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新生入園,不適應幼兒園、常規差,怎麼辦?

每年新生入園,解決幼兒的分離焦慮是教師的重要工作。

為了使幼兒儘快熟悉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園,教師在歷年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在深入瞭解幼兒的心理特點及家庭狀況的基礎上,嘗試採用幼兒園教育趨於家庭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生入園,不適應幼兒園、常規差,怎麼辦?


一、做好新生入園適應

1.標記--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我們將認識標記安排在幼兒與家長共同來園熟悉環境的時候。老師事先將每位幼兒的標記製成卡片,由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標記圖案佩戴胸前。標記成為幼兒來園後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孩子們非常喜歡。

2.床位、座位自選:入園幼兒可隨意選擇小椅子,和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坐在一起。對於睡覺床位的選擇則尊重家長和小朋友的意願,將相識幼兒的床鋪安排在一起。教師還根據不同幼兒的睡眠習慣,允許幼兒和自己喜歡的物品、玩具一同入睡。

3.小食品的安慰:年齡小的孩子,用小食品轉移其注意力很有效。當孩子哭鬧較厲害時,老師將事先準備的小食品分發給他們(量不能多,以免影響正餐),孩子吃著自己平時熟悉的“卡迪娜”等食品時,就像生活在家中一樣,一個個喊著:“老師給我,我不哭了。”

新生入園,不適應幼兒園、常規差,怎麼辦?

二、良好常規的培養

1.設立規則明確、要求統一:良好的常規是在不斷鞏固中建立的,兩位老師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孩子們就有了標準,如搬椅子的姿勢一定要兩邊手,聽到哪種音樂就坐在哪種線條上。

2.要注意自身的演示和行動,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小班幼兒收玩具,總是隨便亂放,玩具筐裡的玩具跟什錦菜一樣,每一種都有,老師具體提出要求並做示範,不是把玩具全部推倒,而是直接一塊一塊地拿。幼兒學會輕放的方法後,我再逐步要求幼兒快,並學習收得快的方法:兩隻手同時收;將幾塊相同的積木疊在一起收;先收自己面前的,再幫別人收……。

3.要注意常規設立目標的循序漸進:常規培養不能只追求即時效果,如培養幼兒穿脫摺疊衣服的常規培養我實施的“序”是這樣的。小班上學期的培養目標是:認識自己的衣服和正反,會脫衣服,知道放在固定的地方。小班下學期的培養目標是:在老師幫助下會穿脫衣服,初步學會扣紐扣,初步有放整齊的意識。小班幼兒的生活常規的培養我們提出的要求也是這樣的,小班上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適應、熟悉為主;後半學期:以初步遵守為主。小班下學期的前半學期:以鞏固、提高為主;後半學期:以樂意遵守為主。

4.採用兒歌等藝術形式培養良好的常規:在培養和訓練孩子們正確洗手環節中,孩子們不是把先後順序弄錯,就是細節達不到要求。我和孩子們一起編了洗手歌:“吃飯之前要洗手,輕輕擰開水龍頭。先把小手打打溼,再用肥皂搓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乾淨。”這樣既可讓孩子熟練地掌握要領又可把握動作的先後順序。

5.不要吝嗇表揚和鼓勵: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經常與孩子談“愛”,我們把“愛”融進一天活動當中,如吃飯好、睡覺好、來園不哭、有禮貌的孩子,老師經常會說:“寶貝,真乖,老師愛你”。我還注意捕捉幼兒在園一點點的進步,及時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揚他,親親他的小臉或摸摸他的頭以表示鼓勵或獎勵小貼貼。

三、專注力的培養

方法一

每日請5名幼兒上前捂住眼睛,其他幼兒發出不同聲音,請幼兒猜猜是誰。

方法二

聽音數數

方法三

教師用最輕的聲音點名,要求點到名的幹什麼,沒點到名的幹什麼。

新生入園,不適應幼兒園、常規差,怎麼辦?

巧用指令,規範幼兒的基本行為

指令對於幼兒來說好學易懂,教師操作起來比較方便運用指令來規範幼兒的行為,幼兒接受也很快。所以剛開學,我就根據幼兒可能出現的不良行為,自己編了一套關於規範幼兒行為習慣的指令

關於坐姿:手放平,腳擺正;

關於回答問題:回答問題先舉手,老師叫再張口;

關於集中注意力:小眼睛,看老師;

關於站姿:手摸褲線身站直,挺胸抬頭,目視前方;

關於擺放椅子:小椅子,靠桌子,小椅子,轉過來……

這些指令操作性強,對起來朗朗上口。但是,幼兒對於指令有疲勞期,剛開始覺得新鮮,做著有趣,聲音響亮,但一段時間下來,有些幼兒熟視無睹,聞而不聽,

怎樣才能讓指令深入幼兒的內心,真正起到管理的作用呢?

首先,教會使用。教師邊說邊做,示範規範的動作。接著訓練,並選出做得好的小朋友到前面做給大家看,激發幼兒的積極性。

其次,經常使用。幼兒的遺忘週期特別短,所以教給幼兒的東西要及時復現,加深印象。

新生入園,不適應幼兒園、常規差,怎麼辦?

此外,在幼兒常規培養時還可以採用一些遊戲的方法,教會孩子怎樣做,懂得遵守每條常規的道理。例如:用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紹一日生活的常規,讓孩子多次練習,他們就會做了。良好常規的建立需要我們老師做個有心人,平時加強檢查,堅持不懈。


【幼教資源共享吧】專業分享幼兒園手工、舞蹈、早操、律動、教案、課件、環創、工作計劃、總結、老師隨筆、觀察記錄等幼教資源,分享幼兒園家長育兒知識等內容。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自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