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非裔演員引發爭議:“不管怎樣,她都是白色的”

“扮演環遊世界且精於世故的都市男子,不僅僅是英國白人男性的職責。邦德可以,也應該非常容易成為一個黑人。”

非裔演员引发争议:“不管怎样,她都是白色的”

2020年2月9日,辛西婭·埃裡沃參加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IC photo/圖)

2020年2月10日,韓國電影《寄生蟲》創造了歷史。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它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電影。相比非英語電影首次成為奧斯卡最佳影片,非裔電影和非裔演員在這屆奧斯卡獎慘淡收場。唯一獲得提名的英國非裔女演員辛西婭·埃裡沃,在最佳女演員的角逐中惜敗。

在推特上,網友們調侃著評選結果。自2008年貝拉克·奧巴馬當選第一位非裔美國總統起,大眾看待奧斯卡獎的目光就變得不那麼純粹:非裔不獲獎理所當然,獲獎則往往被質疑“政治正確”。

幾天後的情人節,主角詹姆斯·邦德攜“邦女郎”瑪德琳歸來。這是第25部“007”系列電影《無暇赴死》(注:下稱“邦德25”),在片方釋出的52秒主題曲預告片中,僅出現兩秒的黑人角色諾米(Nomi)引發討論。這一新角色將由英國非裔女演員拉什納·林奇飾演,情人節的甜蜜讓位於種族爭議。

自選角名單公開,林奇就飽受爭議。早在2019年7月13日,英國《每日郵報》即援引匿名業內人士對“下一部‘007’電影開頭”的描述。“請進,‘007’!”拉爾夫·費恩斯扮演的間諜大師M喊道,應聲出現一位非裔女性。據稱她將取代主角邦德,成為代號“007”的新主人。

部分網友調侃“‘邦女郎’退出舞臺,‘邦女性’粉墨登場”,關於新“007”的膚色和族裔之爭愈演愈烈。支持者肯定林奇的能力,認為起用非裔演員是“對種族主義者的沉重打擊”;反對者們則攻陷林奇的社交媒體,堅守“主角必須為白人男性”的傳統。“林奇使‘007’與第93屆奧斯卡註定無緣。”有網友預測。

在由族裔引發的質疑聲中,“邦德25”打算用內容和質量說服觀眾。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大幅修改劇本,加入自己一貫的犀利風格。“電影需要成長,但邦德不用。他只需忠於角色。”她形容。同時,片方邀請美國女歌手“碧梨”比莉·艾莉什演唱同名主題曲。如今,影片確定在4月3日於英國上映,等待著市場的檢驗。

“紅髮、碧眼、皮膚白皙”

2019年4月25日,林奇在推特上轉發邦德官方賬號的消息,宣佈自己將作為新角色加入“007”系列。她對細節秘而不宣,只是用略帶欣喜的口吻評論:“Cat’s outta the bag!”(注:意為消息公佈了)

這條和“邦德25”有關的推特,給生於英國倫敦、具有牙買加血統的林奇帶來了參演《驚奇隊長》之後最多的轉發和點贊量。

邦德傳奇始於1953年。45歲的伊恩·弗萊明在牙買加的別墅中,根據自己的軍情六處(MI6)工作經歷,用僅僅五週寫完一部他形容為“枯燥而又畸形”的作品《皇家賭場》。他給男主人公起名詹姆斯·邦德,工作代號為“007”。這個名字是從《西印度群島的鳥類》的作者那裡借來的。

但邦德的人生一點也不枯燥。小說大賣,“007”逐漸成為英式間諜的代名詞。九年後,“007”系列的《諾博士》率先被搬上銀幕。此後五十多年,“007”系列幾乎以兩年一部的速度被影視化。

作為“邦德25”的主演之一,林奇被將近200條祝福評論包圍。但輿論在《每日郵報》刊發“007”易主的報道後逆轉。林奇其後發佈的關於“邦德25”的兩條推特下,反對聲佔據了大多數。

儘管報道指出,林奇飾演的新一任“007”只是接替代號,邦德依然擔任男主角,反對者還是將代號與邦德捆綁,成為不能易主的傳統和他們接受邦德的底線。他們用“邦德”而非“007”或“諾米”稱呼林奇的角色。點贊最高的評論寫道:“詹姆斯·邦德是個白種男人而不是黑種女人!”

無獨有偶,網友們對真人版《小美人魚》的飾演者哈雷·貝利同樣不買賬。

2019年7月4日,迪士尼宣佈,人魚公主將由節奏布魯斯(R&B)組合Chloe × Halle19歲的非裔成員哈雷·貝利出演。當天,貝利在推特上發文“夢想成真……”,並附上膚色被處理成深棕色的黑髮愛麗兒配圖。

在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原著中,愛麗兒“皮膚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藍色的,像最深的湖水”。而經由1989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小美人魚》,主角“紅髮、碧眼、皮膚白皙”的形象在大眾心中根深蒂固。

導演羅伯·馬歇爾在娛樂媒體《綜藝》的採訪中解釋了選角理由:“哈雷罕見地綜合了一系列素質:精神、心靈、青春、純真和實力,再加上美妙的歌聲——這一切都是扮演這一標誌性角色所必需的內在品質。”

然而,這一解釋沒有說服網友,爭議主要集中在貝利的外表上。有人在推特上發佈將電影《小美人魚》扔進垃圾桶的視頻抗議,也有種族主義者試圖用科學手段證明選角的荒謬:“不管美人魚來自什麼海洋,居於深海沒有陽光的照射,必然無法形成黑色素……不管怎樣,她都是白色的。”

幾次打破傳統和固有印象的嘗試中,族裔議題都被推上風口浪尖。

包容和多樣就是優秀電影嗎?

無論“007”換角之爭,還是真人版愛麗兒顛覆形象,由白人主導的歐美電影市場近幾年的確因非裔元素悄然變化。2018年的《黑豹》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例證。1966年,“黑豹”在漫威漫畫《神奇四俠》第52期初次亮相。作為瓦坎達國王,他成為第一位在主流美國漫畫公司登場的非諷刺性非裔英雄。

儘管1992年就被提上影視化日程,直至面世後半個世紀,非裔美國演員查德維克·博斯曼飾演的真人“黑豹”才在《美國隊長3》正式出現。2018年,完成國王繼位儀式後,漫威第一位非裔超級英雄終於迎來主角身份。漫威宇宙的第十八部電影,由非裔導演和主演的《黑豹》在美國正式上映。

不負眾望,《黑豹》的首周票房高達2.91億美元,和《美女與野獸》成為美國電影首周票房前十名中僅有的兩部非續集作品。同時,它也打破了2015年由《衝出康普頓》創造的2.14億美元全球票房紀錄,成為史上非裔編導及主演的最賣座電影,“瓦坎達萬歲”成為對非裔的友好問候。

正如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預測,《黑豹》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獎的最佳影片提名。漢娜·比克勒因該片成為最佳藝術指導獎的首位非裔得主,她在頒獎典禮上致辭時幾度哽咽。

非裔的身影從未離開過影視業,對種族議題的探討也一直是歐美影視作品中的重要主題。但由白人編劇、導演,並由白人視角主導的非裔題材電影並沒有被非裔觀眾買賬。緊扣族群議題的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綠皮書》就被視為“白人為了擺脫種族歧視而做的一些事”。有網友評論:“沒有不尊重《綠皮書》,但我們黑人社區的人希望看到更被我們認可的,講述黑人自己經歷的電影,而不是為了讓白人觀眾認為‘能讓黑人舒服’的電影。”

非裔在影視領域崛起,初始於百老匯音樂劇。入夜後百老匯人頭攢動、燈火通明,宛如白晝,因此被稱為“白色大道”。1990年代到本世紀初,由於對少數族裔演員的資源分配極其不公,“白色大道”也成為對百老匯音樂劇的諷刺。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前,以非裔說唱團體N.W.A為原型的電影《衝出康普頓》上映,刷新了美國音樂傳記片的票房紀錄。同年,音樂劇《漢密爾頓》在“白色大道”上演。這部關於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音樂劇,開創性地起用大量非裔和拉丁裔演員,幾十位舞蹈演員中僅有一位白人。因其出色的演繹,《漢密爾頓》場場爆滿,有些網站的票價翻了將近三倍。

2018年,非裔導演及主演的電影《逃出絕命鎮》擊敗獲獎熱門《三塊廣告牌》,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填補了“純黑人”電影在奧斯卡獎上的空白。片中,非裔的身體成為被白人拍賣、掠奪的容器,鼓吹自身無種族歧視的白人淪為偽善自私的反派。

《逃出絕命鎮》的反種族主義色彩比許多非裔電影更加直露。《綜藝》評論道:“影片將對種族主義者的諷刺和恐怖特別有效地結合到一起。這部喬丹·皮爾的處女作是一枚重磅的社會評論,展現了積極的無所畏懼。”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非裔投票率第一次超過白人,奧巴馬獲得連任。美國電影協會的報告指出,2011年到2013年,有色人種在電影中擔當主要角色的比例從10.5%上升到16.7%。

然而,四年後的大選中,非裔投票率二十年來首次下滑,白人投票率卻迎來2004年後的首次回升。奧巴馬任期最後一年,電影中的前述比例回落至13.6%。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勝出,又將族群議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與“膚色”相關的風浪中,《逃出絕命鎮》和《黑豹》獲獎還是引來“奧斯卡是否成為種族‘政治正確’的秀場”的非議。電影《美國精神病人》原著作者布萊特·伊斯頓·埃利斯曾公開質疑奧斯卡獎的公正性:

“娛樂媒體和製片廠都在鼓吹這樣一種觀念:《黑豹》是偉大的電影藝術作品,不可忽視。這個觀點扼住了我們的喉嚨,我們只能笑而不語……這種姿態的諂媚性在於,搞得包容性和多樣性好像與表彰獎勵優秀電影真的有關似的。”

從《漢密爾頓》歷史性地將舞臺交給少數族裔演員,到《黑豹》證明非裔電影的巨大商業價值,它們都處於族群議題波詭雲譎的時代。“邦德25”和《小美人魚》的選角嘗試,在這個節點引發爭議實屬必然。

“邦德可以,也應該非常容易成為一個黑人”

2015年,現任邦德飾演者丹尼爾·克雷格宣佈,“就算割腕”也要退出“007”系列電影。其繼任者一直是大眾討論的話題,如今選角塵埃落定,他還是會出現在新片中。

因主演《神探夏洛克》聲名大噪的英國演員、“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在熱門人選之列。2015年,他向《衛報》道出了還原邦德的困境。“我可以穿西服,可以打架,也能揚起眉毛。但這並不是扮演邦德這個角色。”他很快問道,“誰又知道新邦德會不會想走截然不同的方向?”

弗萊明為邦德設計過形象:體型苗條,臉上有一道三英寸的疤痕,黑色短髮梳成油光鋥亮的背頭,一撮逗號型髮絲散落在額頭上。從第一任飾演者肖恩·康納利開始,五代“007”都遵循著弗萊明劃定的形象,也從未逾越“白人男性”的邊界線。

這一傳統險些被英國非裔演員、電視劇《路德》主演伊德瑞斯·艾爾巴打破。早在2014年,推特上支持艾爾巴出演下一任邦德的聲音就不絕於耳。索尼影業聯合主席艾米·帕斯卡爾曾在給哥倫比亞影業高管的郵件中寫道:“伊德瑞斯應該成為下一任邦德。”

雖然邦德一角依然花落克雷格,但艾爾巴讓人看到了跨越族裔的可能性。《Vox》網站認為,非裔女演員林奇出演“007”是重要的勝利:“她是個女人很重要,但她是黑人同樣重要。把伊德瑞斯·艾爾巴的面孔代入邦德的舉動將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扮演環遊世界且精於世故的都市男子,不僅僅是英國白人男性的職責。邦德可以,也應該非常容易成為一個黑人。”

2018年8月21日,“007”片方宣佈,原定導演丹尼·博伊爾離開。此後,英國女演員、編劇菲比·沃勒-布里奇宣佈加入電影製作。這是1963年的《俄羅斯之戀》的約翰娜·哈伍德之後,“007”系列的第二位女性編劇。非裔女性“007”的設定被寫入了劇本。

面對質疑,菲比表示將以“犀利而有趣”的劇本回擊:“邦德系列必須不斷髮展,而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能夠正確地對待女性。”

雖然引發爭議,但林奇和貝利依然得到不少支持。日裔美國女演員戴安娜·休伊在音樂劇《小美人魚》中飾演過愛麗兒,她對貝利的遭遇感同身受。她在Instagram上分享遭到歧視的經歷,並祝福貝利能夠“用她的表演改變世界”。

“如果以外表來評判他人,你對角色的解讀可能會改變。但是當閉上眼睛,你仍然可以聽到愛麗兒的靈魂。”喬迪·本森說道。在迪士尼動畫版《小美人魚》中,她為愛麗兒配音。

“有色人種一年四季都在努力工作,並且出色完成。我們製作出精美的畫面,講述了美麗的故事,同樣值得褒獎。”非裔演員辛西婭·埃裡沃表達了喜憂參半的心情。樂觀的網友則將《寄生蟲》獲獎視為訊號:“既然黃種人可以,黑種人為什麼不可以?”

雖然社交平臺充斥著批評聲,林奇還是不斷更新“邦德25”的相關動態。一幅照片裡,她被劇組的同事親吻著,評論中開始出現對她的道歉。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周鑫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