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有個遠房親戚的女兒小芙,原本和丈夫的關係還不錯,但在生了孩子之後,夫妻倆矛盾頻發。小芙嫌棄婆婆帶孩子的方式不夠科學,婆婆認為小芙難伺候,兩個人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


小芙讓媽媽來帶孩子三個月,媽媽和婆婆相處不來,發生了激烈的口角。小芙的丈夫覺得妻子有了孩子之後,眼裡心裡只有孩子,忽略了自己,小芙覺得丈夫不配當父親,因為他幾乎不帶孩子,而且因為有婆婆幫忙做家務,丈夫下班回到傢什麼都不幹……


小芙和丈夫在鬧離婚大半年後,最近已正式離婚了。


孩子不到兩歲,判給了小芙,小芙的媽媽幫忙一起帶,孩子的爸爸每個月出4千元撫養費。


小芙覺得離婚後,自己輕鬆很多,再也不用和婆婆相處了,同時她再也不想和一個沒長大的巨嬰一起養孩子了。她說: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小芙和其他離婚帶孩的女性比起來算好很多,前夫會給撫養費,自己也有工作,媽媽也能幫忙帶孩子。


但作為一個單親媽媽的生活,對小芙而言依然並不輕鬆,她的心理壓力很大,不知道自己以後是否還要進入婚姻,她也擔心離婚對孩子是否會有負面的影響,自己的媽媽帶孩子累了也會發脾氣,打罵孩子……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進入婚姻後,尤其是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有67%的女性對婚姻滿意度急劇下降,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剛出生後,女性的身心比較脆弱,但育兒工作卻非常繁重,女性作為媽媽要餵奶,照顧孩子,忙得手忙腳亂,連好好睡一覺都是一種奢侈,如果這個時候丈夫不夠給力,女性在身體勞累、睡眠缺乏、又得不到支持的情況下對婚姻自然就會產生不滿。


而在中國的情況更為複雜,女人生了孩子之後,大多數都需要婆婆或者自己的媽媽來幫忙帶孩子或者做家務,那又會涉及到婆媳矛盾,丈母孃和女婿的矛盾。


在孩子出生到孩子上幼兒園這個階段,是婚姻關係最脆弱,矛盾最集中的階段,也是離婚的高峰。


那有孩的頭兩年,如何避免家庭大戰到離婚呢?


1、女人懷孕期間不要分居兩地,丈夫在妻子懷孕期間就要參與進來。


產後的很多家庭矛盾其實在孕期就已經埋下了伏筆。那些懷孕期間就分隔兩地,女人回孃家和父母一起生活,男人獨自在外工作的模式是很容易產生問題的。比如男人出軌的概率會提高,男人還會覺得老婆懷孕與我無關,生孩子只是女人的事情。


其實懷孕是整個家庭,尤其是夫妻倆共同的事情。如果丈夫能夠照顧孕期嘔吐的妻子,能夠陪妻子去做產檢,能夠和妻子一起感受胎動,進行胎教,那他進入父親的角色就會更快。


女性比男性多了十月懷胎,用來做好當母親的準備(其實,十個月的準備還不夠),也因為孩子作為胚胎在女人的身體裡慢慢成長,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感知到孩子的存在,所以女人比男人更快進入母親的角色。


如果男人從孕期就開始缺席,有了孩子之後,更容易導致喪偶式育兒。所以,男人需要從孕期就參與,積極轉變角色,與妻子一起為做父母做準備。


2、 懷孕期間,甚至是在備孕階段,夫妻兩人就要商量好一個問題:孩子誰來帶?


是女方全職在家帶孩子?是婆婆還是丈母孃或者請住家保姆帶孩子?還是一方老人幫忙加鐘點工的模式?月子裡是請月嫂還是住月子中心,還是請一方父母來做月子,帶孩子?


確定好孩子誰來帶這個問題,可以減少很多的家庭矛盾。


我的朋友因為與公婆相處不來,為了避免家庭矛盾,自己辭職在家帶孩子到一歲,然後出去工作,週一到週五公婆帶,週末把孩子從公婆家接回來,夫妻倆自己帶。


每個家庭都不一樣,你們需要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


3、坐月子家裡不要來太多人,不要讓雙方父母同時過來照顧產婦和孩子,尤其是他們之前沒有共同生活過的經歷。


兩個年輕人在一起生活本來就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如果雙方父母再住一起,我媽看不慣你媽睡得晚起得晚,你媽嫌棄我媽動作磨蹭做事慢,你爸看不起我爸媽沒有文化,我爸覺得你爸媽勢利眼……


四個老人,加上兩個年輕人,還有一個哇哇哭的嬰兒,家庭大戰往往因為諸多差異一觸即發。


其實照顧一個月子裡的孩子不需要這麼多人,如果雙方父母都來只會人多口雜是非多。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口糧,多一份水電費,多一份家務,更多一份關係,還多一份矛盾和衝突,比管理一家公司還困難。


我生孩子時,聽了老公的建議,讓父母從老家過來還帶著我哥三歲的孩子來看我,而且孩子還因為水土不服嘔吐不止。


在兩室一廳的房子裡,擠滿了四個老人,一對年輕人,兩個孩子,我一看這陣勢,當即就讓父母呆兩天回老家。因為婆婆生病了,又不太懂得照顧月子裡的產婦和孩子,我請了一個月嫂。月子裡因為有經驗豐富的月嫂照顧,心情總體比較愉快。


坐月子也不要讓一群的親戚輪流來看孩子和產婦。生完孩子,女人最需要的是休息和清靜,家裡來一堆人,只會讓人心煩。


我有個朋友生完二胎,親戚輪番來看,婆婆不得不做飯照顧親戚,導致她一個人帶兩個孩子,疲憊不堪,家裡又因為人多太吵,導致她感覺自己都快抑鬱了,還因為這個事情和老公大吵了一架。


此事過去了三年,朋友還對此事耿耿於懷,每提及此必控訴老公的不體貼,不關心。


生完孩子是一個女人身心最脆弱的時候,要儘量給她一個安靜放鬆、有利於身心的恢復的環境,月子裡女人如果得不到丈夫足夠的關愛、支持與理解媽媽,感到自己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缺乏丈夫的愛和支持,那麼這個遺留問題會成為日後影響夫妻關係的定時炸彈,影響夫妻關係。


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4、年輕的父母要樹立:養育孩子是自己作為父母的第一責任,老人幫忙帶孩子是情分,不是本分的觀念。


我的意思不是說父母一天24小時都要陪伴孩子,也不是說父母在養育的路上要單打獨鬥,不讓老人幫忙帶孩子。


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也好,還是現實需要也罷,在中國老人幫子女照看孩子是非常普遍的情況,但應該是“隔代幫忙”不是“隔代育兒”。


很多家庭的矛盾在於,年輕的父母自己怕辛苦,要麼把孩子完全甩手給老人,要麼就是怪老人幫忙的不夠,比如女方總是怪自己的婆婆帶孩子帶得不夠多,或者男方怪丈夫娘家沒有幫忙帶孩子或者養孩子的錢出得不夠多。


如果夫妻兩個人都要上班,白天老人帶孩子,晚上和週末應該自己帶,讓老人休息。


0—6歲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積極養育孩子,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父母參與育兒,對親子關係也大有幫助。


有句話說,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親自拉扯才會親。我們不是靠血緣自然就變得親密的。父母如果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參與不足,彼此間的情感關係就不夠親密,錯過了這段親子關係建立和培養的關鍵期,以後想再建立起親密的情感鏈接就非常困難了,甚至一生都無法彌補。


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特別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孩子的爸爸需要積極參與育兒,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親子關係,對於夫妻關係也是大有好處的。


前面講到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有67%的女性對婚姻滿意度急劇下降,但是有33%的女性對婚姻的滿意度卻一直很高,原因正在於她們身邊的男性在孩子出生後,跟上了妻子的節奏,投入到父親的角色中,承擔起育兒的責任,比如郭晶晶的丈夫霍啟剛。


他認為人生有3個波,即事業、朋友及家庭。始終會彈上來,朋友如是,事業如是。


事業有高潮有低谷,但是家庭關係做錯了或錯過了,好似玻璃球般,跌落地就碎了,就沒有了。所以必須用心維持和珍惜。


他是十分稱職的好爸爸,哪怕工作再忙,只要有20或30分鐘的空檔,都會回家一趟。平常他也會和妻子一起逛街買菜,出門提購物袋,幫忙抱孩子。


談到最喜歡的事情,霍啟剛說是照顧孩子:“我會為了孩子不去應酬,下班早點回家,任何事要有犧牲才算最喜歡吧?”


積極承擔父親的角色,為妻子分擔,這是霍啟剛和郭晶晶這對夫妻結婚多年,依舊能夠保持著戀愛時的浪漫和甜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做家務,帶孩子的男人在妻子的眼中就是最性感的。


如果像霍啟剛這樣的好爸爸多一些,我們的家庭矛盾就會少很多。


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5、家庭育兒需要分工合作,各人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自己帶不了娃時又對別人帶娃瞎bb。


我在諮詢中,遇到很多媽媽的痛苦在於自己根本無力無時間帶孩子,比如白天要上班或者身體狀態帶娃吃不消,卻對老人帶孩子的方式各種干涉,非要對方在自己不在場的情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改變別人通常是很困難的。


結果,老人因為你的干涉和控制和你吵,吵到後面人家撂下一句話“孩子我不帶了”,你又慫了,這就是自己沒有認清現實。前面講了,老人帶孩子純屬幫忙,不是應該的,老人也不是你的員工,你也沒有給帶孩子的老人發工資,所以,不要用員工的標準要求老人帶孩子。除非你自己有錢,請保姆,請育兒嫂,那樣你是老闆你可以讓員工聽你的,其實就算當老闆,也需要尊重員工的意見和想法。


請老人幫忙帶孩子,要想關係處理得好,分工合作很重要。在我家,分工基本上是這樣的:早上9點到12點是我工作的時間,這段時間爺爺奶奶怎麼帶孩子我不管。12點到晚上7點是我單獨帶孩子的時間,晚上7點到11點是丈夫大衛和我一起帶孩子的時間。


對於孩子要怎麼帶誰說得算的問題,從心理學角度講當然是媽媽說得算。但是現實是權利是靠爭取來的,如果媽媽自己帶孩子少,付出少,或者對家庭的經濟貢獻小,讓別人聽你的就很困難。


如果你帶不了孩子又喜歡瞎bb,就容易引發家庭矛盾,就像這段時間流行講的“詐屍式育兒”,指男人平常不參與育兒,又時不時的跑出來在某些看不慣的事情上指責孩子和媽媽,這樣的做法給孩子和媽媽都帶來更大傷害,也非常招其他家庭成員討厭。


一個男人成不成熟,養了孩子才知道


6、需要科學育兒,但是不要過分執著於科學育兒。


我發現很多媽媽,包括我自己在剛開始當母親時,相信存在一種非常完美的養育方式,如果能掌握,就會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這種完美主義會導致對孩子的很多事情過度焦慮和緊張,對自己,對別人養育孩子的方式會有很高的要求,這必然會導致挫敗。


無論按照傳統方式餵養,還是科學方式餵養亦或者其他的餵養方式,其實都是個人的選擇。養育孩子,是父母做出的一系列的個人選擇。與每對父母、家庭的情況有關,也與孩子自己出生時的個性、氣質有關。


讓老人幫忙帶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取捨和妥協,如果過分強調“科學”,老人很累,你自己更累。


不要死磕科學育兒,量力而行。


7、夫妻關係是定海神針,從心理上脫離原生家庭,獨立自主,才會有和睦的家庭關係。


我在諮詢中,遇到有孩子後家庭矛盾大爆發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沒法脫離父母,也沒法在自己家中做主,而是讓父母在自己家做主。


沒生孩子之前,沒有和老人住,很多人看起來還是一個像模像樣的成年人,可是有孩子後,父母一來,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小孩,和父母之間的心理臍帶沒有剪短。


有的男女一和丈夫/妻子發生矛盾,就去找自己的父母評理、訴苦,兩夫妻間的任何小事都要告訴父母,讓父母站在自己這邊,讓父母摻和進自己的小家庭裡,有的直接讓父母去聲討或者教訓自己的丈夫/妻子,表面看起來,贏了夫妻之間的爭吵,卻破壞了長久的婚姻幸福。最終導致婆媳矛盾/丈母孃與女婿的矛盾嚴重到不可調和,自己的婚姻以離婚收場。


還有的女人生了孩子後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孩子,投注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因為認為丈夫是外人,孩子、父母才是自己人。 男性也有這樣的情況,始終認為“老媽只有一個,老婆可以再找”,將妻子當外人,處處排斥和提防妻子。


還有的夫妻總在比較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誰的父母付出更多,你的,還是我的,這種比較本質上是心理沒有成熟,將自己和自己的父母視為共同體,而不是將小家庭的夫妻關係視為第一位。


有的男女雖然為人父母了,但在孩子的事情上沒有一點自己的主張,孩子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都必須聽命於父母。


他們要麼經濟上不獨立,要麼精神上不獨立,自己有的孩子後依然依賴父母,被父母控制著,無法在父母面前獨立自主,更不要說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界限,管理父母,與父母合作一起完成育兒工作了。


很多夫妻中的一方因為缺乏獨立性,又沒有把握好夫妻關係這一定海神針,導致有了孩子後,在諸多的壓力和矛盾中,兩個人就走散了。


結婚有孩後,在老人幫帶孩子的情況下,家庭關係經營的好壞關鍵在於夫妻兩人是否有獨立的經濟能力,獨立的心智模式,是否已足夠成熟,是否能夠轉變角色,積極承擔父職母職,是否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能做到與父母分離,與伴侶連合,兩人連為一體。


如果做到這些,有孩子後的夫妻關係不僅不會變壞,而會變得更好,孩子在這樣內心強大的父母的照顧下也更能夠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