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從世界上第一部足球規則誕生至今已有153年曆史,在一個半世紀的時間裡足球規則也經歷著漫長的發展歷程,我們所熟悉的現代足球規則,在當時可能是不被理解的,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足球規則的進化歷史。

1823——禁止手球

一個名叫威廉-韋伯埃利斯的學生在和同學一起踢球時突然用手抱著球跑向了對方球門。這個看似很簡單的動作竟然將足球世界分成了兩部分:允許用手持球的歸於橄欖球,而足球則允許頭頂腳踢。自此英足總在起草章程時就有一條明確規定:禁止用手持球走。

1867——角球

角球是僅限於英式足球的專業術語。1867年,謝菲爾德俱樂部第一次在著名的“謝菲爾德規則”下實行角球規則,並在1872年被國際足聯採納使用。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1891——點球

1891年的一天,英國諾丁漢郡和斯托克城兩傢俱樂部進行一場足球錦標賽。斯托克城的一箇中衛帶球衝入禁區被犯規,而根據當時的規則,禁區內犯規的罰球也要有人牆,這使得近在咫尺的斯托克城隊的罰球無縫可鑽,最終是以0-1敗下陣來。這場比賽引發了關於點球規則的大討論。同年9月英足總宣佈以後凡是在禁區內罰球時只允許門將一人把守球門,並確立了門將防守區為點球區。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1891——中立裁判

在1890年以前的比賽是由雙方各出一名裁判來擔任場上執法,直到1891年,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持中立態度的裁判——一名主裁和兩名邊裁。

1925——越位

在1925年以前,越位規則可謂是俱樂部之間最容易引發爭議的規則。當時英足總也做出了一定的妥協,採用了“除門將外至少兩名防守隊員”的規則。這個規則一直使用到1925年,改成了現今熟知的“除門將外至少一名防守隊員”的規則。這個改變直接導致了進球數飛快的上升。

到1990年,國際足聯將越位規則修改為允許進攻方球員可以和除門將以外最後的的防守方球員位於同一條線上。而到了2003年,FIFA又提出了比以往更為嚴格的判罰指引:如果得球隊員不處在越位位置,即使同一時刻有本方球員在不實際影響比賽的前提下處在越位位置也不會給予判罰。這樣就可以通過多次合法傳球瓦解對方的進攻,從而製造更多的進球機會。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1970——紅黃牌

在紅黃牌問世之前,裁判對於球員實行警告或罰出場外的判罰時,只能用語言或手勢來表示。但如果是在國際比賽上就會有語言和手勢不統一的問題。國際足聯在1970年世界盃上決定使用紅黃牌制度。在FIFA技術小組在賽後的報告中指出,用紅黃牌來表示警告或罰出場外的做法應該在所有比賽中普遍使用。

1996——金球制

為了阻止像阿根廷這樣只依靠點球大戰獲取勝利的球隊,1996年FIFA開始正式實行“金球制”,即在加時賽中打進一球比賽就宣告結束。而在同年的歐洲盃決賽上,比埃爾霍夫成為了在此規則下第一個在國際大賽上打進金球的球員。

但由於金球制勝的規則不能完全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2003年FIFA又推出了“銀球制”,即如果在加時賽上半場結束前領先比賽就將提前宣告結束。2004年2月在國際足聯第118次年會上,“金球制”和“銀球制”這兩個頗具爭議的規則被廢除。

2008——泡沫噴霧

2008年,一位名叫帕布羅-席爾瓦的體育記者在針對罰任意球時防守方人牆位置的爭執,而建議發明一種可以劃清人牆位置的裝備,泡沫噴霧器便就此誕生。這個裝備很小,可以掛在裁判的腰間而不影響其執法。同時這種泡沫不含任何有毒成分,在兩分鐘之內就會自動消失,不會在球場上留下任何的痕跡。同年在阿根廷聯賽上就開始首次使用了這個新式裝備,很快泡沫噴霧就在整個南美賽場風行一時。2014年巴西世界盃上,這款發明已久的裝備終於亮相世界大賽,並由此開始在全球推廣。

2014——門線技術

在2014年巴西世界盃的賽場上,門線技術也成了眾多球迷所關注的對象。門線技術是由德國一家名為GoalControl的公司研發,其原理是利用14臺高速攝像機向數據間傳送數碼照片,經過數據自動分析再把結果發送到裁判所戴的特殊手錶上,如果進球有效手錶會顯示“goal”(進球)。而整個過程用時不到一秒鐘。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2018——咬人犯規

在2014年世界盃上,蘇亞雷斯因為咬人事件被國際足聯禁賽9場。2018年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FAB)已經專門針對“咬人”進行了規則調整,而此規則的修改,則正是爭對曾多次咬人的蘇亞雷斯。在世界盃規則第12條中,咬人將和其他的不當行為一樣,將被判罰任意球,咬人的球員將被紅牌罰下。

回顧足球規則進化史,蘇牙曾改變足球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