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雜談“面子”與“聯姻”

雜談“面子”與“聯姻”


一說起“面子”,我就會想起一句諺語:擦粉上吊——死要面子。生活中,這個詞似乎常常會被掛在嘴邊,也不須對它過多解釋,因中國人於此道都瞭然於胸,甚至連一些三歲孩童都會脫口而出,“給我點面子罷。”

錢是小事,“面子”事大,這關乎“面子”的事情,儼然就帶了些閎意妙指了。夷人對“面子”的研究是否也像我們這樣的極深研幾,我無從考證,也不知道。然而值得驕傲的是,“面子”算是中國人文精神的綱領了。就如前幾年崑山龍哥反殺案一樣,全死在這個“面子”問題上。倘若說龍哥坦誠不公地給對方說,“兄弟,給我點面子下臺罷”,也不至於死於非命。然而,過去不容假設,“面子”的爭取,是否須先放下面子,或是先不要面子,我不能太確定,但這個事情,“面子黨”中頗有些人能參透其中的機關。

但“面子”的事情,的確讓人老犯糊塗,貌似還關乎許多的利害關係。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子論”,往大點說,它是一種身價象徵,是素質體現,也是促進拾起自信心,特別拾起民族自信心的事情,容不得半點馬虎,稍不留神“面子”就掛不住了,身份就會掉價,人設就會倏然尷尬起來。因此,我就非常理解微生先生這樣的大儒,雖然孔老先生說他:或乞醴焉,乞諸其鄰而與之。但“面子工程”是人之常情,“面子”也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倘若要人不顧顏面,即便你身份尊貴,也免不了這“臭不要臉”的嫌疑。而“丟臉定律”,卻又因人而異,例如乞丐撿地面的垃圾果腹,或者是衣冠不整地坐在外賓出沒的地方摳腳,並不算什麼事情,甚至還會引來外賓同情的眼光,運氣好的話,興許還能得到外賓的慷慨解囊,對你施捨一二。但這個事情若是發生在有身份的人的身上,就是失去了“面子”了,他們也許會有輕生的念頭,口中嚷著,“愧對列祖列宗啊”。當然,這只是一個不太嚴謹的比喻,不足以說明什麼問題,僅說明“面子”是因人而異的。

雖然,“面子”文化算是一種“國粹”,但還是有一群專門教人“不要臉”的人,並以為這是通過“不要臉”來得到“大面子”。我想,這也算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進步罷?而這種進步,彷佛讓許多“丟臉”的事情,未必就是真“丟臉”了,只要您還能識大體,有全局觀,哪怕是通過跪舔獲取那一點利益又何妨呢?任正非就說過:只有不要臉的人,才會成為成功的人。再譬如:韓淮陰貧時受了胯下之辱,後來以千金謝了漂母,把惡少封了官。但這發生在項羽身上便耐人尋味了,他為了“面子”終竟還是選擇烏江自刎,正所謂:生當世人傑,死亦為鬼雄。然這種矛盾的思想精要,能否是君子們偷樑換柱的良方,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子”與“不要臉”已經合二為一了,它們確實是非常難辨。

因此,“面子”的至高境界便是“圓機活法”的“不要臉”。這就引出下一個議題:“聯姻”了。“聯姻”是一件不失面子,又可保國運通達的事情。它不僅避免了直言“我幹不過你”的尷尬,還給那些看不起你的敵人制造出強強聯手的錯覺,其潛臺詞就是在說,“別惹我,老子人丁興旺”。並且這聯姻也不一定要至始至終,它可以有多種的迂迴手段,就算是違約、違婚也無妨。只要是“識大體、重全局”便可以無視眾口交詈。這就如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是親戚關係,但最後還是互相攻打。說好了的“秦晉之好”終成泡影。只要秦不利於我時,我便拜楚為乾爹,楚不利於我時,就招齊為女婿……。這樣的“摩登”手段,既不失風度,又不丟臉面,更不會愧對祖先。而那些為國犧牲的孩子們,也少不了父母的恩惠,他們會在祠堂裡,當著祖宗的面,掛上一面兒女牌匾,上面用小篆寫著“中外相交之烈女烈兒”的字樣。

中國人的“面子”文化是重要的人文遺產,但可惜是,它醞釀出了許多的“面子工程”,而這種人文思想的精要也是善於變化的。雖然君子說過,“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但君子是否會改其名而飲之,我就不敢武斷定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