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的皇后和皇貴妃有何區別?

大總統914


古代皇帝貴為天子,開枝散葉也是國家的大事,因為後繼有人啊。所以在皇宮中不僅只有皇后一個人,還有其他妃嬪們。

妃子的等級也是有好幾種,在明朝時,皇帝的妻妾配置是,一個皇后,一個皇貴妃,四個妃和六個嬪,但是在清朝以後,嬪以下的貴人對人數是沒有限制的。

而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思想深入人心,有很嚴重的階級等級觀念,女子的地位都是十分低微的。但唯一不同的只有皇帝的皇后,也就是說女人一旦有了這個身份,就會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但是在這裡我們還是要特別提一下皇貴妃這個角色,她可是僅次於皇后的,相當於副皇后。其實皇貴妃的名號始於明宣宗時期,他最喜歡的寵妃孫氏。

孫氏因為深受寵愛,所以皇帝破例在皇后之下設立了這麼一個位子,讓她與皇后一樣擁有榮寵。

所以孫氏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貴妃,她的級別可是僅次於正主皇后的。倘若皇后去逝了或是不得恩寵,那麼皇貴妃就是後宮的主人了。

既然皇貴妃的品級這麼高,那到底跟皇后有什麼區別呢?

一、皇后的出身和地位不是皇貴妃可以比的

皇后可是古代帝王的正妻,可以說是皇帝唯一明媒正娶的人。皇后可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當的,首先她必須要出身高貴,絕對不是一般官員人家的女子。

而且皇后要相貌出眾,儀態端莊,她的選拔可是要經過多方面的審核的。

有的直接就是皇太后欽點的,所以在這一點上,皇后的身份那絕對是高貴無比的。

而皇貴妃其實也就是一般妃嬪們一步步升上來的,有的是因為皇帝的寵愛直接提攜上來。

她們的身份怎麼也不如皇后身份高貴,有的可能也只是一般家庭的女子而已。

而且皇后的身份不僅是皇帝的正妻,後宮之主,更是朝廷國母的身份。在古時候,冊立皇后可是一件大事,那是要昭告天下,普天同慶的。

而且皇后和皇帝的婚禮,不但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這六個步驟,還要用九鸞金鼎大儀車,從正門入宮。

就像在清朝,只有皇后在結婚時是從紫禁城的正門進入的,而其他妃嬪都只能從偏門迎娶進宮。

清朝冊封皇貴妃的禮儀也並不低,冊封當天,皇貴妃要到宮門口迎接金冊、金寶,行三叩九拜的禮節。

而且皇貴妃的金冊每頁也達到三等赤金十五兩,這些冊封跟皇后的差距並不算大。

但是還是有差距的,她是不能從正門進入的,而且冊封皇貴妃時,皇貴妃還要到皇后跟前行禮,這一點是必須的。所以皇貴妃的地位還是跟皇后有差距的,肯定是不能平等的。

而且皇后的禮儀上還要和皇上平起平坐,出去坐同一輛車,坐呢是並肩坐在一起。在古代的佳節時,皇帝和皇后都會接受百官的朝賀。

在皇帝參加重大典禮時,如果有現任皇后,只要條件允許,就必須陪同參加。

而且跟皇帝一樣,皇后也需要給全國做榜樣。皇帝每年春季,都象徵性的下地耕種。而皇后也會在同樣的時期,帶領嬪妃、公主、親王嬪妃等人,一同在後宮採桑舉行祭祀。

而且皇后還會在皇宮,接受命婦們的朝拜,就是接受各官員大臣的妻子的朝拜。所以皇后的地位,那可是高高在上的。

這些皇貴妃可都不會享有,她若能享受這種待遇那可了不得了,那絕對是掉腦袋的事。所以即使皇貴妃受寵,那她的地位也是不能跟皇后相提並論的。

二、皇后和皇貴妃的各方面的待遇也是不一樣的

在服飾上,皇后是可以穿龍袍的,皇貴妃的禮服雖然可以繡龍紋,但是禮服的顏色是絕對不能使用明黃色。明黃色的龍袍禮服只能是皇帝和皇后專享的。

在朝冠上,皇后朝冠上的垂珠是302顆,而皇貴妃的朝冠垂珠是192顆,172顆則是妃子所能享有的。這些規矩是絕對不可以僭越的,否則可是會被問罪的。

在使用吃飯的碗時,皇后用的是金黃碗,而皇貴妃可不能使用全金黃的碗,她使用的規格是白裡黃碗,就是碗的裡面是白色的,外面是黃色的。

妃子則使用黃地綠龍碗,嬪使用的是藍地黃龍碗,貴人則用的是綠地紫龍碗,由此可見,碗的規格級別是隨著地位而逐層降低的。

後宮的俸祿也是不同的,皇后的地位最高貴,她一年的俸祿是白銀一千兩,皇貴妃地位雖不低相當於副後,那她的俸祿也不會和皇后一樣,她的是白銀八百兩。

其他的妃嬪隨著等級的降低,銀兩也會降低。

後宮子嗣問題,皇后生的孩子是嫡子,而皇貴妃身份再靠近皇后,她所生的孩子也是庶子。皇后的嫡子一出生地位就比皇貴妃的庶子出生地位高。

而且皇后的兒子肯定是最有可能成為太子的。光這一點就直接甩出皇貴妃所生的庶子的。

由此而見,別看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那她的各方面還是與皇后所不能比的。皇后的身份永遠高於妃的身份,除非皇后被廢,皇貴妃才可以代替皇后統領六宮。

只要皇后在,皇貴妃是決不能掌握後宮所有的事和生殺大權的。只是皇后如果生病,才可以讓皇貴妃暫管後宮,只是暫時管理,生殺大權還是握在皇后手裡,這點是絕不能僭越的。

皇上是天下的儲君,他也要顧全大局。他即使再喜歡皇貴妃,不喜歡皇后,那這兩個人的身份也不能等同,也絕不能平起平坐,各種待遇必須還是要按照規定來走的。所以說,皇后與皇貴妃之間的差距還是不小的。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子之尊,在平常百姓之家是夫妻相同,但對於貴為皇帝天子之尊,妻子是不能和皇帝平等的。

所以在古代天子獨大、不與妻齊,妻與齊同,所以皇帝的正室就居後,為後。同時後也代表著女性權利地位最尊貴的。

皇帝是天下之主,而皇后就是後宮之主,是太太上皇和皇太后、太皇太后,雖然地位比皇帝、皇后要尊貴,但實際上皇帝卻是王朝的掌權者,皇后是後宮之主,只不過他們要對皇太后、太皇太后孝順,所以有時會聽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

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室,她的兒子就嫡子,有時雖然皇后的兒子不是長子,但因為她是皇后,所以她的兒子雖然不是長子,但地位卻是嫡子。地位要高出很多。

而皇貴妃是皇帝的妃子,地位比皇后要低一等到要比皇帝別的妃子要高。

同時皇宮內,皇后在同時只有一位,而皇貴妃卻可以同時有兩個一上。

古代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但他並沒有立皇后,而正史中第一個皇后是劉邦的皇后呂雉,劉邦去世後,呂雉之子劉盈登基為帝,呂雉尊為皇太后。

皇后地位尊貴,是女性中地位最尊貴的,皇貴妃雖然地位也尊貴,但終究比皇后低了一級。

通俗一點,就是在普通之家,男子的正室為妻子、為夫人,而男子的侍妾就不是正室,地位要低,同樣正室正妻只有一個,而侍妾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以上。


中孚鑑


古代的皇后和皇貴妃的區別有許多,但歸根結底只有一個區別,那就是皇后是妻,皇貴妃是妾。皇后是皇帝唯一一個明媒正娶的妻子,其他的妃嬪無論多麼受寵,那怕是貴為皇貴妃也只是皇帝的妾室。這就造成了皇后和皇貴妃在地位上的巨大差別。

皇貴妃是在明清兩朝才出現的,在明清以前,沒有皇貴妃這個稱號。這個稱號是明宣宗為自己的寵妃孫氏特別設立的。後來有一些皇帝就效仿明宣宗,將這個僅次皇后的封號賜給自己特別寵愛的妃子。

但無論這個皇貴妃有多麼受寵,與皇后所享受的禮制還是有著許多差別的。比如,皇后被尊為天下之母,是唯一一個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人,也是唯一可以和皇帝平行的人。一般情況下來說,皇貴妃是不可以享有這個待遇的,她在和帝后同行時,也總會落後一步。否則就有可能遭到彈劾。



電視劇《琅玡榜》中有一段劇就是這樣的,當時非常受寵的越貴妃,就是因為沒有尊重皇后,而被譽王和梅長蘇抓到把柄,在朝堂上狠狠地打擊了太子一黨。由此可見,在禮教束縛的封建時代,在人們的心中,皇妃和皇后還是有著非常大的區別。

除了地位上的差別,皇后和皇貴妃在平時的待遇上也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皇后可以和皇帝一樣穿明黃色的衣服,而皇貴妃則不可以。同時,因為皇后是正妻,所以她可以著一切正色,如大紅色。而皇貴妃因為是妾,就不能著正色,只可以穿著其他顏色的服飾。



除了衣服顏色,後宮中的其他吃穿用度也是按照品級來,雖然皇貴妃的地位很尊貴,但各方面的吃穿用度都要比皇后遜色不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手中的權利。皇后作為後宮之主統管後宮,可以主宰後宮中所有人的命運,甚至手中握有生殺大權。皇貴妃一般是沒有這些權利的,她也和其他妃嬪一樣,要每天給皇后請安見禮。

總得來說,皇后和皇貴妃最本看的區別就是妻和妾的區別!


沉香品歷史


皇后,這個大家都知道,能與皇帝平起平坐的一國之母,在這裡不多講,主要說一下皇貴妃的由來,和皇后的區別。以前妃嬪等級最高只到貴妃,再上面就是皇后,且皇后有些權利是獨享的,貴妃遠遠不及,明朝時宣德皇帝非常寵愛孫貴妃,想讓她享受像皇后一樣的待遇,但當時已經有了胡皇后,所以宣德皇帝就搞了個皇貴妃,既能享受“皇”的待遇,又不與皇后衝突,所以皇貴妃成了僅次於皇后的等級。

歷史上最早的皇貴妃,是明宣德皇帝的孫氏,先是封為皇貴妃,又借胡皇后生不出兒子廢掉皇后,再把孫氏扶正為孫皇后,圖為孫皇后畫像。

清朝借鑑了明朝的后妃制度,第一位被冊封為皇貴妃的是順治的董鄂妃,後來追為皇后,由於皇貴妃的權利很大,在後宮僅次於皇后,又被稱為副皇后,所以清廷統治者為了規避後宮亂權,不輕易設皇貴妃,後來康熙的佟佳氏要立為皇后,先冊封為皇貴妃練練手,雍正的年氏病危時,晉升為皇貴妃沖沖喜,乾隆的富察氏死後,追封為皇貴妃給個安慰,而有清一朝,除了順治的董鄂皇貴妃與皇后同朝外,其它有皇后時均無皇貴妃,於是有清一朝形成了有皇后時不立皇貴妃的不成文規定。

董鄂妃,清朝第一位皇貴妃,唯一一位冊封皇貴妃大赦天下的妃子,清朝唯一一位擁有獨立諡號的皇后,圖為順治與董鄂妃合葬的孝陵。

後來的清朝,活著的能被封為皇貴妃的,都是預備皇后,代管著中宮事務,一段時間後就扶正為皇后,比如前面說的康熙的佟佳氏,乾隆的輝發那拉,嘉慶的鈕祜祿氏,都是先封為皇貴妃,有個考察期後,再晉封為皇后,而其它的皇貴妃,都是快死了的,或者死了的,或者是先帝的太妃,統統屬於給個安慰獎,一句話,皇后健在,皇貴妃這個位置是虛而不設的。

圖為嘉慶帝生母令皇貴妃,後追封為皇后,圖為令皇貴妃像。

既然是不成文的規定,沒有形成在案上,就會出么蛾子,乾隆時期的第二任皇后是輝發那拉氏,當年她就是在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去世後,自己先升皇貴妃攝六宮,2年後再扶正的,可是乾隆對她很冷淡,兩人關係很不好,1765年乾隆第4次下南巡,途中乾隆告訴輝發那拉氏,自己想立令貴妃為皇貴妃,輝發那拉氏無法接受,認為威脅到了自己在中宮地位,和乾隆吵了一架,衝動之下剪掉了自己的頭髮,乾隆就把輝發那拉氏打入冷宮,廢掉皇后稱號,輝發那拉氏不久死去。


圖文繪歷史


古代皇后和皇貴妃的區別是:


1.皇后是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即皇帝)的正配夫人,相當於當今總統的第一夫人,設計時間較早,夏商周時期就有過明確記載。皇貴妃是古代妃嬪等級制度之一,明朝出現,清朝要用,一般只設一人,以皇后為正,皇貴妃為副。


△電視劇《甄嬛傳》中的皇后
2.從地位上來看,皇后的稱謂來源已久,為後宮之首,相當於皇上在朝堂上的地位。皇后大都出身名門望族,身份尊貴,可身著龍袍,頭頂302顆垂珠,以示身份,而皇貴妃的待遇則明顯降低。在皇后面前,皇貴妃要行妻妾之禮,遇到皇后的轎子也要主動避讓。雖然在很多宮廷劇中皇貴妃覬覦皇后的位置,仗著皇上的寵愛,處處擠兌皇后,這種現象在歷史中雖時有發生,但都是在暗處,且不敢僭越權利和觸犯禮儀。


3.權力上講,皇后負責主持後宮大小事宜,手中的金寶、金冊、金印,即為權力的象徵,而皇貴妃手中只有金冊、金印。從職能上講,皇貴妃相當於副後,是接管皇后權力的人,當皇后已死不能執掌後宮,或生重病沒有能力管理時,皇貴妃才會接管皇后權力。所以在《延禧攻略》中,皇后娘娘通過和親王聽說,皇帝準備立魏瓔珞為皇貴妃,直接方寸大亂,就是因為她知道皇帝下定決心要對她動手,所以才聯繫和親王密謀謀反。在真實的歷史上,皇后和皇貴妃的區別,也大致如此,這種制度,是清朝沿習明朝冊立皇貴妃的慣例。


4.從後代待遇上來講,皇后的兒子是太子的第一候選人,為立嫡。中國古代世襲制度:立嫡,立長,立賢,立愛。如果這個孩子是皇后所生,且為長子,那麼他就必定是皇位繼承人。皇貴妃的後代出身則稱為庶,即宗族的旁支,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在《紅樓夢》中身為嫡子的賈寶玉高高在上,意氣風發,而出身庶子的賈環則猥瑣不堪。這就是出身嫡庶兩者之間的區別。


知識圈app


皇貴妃位同副後,尊貴無比。在歷史上皇帝后宮妃嬪的各種封號名目繁多,而“皇貴妃”之號只出現在明清兩朝。皇貴妃雖然尊貴,但並不常設,因為皇貴妃是嚴重威脅皇后地位的存在。

皇貴妃一般只有皇后失寵、病重,六宮之權暫時無人統攝的時候才會設立;或者寵妃病重、故去,冊封皇貴妃以表示榮寵。

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寵妃孫氏,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宣宗的胡皇后多年沒有生育皇子沒有寵愛,宣宗寵愛孫氏想要廢胡氏冊立孫氏,但被群臣反對,所以在孫氏貴妃之銜前加一“皇”字,以示尊貴與盛寵。

原本明朝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同時擁有金冊金寶的只有皇后,然而因為宣宗對孫貴妃的寵愛,所以給予孫皇貴妃跟皇后同樣的金冊金寶。以後,皇貴妃擁有金冊金寶就逐漸成為了慣例。

清朝在皇后之下,設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妃位四人,嬪位六人,貴人與以下的低等妃嬪沒有人數限制。整個清朝,皇貴妃普遍都用於嬪妃病重沖喜或者嬪妃死後追封,皇后正位中宮的時候幾乎不會設立皇貴妃。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順治帝福臨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無寵,董鄂氏被冊封為皇貴妃寵冠六宮;同治帝載淳雖然寵愛皇后阿魯特氏,但慈禧太后寵愛慧妃富察氏,將其冊立為皇貴妃與皇后分庭抗禮。

其他,比如雍正帝貴妃年氏病重的時候被冊封皇貴妃,不久之後就死了;乾隆帝富察皇后升遐,後宮無人主事,嫻妃那拉氏升格皇貴妃,統攝六宮之權。


澹奕


(1)出現的時間不同。

皇后,比較正式的說法是秦始皇時候正式確定下來的,即皇帝的正妻。比較規範的後宮制度是西漢時期逐步確立的。

皇貴妃,明朝時期才設立,到了清朝沿用,也就是說,皇貴妃這個稱號,只存在於明清時期。

(2)性質,級別,待遇不同。

皇后,是“後”,明清後宮的名義上的唯一主宰者,後宮裡所有的妃子,宮女都是她的部屬。

皇貴妃,是“妃”,又分兩種,攝六宮事和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攝六宮事的皇貴妃有管理六宮的權力,不攝六宮事的則只是地位崇高而已。

皇貴妃在後宮的待遇也比皇后低。

清朝時期,皇貴妃的設立有過渡作用,即先做皇貴妃,考察合格之後,升為皇后。

(3)冊封典禮不一樣。

皇后,要昭告天下,經過一系列極為繁瑣的程序才能冊立。

皇貴妃,並無此繁瑣程序。

皇后,一般是活著的時候就會冊封的;

皇貴妃的冊封有三個原因(特別在清朝):一是新帝即位,追封先朝的皇帝的妃嬪;二是追封已經死了的妃嬪;三是冊封皇貴妃,作為皇后的過渡。

(4)數量不同。

明朝有皇后35人(含追封,追廢,改封,廢后等),清朝有皇后27人(含追封,追廢,改封,廢后,自順治開始計算),明朝皇貴妃有14人,清朝皇貴妃28人,明清兩代皇后計有62人,皇貴妃計有42人。


師明禮


                                                                 皇后為古代皇帝的原配,皇貴妃為中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

 

皇后(拼音:huáng hòu)簡稱為後,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

“後”與“後”,古已有之。“後”字原指君主,以前的夏啟就稱作夏啟後,後引申指“君主的妻妾”,這是一個位份、稱謂,而不僅僅是”皇帝后面的女人“。

因為漢字被簡化的原因,我們習慣將”後“與”後“兩字均合併為”後“,取其”後面“的意思。這是誤解。在以前王朝運作中,外事五權,內事五枚。五枚均為”後“所執掌。

根據荀子的觀點,天子獨大,沒有人可與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齊”的諧音“妻”,只能叫“後”。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

皇貴妃,中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

孫氏自小被接入宮中撫養,宣宗即位後冊封為貴妃,依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因宣宗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得享像皇后一樣的金冊金寶,“皇貴妃”之稱由她而始。

宣德帝駕崩,其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扣留,其弟郕王朱祁鈺即位為明代宗,年號景泰。景泰帝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由此延續下來。





麻雅憶


皇后顧名思義,就是皇帝的妻子,為正室。皇貴妃,妃意指妾,也就是除了皇后之外,皇帝找的老婆,統稱叫做妃嬪,均屬側室。而皇貴妃則是這些妃嬪們中級別最大的妃嬪,地位僅次於皇后。


皇后,是創世紀以來開始有帝王就有的,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不可能沒老婆,所以皇后這個尊貴的稱號便應運而生。而皇貴妃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明朝憲宗時期,皇貴妃的出現,無疑會在後宮引起爭議,因為之前都是皇后一人掌管後宮三宮六院,一手遮天,可是自打有了皇貴妃這個名額,皇后自然要有所顧忌,因為皇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稍有不慎皇后的地位就會被取而代之。說不定那一天皇帝喜新厭舊把皇后廢了,皇貴妃受寵了,一下子被冊封為皇后,就很容易變成正室。



所以皇后和皇貴妃之間,雖然是一個正室,一個側室,但是彼此之間的紛爭確實不可忽視。當然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有這種現實的,通常都是皇后突然去世,或者真的被廢掉後,皇貴妃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一般情況下想爭到皇后的位置幾乎不可能。因為能做到皇后的女人,絕不是簡單的人物,沒有點姿色和手段怎麼會成為後宮的主人呢,所以作為後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貴妃這個位置做的也是不上不下,距離皇后僅僅一步之遙,同被皇帝寵幸,地位卻是不同。讓坐在皇貴妃這個位置的上的女人情何以堪?



所以,後來據說到了清朝後期,這個皇貴妃的等級好像就被徹底取締了,皇后下來直接就是貴妃啦,這樣也就沒有明顯的等級劃分,也避免了一些后妃們之間的權利紛爭。


總之一句話,怎麼論也是皇后為大,皇貴妃為小,一個為正宮娘娘,一個為側室妃子,俗話說就是皇后為妻,皇貴妃為妾。大概就是這麼個區別。


任馳贏天下


誠邀,如題。最近熱播的延禧宮略使得沉寂已久的宮廷戲再次火爆起來。皇帝坐擁天下,其後宮與前朝一樣重要,那麼後宮裡面的人員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後宮人員眾多,等級也是極為嚴格。後宮以太后皇后為尊,以大清後宮為例。皇帝的女人可以按金字塔形狀分為九個級別:從上到下分別是皇后(正室) 一個,皇貴妃一個,貴妃兩個 ,四個妃,六個嬪 , 貴人,常在,答應,宮女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皇后和皇貴妃是處於後宮金字塔頂端的等級

實際上後這個字,以前是用來代指最高統治者的,比如夏朝皇帝就是後,是一個極為尊貴的字眼,皇后中國古代皇帝的正配,掌管六宮有生殺大權。而皇貴妃是中國古代皇帝妃嬪的等級之一,地位雖高但是不及皇后,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的續後孫氏,由於宣宗對其極為寵愛,所以雖是皇貴妃之名但有皇后之實,所以皇后與皇貴妃的權力區別,主要還是看皇帝的態度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