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大米出口“追趕”進口 稻穀庫存將迎“拐點”

國內稻米市場價格重心繼續降低,大米單月出口量超過進口量,進口連續6個月同比下降,全年進出口有望實現基本平衡。政策性稻穀成交量可能繼續增加,庫存將迎來真正的下降拐點。今年,國內外大米價差大幅縮減,大米進口快速減少;預計我國稻穀生產多年來首次出現較大幅度減產,庫存增速也將大幅放緩;稻米市場進口高、產量高和庫存高的“三高”現象有所緩解,稻米供給側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大米單月進口量低於出口量

海關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進口大米11萬噸,同比減少61%,單月進口量已連續6個月同比降低;1~7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大米189萬噸,同比減少22%。7月份我國出口大米22.7萬噸,同比大增1.84倍,較同月大米進口多11.7萬噸,自2012年以來單月大米出口量首次高於進口,大米進口下降拐點已基本確立;1~7月份累計出口大米99.3萬噸,同比增加53%。1~7月大米淨進口量降至89.7萬噸,同比減少85萬噸,下降近一半,對國內大米市場的衝擊進一步減弱。

今年以來,隨著國內外大米價差不斷縮減,大米進口利潤減少,風險逐步增加,使得大米進口量逐步減少。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顯示,8月31日,越南破碎率5%大米FOB價格為395美元/噸,加上運費、保險、關稅、增值稅及港口雜費等成本,到南方港口完稅價3160元/噸,比廣東地區早秈米低510元/噸,較上年同期價差縮小239元/噸,價差最低時曾一度小於300元/噸,遠低於2017年及以前1000元/噸以上的高點,是2012年以來最低的一年。

國內外大米價差大幅縮減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稻米市場重心出現較大幅度下移,人民幣出現貶值,國際大米價格小幅上漲。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監測,今年8月27日,國內稻穀三大品種的收購價格分別為:早秈稻2453元/噸,中晚秈稻2559元/噸,粳稻3008元/噸,分別較上年8月底下跌202元/噸、151元/噸、92元/噸,跌幅分別為7.6%、5.6%、3%。國內稻米市場持續走低,相應縮小了內外大米的價差。

大米出口“追趕”進口 稻穀庫存將迎“拐點”


受國內外各種因素影響,今年二季度以來,人民幣出現了一定幅度的貶值。8月31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為6.8246,4月初至今已累計貶值9%左右,較2017年8月31日貶值3.4%,相應降低了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的國際大米競爭力。8月底,越南破碎率5%大米FOB價格同比上漲2.58%,泰國破碎率5%大米出口價格同比上漲5.36%,巴基斯坦卡拉奇破碎率10%~15%大米價格同比上漲6.85%。國際大米價格上漲,自然也縮減了內外大米的價差。

隨著國內新中晚稻陸續上市,下半年國內稻米市場仍有下行動力,預計年底前大米出口仍將保持強勁勢頭,而進口同比有望繼續減少。由於目前國內外大米價差仍較大,加上調劑餘缺的需要,大米進口動力仍將存在,預計年內大米月進口量仍將高於出口量。因此,今年國內大米仍可能保持淨進口,但淨進口數量較前幾年大幅下降基本已成定局。

稻穀面積和產量或雙雙下降

2018年,稻穀最低收購價全面大幅下調,受此影響,國內稻穀三大品種產量預計全面走低,其中早秈稻產量再創新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早稻播種面積4791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50千公頃,下降6.8%;全國早稻產量為2859萬噸,比2017年減產128萬噸,面積和產量雙雙創出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低。

中晚稻產量預計也將小幅降低。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8月份預計,2018年全國中晚稻種植面積為2441萬公頃,同比減少41.9萬公頃;全國中晚稻產量為1.72億噸,同比減少482萬噸。今年稻穀產量雖然預計大減,但產大於需的格局預計暫難改變。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18/2019年度國內稻穀總消費為1.8678億噸,較上年度增加18萬噸;年度產大於需1381萬噸,較上年度減少628萬噸,減幅31%。

據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調查,今年該省早秈稻畝均淨利潤為-78.13元,同比減少255.9%,自2004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實施以來首次進入虧損;成本利潤率為-7.28%,同比下降12.13個百分點,已連續第五年下降。

託市收購量預計大幅下降

大米出口“追趕”進口 稻穀庫存將迎“拐點”


2013年以來,稻穀託市收購量連續5年保持在3000萬噸以上,累計收購政策性稻穀1.7億噸以上,預計今年稻穀託市收購量將較上年減少。

目前,早稻集中收購已近尾聲,兩大主產區江西和湖南分別於8月9日和28日啟動了託市收購,均較上年晚了12天。今年稻米市場行情持續低迷,地方儲備稻穀輪出受阻,導致輪入量低於上年。同時,市場主體收購信心嚴重不足,早稻市場收購力量減弱。

中晚稻市場同樣面臨託市時間縮短、收購標準提高等因素,預計託市啟動範圍和收購量均有可能小於上年,託市總收購量可能在1500萬噸左右。其中,黑龍江因稻穀產量高於需求,啟動託市收購的可能性較大,託市收購量也將最大。

政策性稻穀拍賣成交向好

目前政策性稻穀仍有約1.3億噸的庫存需要消化,相當於稻穀年消費量的七成,這還未計算各級政府的儲備稻穀庫存量。為此,國家繼續加大出庫力度,對今年政策性稻穀的拍賣底價進行大幅調整。同時,政策性稻穀提前在3月底就啟動拍賣,掌握了出庫的先機,收到一定成效。截至8月31日,今年政策性稻穀拍賣累計成交801萬噸,相當於上年總成交量的八成。

由於稻米市場持續走弱,需求乏力,抵消了拍賣底價下調的影響,後期拍賣成交陷入低迷,預計今年政策性稻穀出庫量可能與2017年接近。在託市收購量預計較上年度大幅減少的情況下,政策性稻穀庫存預計也將從前幾年每年增加2000萬噸以上的水平大幅下降至數百萬噸,但總體仍可能保持略增之勢。

大米進口下降拐點基本確立

總體來看,今年大米進口下降拐點已基本確立,主要得益於國內大米價差縮減;稻穀產量預計大幅下降,主要得益於最低收購價下調;政策性稻穀拍賣成交量增加,託市收購量預計減少,也主要得益於拍賣底價、最低收購價雙雙下調。

可見,價格才是影響國內稻穀“三高”的關鍵因素。更好地利用價格手段,通過科學制定最低收購價政策與政策性稻穀拍賣底價,合理引導稻米市場運行預期,才能加快政策性稻穀庫存的消化,有效解決稻穀“三高”現象。2019年稻穀“三高”現象有望得到真正化解。

2019年,國內稻米市場重心仍有可能下降,種植收益可能繼續降低。預計2019年稻穀種植面積還將出現較大幅度的減少,產量也將繼續下降,並可能在時隔7年之後重回2億噸以下。隨著大米價格降低,大米需求有望小幅增加,年度稻穀產大於需的數量預計將降至1000萬噸以下。

稻米價格重心繼續降低,也將減少大米進口量,並將刺激大米出口小幅增加,大米進出口有望實現基本平衡,未來甚至可能出現全年大米出口反超進口的現象,大米進口對國內稻米市場的影響將繼續減弱。大米進出口有望實現調劑餘缺、改善生活品質的初衷。

隨著稻穀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和產量降低,政策性稻穀收購量預計將進一步減少甚至歸零,而拍賣底價仍有下調空間,成交量可能繼續增加,庫存將迎來真正的下降拐點。

(轉自:七禾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