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對歷史人物,項羽你是如何評價,如何看待的?

一隻創業狗


項羽自身最大的問題

1.殺俘虜、屠城、殺子嬰、殺義帝等,殘暴失去人心根基

項羽最大的優勢

2.兵廣將多,有威望,軍事能力強大

和他相似之人,是商紂王、常凱申。

項羽霸王后遇到的局面是

1.分封的18路諸侯,火併後,形勢已經不是項羽一超多弱,而是一超多強。

2.項羽的有生力量大部分被牽制在齊國,老巢中空。(商紂王同樣的局面)

3.韓信的橫空出世,火速吞併了太多諸侯,導致漢王快速升級,有了和項羽爭霸的資本。

4.劉邦的人心拉攏,導致關中團結、項羽部將反水、其它諸侯靠攏劉邦

5.包圍圈的形成,龍且的失利、曹咎、司馬欣的失敗,導致了自己有生力量的嚴重損耗

劉邦和他第一條完全相反,韓信則雷同他第二條。

如果沒有這二個bug的橫空出世,他可能的結局

1.維持一個霸王地位,建立一個周朝體系

2.慢慢消滅所有諸侯,真正統一全國

3.被圍攻,被偷襲,成為第二個商紂王


御前帶刀侍衛


項羽還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喜歡他的人崇拜他的人格魅力和英雄氣概,不喜歡他的人覺得他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不過咱們都是一群吃瓜群眾,所作的評論多少會受到個人喜好的左右,那麼我們不如來看看近代優秀的軍事家毛澤東是怎麼評價項羽的。

畢竟毛澤東是因為非常優秀的軍事家,是真正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和謀略家,他對項羽做出的評價恐怕更加具有說服力,也更加客觀和精準。總的來看,項羽的失敗主要還是在於缺乏謀略和長遠的眼光,他確實是一個打仗很厲害的人,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不可沽名學霸王

不要學項羽的什麼?就是指項羽這個人極為愛惜自己的名聲,而且是那些虛名,最終錯失了統一天下的機遇。毛澤東口中的“不可沽名學霸王”是指項羽率領40萬諸侯聯軍擊敗秦軍主力進入關中以後,沒有聽從范增的建議趁機消滅劉邦。

從而給自己立下一個後患無窮的敵人,而毛澤東欣賞劉邦的一點在於項羽深陷“垓下被圍”的時候,劉邦沒有心軟,而是一鼓作氣趁機消滅了項羽,這就是“宜將剩勇追窮寇”,面對失去抵抗力的敵人,最應該做的就是趁機消滅,而不是放縱敵人,讓他們獲得喘息的機會。

簡單來說,當時項羽沒有能夠審視奪度的考察劉邦以及自己面臨的形勢,沒有為自己的長遠未來做打算,最終挖了一個大坑給自己跳。此外項羽在和劉邦發生衝突的彭城之戰中,項羽以3萬的兵力擊潰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幾乎取得完勝的戰果。

但是也非常遺憾,當時項羽並沒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的消滅劉邦,不僅答應了和劉邦合議,而且還中了對方的反間計,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謀士范增,結果再次給予劉邦以喘息的機會。

對此,毛澤東後來點評說:從前有個項羽,叫作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他那裡有個范增,給他出過些主意,可是項羽不聽范增的話。

對項羽的正面評價

當然了,項羽這個人並不全然是不堪的,他還是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譬如他的英雄氣概。你看他的詩歌《垓下歌》就寫的非常優美和豪邁,他身上的那種英雄氣概確實是值得學習的。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關於項羽身上的那種英雄氣概,宋代詞人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歌: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杜牧也曾報以同情的眼光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可見項羽這個人在歷史上其實或多或少還是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承認,而這都和他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迷人的英雄氣概有關。你看他在鉅鹿一戰中破釜沉舟,表現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姿態和勇氣,這都是一支軍隊值得學習的地方。

因此毛澤東後來針對於此評價項羽說:

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做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

打仗本身就是一個勝負常有的事情,不到最後的時刻,誰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穩操勝券了。當年越王勾踐被打的差點亡國,人家還不是憑藉“臥薪嚐膽”的精神成功復國了,所以毛澤東在這裡講學習項羽的英雄氣節,其實是有兩層意思:

一是要學習項羽那種不屈服於敵人的氣節,你看他最後寧願自殺也不投降劉邦,而抗戰時期有很多漢奸因為缺乏這種氣節最終做了敵人的走狗;

二是指一個人不屈服,但也不必自殺,而是要像越王勾踐那樣鬥爭到底;

毛澤東還是從正面肯定了項羽這個人,確實,項羽並不全然是失敗和不堪的。政治才能是他的短板,但是他打仗確實有一套,而且也有自己的氣節,輸了就是輸了,人家也不和你搞小動作,光明磊落的就自殺了。

因此只能說項羽之所以會敗給劉邦,就是缺少了一個政治家應該具備的對局勢的觀察力,以及對未來長遠的一個思考打算。像當年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上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想來整個中國歷史就要徹底改寫了,所以這些歷史的小細節往往最能夠改變整個歷史的進程。

像項羽雖然在彭城之戰中把劉備打的丟盔卸甲,但是並沒有什麼作用,只要劉邦還活著,人家最後還不是照樣捲土重來。而這些應該說都是項羽當時在政治能力上的一個短板導致的結果。

項羽非政治家,劉邦則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公子靈均


關於項羽這個歷史人物,大家都知道是很多,尤其是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和虞姬之間的傳奇愛情故事及西楚霸王的名頭,舉世皆知。

因此,我們必須肯定的是他確實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

出身名將世家的項羽,在秦末眾多農民起義軍中,項羽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其自身戰鬥素質超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稱。自幼又熟讀兵書,有萬人敵之名號。跟隨叔父從軍後,軍事能力凸顯,率領軍隊橫掃千軍,頗具名將風采。

與虞姬的千古愛情

英雄自古難過美人關,項羽也是一樣,在垓下之圍中,項羽與虞姬譜寫了一曲名傳千古的愛情故事。這一點說明項羽實乃有情有義的漢子。反觀劉邦,彭城之敗,帶著兒女逃亡,看著追兵漸近,嫌馬車跑的慢,竟然將一雙兒女幾度踹下車。

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諸侯

項羽最風光的日子恐怕就是這一段了,他擁兵四十萬,橫掃天下,自稱西楚霸王,大肆分封天下。


可以說,作為朋友、情人、將軍,項羽都是合格的。

但是,作為帝王,項羽極不合格。

一、行事猶豫不決,不果斷。

大家都知道鴻門宴,如果項羽足夠果斷,劉邦在鴻門宴上就已經死了,哪裡還有後來的楚漢之爭呢?可惜,項羽太過猶豫,行事不夠果斷,是以養虎為患。

二、心不夠狠、腹不夠黑。

前文提到過,劉邦逃跑時能夠將兒女幾度踹下車,可是項羽呢?楚漢之爭綁了劉邦的老爹和媳婦兒呂雉,本想威脅劉邦,哪知劉邦說,我們當年一起在楚王面前立過誓,結為異姓兄弟,我父親及你父親。就因為這,項羽將劉老爹和呂雉安全地送還了劉邦。

那麼,項羽就不想想,四面楚歌之時,劉邦又何曾將他當兄弟看了。

三、缺乏全局觀念。

項羽沒有全局觀,行事只圖一時快活。想韓信等一眾名將其實都曾依附過他,但都沒有得到他的重用。後來,楚漢之爭的形成,劉邦百般拉攏各方諸侯,項羽卻不屑去做這些,可以說全局觀念真的不強,如果在韓信封王后稍稍加以籠絡,哪裡還有劉邦什麼事。

四、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

可能是因為自身能力超強,項羽有一個所有優秀的人都有的毛病,過於心高氣傲,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大家不妨想想,劉邦身邊有蕭何、張良等一眾謀士輔佐,項羽呢,僅有的幾個還得不到他的重視。

五、臉皮太薄,貴族氣太重。

俗話說,勝敗之事乃兵家常事,楚漢之爭失敗,並不意味著項羽就真的敗了,但項羽貴族氣太重,太過愛惜名聲,或者換句話說,臉皮太薄,以至於最終自殺。大家不妨想想,如果項羽不自殺,而是回到江東重新起兵,天下之歸屬還真是說不清楚是誰的了。


史海鉤沉


清朝李清照寫過一首詩叫《夏日絕句》,詩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中字字句句飽含著作者對項羽的敬佩,惋惜之情,這是一個代表人物的一種情愫。雖說不能代表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公正評價,但也從中看出了人們發自內心對項羽的認知態度。

自古道,成王敗寇,若是按常理來說,項羽是一個失敗者,但是,縱觀中國歷史,我覺得項羽應該第一個因失敗而名垂青史,又被久久稱頌的。他雖說力大無窮,驍勇善戰,他雖說出身名門,無所畏懼。但是,他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我行我素,就是聽不進不同的意見,更是辦事呆板,不懂得變通。

有人說,項羽殘暴不仁,濫殺無辜,我只能認同一方面,並不代表我完全認同這種說法。從客觀上講,項羽坑殺二十萬秦朝降兵確有歷史記載,可能是另有隱情吧。但不管怎麼說,這充分說明了項羽殘暴,兇狠,乖戾的人性,不過若說他濫殺無辜就沒什麼歷史依據了,要說他不仁不義,更是毫無根據,也可以說,正是他太講仁義,心不夠恨,才導致了他一敗塗地,垓下自刎的慘劇。

項羽這個人有點優柔寡斷,不夠果斷,像鴻門宴就不應該放走劉邦。項羽這個人有點小肚雞腸,親和力不夠。項羽這個人有點迂腐,不懂得變通,死板教條,像鴻溝之事就應該逼劉邦就範。

要我這麼一說,彷彿人家項羽還不如我,真的是羞愧至極。所以說,咱作為一介草民,就沒資格對歷史人物品頭論足。故此,還是少說為妙,免得招來鋪天蓋地的噴子。





鄭州梁國彥


項羽出身楚國將門之後,是楚國貴族後裔,隨叔父項梁長大。秦末年,為避難跟著叔父項梁奔走於吳中。

項羽年少時,學習讀書不成,棄而拜師學習劍術,學習了一段時間,又沒有什麼長進,惹得項梁非常生氣。項梁質問項羽說,你書不好好讀,劍術不好好練,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到底要怎麼樣?項羽回答說,“學習讀書寫字,不過能記得姓名而已,學習好劍術也不過匹夫之勇,大敗一個人而已,不值得學習,我要學就要學習萬人敵!”於是項梁聽後非常高興,便安排項羽學習兵法~



可見項羽自年少就志向不凡,同時也不注重基礎,好高騖遠!這也是他貴族出身帶來的氣質和秉性。

項羽年輕氣盛,好武力,個人戰鬥力極強。史書記載其“力能扛鼎”。說明其身強體壯,臂力過人!



項羽心狠殘忍,殺戮無數

項羽在鉅鹿戰場,降伏章邯大軍後,因為章邯的秦軍流傳著“秦兵被迫投降,如不能順利入關破秦,則家人必被誅殺”,項羽感到這些降卒雖然投降,但是其並非誠心歸降,極易造成兵變,於是設計連夜坑殺二十萬投降的秦兵。而獨留秦軍將領章邯、司馬欣、董翳。

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項羽勇武過人,智謀不足

項羽帶兵打仗,從來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以其勇武勇冠三軍。每次打仗都親自上陣,以屠殺敵軍為快。但是他卻不知以智謀取勝,對於叔父項梁推薦給他的亞父范增也時常不聽其言,出言戲之。他堅信的是隻有刀劍才能使人真正的屈服和畏懼。

項羽兒女情長,婦人之仁

項羽對虞姬是百般照顧,萬分憐惜,在被逼烏江之際,居然還不忘為虞姬唱出了著名的《垓下歌》惜別。項羽在對待劉邦問題上,在鴻門宴前被劉邦一番話說得放棄了原定的誅殺劉邦計劃,還對出賣軍情的項伯“善待之”。可見其意氣用事,對待既定敵人優柔寡斷,婦人之仁。

項羽心高氣傲,志向短淺

項羽年輕勇武,臂力過人,戰鬥力極強,秦軍聞則“膽驚”,傲視群雄,目空一切,心高氣傲。然而項羽雖然如此心高氣傲,目空一切,但是他的志向短淺,在攻破咸陽後,不都咸陽而都彭城,分封十八路諸侯,僅為一“西楚霸王”,為諸侯之霸就成了他終極目標與志向,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大好局勢,十足的志向短淺。


歷史阿Q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

通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項羽至死沒有明白他因何成功又因何失敗,我們從三個方面對項羽這個歷史人物予以簡單分析:

一、政治層面

如果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講,項羽所代表的戰國舊貴族階層在政治上是落後的甚至是反動的,是這個敗落的舊貴族階層最終領導了天下反秦事業,而以重新恢復封建分封制為目標的反秦運動,事實上是歷史的倒退,因此做為該舊貴族代表的項羽沒有任何政治先進性可言,最終失敗是必然的,沒有劉邦一定會有“張邦”、“王邦”來推翻他。

二、軍事層面

就個體軍事才能而言,秦漢之交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能夠與項羽匹敵的太少,這不僅指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絕世武力和英雄氣概,更指他擁有“破釜沉舟”的絕決意志,可以肯定地說項羽是絕對一流的軍事將領,但他是不是絕對一流的軍事統帥呢?名義上是,客觀上不是。

秦末之際,天下大亂,有點想法的都會聚眾起兵造反,比如劉邦,而比劉邦有實力更有想法的人多了去了,但無論這些人個人有什麼想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反秦,只有先推反了秦朝統治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表面上他們服從項羽的統一領導,也為了共同目標而奮鬥。

因此,反秦運動取得的所有軍事勝利並非完全由項羽進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取得的,有點破鼓萬人捶的意思在裡面,除了本部兵馬哪路人馬會自始至終服從項羽指揮?所以項羽以名義上的統帥取得了反秦運動的軍事勝利,他本人對此並未清醒認識,反而以為自己天下無敵自封西楚霸王,有這樣糊塗的自我認識怎麼可能不失敗?

三、人物格性

1.項羽過於狂傲,目中無人,不善於聽取別人意見,也不會做團隊建設工作,除他個人以外整個團隊其實很弱,他的團隊中文無張良、蕭何,武無韓信、樊噲,足以說明他性格中極難容人的顯著缺陷。

2.項羽自私自利,刻薄寡恩,項羽表面上看似多情,實則無情無義,他有情是隻對他的虞姬有情對他的烏稚馬有情,你可見他對將士有情?直至最後一刻他還要率領最後的部下去拼死一戰,以體現他的神勇,而從不憐惜江東健兒之性命,這是有情嗎?無情至極。

3.項羽殘暴不仁也是他性格中一個重大缺陷,在反秦鬥爭中多次縱兵屠城殺降,雖有迫不得已的一面,但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使然。

4. 項羽多疑且缺乏大局觀念,此點從他對范增態度即可知道,核心的問題還是項羽誰也不信只信自己,但他嚴重缺乏管理天下的大局意識,很多決定完全是率性而為,這樣的思想意識和性格特徵,他不失敗誰失敗?


馬昱東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項羽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他的單兵作戰能力,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可敵,“力拔山兮氣蓋世”並不是吹的。地方陣營不用說,咱們看看他的隊伍裡還有哪個人算是名將,幾乎沒有,全被他的光芒給蓋住了。

其實,軍事指揮能力從項羽的戰績來看,勝仗大都來自於上面所說的個人能力。比如兩次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得益於項羽勇猛的尖兵強攻。最為有名的“破釜沉舟”可以說是是項羽作戰的標準模式。直到垓下之戰時,落得四面楚歌,完全被推薦對方泰山壓頂困住。

再者,從政治上說,項羽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倒是有一種說法,以項羽為首的聯軍滅掉秦朝後所形成的分封格局有點像美國獨立時的情形。那要這麼說,項羽是穿越了。

總之,項羽作為楚漢之爭的失敗者,說他冤枉肯定是無稽之談,即便是失敗者,他的“破釜沉舟”勇猛決絕,他的“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的寧折不彎,他的“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纏綿,都註定了他是一個大英雄。


中原一條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將項羽塑造成了一個不肯苟且偷生的蓋世英雄,但是歷史上的項羽其實當不得“英雄”這個稱呼。

首先項羽非常的狂妄。

項羽名籍,字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後代,從小跟著叔叔項梁長大,小時候項羽曾經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風光,曾經說過長大後一定要代替他,如果說從這點看項羽胸懷大志那你就錯了,因為項羽並沒有因為有了這個大的志向而努力的學本事。

據《史記》記載,項羽不屑於讀書寫字,也不努力練習劍法,他認為讀書無用,認字就行了,練劍無用,只是一人敵而已,要學就學萬人敵,但是對於項梁所教授的兵法,項羽也沒有認真的學習。

所以只能說項羽是一個“眼高手低”的狂妄之徒。

其次項羽非常的殘暴。

項梁死後項羽成為諸侯的首領繼續反抗秦朝的統治,項羽打敗章邯以後,為了防止投降的秦兵造反,在新安城南活埋了秦兵二十多萬。後來項羽領兵西進,血洗咸陽,殺了秦降王子嬰,焚燬秦朝宮室,大火三月不滅。

如果說項羽對抗秦朝時對敵人的殘酷情有可原,那麼在攻打田榮的齊國的時候,燒燬、夷平齊國的城郭室屋,坑殺了田榮的全部降卒,俘虜了齊國的老弱婦女,將齊國夷為平地就說不過去了,因為那些老弱和婦女對項羽又有什麼威脅呢?

最後是項羽的剛愎自用,不聽進言。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非常的自負,當然這也和他狂妄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項羽聽不進別人的話,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的“任性”,想怎麼幹怎麼幹。

項羽不聽謀士范增的話,在“鴻門宴”上放過了劉邦;為了“錦衣還鄉”烹殺了勸他在關中建都稱霸的說客。

這樣的一個項羽能被稱為“英雄”嗎?我認為不能。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更為荒謬的是直到項羽“自刎”之前還在埋怨是上天要滅亡他,而不是自己戰鬥力不行。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這樣的人只能稱之為“莽夫”。


逝去即歷史


項羽,武功方面:萬人敵,身先士卒,挑戰百人無懼!政治能力:軍事團體尚可把握,治理土地賦稅很難勝任!性格方面:剛愎自用,氣走唯一強大智囊范增!感情方面:重感情、重義氣、愛知己!總結來說,只可為軍事元帥,不可領一國家!



呂梁路過


我們首先來看他的死對頭劉邦是怎麼說的:[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 , 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再來看司馬遷怎麼說的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 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