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黃金分割、奇數孔……武當山古建築中的石橋,還有這麼多奇妙之處

武當古建築之復真橋:體現古建築的大美意蘊


黃金分割、奇數孔……武當山古建築中的石橋,還有這麼多奇妙之處


太子坡,亦名復真觀,位於武當山景區內,背依獅子山,面對幽壑,左臨天池,下雨時飛瀑直下,天晴時鬱鬱蔥蔥。太子坡下有橋,名叫復真橋。

復真觀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道觀,“復真”一詞源於道經中淨樂國太子問道武當的傳說。玄武本是淨樂國的太子,天資聰穎,異於常人,他無意繼承王位,15歲時便辭別父母,入武當山潛心修道,在烏鴉神的指引下,玄武在武當修行了42個春秋,終於得道成仙,成為一代天帝。現如今,武當山的眾多地理標誌都和這個道經故事相呼應。在漫長的問道生涯中,太子也曾灰心想要放棄,但在神靈的點化下終於又回頭。穿過太子坡下的這座橋,太子腳步堅定,回到太子坡之後再不言放棄。於是,這座橋也叫復真橋。

不論是復真橋、太子坡,抑或復真觀的故事,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武當山古建築群的總規劃師——武當道士孫碧雲。

明永樂十年,孫碧雲已經68歲,永樂皇帝令他前往武當山規劃大明王朝的皇家道場。該如何迎合聖意?又該如何體現“君權神授”?孫碧雲思忖良久。

最終,通過多少次實地踏勘和縝密思考,他選取了自宋朝開始流傳的道經故事中關於武當山主神玄武的傳說:史書記載,太子15歲入山之後,在一個雲霧籠罩的山崖上開始了寂寞修行。孫碧雲在無數次的尋找中,發現了故事的起源之地就是太子坡。公元1412年,孫碧雲終於將太子入山修道的故事融入了山水之間,同樣也留給了世人一組龐大且神奇的古建築群。當然,太子坡下的這座橋也被貫以神話傳說的色彩。

復真橋不僅有“復真”的傳說色彩,也有古建築的大美意蘊。

元明清三代,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中先後修建了四十多座石拱橋。這些石橋不僅是架設在河流溪澗上為交通所用,而且以端莊和諧的形式美和通往仙界的象徵意義,為武當仙山增添了許多詩情畫意。武當山石拱橋的形式美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對稱中分主從的層次美。從美的規律看,橋跨奇數孔(如1、3、5等)視覺美勝於偶數孔 (如2、4、6等)。同時,橋孔的佈局顯示出主從關係,中孔為主,邊孔為從。武當山古神道上的石拱橋多為單孔,但著名的迎恩橋和天津橋均為三孔大石橋,中孔為主,邊孔為從,在對稱中顯示出一主二從的關係,體現出層次美。二、穩定與勻稱美。武當山石拱橋均為稜角分明的青石、青磚等材料壘砌,造橋所用石灰膠泥是糯米汁、白灰、明礬等攪拌而成,具有堅固、抗潮溼等功能,給人的印象是堅實而沉穩。由於橋孔淨高與跨徑的比例大致與黃金分割相吻合,尺度合適,看上去勻稱而協調。復真橋便是典型的例子,復真橋的淨高是2米,跨徑是3米,與黃金分割相吻合。

走過復真橋是一條光明大道,直通太子坡山門,寓意只要真心修煉,你的光明就在眼前。

從復真橋拾級而上,是一座聳立於雲端的山門,門為磚石結構,歇山頂式建築,下為石雕瓊花須彌座,紅牆翠瓦,門楣磚雕匾額刻著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駙馬都尉沐昕親筆題寫的“太子坡”三個大字。 (文、圖/武宣 編輯/趙清)

名詞解釋

黃金分割(黃金比例)

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於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