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書法是回報率最低的行業門類嗎?

巴蜀豐味7


書法的回報率不是一個好問題,這不是投資,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社會上書法亂像太多了,醜書橫行,藝術某利,以權謀私。可以說社會上某些核心圈子的書法家可以靠書法獲利很多。大多數離開了手中的權利,啥也不是。

我本身就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寫書法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靜心,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同時也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其實,拋開金錢來看,長期學習書法,獲益頗多。第一,心態好,無慾無求,不然帶著功利是寫不下去的。第二,心靜,日子很慢,在快節奏的社會中體驗慢生活,戒驕戒躁,長壽。第三,培養人的審美,特別是在臨帖中能夠感受各種書法的美的內涵。自古名家輩出,每朝每代都有名家,他們的書法也是各種姿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特色,這種特色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存在,寫多了,對美的感覺也上來了。

所以,我認為寫書法的回報還是很“豐厚”的,但是需要長期的學習體會,要耐得住寂寞。










潯陽一客


還真是!我感覺書法這個行當的收入情況跟直銷機構差不了多少,金字塔尖上的那幾個人興許是賺了幾個錢,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清倉大甩賣,賠本賺吆喝!”

書法恐怕是普天下參與人數最多的行當,人人都能來上幾筆,誰誰都是書法家。如果你的名氣不夠大,根本不可能賣出去變現。

周總理求學勵志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

這就好比我們家鄉小鎮上擺攤賣菜的農民,生意難做的不得了,原因很簡單,你想想,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菜園子,就算是每家每戶的後院裡誰還不種上些茄子辣子西紅柿呢?

一個人從開始練習書法到功成名就,沒有十年、二十年幾乎不可能(個別神童除外)。不算人工耗時,僅僅筆墨紙硯就是相當大的一筆開支,再加上孔子還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家都去買好的文房四寶哪裡受得了,所以說孔子這個老頭子壞得很,我信你個鬼!

成名之後就開始賺錢了嗎?那也不一定!

現實中,還活著的老書法家裡面,的確也有人把一幅四尺中堂賣出50萬元的天價,但這樣的人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

絕大多數有點名堂的中青年書法家,雖然潤筆平尺價可能也會喊出個五千、一萬的,但實際上成交價格遠低於此,幾百塊就出手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說還有千千萬萬的市井書法家、書法愛好者,百元起步就開賣,而且鮮有賣出!

比起多年學習書法巨大的人力物力投資,終於有了點名氣之後每年賣出去幾十幅字,才能收回來幾萬塊錢,算起來實在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好在書法不只是為了賺錢,還有詩和遠方!

總體來說,題主這個問題難有量化的標準答案,我胡亂說這麼多,意思想必大家都懂得。隨文附上我幾幅作品,請大家看看練了幾十年的功力如何。活到老,就學到老,還望指教一二,永書我先行謝過。


永書101


在景德鎮大家普遍認為在大街上隨便拉一個人都可能會畫畫或者是大師,但是這麼多畫畫的人,並不一定能寫的出一手漂亮的字。

如果書法作為一種職業,可能全國只有景德鎮比較吃香,景德鎮瓷器大部分都需要落款,這樣就需要一類專門寫字的人,這樣一部分人可以給別人這款,寫字,收入還是很可觀的,寫字都是按個數算的,前幾年這一個字可能是五毛,現在寫一個字都是一塊了,如果一個人有一天的事做,就是能讓他這一天的話(一天的時間可不是標準的八小時候,一般都寫不了那麼久),一兩千的收入是鬆鬆的。我一個老鄉就是專門寫字,月入一萬都是在事情不多的情況下,還有很多時間喝茶,釣魚,但是他因為結婚回了老家,在家裡只能開開培訓班,教教小孩寫字了,差別還是挺大的,他的這種情況應該很多學習書法的人一個普遍狀況吧!




裕品支支


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的確如此。我還真想不出還有其他行業比書法投入回報率更低的了。

學書之路是個漫長而寂寞的過程,除了勤學苦練,根本沒有捷徑。其中投入的紙墨筆硯成本、時間精力成本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據統計,中國書法愛好者數量約一千萬左右,而能靠書法養家餬口的應該就不多了。據資料分析,目前中書協會員還不到10000人。也就是說1000個學書法的只能有一個能進入中書協。而真正能靠書法發家致富的應該是中書協塔尖幾十個人吧。

像田英章這樣不進中書協又賺的金缽滿盆的真寥寥可數。

絕大部分書法愛好者應該是作為一種愛好,僅為修身養性吧。

所以學書者還是需要有一份固定職業養家餬口比較好,靠書法賺錢太難了。

當然,現在自媒體這麼發達,自媒體做的好,書法人也還是可以補貼家用,抑或養家餬口的,畢竟有1000多萬的書法愛好者呢。


青溪散人


是的,相對於大多數從事書法的人來講,沒有比這一行回報率再低的了。

學習書法耗時很長,遠比畫畫要難得多。畫畫,三五年的功夫就可以畫得不錯,多一筆少一筆都是畫,而且受大多數人待見,變現的可能性比較大。而書法就不同,沒有十幾二十幾年的功夫,寫出來的東西根本不成樣子,經不起行家的琢磨,這還必須是在走書法正道的前提下。就是書法已經寫得很象個樣子,其作品也未必有市場。因為,對於書法,普遍存在的市場規律是:懂的不買,買的不懂。不懂書法的人就會奔名氣而去,名氣大了,狗屎都是軟黃金。比如娛樂界的名星大腕,丁點功夫沒有,隨便一劃拉都能買個一二十萬的好價錢。相反,對於藉藉無名的草根書法家,你寫得再好也沒多少人感興趣,甚至白送都沒人願意要。

所以,奉勸那些寫書法的人,趁早打消靠書法發財的念頭。真心喜歡書法,就把當做業餘愛好,心態放平,自得其樂,修身延年,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真想產生一點經濟效益,貼補家用,就試著在多媒體平臺上,如頭條、快手、抖音上搞搞直播或教學,興許能有意外的收穫。




秋夜為我長


書法的回報率低?這個看個人怎麼現解。我並不這麼認為。

書法和其他藝術門類自古以來,記住,上升到藝術級別,都是少數人掌握話語權,回報率是相當的高。那些高層的藝術家們,哪一個不是名利雙收,德藝雙馨呢!

當然普通的書法工作者,養家餬口還是不成問題。中央電視臺曾經專題報道過,河南某個村子,大部分人都以書法為生,他們當中有好多個都是中國書協會員,有辦書法培訓的,也有以賣字為生的,是個地地道道的書法之村!

現代社會,人心浮躁,能靜下來心來好好寫字的人不多了,寫一手好字就更加難能可貴了!隨著國家的重視、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書法也開始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了,選擇書法作為人生的事業目標,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於追求精神層面的藝術修養還是對於謀生的手段,都是不錯的,在不遠的將來,這必定是一個陽光產業。

讓我們都努力學習,共同成長,攜手同行,共沐陽光!


光頭如一


如果考慮回報率就不要談書法。

談金融、談醫學、甚至老師都比書法回報率高。同類型的圍棋,雕塑,畫畫等等之類的都不要考慮。

很典型的最著名的棋手柯潔,沒有拿到世界冠軍誰認識他?柯潔在節目爆料一年下來幾十個冠軍獎金加起來不過兩百萬。七年世界冠軍在上海買房依舊在還房貸。這是一個不到三十歲的七年世界冠軍的收入!書法你知道的有誰?

事實上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書法這種藝術性的東西難講回報率的。搞金融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真金白銀。書法作品或上億或一文不值。

一個靠市場一個靠包裝


大碗影視


關於書法的回報率最低行業門類的問題,我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有如下幾點來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首先是學習書法的歷程和過程很勞心,要付出的太多。一般來講一位成熟的書家要學習的很多很廣泛,有字內功還要有字外功。字內功包括真、草、隸篆、行門類的個個碑帖的臨習,包括它們的經歷時代背景等等,也就是我們說的《書法史》。還需要學習書、畫和印章等相關的知識甚至要會操作。書法的字外功包括樂理和詩詞歌賦等等。因為書法的章法都是取法與自然從這些裡面出來的。這樣算來我們要學習的這個歷程是非常的艱辛和漫長。一位書法家至少要經歷十年或二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出類拔萃,真正的回報是在十年或二十年以後了。

再者前期的耗資巨大紙寫一張少一張,墨用一筆少一筆,時間要熬要發酵就需要時間。這些都需要白銀和時間精力去付出,特別是黃金的支撐因為筆墨紙硯都需要銀倆。你最的作品還需要行家的品評。所以說書法的回報率很慢,要經歷的時間太長。

再者,有句話叫高處不勝寒,當你上到了一定的高度要經歷非常的的精神壓力,因為走到了一個高的層面,沒有人能和你交流書法你很痛苦。要承受相當大的壓力。還有你把精力都放到了書法研究和延伸學習中你的人脈自然而然的不如其他人嘍。那麼也可以說離彙報更遠了一步。真正的書法家有時真的不如一些江湖書法家們或者銷售印刷品的商人。真正能有大的回報寥寥無幾。要追求回報和賺錢可以選擇其他的行業可能會快一些。

綜上所述,我們的經歷收穫喜悅感是發至內心,又有幾人能懂?




書法鏡子老宋


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寬厚的書法學科專業知識、較強的書法專業技能、較為寬闊的文化視野,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勝任書法創作、書法理論研究、書法教學以及書法藝術的綜合應用等工作的實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書法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書法創作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書法欣賞及評價的能力。

此專業授予的學位為藝術學學士,修學年限為4年。

不一定是個回報率低的行業 要看本人的發展


佩奇快樂書法


如果從經濟效益角度核算,在書法方面的投資彙報率是最低的。

當然,很多人會說自己是把書法當作業餘愛好的,沒有必要核算付出與回報,或說自己從不考慮回報,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因為首先,書法家把書法視為業餘愛好只是在書家接觸和學習書法的最初階段,這個階段佔書法家藝術生涯的很小比例。

其次,有很多書家在討論自己的書法時把書法說成“業餘愛好”或“一種愛好”,多是故意表現一種對人生對藝術的一種淡定,淡薄名利,而事實上,當今的書家在如此“現實”的社會里是多麼渴望自己的付出儘快獲取最大的回報,做夢都想。

很多書家實際上是很在意自己在書法上的付出和回報的,長遠地想“我學習書法能給我的人生帶來什麼益處”,短期具體的會考慮“參加這次展覽需要投入多少錢的紙墨,多少參賽費和多少時間,最終能給我帶來多少好處。”

其實,考慮和分析書家的付出和回報也沒有什麼不妥。以平和的心來看待當代書家的付出和回報更為明智。

人們分析和計算書家的付出大多首先是從經濟的角度來進行的。每位書家從學習書法買毛邊紙、毛筆、墨汁和字帖開始,之後,更多的字帖和參考書、看展覽的路費和門票、培訓費……所需費用基本上是隨著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直到數年甚至數十年後才可能看到收入,更甚至是事實上就是,多數人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看到收入。就是那些所謂出了名的成功的書法家把自己總的經濟投入與總的收入最終核算能做到不虧本的就更少了。能靠書法養家餬口的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能靠書法發財享受名車豪宅的全國也是鳳毛麟角的那幾位名家大腕。

總之,能靠書法賺到錢的太少了。以上僅是從經濟成本一方面計算,還沒有考慮時間成本即人工成本,其實人工成本在這個經濟活動中也是很重要的構成要素,必須納入成本核算。

大多書家都號稱自己習書幾十年,的確一般所謂年輕的書法家學習書法的歷史也在二十年以上,老書法家多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下面做一個非常保守的虛擬核算,來感受一下書法家的人工投入和應得回報。

假設:一個書家學書年數按20年計;一個書家平均每天在書法上投入的時間2小時計;一個書家每小時的勞動報酬10元計;按以上數據計算所付出的勞動應得報酬:20年 *365天/年 *2小時/天 *10元/小時=146000元用以上非常保守的假設數據運算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學習書法20年的書法家僅工時投入就應該得到14萬6仟元的報酬。試問全國有多少書法家通過書法獲得過這個數目的報酬?當然答案是極少有人有過。更不用說投入時間更多的書法家,也不用再算上經濟成本的投入。

顯然,從經濟角度上學習書法是非常虧本的。不算經濟帳的書法家是極少的,因為他不能象古代書家那些文人士大夫那樣經濟實力雄厚,現在的書法家需要靠自己的付出換來相應的經濟回報來養家餬口和支撐藝術發展。僅把書法當作愛好用來修心養性,那是書法愛好者的事,或是退休老幹部的事情,絕非是書法家所應持的心態。

而且,書法家還要重新認識自己所投入的那部分時間成本,它不僅是時間,它是青春,是生命。毫不誇張很多中青年書法家學習書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老書法家是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幾乎整個生命。然而,付出青春和生命所獲得的回報太可憐了。

多數人沒有經濟的回報,沒有學術的成果,在別人眼裡僅落個“會寫毛筆字的”。書法家的付出與回報極不對稱。這種付出實質上帶有非理性成分,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多數書法家獲得的回報是甚微的,於是大家都期盼通過入展來使自己成為百萬書法家中的佼佼者,不計精力和財力成本進行拼搏奮戰。為一個展覽買幾刀紙備戰幾個月的書家全國比比皆是。

每年若有兩三個展覽就得耗多半年的時間,是很耗精力的。眾所周知八屆國展有一位書法同仁為了備戰累倒了,再沒能站起來。

由於入展名額的限制能中者畢竟是少數,註定多數人不可能入展。難能可貴的是學書法的人都練就了很好的耐性,不入就繼續寫繼續投稿直到入展為止,或者直到自己沒有了時間和精力。這很是悲壯。

能有幸入展的卻發現入展後仍然不能有什麼回報,於是把目標和希望就放在獲獎上了。沒想到等極少數優秀而幸運的書家拿到一張甚至幾張最權威的獲獎證書後仍不見回報的明顯改善時,感到無比的茫然和無奈。

聰明的書法家於是高姿態地說“學書法不過是玩玩而已,修身養性,賺不賺錢無所謂麼”。很難找出一個比書法回報率更低的門類或行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