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就像所有的戰爭片都會反戰一樣,描寫封建社會的電視劇,也會反封建。《大宅門》是國產電視劇中傳記/歷史題材的一座高峰,以封建氏族大家庭為焦點,入木三分地剖析了封建禮教的殘酷,也白描了中國人的人性內涵。

這部劇最有創造性的地方在於:以忠實記錄者的視角,在歷史的維度上,將封建禮教對於人的馴化、壓抑,以及人對於封建禮教的服從、反抗完整展露;而且,它是以飽含敬意和溫情的姿態來展露這些的。

封建禮教的本質不是“吃人”,而是馴化

已故著名先鋒派作家王小波說過:“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


如果把觀察的維度拉長到一個人的一生中,那生活依次就是這樣幾個階段:少年時期的天性成長階段、青年時期的激烈反抗階段、中年時期的緩慢受錘階段、老年時期的保護鐵錘階段。這幾個階段,在《大宅門》的主角白景琦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少年時期的白景琦是個“混世魔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大宅門裡,全族人拿他沒有辦法,他張揚著愛玩、愛探索的天性,直到季先生的出現,稍微壓抑了他的天性,塑造了他早期的世界觀、價值觀。


青年時期的白景琦依然“混世”,此時已經有了相當的破壞力。因為他是大宅門裡的主人,年富力強,有地位又有經濟能力。他的破壞性,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到達極致:當時,白家人全家跟著慈禧太后逃亡西安,白景琦被留下來看家。他幹了三件大事兒:跟黃春私定終身並在沒有嫁娶的情況下導致其懷孕,殺了抓捕其老師季宗布的德國兵,與佔領北京城的日本兵田木青一交朋友。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這三件事情中的任何一件,在當時都是“要命的大事兒”,這三件大事兒,也足見青年白景琦的破壞力。


《大宅門》也是通過這三件大事兒,集中表現了白景琦對於封建禮教的激烈反抗。封建禮教裡講究的明媒正娶、隱忍躲避、忠君愛國理念,都被他棄之腦後。


這一時期的白景琦躁狷、傲慢、邪性,也最吸引人。因為在他身上有足夠的自我和活力,所以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道理等同於“有趣才是一輩子的春藥”這一說法。歷史古裝劇《大宅門》塑造出這樣一個角色,是一種巨大的成功。


20年前,不知道多少看著《大宅門》的少女,想嫁給白景琦。當然,也包括劇中那個遺落民間的貴族之後黃春。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做完這三件大事兒後,封建禮教第一次對白景琦出手了,白景琦被大宅門的當家人二奶奶趕出了北京城,陰差陽錯來到山東濟南,並進入瀧膠行業。憑藉著家族力量(堂姐白玉芬,濟南提督之子路廣義太太)以及耳濡目染百草廳經營所學到的經驗,迅速獨霸濟南瀧膠行業。於是,

封建禮教打壓了白景琦,但封建大家族勢力又幫助了白景琦。


在濟南站穩腳跟後,白景琦對封建禮教發起了最激烈,也是最後一次反抗:不顧家族反對,娶了風塵女子楊九紅。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在當時,這種自由戀愛是對大宅門裡的規矩、封建禮教最激烈的挑戰,遠比吃喝嫖賭抽要嚴重得多。白母(二奶奶)對白景琦進行了最為嚴格的禮教審判,終生也沒有原諒楊九紅。


為什麼說這是最後一次挑戰?因為:從這次之後,白景琦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開始敬畏大宅門當家的二奶奶,遵守大宅門的規矩,即使楊九紅的女兒被二奶奶強行抱走,他也愛莫能助,二奶奶要求他打楊九紅,他最大的反抗也只是呆呆地站著。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曾經那個充滿反抗和活力的青年,早已變成了沉默的中年人,他上有老、下有小,外有應酬、內有算計,雖然已經完全獨立,有了足夠的名望地位和權力,但反而更加害怕、更加恭敬於二奶奶(或者說封建禮教)。


社會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接受閹割的過程,在封建社會這點尤其明顯。封建禮教要求人守規矩、敬畏,要求人只問規矩不問對錯、只敬畏嫡長不敬畏真理。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至此,封建禮教最真實的一面被放大:封建禮教既是對個體天性的馴化,也是對個體的同化。這套封建禮教厲害的地方在於:管你是孫悟空還是活土匪,他都讓你潛移默化中接受馴化,最後信奉那一整規矩,哪怕這套規矩是錯的,你都會不由自主得接受,並且最終成為他的護衛者並樂在其中。

一個時代,總有人堅守,也總有人反叛

著名國產歷史劇《走向共和》裡,給李鴻章設計了一句經典臺詞:“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把這個說法放在《大宅門》裡,也很貼切。


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同一時代裡存在的不同世界觀、價值觀的人會怎麼樣?他們會以這個時代為大舞臺,要麼堅守要麼反叛


光緒朝的堅守者就是二奶奶,反叛者就是她的後代,青年白景琦;到了民國,堅守者就是白景琦,此時的反叛者就是更年輕思想更新潮的白玉婷;八年抗戰時期,堅守者變成了楊九紅,此時的反叛者就是香秀……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楊九紅是這部劇裡最悲情,也最有反抗精神的人。作為一個“下九流”出身,她一開始代表突破封建禮教、為愛情不顧一切的青年,與二奶奶老死不相往來,激烈的對抗也換來了她艱難的處境:她自己的女兒從來不承認自己,甚至以母為恥。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諷刺的是:等到二奶奶和黃春相繼去世,楊九紅一朝得勢,她開始對白景琦的三姨太小姨奶奶頤指氣使,同時對香秀髮威。


第34集,她趁女兒佳莉不在家,去她家搶奪孩子,這一幕像不像當年二奶奶搶她的孩子?之後,白景琦要娶香秀為大太太,楊九紅帶頭抵制他們的婚禮,像不像當年大家難為她?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天道好輪迴!這樣的情節使這部歷史大劇形成了巧妙的首尾呼應,也使得整部劇都籠罩著濃濃的宿命色彩。


有沒有那種從一而終的、徹底的反叛者?也有,不過只此一例。她就是蔣雯麗飾演的白玉婷。白玉婷從少女時期就開始瘋狂迷戀京劇名角萬筱菊,一定要跟萬筱菊結婚,但終究天負紅顏。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最終,白玉婷與萬筱菊的照片結婚並廝守後半生。她的反叛成功了嗎?並沒有,她的反叛是一種自毀式的,犧牲掉了自己的幸福並且成為了世人的笑柄。這樣的反叛很珍貴,也很可憐。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有人順應封建禮教的方向坐到了那輛馬車上,於是活得風生水起,也有人天生卑賤成了趕車、拉車的人,甚至成了車轍壓過的泥土,只有白玉婷像一塊堅硬的小石頭,被歷史的車輪碾過、引起了車身的輕微抖動,但也僅此而已,歷史的馬車旁若無人地走遠,而那塊小石頭長久地、孤零零躺在車轍裡。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這部劇用一種冷靜的旁觀者視角,表達了對封建禮教的控訴。但偶爾,也有激烈的直白的批判。封建禮教最講究孝道,但從小受到禮教教化的佳莉對自己的身份感到恥辱,怨恨生母;而武貝勒則死在了自己親兒子的手中——這是對封建禮教的無情諷刺,同樣具有濃厚的天道輪迴和宿命色彩

對歷史保持敬意和溫情

《大宅門》這部大劇,有著一明一暗兩條線。


所謂明線,就是在歷史大潮的沖刷下,大宅門這個家族、百草廳這個企業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並最終隨著時代的變化不得不變。


百草廳所經歷的變故,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發展變化,更是封建社會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壯大的過程。這個過程,特別具有政治經濟學色彩。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到了二奶奶晚年,百草廳作為一個企業已經足夠龐大,資本的原始積累已經足夠多。此時,這個企業產生了一種“擬權力性”——資本與政治權力有了某種相通性。白家的勢力足夠大的時候,二奶奶也像西太后一樣,出門抱著狗、有前清的公公(王喜光)伺候,聽熱鬧的京劇大聲叫賞,與家人一起去新宅遊湖……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民國開始,人們剪了辮子,白家的資本積累更豐厚了,於是白景琦開始在海淀修花園,前朝的貝勒、公公都來巴結他,希望承辦工程。此時,資本的“擬權力性”被髮揮到了極致——資本就跟權力一樣,也有了資源、權利分配的能力,這表明:資本主義已經到了相當發達的時代,也表明了封建權力的沒落,兩種權力正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所謂暗線,就是二奶奶、白景琦等人的成長,以及他們被封建禮教馴化的過程,上文已詳細表述。在這條暗線上,最核心的點則是對中國人人性的深度挖掘。


劇集挖掘出來的人性最重要特點就是:頑強,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堅韌,在苦難中撐下去的頑強,也可以概括為“骨氣”。從劇集開始白萌堂捨得一身老骨頭也要與詹王府作對保住白家老號的名聲,到後面白景琦不與日本人合作,這都是骨氣的表現,就是這骨氣永葆這個大家族歷經風霜雨雪屹立不倒。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當然,劇中也有對於中醫行業的正名:第29集,白景琦以藥業協會會長的身份,燒燬了自家7萬兩銀子的藥,並藉此號召同行: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其實就是要秉守醫者仁心。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歷史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現在,有哪個企業能做到這一點?


說到這裡,想起了梁文道的一檔名叫《一千零一夜》的讀書節目,梁文道主張:對歷史保持敬意和溫情。看《大宅門》對此感覺尤其深刻:歷史不僅是對現實的映照,歷史也早已經預演了現實,說得更直白點:我們今天自我感覺很發達、很先進的東西,也許歷史上就有過彩排。


不信你品,你細品:白玉婷與萬筱菊的照片結婚,像不像現在很多二次元人群與動漫形象戀愛?前不久,偶像劇《愛情公寓5》裡,向尚喜歡上了遊戲NPC葉雪青師姐,並一直抱著她的抱枕談戀愛;本劇倒數第二集,大宅門裡的少爺小姐不好好吃飯,白景琦請來了鄭老屁,他用個大盆一個人吃完了一桌子菜,這樣的大胃王人設,算不算現在直播平臺上的吃播祖宗?這也是這部劇的穿透力之所在,20多年來,每次看都有新的體會,都能映照新的現實。


《大宅門》:翻開封建禮教一查,寫滿“馴化”二字


對於歷史的敬意和溫情,也是這部劇成功的關鍵之一,正是通過這樣的筆觸,編劇兼導演郭寶昌才完成了一次有深度、有價值的歷史重塑。就衝這份赤子之心,這部劇值得一看再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