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汕頭礐石番仔墳舊照

“番”字,通常是泛指外來的、尤指海外的,像我們熟悉的番茄、番薯等。當地人將出洋去海外叫作“過番”,將洋人稱作“番仔”。

1860年1月,清政府在媽嶼島設立潮海關,被公認為是汕頭開埠的起始。汕頭開埠前後,來了一群懷著信念揣著夢想的傳教士,除了傳播宗教信仰,還辦學校、設西醫,把西方的文明帶到這裡,與當地傳統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汕頭開埠文化。有不少在潮汕地區的傳教士直到老死,將遺骨留在了礐石山上,徹底紮根在此。

礐石“番仔墳”,見證了汕頭開埠的歷史一頁。番仔墳裡,大理石砌成的墳墓,豎著十字架,刻寫著中英兩種文字,雖是墓地,卻毫無陰森之感,周遭山花搖曳、喬木挺立,整潔而寧靜。除了傳教士,還有早期的外籍人士過世後也葬在番仔墳。

汕頭礐石番仔墳舊照

攝於1895年,番仔墳,施饒理牧師之墓

施饒理牧師(Rev.George Smith 1831–1891),英藉,1857年被英長老會差派到廈門協助建造教堂,1858年轉到汕頭,在潮汕地區的揭陽榕城、揭西棉湖、五經富、河婆等地設立傳教所、建堂傳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