子也是緊緊巴巴。為了不給兒女們找更多的麻煩,也想給自己攢下點生病長災的錢。可這錢是多麼的微薄,對於高藥費高物價這些錢幾乎為零。可農民有個信念那就是咬動豆腐就幹,活的要開心總不能被生活的困難嚇到。況且有了國家的大力扶持,眼看著農村在變美心理也是一種滿足。總比老一輩吃糠咽菜強的多的多,不能比好的比富豪跟自己以前比還是有點歡心的。



敖漢人的生活


在我們村,就有一對夫妻,男的己六十八歲,女的六十七歲,還承包了十多畝農田,他們為了什麼?你說他們傻嗎?不傻,一點都不傻。

兒子前幾年剛從城裡買了一套房子,把多年的積蓄化進去後,又借了差不多十幾萬,老伴兒自體又不好,常年離不開藥,你說他能不做麼。一是為了自己,二是為了兒子。

為自己就是多少攢一些錢,至少一些日常開支和頭疼感冒,不用和兒子要,僅憑養老保險那九十八元錢,那真是遠遠不夠。

為兒子就是能幫兒子早一天還清外債,減輕兒子的負擔,至少我們老倆口你不必掛念,不用操心。放心吧兒子,老子有十分力量就會給你出十二分力。

現實生活的確如此,農村養老問題,以今成為農村首要問題,每月九十八元的養老金,還不夠買一袋肥料,所以他們只能,【小車不倒只管推。】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