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羅晉:我願與角色靈魂附體

2018年,羅晉的忙碌顯而易見。從電視劇《幕後之王》到《鶴唳華亭》,再到電影《八月未央》,他把三百多天都浸泡在劇組裡。其餘的時間,他用來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忙碌並不會令羅晉感到煩躁,反而更充實。輾轉劇組的日子,他有機會深刻地走進不同的人物角色,那是演員羅晉最享受的過程。步入婚姻殿堂,開始人生新的階段,則是他作為丈夫享受生活的過程。他挺滿足:“我覺得每一天都沒有荒廢自己的人生,都在真實地感受。”

那些熱播著的劇,上過的熱搜,積累的人氣,都被他視為努力和幸運疊加的結果,談不上什麼驚喜或成就。面對外界的熙熙攘攘,羅晉更想做好一個演員的本份:遠離喧囂,認真對待每一個角色,慢慢地用時間和經驗盡力前行。


羅晉:我願與角色靈魂附體


走完角色的一生

2019年1月5日,電視劇《幕後之王》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及優酷視頻同時開播,劇中,羅晉飾演頂級製作人淳于喬。為了成為一名真正的“製作人”,他在開拍之前就已經向行業內的多位製作人取經,觀察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狀態。

此後,羅晉在劇組裡待了將近140天,成為了那個精神高度緊張、心理素質極強的製作人淳于喬。他需要在製作節目時運籌帷幄,在綜藝開播的最後10秒做出最正確的抉擇,甚至需要做好萬一發生直播事故承擔一切後果的準備。他與角色共享同一副皮囊和精神內核,在電視劇中把控著全局。

《幕後之王》熱播在很多人意料之中,劇集的海報、片段和花絮大批量地湧上網絡。可羅晉卻已經從淳于喬的身上跳了出來,他像一個旁觀者,不再和電視裡的人物融為一體,而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審視這個角色。

“他是分得很清楚的人,思路極其清晰,做事極其嚴格,所有的事情一定會想在所有人之前就佈局好,製作人永遠都要未雨綢繆。”

“他是一個極其敏感、外表冷酷,內心又非常細膩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內外極度矛盾的人。”

羅晉把淳于喬稱為“他”,而不是“自己”。在拍攝的四個月裡,羅晉和淳于喬是可以畫上等號的,而在拍攝結束後,他們則需要分別。淳于喬將留在屏幕中,繼續擔當製作人;而羅晉則抽離出來,需要奔赴下一個劇組,與另一個“他”靈魂附體。

“我覺得演員跟角色之間的關係是個特別玄妙的東西。”這不是羅晉第一次有這種表演上的體驗,他經常在配音時或看到片花時,產生一種感嘆:“我竟然覺得這幾部戲裡面的人長得全都不一樣。”

2018年殺青的另外兩部戲,同樣讓羅晉有此體會。“《鶴唳華亭》中的蕭定權是一種陰鬱的陽光,眼神裡雖然陰鬱但有希望在裡面,有他對人生觀、價值觀的堅定。電影《八月未央》中的朝顏,則是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眼神中透露出內心壓抑的狀態。”

成為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故事,進入到另外的人生,正是羅晉眼裡,演員這個職業最有魅力的地方,他每拍完一部戲都會說,“我已經走完了這個人的一生,同時我的人生他也來過。”


羅晉:我願與角色靈魂附體


時間的饋贈

人的一生有數十甚至上百年,而在影視作品中,一個角色的一生只有幾十集。至於角色的一生會是什麼樣子,則取決於演員賦予他的時間。

2018年,羅晉經歷了入行以來最長時間的拍攝,他在楊文軍執導的古裝劇《鶴唳華亭》劇組中待了兩百多天,一部電視劇看盡四季變化,跨越春夏秋冬。對於一個炙手可熱的青年男演員來說,在一個劇組度過了三分之二個年份,是件極度不可思議的事情。

羅晉卻不覺得協調時間是件麻煩事兒,他認定時間是塑造一部好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作為演員,我希望拍些質量好的作品。首先,跟質量成正比的就是時間,不給夠時間,很難做出一個質量好的作品。也許給了時間依然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但我至少做到了自己問心無愧。”

“拍攝時間足夠”是他接戲最基本的原則。

曾有劇組想跟羅晉簽下拍攝90天的合約,他在瞭解了劇本和拍攝計劃後,主動把拍攝時間延長到了120天。這個看起來完全是與行業慣例相反的行為,卻像是羅晉為自己吃下的定心丸。

他倒是坦誠地說出這樣做的“私心”:“說實話,我不希望如果一部戲沒拍好,是因為演員的時間不夠,我可以給夠時間。如果因為演員給的時間少,直接導致其他工作人員都很辛苦,為什麼要這樣折騰大家呢?”

羅晉並不認為在劇組多待個幾十天是一種煎熬,那種全身心地與某個角色共情的感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獨特體驗。他喜歡利用泡在組裡的時間觀察別的演員,無論年輕的還是年老的,都希望能在他們身上學到些優點。

拍《鶴唳華亭》時,羅晉的榜樣是演員王建國。這位曾經在《籬笆、女人和狗》等多部電視劇裡塑造過經典角色的老戲骨,讓羅晉感到親切又敬佩。“我一直在跟他說,王老師,如果有一天我像你這個年紀,有如此的演技,希望依然可以這樣認真對待每一場戲,每一個角色,每一個鏡頭。”

在講述這些故事的時候,羅晉的身上浮現出一種老派演員的特質:認真、執著、一絲不苟。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科班出身的學歷背景,確實讓他始終保留對錶演的敬畏心。但少年羅晉的經歷,也與他這種特質的形成,不無關係。

11歲的時候,羅晉因為太調皮,被爸爸送到了湖南的武術學校,在那裡,他吃了很多苦,卻明白了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從武校畢業之後,他又被送去藝校跟師傅學江西的採茶戲,正因為有老師的推薦,他才有機會去考表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武術和戲曲有著共通點,即:只有通過枯燥而艱苦的訓練,才能有所進步,當跨過一個檻以後,一定會在某個點顯現出成果。

其實,做演員也不例外,付出的時間,總會在某一時刻給予回饋。


羅晉:我願與角色靈魂附體


運氣不會辜負努力的人

羅晉不忌諱說自己“運氣不錯”。

考北影的故事曾屢次被人提起:臨陣磨槍去考試,以為表演和戲曲差不多,更不知道臺詞為何物,竟也被順利錄取。

他不是喜歡做計劃的人,更多的事情是被人推著做出的選擇。“就像我當演員一樣,也並非一開始是自己願意的,但是周邊的人和事情把我推到這裡了,那我就做著試試吧。”懷著這樣的心態,他竟然在大四畢業時,真的愛上了表演。

年輕演員最怕錯過,拼命找機會試鏡,唯獨羅晉的做法與慣性思維截然相反——不跑組、不社交,沒有戲拍就躺在家裡讀書、看電影。

“你不覺得這樣太被動了嗎?”有人問羅晉。

“我不認為這是一種被動,而恰恰是一種主動。”他回答。

“都說演員是個被動的職業,我從來不這麼認為。大家都是相互選擇,你這個劇組選擇我,覺得我合適,但是我看完劇本覺得不合適,這就是雙向選擇。我不是今天才敢這麼說,是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想法。”

羅晉接著解釋說:“那是因為年輕的時候還可以拒絕,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反而不能這樣任性。”

這簡直是一套與習慣思維相反的理論。

畢竟,人們熟悉的情況是:年輕的時候機會少,沒有選擇和拒絕的餘地;當你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更多的經驗,則要開始學會取捨和做減法。

但羅晉卻在自己的身上,實現了邏輯自洽。人總是越往後走責任越大,“小到對家庭對工作的責任,大到對社會的責任,你的責任越大越不能做出選擇。年輕的時候,就是照顧自己一個人啊,一個吃飽全家不餓,所以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抓緊去享受可以說‘不’的機會。”

他的拍戲機會確實不是廣撒網得到的,而是因為合作過的導演和演員對他的認可,通過口耳相傳,延續下去的。

他甚至得到了讓人羨慕的機會。2008年,當很多同齡演員還在串組的時候,羅晉就參演了著名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的電影《美錯》,併名正言順地踏上了戛納紅毯。這次國際級的電影合作,讓羅晉更堅定了他的想法:“只要把自己積澱夠了,什麼時候都有機會,而且不會只有一個。”

實際上,羅晉所謂的“運氣”,其實是和他的努力成正比的。他最害怕的事情,竟然是放鬆。並非那種回家坐在沙發上放空的放鬆,而是害怕一種人生狀態上面的鬆懈,“有一種放鬆叫自暴自棄,有一種放鬆叫覺得我很好了。”在他看來,無論哪一種,都能讓一個人像失重一樣,從巔峰瞬間跌到低谷。

木村拓哉曾在一段訪談中說:這個世界上比你厲害的人很多,比你智商高的人也很多。羅晉對此深以為然。所以其實在他的心裡,一直有根弦在緊繃著,他認為:“人到死都應該學習。”


羅晉:我願與角色靈魂附體


有一次,羅晉到國外的一個圖書館拍戲,一排排的書架望不到頭。他覺得,人們的一生可能連這書架上面的一格書,都讀不完。他便想起大學老師王勁松在課堂上常說的話:“我還只是一個胚胎。”頓時開始唏噓感慨:“知道的東西太少,以後的路還很長。”

羅晉想讓自己能比“胚胎”更超前一點,便把目前的人生階段形容為“剛剛會爬”。他順便許下一個2019年的願望:少一些忙碌,要更充實和平穩,以及還在爬行的自己能快點站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