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標點符號用法大全,你真的用對了嗎?

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是什麼?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同學對標點符號掌握得不好,會影響作文寫作和語言表達。所以,天津新東方小編建議在平時的學習中,請務必讓孩子清楚掌握這一知識點哦!

句號

(一)概念:

一句末尾用句號,語氣平緩調不高。讀書見它要停頓,作文斷句莫忘掉。

(二)基本用法

1.用於句子末尾,表示陳述語氣。

使用句號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陳述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

(1)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2)甲:咱們走著去吧?乙:好。

2.有時也可表示較緩和的祈使語氣和感嘆語氣。

示例:

(1)請您稍等一下。

(2)我不由地感到,這些普通勞動者同樣很值得尊敬。

(三)常見錯誤

1.當斷不斷,一逗到底。

2.不當斷卻斷了,割裂了句子。

如: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一個是設備落後,能耗高。另一個是管理不善,浪費嚴重。(“能耗高”後面的句號應改作逗號)

問號

(一)概念:

有疑有問用問號,設問反問也需要。遇它讀出語調來,看書見它要思考。

(二)基本用法

1.用於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語氣(包括反問、設問等疑問類型)

使用問句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疑問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

你怎麼還不回家去呢?

難道這些普通的戰士不值得歌頌嗎?

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

2.選擇問句中,通常只在最後一個選項的末尾用問號,各個選項之間一般用逗號隔開。

當選項較短且選項之間沒有停頓時,選項之間可不用逗號。

當選項較多或較長,或有意突出每個選項的獨立性時,也可每個選項之後都用問號。

示例:

詩中記述的這場戰爭究竟是真實的歷史描述,還是詩人的虛構?

這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

要一個什麼樣的結尾:現實主義的?傳統的?大團圓的?荒誕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徵意義的?

但到底是稱讚了我什麼:是有幾處畫得好?還是什麼都敢畫?抑或是一種對於失敗者的無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這一切都是由客觀的條件造成的?還是由行為的慣性造成的?

3.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可疊用問號。

通常應先單用,再用疊用,最多疊用三個問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問號。

示例:

這就是你的做法嗎?你這個總經理是怎麼當的??你怎麼竟敢這樣欺騙消費者???

4.問號也有標號的用法,即用於句內,表示存疑或不詳。

示例:

馬致遠(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

鍾嶸(?—518),潁川長社人,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

出現這樣的文字錯誤,說明作者(編者?校者?)很不認真。

(三)常見錯誤

1.句子裡雖然有疑問詞,但全句不是疑問句,句末卻用了問號。

如:我不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但我猜做這件事的人一定對我們的情況比較熟悉。(問號應改作逗號)

2.句子雖然包含選擇性的疑問形式,但全句不是疑問句,句末卻用了問號。

如:我也不知道你喜歡不喜歡這種顏色?(問號應改作句號)

感嘆號

(一)概念:

感情強烈句和段,其中歎號常出現。請求反問都該用,有它文章起波瀾。

(二)基本用法

1.用於句子的末尾,主要表示感嘆語氣,有時也可表示強烈的祈使語氣、反問語氣等。

使用歎號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感嘆語氣和語調或帶有強烈的祈使、反問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

才一年不見,這孩子都長這麼高啦!

你給我閉嘴!誰知道他今天怎麼搞的!

2.用於擬聲詞後,表示聲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

咔嚓!一道閃電劃破了夜空。

咚!咚咚!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3.表示聲音巨大或聲音不斷加大時,可疊用歎號;表達強烈語氣時,也可疊用歎號,最多疊用三個歎號。

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歎號。

示例:

轟!!!在這天崩地塌聲音中,女媧突然醒來。

我要揭露!我要控訴!!我要以死抗爭!!!

4.當句子包含疑問、感嘆兩種語氣且都比較強烈時(如帶有強烈感情的反問句和帶有驚愕語氣的疑問句),可在問號後再加歎號(問號、歎號各一)。

示例:

這點困難能把我們嚇到嗎?

他連這些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懂,還敢說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三)常見錯誤

1.濫用歎號。

陳述句末尾一般用句號,不用歎號。不能認為只要帶有感情,就用歎號。

如:看到這裡,他憤怒得渾身熱血直往上湧!(歎號應改作句號)

2.把句末點號歎號用在句子中間,割斷了句子。

如:那優美的琴聲啊!令我如痴如醉。(歎號應改作逗號)

逗號

(一)概念:

標點符號誰最忙?逗號使用最頻繁。句子中間要停頓,往往由它來值班。

(二)基本用法

1.複句內各分句之間的停頓,除了有時用分號,一般都用逗號。

示例:

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學歷史使人更明智,學文學使人更智慧,學數學使人更精細,學考古使人更深沉。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論能反映現實,要是不相信我們的世界存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

2.用於下列的各種語法位置:

①較長的主語之後

示例:

蘇州園林建築各種門窗的精美設計和雕鏤功夫,都令人歎為觀止。

②句首的狀語之後

示例: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著烏雲。

③較長的賓語之前

示例:

有的考古工作者認為,南方古猿生存於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

④帶句內語氣詞的主語(或其他成分)之後,或帶句內語氣詞的並列成分之間。

示例:

他呢,倒是很樂意地、全神貫注地幹起來了。

(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白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

⑤較長的主語之間、謂語之間、賓語之間。

示例:

母親沉痛的訴說,以及親眼見到的事實,都啟發了我幼年時期追求真理的思想。

那姑娘頭戴一頂草帽,身穿一條綠色的裙子,腰間還繫著一根橙色的腰帶。

必須懂得,對於文化傳統,既不能不分青紅皂白統統拋棄,也不能不管精華糟粕全盤繼承。

⑥前置的謂語之後或後置的狀語、定語之前。

示例:

真美啊,這條蜿蜒的林間小路。

她吃力地站了起來,慢慢地。

我只是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3.用於下列各種停頓處:

①復指成分或插說成分前後

示例:

老張,就是原來的辦公室主任,上星期已經調走了。

車,不用說,當然是頭等。

②語氣緩和的感嘆語、稱謂語或呼喚語之後

示例:

哎呦,這兒,快給我揉揉。

大娘,您到哪兒去啊?

喂,你是哪個單位的?

③某些序次語(“第”字頭、“其”字頭及“首先”類序次語)之後

示例:

為什麼許多人都有長不大的感覺呢?原因有三:

第一,父母總認為自己比孩子成熟;

第二,父母總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第三,父母出於愛心而總不想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走彎路。

《玄秘塔碑》之所以成為書法的範本,不外乎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其一,具有楷書的點畫、構體的典範性;

其二,承上啟下,成為唐楷的極致;

其三,字如其人,愛人及字,柳公權高尚的書品、人品為後人所崇仰。

下面從三個方面講講語言的汙染問題:

首先,是特殊語言環境中的語言汙染問題;

其次,是濫用縮略語引起的語言汙染問題;

再次,是空話和廢話引起的語言汙染問題。

(三)常見錯誤

1.插入語沒有加逗號跟其他成分分隔。

如:毫無疑問對這種人我們只能訴諸法律。(“毫無疑問”後面應加逗號)

2.不該用逗號的地方用了逗號,把句子肢解了。

如:她暗下決心,一旦成婚,就把支持丈夫幹好本職工作,作為今生今世最大的追求。(“作為”前面的逗號應去掉)

頓號

(一)概念:

並列詞語或短語,地位一樣並肩站。頓號用來做分界,讀到它時停頓短。

(二)基本用法

1.用於並列詞語之間。

示例:

這裡有自由、民主、平等、開放的風氣和氛圍。

造型科學、技藝精湛、氣韻生動,是盛唐石雕的特色。

2.用於需要停頓的重複詞語之間。

示例:

他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辯解著。

3.用於某些序次語(不帶括號的漢字數字或“天干地支”類序次語)之後。

示例:

我準備講兩個問題:一、邏輯學是什麼?二、怎樣學好邏輯學?

風格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以下四點:

甲、題材;乙、用字;丙、表達;丁、色彩。

4.相鄰或相近兩數字連用表示概數,通常不用頓號。若相鄰兩數字連用為縮略形式,宜用頓號。

示例:

飛機在6000米高空水平飛行時,只能看到兩側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範圍內的地面。

這種兇猛的動物常常三五成群地外出覓食和活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二、三產業的基礎。

5.標有引號的並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並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

若有其他成分插在並列的引號之間或並列的書名號之間(如引語或書名號之後還有括注),宜用頓號。

示例:

“日”“月”構成“明”字。

店裡掛著“顧客就是上帝”“質量就是生命”的條幅。《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是我國長篇小說的四大名著。

李白的“白髮三千丈”(《秋浦歌》)、“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

(三)常見錯誤

1.沒有注意到並列詞語的層次。層次不同的並列關係,上一層用逗號,次一層用頓號。

如:城市發展的近期和遠景規劃,包括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基礎設施、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與管理、環境的治理與保護、信息的收集、處理和應用、吸引投資的網絡組織、營銷方式和鼓勵措施等。(錯誤用法)

2.詞語間是包容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中間卻用了頓號。

如:新建小區內的住宅共24幢、396套,綠化率達到45%。(中間的頓號應去掉)

3.“甚至、尤其、直至、特別是、以及、還有、包括、並且、或者”等連詞前面用了頓號。

如:由於商品供求往往隨著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甚至不同客流成分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採購者應當及時把握需求信息。(“甚至”前面的頓號應改作逗號)

分號

(一)概念:

並列句子肩並肩,不分主次緊相連。如用逗號隔不開,可用分號站中間。

(二)基本用法

1.表示複句內部並列關係的分句(尤其當分句內部還有分號時)之間的停頓。

示例:

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

內容有分量,儘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內容沒有分量,即使寫得再長也沒有用。

2.表示非並列關係的多重複句第一層(主要是選擇、轉折等關係)之間的停頓。

示例:

人還沒看見,已經先聽見歌聲了;或者人已經轉過山頭望不見了,歌聲還餘音嫋嫋。

儘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開始時是弱小的,所以總是受壓迫的;但是由於革命的力量代表歷史發展的方向,因此本質上又是不可戰勝的。

不管一個人如何偉大,也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因此個人的見解總難免帶有某種侷限性。

昨天夜裡下了一場雨,以為可以涼快些;誰知沒有涼快下來,反而更熱了。

3.用於分項列舉的各項之間。

示例:

特聘教授的崗位職責:

一、講授本學科的主幹基礎課程;

二、主持本學科的重大科研項目;

三、領導本學科的學術隊伍建設;

四、帶領本學科趕超或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三)常見錯誤

1.單句內並列詞語之間用了分號。

如:報名者請攜帶戶口簿;身份證;高中畢業證書;體檢證明;兩張二寸近期免冠照片。(四個分號都應改作逗號)

2.不是並列關係就不能用分號。

如:這些展品不僅代表了兩千多年前我國養蠶、紡織、印染、刺繡和縫紉工藝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水平;而且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而且”前面的分號應改作逗號)

3.多重複句中,並列的分句不是處在第一層上,之間卻用了分號。

如:只有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才能使社會主義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才能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經濟”後面的分號應改作逗號)

4.被分號分隔的語句內出現了句號。

須知:分號所表示的停頓或分隔的層次小於句號。

冒號

(一)概念:

小小冒號兩個點,提示下文常出現。它和引號是朋友,文章之中常相伴。

(二)基本用法

1.用於總說性或提示性詞語(“說”“例如”“證明”)之後,表示提示下文的。

示例: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

他高興地說:“咱們去好好地慶祝一下吧!”

小王笑著點了點頭:“我就是這麼想的。”

這一事實證明:人能創造環境,環境同樣也能創造人。

2.表示總結上文。

示例:

張華上了大學,李萍進了技校,我當了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

3.用在需要說明的詞語之後,表示註釋和說明。

示例:

(本市將舉辦首屆大型書市。)主辦單位:市文化局;承辦單位:市圖書進口公司;時間:8月15日—20日;地點:市體育館觀眾休息廳。

(做閱讀理解題有兩個辦法。)辦法之一:先讀題幹,再讀原文,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讀課文。辦法之二:直接讀原文,讀完再做題,減少先入為主的干擾。

4.用於書信、講話稿中稱謂語或稱呼語之後。

示例:

廣平先生:……

女士們、先生們:……

5.一個句子內部一般不應套用冒號。在列舉式或條紋式表述中,如不得不套用冒號時宜另起段落來顯示各個層次。

示例:

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常見錯誤

1.冒號套用。應避免一個冒號範圍裡再用冒號。

如:心理學研究表明:影響兒童心理發展有三個重要因素:遺傳、環境和教育。(第一個冒號應改作逗號)

2.提示性動詞指向引文之後的詞語,這個動詞之後卻用了冒號。

如:廠領導及時提出:“以強化管理抓節約挖潛、以全方位節約促成本降低、以高質量低成本開拓市場增效益”的新思路。(句中的冒號應去掉)

3.冒號用在了沒有停頓的地方。

如:女乘務員小心地端起杯子,正準備換個地方放,突然,隨著一聲:“誰讓你動我的杯子”的怒吼,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一把奪走了杯子。(句中的冒號應去掉)

4.冒號與“即”“也就是”一類的詞語同時使用。

如:他們加強了施工現場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甚至每一個工點的安全管理。對於施工中出現的安全事故苗頭實行“三不放過”:即沒查出原因不放過,當事人和施工人員沒有深刻認識事故苗頭的後果不放過,整改措施沒有落實不放過。(句中的冒號應改作逗號,或者保留冒號去掉“即”字)

引號

(一)概念:

四個蝌蚪真奇妙,前攬後抱是引號。人物語言引在內,別人文句用它標。

(二)基本用法

1.標示語段中直接引用的內容。

示例:

李白詩中就有“白髮三千丈”這樣極盡誇張的語句。

2.表示需要著重論述或需要強調的內容。

示例:

這裡所謂的“文”,並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表示語段中具有特殊含義而需要特別指出的成分,如別稱、簡稱、反語等。

示例:

電視被稱作“第九藝術”。

人類學上常把古人化石尼安德特人,簡稱“尼人”。

有幾個“慈祥”的老闆把撿來的菜葉用鹽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餚。

4.一層用雙引號,裡面一層用單引號。

示例:

他問:“老師,‘七月流火’是什麼意思?

5.獨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號;不止一段時,每段開頭僅用前引號,只在最後一段末尾用後引號。

示例:

我曾在報紙上看到這樣談幸福:“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和不擅長什麼……幸福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6.在書寫帶月、日的事件、節日或其他特定意義的短語(含簡稱)時,通常只標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強調該事件或節日本身時,也可連同事件和節日一起標引。

示例:

“5·12”汶川大地震。

“五四”以來的話劇,是我國戲劇中的新形式。

紀年“五四運動”90週年。

(三)常見錯誤

1.濫用引號。詞語沒有特殊含義,隨便加上了引號。

如:櫻花飄落時,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飛舞。(句中的引號應去掉)

2.引號前後相關的標點處理錯誤。

如:常言說得好“無酒不成宴”,酒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它最能調動人的激情。

(可改作:①常言說得好,“無酒不成宴”。酒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它最能調動人的激情。②常言說得好:“無酒不成宴。”酒的選擇非常關鍵,因為它最能調動人的激情。)

省略號

(一)概念:

省略號,六個點,千言萬語全包攬。表示省略用到它,說話斷續把它添。

(二)基本用法

1.標示引文的省略。

示例:

我們齊聲朗誦起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標示列舉或重複詞語的省略。

示例:

對政治的敏感,對生活的敏感,對性格的敏感……這都是作家必須要有的素質。

3.標示語意未盡。

示例:

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裡,假如突然看見一縷炊煙……

你這樣幹,未免太……!

4.標示說話時斷斷續續。

示例:

她磕磕巴巴地說:“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認錯人了。”

5.標示對話中的沉默不語。

示例:

“還沒結婚吧?”“……”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

6.標示特定的成分虛缺。

示例:

只要……就……

7.在標示詩行、段落的省略時,可連用兩個省略號(即相當於十二連點)。

(三)常見錯誤

1.濫用省略號。

如:為什麼街頭小青年滿口髒字?為什麼摩登女郎徒有其表,一張口就是汙言穢語……?(應去掉省略號)

2.省略號和“等”“之類”並用。因為省略號的作用相當於“等”“等等”“之類”。兩者不能並用。

如:在另一領域中,人卻超越了自然力,如飛機、火箭、電視、計算機……等等。(應去掉省略號)

書名號

(一)概念:

書名號,前後彎,標明書籍和報刊。篇名曲名也可用,標得清楚方便看。

(二)基本用法

1.標示書名、卷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

示例:

《紅樓夢》(書名)

《史記·項羽本紀》(卷名)

《論雷峰塔的倒掉》(篇名)

《每週關注》(刊物名)

《人民日報》(報紙名)

《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文件名)

2.標示電影、電視、音樂、詩歌、雕塑等各類用文字、聲音、圖像等表現的作品的名稱。

示例:

《漁光曲》(電影名)

《追夢錄》(電視劇名)

《勿忘我》(歌曲名)

《沁園春·雪》(詩詞名)

《東方欲曉》(雕塑名)

《光與影》(電視節目名)

《社會廣角鏡》(欄目名)

《莊子研究文獻數據庫》(光盤名)

《植物生理學系列掛圖》(圖片名)

3.標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稱中占主導地位的軟件名。

示例:

科研人員正在研製《電腦衛士》殺毒軟件。

4.標示作品名的簡稱。

示例:

我讀了《念青唐古拉山脈紀行》一文(以下簡稱《念》),收穫很大。

5.當書名號中還需要用書名號時,裡面一層用單書名號,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

示例:

《教育部關於提請審議的報告》

(三)常見錯誤

濫用書名號,隨意超出應用範圍。

如:品牌名、證件名、會議名、展覽名、獎狀名、獎盃名、活動名、機構名,也用書名號標示。

編輯:天津新東方中學全科教育-袁老師

審核:atti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