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比金縷玉衣規格更高的黃腸題湊是怎樣一種奢華的存在?

wqlhai


金縷玉衣是漢代最高規格的殮服,而黃腸題湊則是漢代最高級別的葬式。金縷玉衣的意思比較明顯,而黃腸題湊的意思則相對鮮為人知,那麼黃腸題湊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存在,居然比金縷玉衣還奢華?

黃腸題湊奢華程度非金縷玉衣能比

黃腸題湊並不是漢代才有的葬式,漢代以前的文獻中也有過這種葬式的記錄。但是最初記載黃腸題湊這個詞的文獻則是班固編撰的《霍光傳》,而且近代考古發現的黃腸題湊墓葬都是兩漢時期的。

很多人對黃腸題湊這個名詞的意思很陌生,其實它可以拆分為“黃腸”和“題湊”兩部分來理解。

黃腸指的是柏木的黃心,柏木去皮後切成方形的木塊,顏色呈淡黃色,故名黃腸。題湊則是指黃腸堆壘的方式,將方形的柏木塊一層層堆壘起來,形成一個特定格局的框架,這就是黃腸題湊的大致意思。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黃腸題湊中每根柏木塊擺放的方向是與對應的棺槨面垂直的,也就是說每根柏木木頭是指向棺槨的。

可想而知,以這種方式堆壘的外框架是需要用到很多柏木的。從目前考古發掘的黃腸題湊墓葬來看,動則用到上千根柏木,多的甚至達到一萬五千多根。

柏木有特殊的香氣,具有一定的防腐功能,屬於較名貴的木材之一。黃腸題湊墓葬動則用到成千上萬跟柏木,這麼多柏木本身就很珍貴,而且還要耗費不少人力去砍伐、加工,可想而知黃腸題湊墓葬的奢華程度遠非金縷玉衣能比的。

漢代黃腸題湊這種墓葬一般只有帝王配用,此外只有極少數特經允許的勳貴才能使用,而金縷玉衣是皇帝和部分近臣使用的殮服。所以無論從使用者的身份還是本身的價值,黃腸題湊都比金縷玉衣顯得要高貴一些。


歷史守望者


“黃腸題湊”這個詞聽上去的確是有些拗口,也很難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看上去就是毫不相干的幾個字組合在了一起。其實,黃腸題湊是一種墓葬形式,但是這種形式並不多見,而且基本上在漢朝以後就沒有了,而且黃腸題湊非常豪華,甚至比金縷玉衣更加豪華。究竟黃腸題湊豪華到了什麼程度呢?

什麼叫“黃腸題湊”?

所謂“黃腸”,就是去皮後的柏木,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周代和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有一種棺材只有秦漢時的帝王及其妻妾,還有皇帝特許的皇族才能使用。它叫“黃腸題湊”,是古代最高的葬禮。

據史書記載,“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由黃色的柏木心堆壘而成。黃腸是堆壘在棺槨外的柏木,用柏木構築的題湊即為“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一名,取自《漢書·霍光傳》:

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藏槨十五具。顏師古注引蘇林日;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所以為固也。

由此可知,黃腸題湊是設在棺槨以外的一種木結構。

比如秦始皇的棺槨就是“黃腸題湊”。

最早記載“黃腸題湊”的歷史文獻,恐怕是《呂氏春秋》了。在它的《節葬篇》稱:

“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題湊之室,棺槨數襲。”

最早的“黃腸題湊”墓是哪裡?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就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墓,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結構地下宮殿。這裡埋葬的是距今2000 多年前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王,專家考證為西漢燕王劉旦或廣陽頃王劉建。

整座墓室成長方形,由15000多根黃腸木堆疊而成。北壁共有30層,每層縱鋪108根黃柏木;東西兩壁各30層,每層橫鋪160根;南壁有門形缺口,東西兩側各30層,每層縱鋪34根。這些黃柏木每根長90釐米,端口處大約10釐米見方,大小勻稱,一根一根地逐層碼放。截面對著棺槨,朝向中央,整整齊齊地把棺槨圍起來。

這麼多的黃柏木壘疊起來,墓主人的用意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將棺槨保護起來。

發現價值最大的“黃腸題湊”墓是哪裡?

2006年,合武高鐵安徽六安市長崗村段修建過程中,發現了一座漢代墓葬,考古隊對這座漢代墓葬採取了搶救性發掘。經過勘察檢測,發現這座漢墓形制巨大,且保存完好,

幾個月後,發掘工作終於見到了眉目,墓室門被打開。墓室裡放置著一套“黃腸題湊”,根據殘存的墓誌銘和地方文獻記載,專家們斷定這是西漢王朝六安王劉慶的陵寢。

專家們在研究六安王這套“黃腸題湊”時,突然有了新發現,讓大家為之振奮。在“黃腸題湊”東面角外藏棺槨內,大家發現了驚世寶藏——200多件青銅鼎、陶器、玉器,以及大量的五銖錢。這才是墓主真正的隨葬品!原來,六安王下葬時,策劃指揮的人多動了一點腦子,對盜墓者採取了預防工作。利用盜墓者不熟悉“黃腸題湊”的結構方式、盜墓時間往往較為緊迫的原因,將冥器放在墓室明顯之處,而將隨葬的寶藏放在“黃腸題湊”裡面。

那究竟黃腸題湊豪華到了什麼程度呢?

第一,是它的使用者。

黃腸題湊,使用者是帝王及其寵愛的妻妾,還有他特許的大臣。因此,有資格使用黃腸題湊的人,都是非富即貴的人物。一般的百姓和尋常官吏,是享受不到這份榮譽的。

第二,是它本身。

一方面,黃腸題湊在原料上大量使用柏木。柏木,是珍貴的用材樹種。就其特點來說,第一,柏木堅固耐用,可以歷經百年而不損。第二,柏木內含材脂,乾燥較慢,因而耐腐蝕能力強,且散發出幽香,沁人心脾。古時一直有“松柏之高潔”的讚譽,可見柏樹在精神文化方面也為人所推崇。如此一來,造價必然昂貴。譬如1974年到1975年在北京大葆臺發掘的兩座墓所建造的黃腸題湊,所用柏木足有一萬五千多根,手筆之大,令人咂舌。另一方面,黃腸題湊也在墓室的密封防潮和防盜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第三,是工藝。

黃腸題湊,是一層層平鋪上去的,所用柏木,也都將表面打磨光滑,倘若有略微不平處,還要墊上薄木片或木屑以使各層保持嚴密整齊,僅在頂部加一層壓邊木進行鞏固。這對工匠的手藝要求較高,倘若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可能就會導致整體效果與預想偏差極大。

總結:黃腸題湊,作為專屬身份象徵,靜穆的伴隨君王沉睡千年。在昏暗的地宮,和那些寂寂無言的陪葬品一道安靜的懷念過去的輝煌。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黃腸題湊,作為當時厚葬之風的產物,它對木材和人力、財力的耗費量極大,對當時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害而無利的,這也就為它之後的消亡埋下了伏筆。


路之意


不怕大家笑話,以前對“黃腸題湊”不瞭解,第一次在書上看到的時候,第一反應還以為是一種可以吃的香腸呢,真的是太無知了。

後來才知道,“黃腸題湊”根本就不是吃的東西,而其實是一種葬式,曾經在周王朝至漢朝時期十分流行。

說黃腸題湊比金縷玉衣更為珍貴一點不假,金縷玉衣和黃腸題湊都是帝王及高等級貴族的墓葬規制,但很明顯,金縷玉衣要比黃腸題湊更容易保存;且黃腸題湊是整個墓葬等級規制的直接表現,而金縷玉衣,則只是一種視死如事生觀念下的陪葬。

在周王朝統治時期,黃腸題湊是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葬式,是周王朝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在葬俗上的一個提現;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不斷衰落,禮樂制度崩壞,因此不少的諸侯王紛紛僭越禮制,在死後使用黃腸題湊的規格進行安葬。

所謂“黃腸題湊”,就是用柏木一層層平鋪,疊壘而成的大型槨室,它的面與四壁垂直,就像是一個由柏木拼接而成的巨大長方形盒子。

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大葆臺漢墓,其中的黃腸題湊,是由14000餘根10乘10乘90的柏木疊壘而成。



而我國目前已經考古發掘出的黃腸題湊大墓中,以寶雞市秦公一號大墓的規模最為龐大,但這些規格等級再高的墓葬,依然逃不脫盜墓賊的光顧。

像大名鼎鼎的秦公一號大墓,就被盜墓賊盜的個精光。


Mr農村大姚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題主說的對,這黃腸題湊確確實實要比金縷玉衣高貴的多,差不多有那麼一個等級的差距。

估計俺說道這,有那些明白的小夥伴立馬要抽出他們二尺長的鞋拔子:“啥玩意?別不懂裝懂,這倆物件那都是皇帝死後的御用之物,除了特別的恩賜,一般人壓根就用不了,從等級上講,這倆物件應該算同一級別。”

哎!您別急不是,聽俺給您解釋這事。您啊,只說對了一半,咱要是從材料緊缺程度上講,這黃腸題湊絕對要比金縷玉衣要金貴。

您要知道金縷玉衣這東西的材料壓根他就不缺,不就是幾塊玉石外加幾縷金絲這麼一穿就完事了。

而黃腸題湊,這全部都是由柏樹的樹心做的,一套完整的黃腸題湊光柏樹您就得用去一萬多根,這還不算那些個有著千年,百年樹齡的柏樹。

就這頓砍,您自己個計算一下,上千年過去了,能用的著的柏樹能有幾根?

所以這黃腸題湊到了西漢中段的時候,就沒了,不是那些個帝王不想用,而是樹沒了,他們只能用石頭來湊活了。

所以您要這麼說的話,黃腸題湊比這金縷玉衣要高一個級別,物以稀為貴嗎?

據《清史稿》記載,當年乾隆修自己的陵墓,就找不到金絲楠木了,所以就把主意打到了朱棣陵墓上了。

這事雖然木材不一樣,但道理卻是相同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玉石到現在也算是稀缺資源了,這又咋說?”

瞧您說的,玉石到現在似乎是稀缺了,但您記住是現在,這都幾千年了,那麼在柏木緊缺的時候,那也就意味著玉石壓根就不缺。

好了,咱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沒啥糾結的了,接下來咱就對題主的問題做個解釋。

首先咱介紹一下金縷玉衣,咱由低到高了說。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這東西又叫玉匣或者玉柙(音同字不同),是漢代皇帝們所使用的一種殮服,當然你也可以把他看做一種人形棺槨。

這東西分好幾個等級,皇帝和皇帝恩賜的這些個大臣可以使用金縷玉衣,那麼其他的貴族按照級別的不同可以用銀線或者銅線穿玉,這就是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

咱就拿這金縷玉衣來說事,到現在咱全國發現的金縷玉衣有二十多件,幾乎都是漢代的物件。

發現最早的是中山靖王劉勝和他老婆的兩件,根據史書上的記載這東西的鼻祖應該是東周時期的綴玉衣服,掐頭去尾也就流行了四百來年。

那麼為嘛就不流行了呢?是玉石緊缺嗎?

你快拉倒吧,咱開頭就說了玉石在古代就不是緊缺貨,其消失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盜墓賊盯上了這金縷玉衣。

這幫傢伙進去之後,金縷玉衣上的玉片他不要,他把金絲給你抽了出來,結果就是玉片散落的到處都是不說,這裡邊的屍骨都被拆的不像樣了。

再加上這金縷玉衣也沒有達到,大傢伙認為的可以寒屍保存屍體不腐的目的。

所以三國時期的曹丕就專門下旨,禁止使用玉衣,打這開始金縷玉衣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盜墓賊為嘛不偷玉片?難道不值錢嗎?

那倒不是,因為這玉片您這一拿出去賣,懂行的人一瞅就知道你這傢伙乾的就是盜墓的勾當,順手就會把你抓起來,而且沒人會收這東西,這屬於皇家御用之物。

您這就相當於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家,你把一座皇陵給盜了,就這事擱到那個正常的朝代,他都容不下你,提到官府的衙門口,別的還沒問,那水火棍先好好的伺候你一頓。

而這金絲就不一樣了,丟火堆裡這麼一烤,得咧,原來啥樣的這根本就瞅不出來,所以他們只偷金絲,不要玉片。

不過這金縷玉衣也有特別的,1978年臨沂市發現的劉疵墓出土了一件金縷玉衣,這件金縷玉衣,只有五個部分,頭套,手套和腳套,至於軀幹和四肢沒有玉衣,後來證實這不是因為丟失了,而是原來就沒有,這位不是王,而是跟著漢高祖劉邦出生入死的大將。

到現在這事都沒有一個合適的解釋。

說真的一件金縷玉衣的造價相當的昂貴,換算一下,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縷玉衣,這就抵得上一百戶中等人家的資產,是真心的貴。

而這劉疵墓出土的東西也不多,兩三把鐵劍,兩把銅弩就沒別的了。

當然這就是俺猜的,沒啥憑證,大傢伙聽聽就完事了。

咱接著說這黃腸題湊。

說真的,俺第一次聽的時候,還以為是啥詩詞呢?

這四個字,咱得拆開了來看。首先看黃腸,這不是啥腸子,是柏樹去了皮之後,他裡邊的樹心是黃色的,加上又是圓的,所以把這柏樹叫黃腸。

至於題湊這倆字瞅著不明白,您翻字典就能翻出來,他指的是皇帝的槨制。

所以這四個字說的直白一點,這其實就是蓋在棺槨外邊的一個木頭房子,不過人家有專有名稱,叫這房子為槨室,也屬於皇帝死後的御用之物。

當然如果那個大臣受到皇帝的恩賜,也是可以使用的。

你比方說霍光死後就來了這麼一具。

那麼為嘛要使用柏木呢?其他的木頭難道不行嗎?

還真不行,首先這柏木有香味,就這味道能夠起到防止生蟲的效果,再有這木頭的油脂也大,哎,這就有了防腐的效果。

就這木頭樁子擱地下幾千年,您挖出來還是木頭樣就沒有爛。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柏木的木質密度特別的大,也就是重,您想在上邊扣個洞出來,您別說是沒有工具,就算是有工具,這也費勁,這是防盜墓的。

好了咱接著說

咋說呢?這黃腸題湊它有一個特點,您如果圍繞這木頭房子外邊溜達一圈,就會發現,這柏樹的頭全部衝著外邊看不到橫放的柏樹。

而且這些木頭一層搭一層的壘起來的,中間的縫隙沒用如何的粘合劑,或者鉚釘之類的東西,完全就是搭積木一樣的搭起來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要是遇到盜墓賊,這到方便了,這麼一拉一抽,不就有洞了嗎?

你快拉倒吧?你以為過去古代帝王那都是白給的?這玩意你壓根就抽不動,跟那胡夫金字塔的石頭縫意思差不離。

所以盜墓賊碰到這種墓葬,想要掏個洞出來,那得使出吃奶得勁來。

當然你要是真碰上盜墓賊,他們就是衝著墓穴裡邊的東西去的,想著法他也會挖個洞出來。

所以黃腸題湊難是難了點,但也防不住盜墓賊,最好的防盜措施其實是積沙積石墓,這東西俺以前說過,這裡就不詳細的說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黃腸題湊確實是比金縷玉衣等級更高些。只是嚴格來說黃腸題湊是墓葬形制,而金縷玉衣屬於隨葬品。


我第一次見到黃腸題湊是在南京博物院,見到的只是一個模型,但是當時的感覺是比見到金縷玉衣時更震撼。


  • 黃腸題湊模型,南京博物院
層層疊疊的,雖然只是個模型,但是可以想象實物的壯觀。


玉衣是漢代皇帝與貴族死後穿的特殊的殮服。在《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皇帝的女兒稱為公主,姐妹稱為長公主,大貴人應該是跟先帝有關吧。)所以,金縷玉衣應該是皇帝的專屬,然而西漢時尚未有嚴格的要求。東漢時才逐漸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目前發現的金縷玉衣的數量在10件以上。


  • 金縷玉衣數量統計
(第4欄為玉片數量,第5欄為金絲數量)



一件金縷玉衣的製作成本


以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為例,由於盜墓者已經將金絲抽走,玉衣受到了損壞,最終經過修復,修復後的玉衣由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等十餘部件組成。



使用玉片總數為4248片,穿綴玉片用的金絲重1576克。使用的金絲總重1576g。


玉衣的材料並不難得,難的是製作玉衣的玉片需要經過鋸料、打孔、磨光等程序,每一片都要打3-4個孔,以便後面串連起來。一名普通工匠製作一件金縷玉衣差不多需要10年的時間,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縷玉衣相當於100戶中等收入人家的財產總和。


那,黃腸題湊又是怎樣的存在?

黃腸題湊只能是皇帝享用,其它人不得私自使用,除非獲得了皇帝的特別恩賜。比如西漢著名的權臣霍光,死後便得了黃腸題湊的賞賜。


《漢書·霍光傳》劉敞注:“以次言之,先親身者衣被,次梓宮、次便房、次題湊、次外藏。”


也就是說黃腸題湊不是單獨存在的,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相依相存。目前已挖掘的漢代黃腸題湊葬制大約在4個左右。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黃腸題湊需要用黃心柏木枋構成。柏木本來就很珍貴。在木植中的級別相當高,有“木中之王”之稱。柏木有香味可以入藥,可取香氣而防腐。而一副黃腸題湊的黃柏木用料達到萬計。比如,就拿墓葬較完整的北京大葆臺一號墓來說,總木量達到15880根。有句話說的好“十年育樹,百年育人。”一棵樹的生長是需要週期的。有錢也未必買到,所以,就是統治者也會難免力不從心。在中山簡王劉焉死後,漢和帝與竇太后為他修陵墓時:


“發常山、鉅鹿、涿郡柏黃腸雜木,三郡不能備,復調餘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數千人,凡徵發搖動六州十八郡。”


由此可見黃腸木的稀缺。到了西漢中葉以後,即使是帝王也不再使用黃腸題湊了,而是改用磚室墓和石室墓。


同時,“黃腸題湊”不單象徵地位身份及榮寵,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阻止盜墓賊。一層又一層的木結構,對於盜墓者來說也是一種阻礙。


  • 黃腸題湊實物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黃腸題湊”不是漢代獨有,秦昭襄王、呂不韋時已經使用“黃腸題湊”入葬,只是之前只有宋代《太平御覽·皇覽冢墓記》上的文字記載,卻無出土實物相佐證。後來挖掘了秦公一號大墓,已經發現了實物的“黃腸題湊”。它的木材消耗數量就約有202立方,其中也還有著680根數千年以上的古柏。據推測墓主人為秦景公,是目前發現的周,秦時代最高級別的葬具。


金縷玉衣的玉料有好壞,而對於皇家來說,金絲易得。所以,金縷玉衣的珍貴程度其實並不高,更多的是體現在使用等級上。而黃腸題湊的黃柏木本身就很難得,用量也大,動輒萬計,所以,黃腸題湊確實是比金縷玉衣更奢華的存在。


我是阿斗,專注於文物裡的歷史與文化。喜歡秦漢及秦漢以前的歷史。歡迎關注我。


文物考古聊歷史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黃腸題湊”確實比“金縷玉衣”更加的奢華一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霍光傳。



霍光是漢武帝的託孤大臣,作為權臣,死後特殊享受,情理之中,漢書記載:

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何為黃腸題湊?

東漢末魏初的蘇林解釋道:

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柏木去皮,成淡黃色,統一排列,頭部向內,堆放在梓宮周圍。它與外藏槨、便房、梓宮、玉衣這些主要部分,一起組成“天子之制”。



從這裡可以看出,玉衣是陪葬品,黃腸題湊是墓葬形制。而玉衣又分金、銀、銅,我們所熟知的金縷玉衣,那是天子才能享用。

不過,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一部分有功之臣、皇親國戚,允許的。說白了,皇帝特賜,你才準用,如霍光。否則,砍頭!

黃腸題湊為什麼比金縷玉衣更奢華?

金縷玉衣,這是由金絲編綴玉片所製成,將玉料切割,並加工成不同的形狀。為保證玉的溫潤光澤,還得細緻打磨,拋光處理。鑽孔,金絲編綴。最終制成金縷玉衣。



玉衣著在身上,保證屍身不朽。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則複雜而龐大。耗時耗力,十分奢侈。

而黃腸題湊的黃腸木乃柏木,柏木為陰木,因喜陰向西,所以古人以之為鬼神居所。加之其壽長,頑強。古人很喜歡用它墓葬,棲息長眠於地,達到不朽。另外一個方面,柏木為上等珍貴木材,物以稀為貴,黃腸題湊可彰顯尊貴的地位和權力。為什麼只有皇帝穿黃色龍袍?尊貴。都是一個道理。

但是柏樹生長週期長,勢必和需求量矛盾。隨著槨墓的增多,供不應求,柏木資源肯定急劇耗損。舉個例子,如今首屈一指的黃腸題湊得說北京的大葆臺西漢墓,之中的黃腸木均為柏木,10cmX10cm,按高度推算,約14000塊,每塊淨重8.1公斤。



一座墓這麼多柏木,墓多呢?而柏樹有那麼多嗎?有,砍伐吧。柏木森林遭受到嚴重破壞,這就讓柏木更加稀少。最後沒辦法,不要臉的把雜木冠名為黃腸。雜木沒了,將木換成石條,取名黃腸石,以充數。

所以,比較起來,黃腸題湊就比金縷玉衣更加的奢華。好比全是由珍貴木材製成的屋子裡,有一件玉衣,玉衣常有,名木材不常用。這就是奢華的存在。


三叔小記


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金縷玉衣等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最高禮儀的葬禮。

個別勳臣貴戚也可經朝廷特賜而使用。

  • 如漢朝的霍光(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弟,也是漢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親,漢昭帝死後是霍光擁立了漢宣帝即位,一時權傾朝野。)死後,漢宣帝賜給其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黃腸題湊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說

所謂“黃腸”並不是古代的一種香腸,而是一種剝去樹皮的黃心的柏木,以木色淡黃而得名。

“題湊”則是一種結構,據文獻記載,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但並沒有具體的實物所考證。

1979年於高郵市神居山發掘出一西漢墓葬,面積比湖南馬王堆漢墓要大18倍,是標準的“題湊”結構。

陵墓槨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壘成的框形結構。棺槨周圍用木頭壘起一圈牆,上面蓋上頂板,就像一間房子,外面還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壘成,裡面放有大量的陪葬品。

黃腸題湊一方面代表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貴,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材料的珍貴加之結構的複雜,能夠有效的保護棺木不受損壞。

保存最好的就是剛才所說的高郵的廣陵王和王后墓,這些棺木都採自於深山的楠木,柏木和梓木。



別看圖片上不是很出彩,感覺只是幾塊木頭很不值錢的樣子,實際上製造考究,耗資巨大,光北京大葆臺出土的黃腸題湊所用的黃心柏木就多達15880根。

金縷玉衣無法和“黃腸題湊”相較

它本身是無法和黃腸題湊相比的,因為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兩個概念。

縷衣是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的驗服。

皇帝用金縷玉衣。

諸侯王、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

其他王室則用銅縷玉衣。

金縷玉衣作為最高規格的入驗服,常常出現在“黃腸題湊”這種特殊的葬制中,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是沒有這等殊榮的。

一件玉衣使用玉片總數約為4248片,穿綴玉片用的金絲重1576克。使用的金絲總重1576g。玉衣的材料並不難得,難的是製作玉衣的玉片需要經過鋸料、打孔、磨光等程序,每一片都要打3-4個孔,以便後面串連起來。




普通工匠製作一件金縷玉衣差不多需要10年的時間,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縷玉衣相當於100戶中等收入人家的財產總和。


目前所發現的金縷玉衣的數量僅僅只有十件左右,數量並不多,且做工複雜,所以很是珍貴。


講歷史的倉鼠洋


黃腸題湊,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我理解就是柏木堆砌起來的墓室中的小墓室。秦漢時期的帝王墓葬型制,得到允許的王公貴族也可以使用。漢之後就不再使用。

1、什麼是黃腸題湊

黃腸,本意就是指柏木,因為柏木心呈現淡黃色。

題湊,就是所有柏木端頭朝裡的擺放形式,在內部看起來所有柏木都是指向槨室。

黃腸題湊,綜合起來就是在棺槨外面,用方形的柏木端頭朝裡,一根一根壘起來,形成一個柏木砌成的墓室

考古發現,也有用

黃色石頭代替柏木的黃腸題湊。

2、黃腸題湊為什麼高貴

一是柏木質地好,材質緻密,有一定的密封防腐效果。

二是黃腸題湊用料數量堪稱巨大,基本上都在一兩萬根。同時,柏木生長慢,顯得相對珍貴。

因此,黃腸題湊花費巨大,一般人也用不起,帝王和王公貴族才能負擔和享有。其他人也可以使用“題湊”,但不會是柏木,而是松木等其他木頭。

史書最早記載“黃腸題湊”,是在《漢書.霍光傳》中,朝廷在霍光死後准許他使用黃腸題湊。考古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則是在“秦公一號”大墓。

3、比金縷玉衣受青睞

至今已發掘的秦漢墓中,黃腸題湊還是個位數,金縷玉衣則早已超過十件了。

加之黃腸題湊在外觀上看起來宏偉雄壯,比起金縷玉衣來有氣勢多了,所以更得帝王青睞。


溫水歷史


對於金縷玉衣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一般而言,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其適用對象一般是皇帝和高級貴族。

作為高規格的殮服,金縷玉衣常常出現在“黃腸題湊”的特殊葬制中。需要注意的是,金縷玉衣是殮服,而黃腸題湊是葬制,主要服務對象是帝王、后妃和諸侯貴族。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如果兩者非要比較,“黃腸題湊”無疑規格更高,更成體系,主人的身份也更高貴。

關於“黃腸題湊”,我先咬文嚼字分析。

所謂“黃腸”,即去皮後的柏木,露出黃色木心,形同黃腸。所謂“題湊”,就是柏木的放置方式。一是層層平鋪,疊壘而成;二是“木頭皆內向”,與同側槨室壁板相垂直,其佈局方式大致如上圖:

當然,作為一種葬制,“黃腸題湊”又絕非堆積柏木這麼簡單。一般而言,“黃腸題湊”本質上就是一種木槨墓,主要包括“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外藏槨”四個部分,用柏木“題湊”只是最核心的部分。“柏木”名貴,有香味,抗腐蝕性強,常被用來打造優質墓葬。因此,能享受“黃腸題湊”絕非一般人。《郝氏續後漢書》就有記載:“漢興,凡諸帝崩,纏以緹繒,以玉為衣,上襦下札,綴以金縷,便房,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一詞最早來源於漢書。《漢書·霍光傳》有載:

“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太中大夫任宣與侍御史五人持節護喪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樅木外臧槨十五具。”

霍光是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也是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曾受命託孤輔政,後擁立漢宣帝即位,權傾朝野,地位尊崇,幾乎無人能及。霍光死後陪葬於漢武帝茂陵,並受後代皇帝所尊奉祭祀。因此,對於霍光的葬制,漢宣帝開創性地運用了“黃腸題湊”這一葬制。

作為一種葬制,“黃腸題湊”在霍光這並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學者認為,題湊起源於西周,形成於東周,在西漢時期達到頂峰。目前,考古發掘的14餘座“黃腸題湊”墓葬,大都是西漢時期的,而墓的主人大都是太后、皇帝以及親王(如江都王劉非、定陶王劉康)級別的。到了東漢時期,大型磚石墓興起,人們改木製為石制,用黃腸石取代柏木,真正意義上的“黃腸題湊”已經消失不見。

“黃腸題湊”為什麼在西漢時期盛行呢?其原因無外乎,西漢經濟發展較快,多有治世,而且人們沿襲秦代的墓葬傳統,崇尚厚葬之風;進入東漢,尤其是東漢中後期,社會動亂、盜墓之風盛行,更為經濟的磚石墓逐步佔據了上風。“黃腸題湊”看似只是墓制形式,背後反映的卻是漢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發展特徵。


史趣


旭哥是古墓葬愛好者,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糾正題主的說法,黃腸題湊在規格上並不比金縷玉衣高,二者同為最高等級的葬具,在禮制上,都只有帝王才能夠使用。

“黃腸題湊”一詞最早出自《漢書-霍光傳》,但根據考古挖掘,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黃腸題湊,盛行於周朝和漢朝,而金縷玉衣主要流行於漢代,二者有時間上的重疊。所以,漢代帝王陵和被帝王恩賜的諸侯王的陵墓,槨室大都是黃腸題湊,殮服都是金縷玉衣。

為了更清楚的瞭解黃腸題湊,先來看看都哪些古代墓葬中,使用了這樣的葬具。

秦公一號大墓的黃腸題湊,墓主人為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秦景公,也是考古挖掘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

北京大葆臺西漢墓一號墓的黃腸題湊,共用15880根柏木壘成,可以說是典型的土豪。

漢廣陵王墓的黃腸題湊,可以說,保存的十分完好。

此外,已經考古挖掘的,還有定陶漢墓、長沙王陵墓、大雲山漢墓,都發現了黃腸題湊葬具。

大家對黃腸題湊,是不是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呢?

旭哥現在用專業詞彙來解釋一下黃腸題湊。

黃腸”就是指拋光皮,露出黃心的柏木枋;題湊”就是指在棺槨外面用柏木枋壘起一道牆,通俗的說,這種墓葬就是在棺槨外面,再用柏木枋圍上一圈。

一套完美的黃腸題湊,應該具備兩個特點:

其一,黃腸木層層平鋪、疊壘,不用榫卯。

其二,“木頭皆內向”,四壁所壘築的木條全部與同側槨室壁板垂直,從四周都只能看到黃腸木的端頭。

黃腸題湊的結構圖,外槨與迴廊之間層層平鋪、疊壘的就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的側面結構圖,從四壁看都只能看見木條的端頭。

在周朝,黃腸題湊本來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到了春秋後期,禮崩樂壞,各諸侯國國君開始僭越禮制,也開始使用黃腸題湊。

漢朝之後,除了天子外,被天子恩賜的王公大臣,都可以合法的使用黃腸題湊了,根據史書記載,霍光死後就被朝廷特賜使用黃腸題湊。

但是,一套黃腸題湊最少需要使用一萬多根柏木枋,柏樹就是再多,也經不起周朝和漢朝上千年的揮霍。所以,到了東漢後期,黃腸題湊的原材料被迫從柏木枋改成了石頭,也被稱為“黃腸石”。

黃腸題湊的原材料,柏木枋。

河北漢中山簡王劉焉墓,就使用了“黃腸石”代替了“黃腸木”。

到了魏晉之後,由於天下大亂,耗時耗力的黃腸題湊逐漸被放棄了,自此之後,盛極一時的黃腸題湊,正式走進了歷史的塵埃中。

作為問題的延伸,旭哥也略加給大家解讀下金縷玉衣是怎樣的存在。

在古代社會,玉是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等級的象徵,而且在漢代,人們認為玉是“山嶽精英”,相信將金玉置於人的九竅,人的精氣不會外洩,就能使屍骨不腐,可求來世再生。

這就是金縷玉衣的由來。顧名思義,金縷玉衣也就是形如鎧甲的玉片,用金線穿成殮服,一套金縷玉衣最少耗費幾千件玉片。

金縷玉衣是最高等級的葬具,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但是被帝王恩賜的王宮大臣也是可以使用的。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用玉片2498 片,金絲重1100克。

1986年在河南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長為1.76米,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

1995年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國內出土的金縷玉衣中玉質最好、玉片數量最多、工藝最精的一件。

到了三國時期,由於這種葬具太過奢華,耗費無法計算,所以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之後,金縷玉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我是長安旭哥,古墓葬愛好者,喜歡我,就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