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19世紀時,象牙既可被雕成藝術品,也是一些日用品的原材料,比如檯球,骰子等。大象整個種群都快被人類“用”光了。於是本著救命的前提,科學家們合成了“塑料”,這種既廉價,不易燃還耐用的“神器”。EyeOpener今日話題,神器“塑料”的利弊?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塑料是高分子聚合物,最大的好處就是“又輕又堅固”,成本相對較低,工藝過程又簡單,可以隨意捏成你想要的模樣。所以人類“用”的是風生水起。部分機械原件,是用酚醛樹脂做的。水管原料是PVC。尼龍塑造成軍用品。大到房子車子,小到鞋子襪子,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它就這樣出現在你的世界裡。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可是漸漸的,塑料帶來的驚喜,已經變成了驚嚇。科學家們合成了塑料,但沒找到降解的法子,俗話說的好,請神容易送神難,想讓塑料自己降解,它真的能活500年。而這三生三世的漫長週期,不妨礙塑料袋一代又一代的生產出。根據不完全統計,從1907年開始,我們已經倒了63億噸塑料垃圾。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其中除了被回收的9%,和被焚燒的12%。剩下了79%,各自散落到天涯海角。地球海洋佔比面積最大,也是最倒黴的。每年約有800萬噸塑料湧入海中。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最苦就是各路海洋生物了,不是被纏住,就是被噎住。截至2015年,90%的海鳥都嘗過了塑料的滋味。可是吃了又不能消化,胃裡塞滿了塑料的飛鳥和魚,只有死路一條。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更要命的是那些被太陽烤化,被海浪打碎的碎片。撈都撈不起來,要麼浮在海平面,要麼沉入海底。等著小魚小蝦來吃掉,然後一層層往上推,最終被人類吃進肚子。雖然現在對人體沒造成致命傷害,但長期下去,也不是什麼好事。

“塑料”原先是為了“救命”的

雖有科學家在不斷研發替代品,尋找降解的方法,但畢竟沒有碩果。所以眼下,我們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