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開元盛世使唐朝為世界第一,為何不是千古一帝?

汪宗凱


歷來能稱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屈指可數: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而這些人,之所以能被稱之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開創”之功。名曰守成,實同開創,而且是開創能彪炳千秋的大功。我們且看一看,唐玄宗為什麼不是千古一帝。

缺少開創

秦始皇自不必說了,第一位皇帝,被稱為“始龍”。統一文字、度量衡,郡縣制,形成後世帝王之業的“規矩”。漢武帝更是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直接把匈奴打趴下了。唐太宗滅突厥,開創“貞觀之治”,被其他少數政權尊為“天可汗”,納諫以及文治武功,歷來被人推崇。至於康熙的功業,大家更是耳熟能詳,不再贅述。

那麼對比這些人,唐玄宗的那些“功勞”就黯然失色。他其實還是在遵守唐太宗以及武則天時期的“成法”,並沒有多少開創在裡面。唐玄宗只是延續了唐朝強大的慣性,即使其他平庸之君坐在那個位置上,也是能取得同樣的成績。而且唐玄宗在位期間,還讓藩鎮做大、使得宦官專權、科舉已經走形,而且任用了許多奸臣為相,直接把大唐強盛的基礎給破壞掉。後世的君王即使想要扭轉頹勢,已經是有心無力了。

善始善終

雖然秦二世而亡,但在秦始皇算是善始善終。而且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人,都是如此。他們維持著他們的功業,一直到他們駕崩。甚至後世之君,還因為他們的遺澤,開創更強的盛世。“開元盛世”就是在“貞觀之治”以及武則天的遺澤下開創。清朝的“康乾盛世”也是康熙打下了底子。但是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卻是戛然而止,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不能善始善終,他的功績自然是大打折扣。後世每每提起盛唐,都為唐玄宗感到惋惜,對他的評價自然也是打了折扣。

戒女色

這一點在古代尤其看重,從孟子那時,就有“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這一點對於君主的評價,影響也是非常致命的。秦始皇、唐太宗也收集了不少絕色,但是這些不是他們的主旋律,他們的主旋律也是建功立業。但唐玄宗就不同了,“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唐玄宗因為女色,竟然都荒廢了朝政。

這在古代讀書人的眼中,已經和昏君差不多了。而且楊玉環本是唐玄宗兒子的王妃,唐玄宗獲得楊玉環的手段也不見得多光明,但主要原因還是唐玄宗因女色荒政。唐太宗把自己弟媳納入宮中,並沒有因此而荒廢朝廷,這也就不妨礙他成為千古一帝。


後代之人的鼓吹

如果一位帝王能開創流傳千古的事業、善始善終、對女色嚴格自律,也不一定能成為千古一帝,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了。隋煬帝開科舉、通運河、敗土谷渾、三徵高麗等等。他的功績真要算起來,和唐太宗也相差彷彿。但就是因為隋朝在他手中滅亡,這些功績都被抹殺,而被封了一個“煬”的諡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亡國了,沒有後代替他鼓吹功績。時間一久,自然形成了大家對他的固有印象。

唐高祖被李世民囚禁之後,唐太宗親自過問史書的修訂,把自己描寫成一個偉大的君主,許多李淵、李建成的閃光點都被抹殺。同樣的,唐玄宗晚年也是被自己的兒子唐肅宗軟禁。唐肅宗既然軟禁了自己父親唐玄宗,自然不會在史書中大書特書唐玄宗的好處,也只會書寫他自己平定“安史之亂”的功績。

綜上所述,古來大有作為的帝王,想要獲得千古一帝的稱號,除了自己做到最好之外,很大一部分因素,還是由後世的君王決定的。“蓋棺定論”,即使是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需要後代的鼓吹,才能讓名聲更上一層。否則,他的光輝便很可能被刻意掩蓋。


飛熊說歷史


1.唐玄宗前半生是🈶作為的明君。

李隆基與自己的姑媽太平公主聯手了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不可一世的韋后與夢想當皇太女的安樂公主及其背後勢力,睿宗皇位以恢復。使得在風雲變幻中,國家政權仍是李唐王室的~這點功不可沒。又當即立斷,及時發動了先天政變,保證了睿宗之後,政局的穩定性。

唐玄宗在位初期,勤於政事,君臣聯手,形成了透明開放的政治。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還注意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他不拘一格,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治理國家,製造了能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使大唐在政治、軍事、商業、經濟等方面都走向了繁榮。這一階段,唐玄宗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明君。


2.但唐玄宗在執政後期,尤其是進入天寶年間,開始驕傲自滿起來,沒🈶把帝國的繁榮延續下去。這個時候他生活奢靡,沉迷於聲色犬馬當中。寵溺武惠妃,罷黜張九齡等賢相干吏,重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等奸佞,做出一日殺三子的荒唐事。在天寶四年,更是將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納為妃子。李隆基此時已忘了初心。甚至不理政事,將朝廷政務交給外戚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處理。致使朝廷混亂,腐敗之風盛行,最終導致爆發了安史之亂。

3.唐玄宗於安史之亂爆發後,簡直是懦弱的帝王,與千古一帝不沾邊。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亂殺哥舒翰、高仙芝等大將,又帶頭逃亡。使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的輝煌瞬間化為烏有,大唐的繁華一去不復返。他自己也在逃亡的路上被架空,成為了🈶名無實的太上皇,使大唐榮耀一去不復返。 下場冷清,淒涼! 可悲可嘆!

李隆基曾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剛毅果敢帶領群臣,把大唐走向了繁榮。然而,又親手將大唐推向了苦難的深淵。使大唐在歷經短暫的輝煌後迅速由安史之亂進入了藩鎮🈹據時期,從而動搖了大唐根基,使李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災難。他後期的所作所為,與千古一帝相差甚遠。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認為能被稱為“千古一帝”,必然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對推動我國社會進步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不是在位期間勤修德政、愛民如子這些本該帝王應該做的分內之事。

我國曆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一共有四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其中,秦始皇更是公認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能夠北稱為“千古一帝”,我想沒有什麼異議。結束周王室統治下的奴隸社會,奠定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書同文、車同軌,使中國第一次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來歷朝歷代的皇帝。

漢武帝,北驅匈奴,打通絲綢之路,中國開始接觸西方國家,“漢人”這一稱呼,也是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一個民族的代言詞,形成一個龐大而又自豪的群體。就像聽到霍去病說出匈奴不滅,何以為家時,人人都為因為是漢人而感到驕傲。

如果說漢武帝讓中國人接觸世界,那麼,唐太宗就是讓中國在世界揚名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八方朝賀,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中國人認識了世界,世界也認識了這個坐落在東方的強大帝國。

康熙帝,擒鰲拜、平三藩,雖然也是他的功績,但是這些是他為了鞏固皇權必須做、也不得不做的事情。真正讓他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原因則是在處理多民族關係上力排眾議,提倡滿漢一家親,推動我國多民族融合;在針對臺灣、噶爾丹、沙皇等軍事問題上,不做千古罪人,守住祖宗留下的土地,初步奠定中國版圖基本輪廓。

說了這四位“千古一帝”,我想題主也應該明白,李隆基為什麼不是“千古一帝”了吧?


歷史百川


沒有史官描述任何一時期為盛世,貞觀之治,仁宣之治,康乾之治,沒有拍馬屁的史官像現代的無恥文人拍的毫無底線!


卞東虎


前期勤奮愛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重用賢臣終成開元盛世,後期寵愛楊玉環,重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遠賢臣,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並導志安史之亂的發生,直接導致唐王朝由盛轉衰,並導致宦官轉權,蕃鎮割聚。直至滅亡!


用戶5383108667550


李隆基沒有成為千古一帝的原因是他在執政後期已經忘了初心,忘了使命

雖說唐朝自創立以來皇室之間的血腥鬥爭就沒停過,但是不管誰當皇帝都是為國為民,百姓的日子富裕安康,幸福指數直線上升,到了李隆基登基時,唐朝的社會財富通過李世民、武則天的積累已經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在加上李隆基執政前期的勵精圖治又將唐朝的生產力推向了頂峰,國土面積南至越南,北至貝加爾湖南,西至烏茲別克斯坦,東至吉林通化。人口也達到了8000萬之多,物產豐富,價格低廉,在文化領域詩人人才輩出,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家也都粉墨登場,可以說開元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最輝煌的時代。

但是開元盛世成也李隆基、敗也李隆基,站在巔峰的李隆基開始驕傲自滿起來,認為眼前的繁榮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於是開始,生活奢靡,沉迷於音色當中。在天寶四年更是貪圖美色竟將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招到宮中,楊玉環的到來使李隆基徹底放棄了自己當初登基時的壯志豪情,將朝廷政務全權交給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朝廷混亂,腐敗之風盛行,但李隆基對這些都不予置理,每天沉迷在楊玉環的石榴裙下。使社會矛盾、統計階級內部矛盾不斷增加,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使貞觀盛世瞬間成為了泡影,大唐的盛世一去不復返。而李隆基也在逃亡的道路上被政變,權利被架空,成為了只帶有象徵意義的太上皇。

李隆基用他的智慧、毅力、品格使大唐走向了空前的繁榮,但他卻被眼前的繁榮迷離了雙眼,用自己的縱情享樂將大唐推向了深淵,自己也落下了淒涼的下場。倘若他能一直牢記自己當初登基時的豪言壯志,兢兢業業的執政,那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千古一帝也是不為過的,但歷史沒有如果,李隆基使大唐的根基動搖,大唐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走向了滅亡。


小姜聊史


公認的千古一帝有秦始皇、李世民、漢武帝,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華夏;李世民控制西域,吞併東西突厥;漢武帝痛打匈奴,吞併漢朝周圍的小國家,領土擴大兩倍之多。秦始皇、李世民、漢武帝這三位皇帝在位期間完成了別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千古一帝名至實歸。看看唐玄宗,前後期反差太大。

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每天睡覺時間只有幾個時辰,親自下田種植稻穀檢查產值,重用忠臣張九齡,帶領大唐來到巔峰時期,開創開皇盛世。

唐玄宗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不理朝政,將朝政交由楊國忠,李林甫這兩位奸臣管理,疏遠張九齡。楊國忠,李林甫整日忙著在朝廷中安插黨羽,絲毫不理朝政,大唐日益衰弱。不聽群臣勸阻,寵信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使其成為三鎮節度使,統領著大唐最精的兵。成為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日益膨脹,自認為天下第一。之後,起兵造反,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拉開序幕。安史之亂從發生到結束,大唐的人口直接減少三分之二,民間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對西域各國喪失控制力,對河西走廊喪失控制力,大唐也因此由盛轉衰。

唐玄宗也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盛世大唐因他而衰,他如何成為千古一帝。他雖開創開皇盛世,但他在位的時候沒有一項功績可以超過李世民,而且他後期的所作所為可以抵消他前期所有的功績,談何千古一帝。





永樂解史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那麼唐玄宗為何不是千古一帝?正所謂成也唐玄宗,敗也唐玄宗。這位“開元盛世”的開創者在位後期出現了“安史之亂”,是唐朝走向了衰落。

唐玄宗後期寵愛楊貴妃,楊貴妃的美,讓唐玄宗沉迷不已,白居易《長恨歌》裡寫到:“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李白說她“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杜甫說她是“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真正做到了雙宿雙飛,形影不離。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這位“開元盛世”的開創者在位後期出現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同時,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前期,勵精圖治,再加上前人遺留的好底子,把國家治理的好上加好(趕上了好時候,剛開始心氣高效仿先賢),後來貪於享樂,任人唯親,在這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國力下降,百姓生活質量降低,再加上他乾兒子的篡位差點葬送了大唐,這個皇帝能是千古一帝?能和秦皇漢武比嗎?能和唐宗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