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明朝不讓張輔像沐英那樣世代鎮守安南?

峰1469043


第一,雲南和安南對於明朝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元代在雲南設立行省,沿襲唐宋的羈縻政策,就是在行政控制的同時,承認當地的部族首領的地位和權力。此外,元朝分封梁王,鎮守雲南。明代取代元代,雲南是十三個布政使司之一,對雲南的控制力比元代更強。

而安南曾經隸屬中原政權,明朝初期成為藩屬國,不如雲南重要。

第二,也因此,明軍進入雲南和安南的目的和力度都是不同的。

洪武十四年九月,在基本消除蒙元對北方的威脅之後,朱元璋派傅友德為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左右副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進軍雲南。

這是一次主動的行動,目的是消滅殘元勢力,控制雲南。戰事很順利,十幾萬敵人被消滅,梁王自殺。傅友德等人又用一年多的時間征服一些土蠻,設立軍衛。

洪武十六年三月,傅友德和藍玉撤離雲南,留下沐英鎮守雲南,他是朱元璋的養子,深得信任。此後沐家世代守衛雲南。

相比之下,明軍到了永樂年間才進入安南,而且是被動的。

永樂四年,安南國的政權更迭,做為宗主國,明成祖朱棣派朱能為徵夷將軍,沐晟、張輔為左右副將軍,統帥八十萬人馬分路進軍安南。不久,朱能死於軍中,張輔接替他成為徵夷將軍,很快平定叛亂。永樂五年,明朝在安南設置交阯布政司。

第三,朱棣明顯不夠重視交阯,只是由雲南的黔國公沐晟兼管交阯,結果這裡反覆叛亂,張輔前後四次前往那裡,但只要他一離開,那裡就會叛亂。

朱棣反覆調回張輔,也有他的苦衷。當時明朝主要的外來威脅來自北方,而明軍的實力無法南北兼顧。比如永樂永樂七年張輔剛剛平定交阯叛亂,朱棣就把他調回,只因為丘福北征慘敗,朱棣決定親征,需要張輔和他的將士。

永樂八年出征歸來,朱棣馬上又讓張輔趕回交阯,因為那邊又出事了。所以,張輔南北奔馳,朱棣是有他無奈的地方。不把張輔完全放在安南,有國家戰略和實力的限制,估計朱棣也不想把一個很有戰力的大將,長期安排在一個遙遠的地方。

帝王心事,外人總是摸不透的。


於左


1.安南自唐末五代以來脫離中國政權管轄,到宋偏安中原,北不能收燕雲十六州,南不能下交趾安南,再經元到明歷四百餘年,安南已經離開中原懷抱太久,向心力已經大不如前;

2.接1,元代對雲南有實際性統治,以前大理國段家為大理總管管轄大理,而對安南無實質性統治,明代朱元璋登基後自認合法性來源於大元,故而在對待領土上有一定的認同,對雲南進行改土歸流而對安南只是以一個藩屬國的存在;

3.明代對安南的短暫性統治,只是出於政治需要,永樂,宣德兩爺孫都曾進行過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以安南為陸地據點可以完美配合海上遠行物品的補給,隨著宣德對外戰略性收縮政策,罷下下西洋活動,那麼對安南的統治也就沒有必要性了,故而宣德也進行了撤兵;

4.張輔只是朱棣手下一個高級將領,而沐英對於朱元璋是養子,而且感情非常深厚。





南嶺說史


張輔作為靖難中諸將的二代封爵者(獨立於其父張玉所受封伯爵)。逐漸成為了明初武將,勳戚的代表性人物。

靖難之役後,張輔在明永樂年間,跟隨朱棣北征韃靼,四平交趾,成為明軍中難得的帥才。但張輔卻不能像沐英一樣世代鎮守安南。

原因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內閣中樞機構對於安南等偏遠地區所持的偏見。宣宗時期內閣首輔楊士奇丟棄珠崖郡的言論,頗有“華服士人”沉淪“異域”的感慨。以至於在後來朝廷商量交趾的徵棄之時,主戰的張輔卻也難抵朝野間棄地的呼聲。因此,根據這一史實來看,明朝也不願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鎮守偏遠之地的邊境。

2.難以得到當地世族的支持。沐氏土司之所以能夠世代鎮守雲南。關鍵在於其本身就是當地世家大族的代表,在雲南地區有統治基礎。相比較於張輔,沐王府有著先天的統治優勢,對於鎮守邊境的雲南更加得心應手。

3.戰略意義。當時的安南屬於偏遠貧瘠之地。戰略地位低下。況且明朝當時最主要的防衛是在長城北側的元朝舊貴族。他們只是退出了中原地區的統治,長城以北仍然處於元朝統治之下。所以才有明成祖遷都北京,才有了“天子守國門”。而當時安南為首的東南亞地區並沒有強大的敵人。因此,安南也被明朝戰略性放棄,也就無談張輔鎮守安南了。

綜上所述,種種原因導致張輔不能鎮守安南。可恨張輔古稀之年卻慘死於土木堡。一代名將就此屈死塞外,令世人感慨。


慶之882


張輔被昏庸的皇帝召回隨他去土木堡,是明朝在土木之變中最重大的損失,帥才的損失是最難補充的,何況明朝很快又陷入權利爭奪,損失人才更大,沐英本來就在雲南鎮守,不可能隨意調離,雲南情況也很複雜需要強人鎮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