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中國舞劇自問世至今,歷經戰火硝煙、社會動盪、思想解放、經濟發展、院團改制等近80年的風雲變幻,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一路風雨兼程、上下求索。今天,作為“舞蹈藝術的最高形式”以及中國舞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舞劇有著怎樣的生存現狀、經營模式,有哪些成功的範例,又遭遇了哪些困境?本刊推出系列專題,試還原中國舞劇的生存現狀。

民營舞“團”的運作模式

由於本專題所涉及的舞蹈工作室、工作坊並不都是“團”的規模,所以暫且將其統稱為舞“團”,雖然近年來民營舞“團”的發展如雨後春筍,彷彿一夜之間便以蓬勃的姿態躍入人們的眼簾,但他們的生存狀況卻遠不像看起來這般雲淡風輕,尤其是早期的獨立舞者,幾乎每一步都走得步履維艱,資金來源、受眾群體、舞蹈演員、演出場地……皆是制約其發展的重大難題,這幾乎成了一個悖論——做獨立舞人的初衷是為了創作上的絕對自由,可是沒有資源談何自由?

為了生存需要,一些獨立舞人常常要和體制內的主流舞蹈發生著或多或少的聯繫,甚至始終要依賴其體制內的身份及資源來保證其民營舞“團”的“獨立”創作,嚴格來說,他們根本不能歸屬於獨立舞人的範疇,但這種狀況卻的確是很多民營舞“團”的真實處境,所以筆者在開篇時便提到本專題中的“獨立舞人”只是泛化概念,我們所關注的也僅限於其體制外的舞蹈探索部分。另一方面,還有一些純粹意義上的獨立舞人迫於生存壓力,早已將工作的重心移至海外,鮮少跟國內的舞蹈市場發生關聯。

歷數目前依然活躍的民營舞“團”大多一路披荊斬棘,舞團收入和支出的主要類目如表1所示: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表1所列出的只是基本項,針對不同的民營舞“團”,其收支類目可能各有側重,但只有當收支基本平衡或有所盈餘時,舞團才有好好活著的可能,根據不同的收支配比,民營舞“團”的運作和經營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表2):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1、傳統式

所謂“傳統式”是指舞團的組織結構相對完善,除了資金來源,民營舞“團”與傳統舞團沒有顯著差別,僅以北京雷動天下現代舞團為例,如下圖2所示:舞團的團長、藝術總監由一人擔任,下設藝術部、業務部、技術部、行政部等。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這類舞團一般規模較大,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及定位。作品更新快且質量穩定,舞團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商業贊助、演出票房、其他業務收入等,舞團的人員構成相對固定,除了團長、藝術總監,還有專職的編導、演員及相關工作人員,聘用方式也與轉企後的國家院團相似,採用簽約合同制,在合同期內所有成員有義務保障舞團的各項事務順利進行,而舞團則有義務按時支付演職人員的工資及保險福利,因此傳統式舞“團”最大的支出項目常常是演職人員的工資福利,尤其是在資金緊張時,龐大的工資支出會給舞團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

2、橫店式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表3 所謂“橫店式”的說法是從橫店影視基地的眾多劇組中得來的靈感,特指根據不同的作品組織不同班底的舞“團”運作模式,講究“集體存在、個體自由”,一般常見於規模較小的舞蹈工作室,新作品的製作費用往往需要自籌或先行墊付,在沒有新作品上演時,舞“團”則以最低成本維持運營或開展其他相關業務,除了藝術總監和極少數的工作人員外,不聘用任何固定演員,如閒舞人舞蹈工作室,平時沒有演員,但每當新作排演,工作室大牌雲集,編導會根據作品需要臨時聘用最適合角色的演員或根據演員的自身特點量身打造新的角色,甚至會委託專業機構進行作品宣傳,這些舞蹈界的大腕各自歸屬於不同的院團,但在特定的時段聚集於舞“團”,共同完成新作品的排演,由舞“團”一次性支付相關費用,當演出結束,大家則離開舞“團”繼續各自的藝術之路。由於不用承擔演員日常的工資及保險福利,所以極大地縮減了舞“團”的運營成本,但由於演員來自不同的團體,在初期進入排練時需要經過一個相對較長的磨合期,以培養彼此間的默契,達到舞蹈風格上的相對統一。且演員大多要優先完成其原單位的排演任務,共同的檔期難以保證,而一旦巡演結束,作品復排的概率相對較小,因為無論是原班人馬再次聚首,還是更換新的演員都並非易事,需要耗費較高的資金和時間成本。

3、項目式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表4中“項目式”舞“團”的出現得益於國家近年來對舞蹈藝術的大力支持,尤其是針對青年舞者和編導的眾多扶植計劃,使一些優秀的年輕舞人,有機會通過各類項目的平臺拿到一筆不菲的專項基金,集結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實現心中的舞蹈理想。與此同時,由於項目方層層把關,作品從最初構想到最終呈現都會得到一定的監管與指導,所以作品質量往往較為精良。

“項目式”與“橫店式”相比,有所重疊卻不能完全等同,相同之處在於都是根據作品需要臨時聘用演員和工作人員,受聘時間多以作品的排演週期為限。不同之處在於:

(1)“橫店式”大多是先有舞“團”後有作品,而“項目式”常常是先有項目後有舞“團”;

(2)“橫店式”的資金來源途徑不一且困難重重,而“項目式”的資金來源於國家藝術基金或項目撥款,使舞“團”可以專心創作而無後顧之憂,且由於項目加身,無論是作品還是舞“團”自身都更易宣傳推廣;

(3)“橫店式”舞“團”一般長期存續,而“項目式”舞“團”的組織結構相對鬆散,如果沒有明確的舞“團”定位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項目完成即解散的風險。

4、眾籌式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表5中所謂“眾籌”是一種大眾籌資的方式,最初是富有創意而缺乏資金的藝術家進行籌資的手段,隨後才逐漸運用於其他領域並被大眾熟知。在本文中,“眾籌”回到它最初的樣子,成為獨立舞人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區別於傳統式、橫店式、項目式,眾籌式主要是針對於作品而言,而非整個舞團的運作模式,且眾籌式可以與其他運作模式共同存在於同一舞“團”,眾籌的支持者通常是對籌資作品及回報感興趣,並有支持能力的草根大眾。一般來說,支持金額不同則回報不同,但只有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目標金額才算眾籌成功,否則支持款項將會自動退還。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以民營舞“團”的具體眾籌項目為例:陳茂源舞蹈影像工作室的舞蹈實驗短片《詩shi》,於2014年在追夢網上採用眾籌的方式進行募資,金額分別為38元至218元不等,目標金額為1萬元,最終,該項目以121次支持、11558元的金額眾籌成功,《詩shi》於2014年底至2015年初以三章的形式分別發佈。類似的案例還有萬瑪舞蹈劇場2015年的西藏原創舞蹈微電影《香巴拉》,眾籌金額1元起,目標金額十萬元整,最終以353次支持,130845元的金額成功眾籌,2015年10月,長達80分鐘的舞蹈微電影《香巴拉》正式發佈,成為國內首部純舞蹈電影。2016年6月,《香巴拉》受邀參加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面對舞團資金匱乏的生存困境,萬瑪劇場在自籌經費的同時,再次發起目標金額為十萬元的眾籌,此次籌資用於赴法國的路費和戲劇節上23場演出的成本費用,截至發稿,該項眾籌活動剛結束不久,共收穫606位支持者101145元的眾籌款項,最終舞團不僅獲得戲劇節“金葵獎”最佳劇目的入圍和提名,同時還獲得了不俗的票房。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雖然以上兩個案例最終都成功達到了目標金額,並完成了創作、演出,但眾籌本身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適宜作為舞“團”籌資的輔助方式,而不能作為長期且唯一的資金來源。

上述四種類型並不能囊括目前所有民營舞“團”的運作方式,且在具體的舞“團”中不同的發展時期會採用不同的運作模式或同時包含多種模式,有些舞“團”一路摸爬滾打已經斐聲國際,靠著每年的贊助和巡演就能使舞“團”良性發展,還有些舞“團”初創不久,無論是創作風格還是運作模式都還處在求索的路上。雖然民營舞“團”的數量和其多樣性決定著一個國家舞蹈市場的成熟度,但無論處於哪種境況,民營舞“團”的前路都依然遙遠且漫長。

在當下浮躁的物質社會里,太多人希望快速、輕鬆地圈錢,從盈利的層面來說,做舞“團”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不僅很難賺到錢,很多時候還要自掏腰包完成創作,所以每個民營舞“團”都飽含著獨立舞人的心血,支撐大家走下去的是不滅的舞蹈信念。

獨立舞人與他們的獨立精神

獨立之於藝術的重要性早已毋庸置疑,那麼,對於舞蹈來說,是獨立的形式重要還是作品中的獨立精神更重要呢?答案是後者,如果獨立的只有形式而沒有觀念與精神的顛覆,便也喪失了獨立的初衷和價值。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作為中國舞蹈不可或缺的新生代力量,獨立舞人的探索功不可沒,自由、原創、實驗、跨界,是獨立舞人顯著的標籤,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拼貼主義、解構主義、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個性化的創作方式隨處可見,因為獨立的身份,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在創作上享有更多的自由,這是舞人與舞蹈共同的幸運,

但如果濫用這種自由則會成為舞蹈界的災難,不是融合了多種媒介就叫劇場,也不是足夠怪異就是後現代,大量不求甚解的拿來主義和邏輯混亂的解構拼貼只會給舞蹈創作帶來干擾,從而影響中國現代舞的整體進程。雖然這只是舞蹈創作中的個別現象,不過依然值得我們警醒。

獨立的舞蹈只是一種舞蹈的形式和手段,其最大的目的和價值在於通過這一形式最終實現舞蹈創作的真正獨立——舞蹈家的獨立人格,舞蹈作品的獨立精神,以及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譁眾取寵的舞蹈態度。這是一條太過艱難的路,可能自始至終都是靠著一場幾百個座位,一張票、一張票賣出來的小眾藝術,邊緣、寂寞;可能無論怎麼努力依然捉襟見肘、收支難平,只能通過無比密集的巡演才能勉強維持運營;可能在主流眼中,他們的創作始終不夠成熟,只能作為一種現象被分析、關注……可即便如此,依然有無數的獨立舞人堅持在路上跋涉,在生存與表達間遊走,努力使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正如北京當代芭蕾舞團王媛媛所說:“每年都說經營個民營舞團太難了,要把舞團關掉,可總還有演出邀約,七年了,都七年了,怎麼舞團還活著呢,關閉舞團的理由還是沒有找到,放棄真愛怎麼就這麼難!”

關注|中國舞劇好好活著(七)——獨立舞人與民營舞“團”(下)

正是因為真愛,所以無論多難始終不曾放棄過,也正是因為這條路上充滿了艱辛與坎坷,所以更應該感謝這些一直在路上的舞蹈人,讓我們有幸看到這些與眾不同的創作,以及作品中與眾不同的獨立靈魂。

本期結論推導

1、獨立舞人的探索和民營舞“團”的崛起是不容小覷的新生代力量,也是中國舞蹈市場日漸多元與成熟的重要信號。

2、如火如荼的民營舞“團”遠不像看起來這般雲淡風輕,大多舞“團”都還在路上,且一路披荊斬棘、前路漫漫,資金與資源始終是掣肘民營舞“團”發展的難題。

3、每個民營舞“團”都飽含著獨立舞人的心血,支撐大家走下去的是不滅的舞蹈信念。

4、通過獨立的舞蹈最終實現舞蹈的獨立——舞蹈家的獨立人格,舞蹈作品的獨立精神,以及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譁眾取寵的舞蹈態度。

5、作為舞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舞人應始終保持真正的“舞蹈獨立”,而主流則應給予充分地關注與支持。

本文刊於2016年11月《舞蹈》(總第42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