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農村有什麼風俗?

山莊86287


小年在臘月二十三,有些地方也在臘月二十四,或者在二十五的也有。

不管時間上有哪些不同,但是總的來說小年的風俗習慣還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那麼小年的風俗有哪些呢?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關於臘月二十三的風俗習慣的具體介紹吧!

小年祭灶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傳說灶神為玉皇大帝所封,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司人間煙火,所以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裡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並視其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爺自元宵節以來就一直駐居在家中,保護和監察全家。到了臘月二十四日晚,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情況。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交予灶王爺具體執行。因此,對各家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關係重大,“打點”、“賄賂”他老人家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所以,人們祭灶時多用飴糖供奉,有的還將糖稀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目的是讓他“嘴甜”,向玉帝彙報時多揀好話說,不要說不好、不利的話。

祭拜完畢後,便將灶神像、灶龕兩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聯語,以及“一家之主”或“吉”、“福”字的橫批揭下,連同事先準備好的“灶馬”(紙印或稻草扎制)、“草料”(用寸餘長的麥秸拌上黃豆、麩皮等製成)等一起燒掉,送灶神昇天。有的地方則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一家人還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面花

  做面花

  在山東小年到來,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幹。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於春節,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日,後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後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打掃屋子

每家每戶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要全面打掃室內外的衛生,洗抹傢俱,清洗床被,迎接新年的到來。它起源於古代人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主要活動。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載:“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年之安。”過去農村禁忌很多,哪一天能動土,哪一天能動掃,哪一天能動洗,都要根據曆書上對時日的規定來進行。民俗認為從二十四起是“百無禁忌”日,民俗還認為“正月不洗床頭被”,意思就是在臘月末要清洗完畢。清代顧祿撰《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中說:“臘將殘,擇完書(指曆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因“塵”與“陳”諧音,歲末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小年是哪天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作為祭灶節的小年,在我國的不同地區日期是不同的。過去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別。

又由於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可以說,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氣的影響。


慧算賬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農村有什麼風俗?

今天是臘月二十一,後天就是小年了。小年是辭灶的日子,農村人說是灶王爺爺上天的日子。灶王爺爺在人間呆了一年了,年底要上天去彙報一下工作。農村有句誇獎灶王爺爺的話:上天言好話,下界保平安。是說灶王爺爺只做好事,為凡界的人們某幸福。



我們這裡小年這天,家家戶戶,晚上包餃子吃,餃子出鍋的時候,家人不可以先吃,要先在碗裡撈上三個餃子,放在正堂祭奠灶王爺爺。另外還有一個碗裡要放上幾根麵條,麵條要是那種寬寬的。這裡的餃子必須是素餡兒的,不能有肉,餃子在小年這一天,它的寓意是錢,而另一隻碗裡的麵條,也就相當於穿錢的線。晚上吃完餃子以後,要燒香放鞭炮。


我們這裡的另一個習俗,是結了婚的閨女在小年這一天,不可以回孃家。老人們給出的解釋是:結了婚的閨女辭灶這一天回孃家,會辭斷了孃家門的根兒,會關係到孃家門的人煙不旺盛。

記得鄰居家有個姑姑,生完孩子滿月的那天是臘月二十二日,第二天就是小年了。哥哥嫂子說白天可以在家裡,但是晚上堅決不能在孃家住。鄰家姑姑因為離婆婆家太遠,剛回家又不想回去,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在家吃了中午飯,快黑天的時候,抱著孩子跑到鄰居家住了一夜,第二天才又回了孃家。想想也真是可悲,有家竟然不能回,要在別人家借宿,這些都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雖然說大家也都知道,這些都是封建思想,但是在農村,這些傳統依然保留著。即使是今天,我們這裡還有這個規矩,結了婚的閨女在辭灶這天不可以回孃家。當然,如果家裡沒有兄弟的,那就無所謂了。只要家裡有哥哥或者弟弟的,除非兄弟不介意,不講究這些,閨女才可以回家。我有一個朋友,家裡也就是姊妹倆,她結婚以後,她的大姑姐每年不管是春節還是辭灶,都在孃家住。我朋友很通情達理,並不介意這些,這麼多年來人家過的也是非常好,並沒有因為大姑姐在家裡過節有任何的不吉利。


一品小十六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農村有什麼風俗?

忙忙活活轉眼又到了小年,明天是我們膠東地區要包餃子吃餃子的日子,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的日子。


我們老家稱臘月二十三小年,說小年是年的開始,後面得很認真的忙年了,這天灶王爺辭灶,儀式有點隆重。

明天辭灶日,今晚趕緊到孃家看了看父母,孃家需要什麼事能今晚做的,千萬別明天去做,明天閨女禁止回孃家。

特別是有哥哥哥和弟弟的人,家裡閨女出嫁以後,我們老家這裡的風俗,臘月二十三不准她們回孃家,據說灶王爺上天的日子裡,出嫁閨女回門能撞壞家裡的運勢,能辭斷了孃家門的根。


農村裡,很多這樣的老話被淡忘,大家要是過的順風順水,一切都好的話,這些約束出嫁閨女回孃家門的老話會被認為是狗屁不論,但如果恰巧孃家出了意外,那這啥都不講究的姑子會被嫂子或者弟媳埋怨一輩子。

我們村臘月二十三是趕集的日子,以前村裡有個出嫁閨女阿妹,大大咧咧個性的她對這些老話根本不理睬不睬,專門臘月二十三回孃家順路趕集,順路給老孃送孝順,她孃家有個嫂子,雖然對此時頗有微詞,奈何婆婆言說不論就啥事沒有。

可沒幾年,阿妹唯一的哥哥在大馬路上騎摩托突然就摔死了,一家人哭的死去活來,特別是阿妹的嫂子子,男人的喪事還沒辦完,就指著阿妹罵開了:你個喪門星,不知道辭灶那天出嫁閨女不能回門啊,你年年回,年年回,把你孃家辭斷根,你好繼承家產啊!


於是葬禮上姐妹們又吵起了架,那當嫂子的原本對小姑子年年辭灶回孃家就有意見,這回出事了,自然吵的不可開交。

小年除了這個風俗,再就是晚上包餃子吃,傍晚吃餃子之前,需要燒幾張紙錢,點上香,燃放幾個鞭炮,儀式感很強的樣子。

我們老家這裡,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是灶王爺辭灶的日子,是出嫁閨女不準回孃家門的日子,還是吃餃子的日子,再無其他


悠然見東山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農村有什麼風俗?

今天就是臘月二十三了,我們膠東農村稱這一天是過小年。而聽說南方有些地方是二十四日過小年,想必南北風俗不同的緣故吧。這天,是北方農村辭灶的日子,據說這天灶王爺要回天宮覆命,所以人們都給灶王爺上香上貢,希望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等回來的時侯能"回宮降吉祥″。

膠東農村小年這天的風俗

小時侯就常聽大人們唸叨,"辭了灶,年來到。姑娘要花兒要炮,老婆子要件新棉祆,老頭兒要頂新氈帽。"在膠東農村,辭灶後,就開始忙年了。農村的姑娘喜歡戴個花兒,男孩喜歡的炮仗以及老太太過年時穿的新祆都得準備好,老頭兒則要在過年時買頂新帽子換上。這些,都得在趕集的時侯置辦齊全。

在我們這裡,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這天,還要買"糖瓜″,這糖瓜是給灶王爺上貢用的,為得是粘住灶王爺的牙,讓他多說好話。當然,小孩子們也很期待的,畢竟那些時侯農村平日裡零食很少。對於糖塊平日都撈不著,別說糖瓜了。



這天晚上,吃的是餃子。將灶王爺牌位前焚上香,然後將煮熟的餃子連同筷子擺放上,當然缺不了一盤糖瓜了。接下來燒幾張紙錢,別忘了斟上杯酒擺上。這時侯,小孩子們便興沖沖接過鞭炮,到院子裡點上。隨著噼裡啪啦一陣響聲過後,這辭灶的儀式算告一段落。桌上也擺好的餃子,一家人才開始坐下吃餃子。


在我們膠東農村,年前出嫁的閨女要回孃家送"孝順″,但臘月二十三這天不能去!辭灶這天,如果嫁出去的姑娘回孃家,能給孃家"踩斷根″的。雖然說沒人能說明白為啥有這個規矩,但人們還都是遵守的。特別是孃家有哥哥或弟弟的人家,更是講究。當然,這主要是過去人們都注重這些,如今有些人家也不講究這些了。但大多數已婚的閨女都避諱,怕萬一孃家有個啥不順當的事,怪到自己頭上。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你們那裡有沒有過小年這天出嫁的姑娘不回孃家的風俗呢?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哦。


建行漸遠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從小年開始後面每一天都要有所準備以求過好年三十,小時候的年味那才叫濃,小孩子換新裝,有好吃的,大人們也管得鬆一些,最重要的是壓歲錢不能少哈!現在也就馬馬虎虎那樣過了,家裡一般在臘月二十三前就差不多備好了年貨,晚餐吃得較往日豐盛點,這是我對小年的印象。真要講什麼風俗的話,我們這邊倒是有一條禁忌——嫁出去的閨女這天不能回孃家!就是不知道大家的印象中的小年該是個啥樣子,關於傳承文化中小年後每天要準備的東西我收集了下圖片,大家來對照下每年是不是這樣過的哈。。。。。。預祝大家新年快樂,‘豬’事皆利!


尋仙問道2019


我今年虛歲74。依稀記得兒時臘月廿四送灶老爺上天的情景。我老家在江蘇省靖江縣。處於我國的南方,所以小年是臘月廿四日。

我的太爺爺天天早晨挑擔賣菜。賣自家種的菜。臘月廿四日賣菜回來一定要買一頂紙做的花轎。而且家家戶戶都要買。我呢?早就在大路上迎接太爺爺。

太爺爺一到家,首先把買的小轎給全國人見見面,然後再把它放在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不讓小孩子摸一下。

晚上早早吃過晚飯後家家戶戶要到門外大路上挖土,將四根自家剛砍下的竹杆的根部埋進土裡。把上面的竹子的枝條裹在一起。買回來的紙轎派上用場了,將它放進竹子的枝條裹好的裡面。

記得這時我太爺爺,爺爺來了。手裡拿出點上火的蠟燭,嘴裡念念有辭:灶老爺上西天,好話多說點,醜話瞞住點。我們雖小,也都覺得這是個神聖莊嚴的時刻,決不敢嘻笑胡鬧。

接下來最精彩的一幕開始了:太爺爺點上火,竹子劈力叭啦燃起了,小轎也燃起了。我右想,此時灶老爺乘著東風飛到西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去了。

這是永不抹去的記憶。六十多年來,我真想再回到老家去,看看老家過小家是否還有這個民風?


五彩夕陽l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農村有什麼風俗?

馬上就要過年了,村裡的很多年輕小夥子都已經回到了村裡,準備回家過年,村裡的很多老人早已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吃食給自己家的孩子,而且還準備了不少的香燭紙張,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有很多老風俗需要堅守。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在小年的時候各地也有很多不同的風俗習慣,最為普遍的就是祭灶、掃塵、吃餃子和吃灶糖了,當然不同的地方習俗可能有所不同,需要辯證的對待,尊重不同地方的不同習俗。



祭灶

在農村很多家庭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都會擺出來灶王爺進行祭拜,灶王爺是從夏朝開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位大神了。據傳說灶王爺從大年初一的時候就會來到人們家裡,一直待到臘月二十三,它會記錄下這一家人在這一年做的好事或者壞事,等到二十三的時候上天告訴玉皇大帝,再由他決定這一年這家人的福氣多少,等到初一的時候灶王爺又會再來到人們家裡。所以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人們就會祭灶,是為了感謝灶王爺一年來對家裡的庇佑,也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家人能夠平安健康。



吃灶糖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這句諺語相信不少人曾經都聽過,二十三號這天要給灶王爺供奉灶糖,這是一種麥芽糖,又酥又香,顏色是乳白色,非常的香甜可口。隨著時間的發展,灶糖已經從供桌上走下來,成為孩子們都很喜歡吃的美食,每年集市上都會有很多售賣灶糖的人。這種習俗在北方會比較盛行一些,南方則很少見到,人們供奉灶糖也無非是希望灶王爺能夠為自己的家庭說好話,當然這只不過是傳說而已。



小年過後離過年也就只剩下七八天左右了,人們會把這期間的日子當成“迎春日”,也叫“除塵日”,會在這幾天裡把家裡打掃乾淨,迎接新年的時候客人的到來,也是對客人的尊重,你們當地小年有什麼習俗?


老農民說事


一提到年,我們通常都會想到小時候的樂事,也許是因為我們都不想長大的緣故吧。我也一樣,關於年的記憶,都是童年時代的,而現在,好像還害怕過年了,不想長大,不想長大,我不想長大~~~~\r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r一到過年,可謂家家戶戶都在忙。今天就把自己從小到大經歷的小年習俗跟大家分享一下。\r

我的家在濰坊,我們這邊特別注重祭灶。我們家在農村,每逢陰的“三”、“八”就會有大集,而臘月二十三這天又是趕年集,又是過小年,顯得格外忙些。一般而言,我媽媽總是在臘月十八集的時候早早買好灶王像,然後在陸陸續續的買好新鮮水果、柿餅、軟棗、糖瓜……提到軟棗可能大家都沒見過,黑糊糊的顏色,小時候經常吃,雖然看上去賣相有些不太好看,但味道卻不錯。其實這些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糖瓜,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省得他到了天上,說你的壞話,灶王爺兩邊的對聯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核桃,我們那裡方言叫————活頭,有了核桃,就是有了活頭,當然這都是老百姓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吧。\r

前期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等到天一擦黑,媽就開始點上香,然後給灶王爺倒好茶水、酒水,放好早已買好的各種吃食,以及剛下出來的水餃,開始起盛大的祭灶儀式。小的時候,一到祭灶,奶奶總是會嘴裡嘰裡咕嚕的說些佛經,現在我還記得特別清楚“灶王老爺本姓張,家住臨朐這一方,臨朐當著蟠桃會,家家齊心敬灶王,敬的灶王老爺很喜歡,背起包袱上天堂,見到玉皇雙膝跪,雙膝跪在地涯塵,對著玉皇說實言,哪家人家好行好,哪家人家好行善……”雖然很長,但是每年經歷,早已耳熟能詳。提到上文中的“包袱”我可是有話要說,用黃色的紙,把疊好的元寶、金磚、散銀子等等都依次擺好,合起來做成包袱模樣,還需要我用紅紙剪好團花,把包袱裝飾一番,才算一個合格的包袱。而且灶王老爺是騎馬的,因為每次祭灶時,奶奶總會準備好餵馬的草料和水。\r 鞭炮一響,家裡的女人們便拿著紙錢開始少,邊燒嘴裡還嘀咕著各種祈求和願景,希望來年一切順順利利。時至今日,人們依然還祭灶,但大多數人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傳統節日、一個風俗習慣看待,其中雖然還有祈求平安的心理,但迷信色彩已經大大地減少了。








中華詩詞薈萃



“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是臘月的二十三,是我們傳統的小年夜,又叫祭灶節。按照民俗,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其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就是灶糖、火燒和水餃。


傳說小年夜是灶王爺昇天回宮的日子,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以便讓玉皇大帝賞罰。因為灶糖入口酥、嚼後甜、隨後融、甜蜜蜜,能糊住灶王爺的嘴巴,讓他上天光說好話不說壞話。所以,灶王爺畫像兩旁都會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者是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

祭灶除了灶糖,火燒也是今天晚上必不可少的祭品。我記得小時候,臘月二十三這天各家各戶都會自己打火燒,現在都是去燒餅店買來的。



供品除了灶糖和火燒,還有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地方也供麵條。我們這裡大都是供水餃,供過灶王爺之後,才能吃我們自己今晚的主食――水餃。


鄉野東哥


二十三糖瓜粘,到這個日子就是小年了,這天要買關東糖,是長的,還有一種圓形狀的跟小燈籠似的糖果,也是關東糖的一種,都是麥芽糖做的,到這日,該準備過年的東西了,大掃除,拆洗被褥,買魚買肉,買菜都該買了,就開始慢慢做了,做米粉肉,做丸子做魚,做涼菜,燉雞,等等,都要在三+晚上做好,再炒幾個菜,一家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初一不動刀,初一掃地時,不把垃圾扔到,扔垃圾,說是財,這些都是老的規矩,現在年輕人不信這一套,還有很多說法,一個地方,一個風俗,快樂的過好每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