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01

孩子不好好吃飯時,你會怎麼教育他/她?

最近看到豆瓣評分9.1的日劇《凪的新生活》裡面,就有這樣的場景。

凪不喜歡也不想吃玉米,凪媽是這麼說的:

“小凪,你為什麼不好好吃玉米?媽媽外婆還有大家一起,辛辛苦苦親手種出來的,因為你不吃所以死掉了,玉米好可憐啊。”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凪媽就這樣讓5歲的小凪,在內疚之下,帶著負罪感,乖乖地吃完了這些玉米,雖然小凪心裡萬分不情願。

凪媽成功地達到了讓孩子聽話的目的,而孩子會變成怎樣呢?

許多人都會想起這個詞,“討好型人格”。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是的,在職場上,凪像一個便利貼女孩一樣,小心翼翼地討好著所有人,

同事聚餐時,本來她帶了便當,但是不敢拒絕,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別的同事犯錯時,不想承認,於是她站出來了,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同事不想做的工作,理所當然地丟給她,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可就是這樣,換來的仍然是不合群,不被同事尊重。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在感情上也是一樣,

她本來是天生捲髮,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因為男友喜歡,天天早起1個小時,把頭髮燙直,為了讓男友舒服,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可就是這樣,換來的仍是男友的不在意,跟自己的朋友在電話裡毫不留情地嘲諷她。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02

凪的討好型人格,固然是受原生家庭影響,而她畢竟是成人,在經受了這一系列的打擊之後,她決定換個地方,換種方式,重新開始。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然而,同事可以換,男友可以換,住處可以換,心態可以換。

但是,媽媽卻換不了。

哪怕她已經長大了,已經在外獨立生活,但媽媽在電話中,仍是命令和控制,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因為老家颱風,凪擔心媽媽,回鄉探望時,身體在老家,靈魂卻是抗拒的。

她在門前,表情凝重,猶豫再三,才按下門鈴,見到媽媽,也不是撲上去跟媽媽撒嬌,而是面對同事式的微笑,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得到她的小心翼翼。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而凪媽,當然也不會噓寒問暖,而是不經意地提起舅舅來家時說的話:

“因為颱風的影響,家裡還是翻新一下比較好。既然女兒在東京這麼有出息,何不讓女兒來儘儘孝心呢?“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裝修估價單已經擺在桌子上,是可以讓凪看到的。

而凪那時正準備跟朋友一起開蛋糕店:

“媽媽,我第一次有了想做的事。現在需要錢,我會努力備齊裝修的錢,以後再給你可以嗎?”

凪媽當然不會直接的言語傷人:

“我會試著低頭借錢的,在這個小地方,我會搭上這條老命一點點還錢。”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小凪你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吧。畢竟,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這些話,像一把把無形的刀子,插往小凪心上,句句致命。

凪媽像小時候一樣,表面示弱,實則威脅。

03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叫做情感勒索。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她的暢銷書《情感勒索》中說,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最有力的形式,它以威脅,恐嚇的面貌出現。情感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迫使他人讓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止是《凪的新生活》裡的凪媽,很多父母都會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 “你乖乖吃飯,我就愛你!”
  • “你想做什麼就去做唄,反正媽媽在你眼中就是個不重要的人。”
  • “你要是敢跟那小子在一起,就別認我這個媽了!”
  • “爸媽這輩子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了......”
  • “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就不聽呢?你是要氣死我嗎?”

在這些父母身上,我們看到了“以愛為名”,“以責任為名”,來迫使孩子聽家長的話。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父母的愛是真的,孩子的窒息也是真的。

就像《小歡喜》裡面的宋倩,哪怕辭職全心照顧喬英子,但也逼得喬英子想跳海自殺。

就像《致青春》裡的陳孝正媽媽,哪怕成功地逼陳孝正和鄭微分開了,但也讓陳孝正成功後痛恨自己“我的成功是我做人的失敗換來的”。

就像北大的那個學子一樣,就算按照父母期待的軌跡在走,但一旦能脫離控制,便12年不再回家,直至拉黑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

情感勒索的結果是,父母滿意了,但孩子的情感殘缺了。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他失去的,是渴求愛卻不知道如何愛的能力,是不能自洽的與別人社交的能力,是自信大方的表達自己的需求的能力,是讓自己過得幸福的能力。

04

電視中,凪後來終於爆發了:“你總在期待我,做你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不能為你而活。”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她終於要撕下自己“老好人”的標籤。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而實際生活中呢?

還有許多正在被父母“情感勒索”的孩子,他們需要在漫漫很多年過去後,在自己遭遇了各種的打擊之後,才開始嘗試如何擺脫“勒索者”,過“新生活”嗎?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留下陰影很簡單,孩子慢慢消化,慢慢走出來,需要很久。

作為真心愛孩子的家長,又怎麼捨得讓孩子一個人揹負著這些窒息呢?

豆瓣9.1分日劇:孩子成“討好型人格”,是因為父母“情感勒索”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

如果誰希望自己的孩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應十分尊重他的孩子。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我們要給他作為獨立個體的尊重。

-END-

我是樹熊媽媽,家有8歲男寶,我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成為不斷完美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