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論元儒吳澄的醫學思想

摘要 吳澄是元代大儒、理學家,吳澄的醫學思想主要散見於其一生所撰寫的41篇(首)涉醫詩文中。本文試圖通過對這41篇(首)涉醫詩文進行分析,結合對元代社會和吳澄生平經歷的考察,梳理吳澄的醫學思想及其形成原因。

關鍵詞 元代 儒醫 醫學思想

吳澄,字幼清,晚稱伯清,撫州崇仁人(今江西崇仁縣),學者稱“草廬先生”,元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時與許衡齊名,有“北許南吳”之稱。吳澄身為儒學大家,卻廣泛涉獵醫書,喜好結交醫者,且撰有41篇(首)涉醫詩文。涉醫詩文之多,在中國古代士人中極為罕見。這41篇(首)涉醫詩文包括20篇醫家贈序、12篇醫籍序跋、一篇墓誌銘、一篇小品文、兩首醫家贈詩以及五篇醫家丹說(字說)。他的醫學思想便散落在這些詩文中。我們試圖結合對元代社會特點和吳澄個人生平的考察,透過這些詩文,梳理吳澄的醫學思想。

1.吳澄醫學思想的內容

1.1儒體醫用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漸漸成為中國最主流的思想。吳澄作為元代大儒、理學家,儒學自然是其思想根本,一切都以儒學為指導。因此,吳澄的醫學思想根本點是“儒學為體,醫學為用”。他在《贈醫家吳教授序》中說:“儒之道無所不通,醫之道,一伎爾。”[1]儘管吳澄認為醫學是最高的技藝,但是終歸還是“伎”。他在《贈醫士章伯明序》中說“喜接醫流,以其伎之比他伎最高也”。

[2]所謂“儒體醫用”,就是要在為醫中踐行儒家倫理道德。他在《誠求堂說》中說:“行醫家所謂聖神者之術,而求之以儒家所謂聖神者之心。”[3]而在《送陳景和序》中也說:“景和有士行。躬士之行,執醫之伎,是豈專方伎者所可等倫哉?”[4]

1.2儒醫同道

吳澄在《贈建昌醫學吳學錄序》中明確提出,“予謂醫、儒一道也”。所謂儒醫同道,即儒學和醫學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他的儒醫同道思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他認為儒學和醫學的根本點是一致的,都是救世濟物。如他在《贈董起潛序》中說,“良醫之功,其博濟於民,視良相奚異?”

第二,他認為儒學和醫學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親親仁民。如他在《贈醫家吳教授序》所說:“儒之道,仁而已。愛者,仁之用,而愛之所先,愛親、愛身最大。親者,身之本也。不知愛親,則忘其本。身者,親之枝也。不知愛身,則傷其枝。愛親、愛身而使之壽且康,非醫其孰能?”

第三,他認為醫學是踐行儒家倫理道德的最佳方式。因此,他強調“儒者不可以不知醫也,醫之道賾矣”。

第四,他看重儒學與醫學本質上的統一。如果能行儒學思想本質,即使為醫,也是儒;如果不行儒學思想本質,即使為儒,本質上也不是儒者。他在《贈醫家吳教授序》說,“彼以稱號曰儒,而瘠人以肥己、害人以利己者,不仁甚矣,惡得謂之儒?……雖以醫進,而能修孝悌、敦睦、忠信之行,是乃醫其名、儒其實也。”

1.3推崇儒醫、世醫

如前所述,吳澄的醫學思想以“儒體醫用”為根本點的,所以他特別推崇儒醫。所謂“儒醫”,就是內儒外醫,以儒家思想為指導,從事醫學工作,恪守儒家倫理道德。元代,因為科舉制度中斷,儒生的入仕通道被封堵,不少儒生轉而“願為良醫”。儒學和醫學都源出於《周易》,它們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多共通之處。由於有儒學基礎,棄儒從醫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要高於普通醫生,這樣他們的醫學成就會比普通醫者高。吳澄特別推崇儒醫,他在《送王元直序》中直言:“非儒流,則於理或有不精。”[5]

吳澄的41篇(首)涉醫詩文,涉及同時代醫家38人,其中棄儒從醫的有16人(見下表)。

吳澄詩文中儒醫簡表

醫者姓名

儒醫判斷依據

棄儒從醫原因

資料來源

吳成

吳成,學儒道者也

少而孝於親,慕醫道

贈醫家吳教授序

董起潛

舍儒而習醫

逮宋亡科廢

贈董起潛序

王元直

王氏,世醫也,儒醫也

不詳

送王元直序

方實翁

鄱陽方實翁,儒家者流

孝於親而學醫

送方實翁序

方無咎

鄱陽方無咎,家世儒醫

不詳

贈方無咎序

陳景和

景和有士行,躬士之行,執醫之伎

不詳

送陳景和序

何季新

何慶長

從子季新工於醫,從孫慶長世其學,皆以儒流業詞章而兼技藝

不詳

送何慶長序

熊景先

熊氏世以儒科顯

幾於貢而不偶,於是大肆其力於醫

《傷寒生意》序

徐若虛

昔以進士貢,儒而工於醫

不詳

《易簡歸一》序

李季安

自為舉子時,博洽群書,纂事記言,細字大帙,堆案盈筴

不詳

《內經指要》序

鄧焱

貫通儒書,精專醫伎

不詳

《運氣新書》序

戴啟宗

龍興路儒學教授戴啟宗同父,讀書餘暇,兼訂醫書

不詳

《活人書辯》序

程鵬舉

程鵬飛

鵬舉暨弟鵬飛儒而世其父之業

世其父之業

故太醫助教程妻駱氏墓誌銘

曾仲謙

儒流而通醫術

不詳

誠求堂說

所謂“世醫”,是指家族以醫為業三代甚至更久。吳澄崇尚世醫,他在《送王元直序》中提到:“非世業,則於術或有不習。”也就是說世醫在術方面學習掌握會更系統。世醫的優點在有家學淵源,有傳承有發揚。吳澄的41篇(首)涉醫詩文,涉及同時代醫家38人,明確指出為世醫的有11人。

吳澄詩文中世醫簡表

醫者姓名

世醫判斷依據

資料來源

王元直

樂安王氏之醫五世矣

《送王元直序》

陳良友

種德三世矣

贈醫人陳良友序

蔡可名

至於今五世矣

送醫士蔡可名序

彭有實

三世工小兒科

贈彭有實序

範文孺

凡九世矣

送範文孺痔醫序

王東野

吉永新王氏世執醫伎

送王東野序

熊景先

醫亦其世傳也

《傷寒生意》序

姚宜仲

旴江姚宜仲三世醫

《診脈指要》序

黃季卿

三世治方藥

贈黃醫跋

楊用安

行醫出外已歷三世矣

贈楊教授

車省

善藥名三世

贈杏隠車省醫

吳澄以儒家中庸思想為指導,主張治療以“和平調夑”為務。他在《送王元直序》中說:“予嘗謂醫之用藥不越二端,一則扶護真元,一則祛逐客邪而已。護元氣者如養民,逐邪氣者如禦寇。養民純以德,禦寇須以兵。然湯武之仁義,桓文之節制,屈之以不戰,遏之而使遁,豈必逞威猛、多殺伐哉?予觀王氏處方,大率和平調燮是務,至於猛烈攻擊之劑,不得已而用之,疾除即止,不過用也,不輕用也,是以邪氣去而元氣無所傷。”

2.吳澄醫學思想的形成

吳澄醫學思想的形成,既有時代因素,也有個人原因。

2.1社會原因

元代士人和醫者階層的社會地位不再懸殊,雙方得以廣泛交遊,是吳澄醫學思想的社會成因。元代是蒙古人統治時期,蒙古軍隊征戰歐亞大陸,所到之處,很容易因為水土不服而患病,而蒙古本民族醫學相對落後,因此元朝統治者特別崇尚醫學。據史料記載,蒙古軍隊每次屠城之前都會先把醫者挑揀出來。而在元中期恢復儒學科舉的同時,還創辦了醫學科舉,不少醫者通過徵辟和科舉進入仕途,“醫而優則仕”的例子不少,比如許國禎,本為太醫,官至禮部尚書。元初取消了科舉制,士人原有的仕途通道被堵塞,導致士人社會地位急劇下降,士人和醫者社會地位上原有的鴻溝被填平了,士人廣讀醫書,結交醫者,自然對醫學的理解更多。比如危素在《將醫一首贈雍方叔》中就說:“素少好讀醫官書,嘗從通其學者以問焉。”[6]程鉅夫、虞集、危素等都為醫者撰寫過墓誌銘,足見他們與醫者交往之深。另一方面,由於科舉升遷通道被堵塞,更多讀書人棄儒從醫。這些人棄儒從醫後,思想上跟儒生士子一致,自然更容易被儒生士子所接受,這樣吳澄的交往圈自然而然擴大到了醫者。總之,元代社會對醫者的崇尚,使得吳澄這樣的儒者有了潛心研究醫學、與醫者深入交遊的可能,這是他們醫學思想形成的基礎。所以,吳澄的醫學思想,有著元代社會的深深烙印。

2.2個人原因

儘管元代社會儒生士子和醫者的交往非常廣泛,但是與同時代士子相比,吳澄對醫學和醫者的關注依然十分突出。這緣於他是一位醫學愛好者,喜歡結交醫者,愛讀醫書。在《贈董起潛序》中,他說,“予雖不學醫,而好觀《內經》《難經》《脈經》等書”。[7]在《贈醫士章伯明序》中,他說:“予喜讀醫書,以其書之比他書最古也;喜接醫流,以其伎之比他伎最高也。”吳澄總共有41篇(首)涉醫詩文,這些詩文中提到的醫家,也即吳澄交往的醫家有38人。涉醫詩文數量和交往醫者人數,在歷代士子中都算非常多的。這些詩文題材廣泛,有給醫家寫的贈序,有為醫家醫籍作的序跋,甚至為太醫助教程遠之的妻子駱氏撰寫了墓誌銘。吳澄的醫學理論水平還不低,他經常跟醫者探討很深奧的專業問題。比如,他跟邵志可探討左右寸關尺,跟謝敬學探討五運六氣學說。在《贈醫士章伯明序》中,他對時下流行的《難經》版本提出質疑。

參考文獻

[1]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119頁.

[2]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177頁.

[3]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642頁.

[4]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231頁.

[5]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128頁.

[6]李修生.《全元文》第48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282頁.

[6]李修生.《全元文》第14冊[M].南京.鳳凰出版社.1999.123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