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相信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嗎?為什麼?

靚眼看世界


我感覺:是名師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同樣是好老師也不一定是名師。比如深圳美女校長鬍紅梅的論文抄襲事件,可能只是一個笑話罷了。

作為一名好老師,可能他並不出名,但他會像父母那樣呵護自己的學生,在教學方面他會嚴格要求自己,嘔心瀝血,在教育學生方面,他會因材施教,嚴格要求學生。課後他會認真地輔導孩子做作業,關心學生的課後生活情況,及時解決學生們的問題。能立德樹人,為人師表的都就是一名好老師。

但是,名師他的頭上會有很多光環,他可能只是非常豐富,可能有著作出版,可能有優秀的論文發表,可能經常去做講座或者參與了某課題的研究,他出名了,但是就一定是一名好老師嗎?他能及時的解決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嗎?他的道德高尚嗎?

不一定。

《放牛班的春天》裡的那個失業的音樂老師馬修,他來到這所如同地獄般管教寄宿學校,面對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可想而知,但是他卻用自己的真心打動了所有學生。他改變了許多學生的命運,但是他並不是一位名師。但卻是一位好老師。

作為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們,可能大多數人都是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像胡紅梅這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





愛學斯坦悟理


家長千萬不要迷信名師。名師的教學水平可能(我是說可能)會比非名師高那麼一點點,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教育界一直有一個爭論,一個班級要想取得好成績,是老師重要,還是學生重要?舉個真實的例子,很多年前,我所在的縣城一所初中有一位教師,當時還沒有名氣,她所帶的班級每次中考都成績平平。後來某一屆她恰巧教自己的孩子,利用這層關係,將她的女兒小學時同學的尖子生全部招入班中。(老師的孩子大多數成績都不錯,這個孩子小學的班級也是所謂的名師班,學生素質極高。)這屆學生中考時成績爆表,她也一夜成為名師,成績好,生源就好,形成了良性循環。所以,沒有高素質的學生,誰教都一樣。

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還是建議去名師班級,不是因為老師教學水平真的有多高,而是名師所帶的班級學生的素質比普通班級要高一檔,班級學習氣氛好,各科任課老師會盡量選擇負責、有水平的教師,佔盡先發優勢。在班裡管理上老師也可以放開手腳,對調皮、不愛學習的學生敢於管理。孩子在這種班級中學習,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壓力,也更能激勵孩子學習的鬥志。

我們在這裡只探討教學方面,對個人道德品質方面不做過多的品評。名師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但他的班級卻是最好的班級。





一葉落盡秋


我相信好老師有能力成為名師,名師裡自然也有好老師,但要說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就有些武斷了。

我剛教高中的時候,學校實行的是導師制,分配給我的導師,應該算是名師的行列,同時也是我們學校出名的好老師!

他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我們語文學科的各大參考資料上,我們當地市面上出現的語文學科高中的主流資料的編纂,基本都有他的參與。而且他同時擔任學校重點班的語文教學,自己又是班主任,不管是他自己的班級還是所教的重點班,語文成績基本都是平行班級前列。不管是從自身實力還是教學水平,或是教授出的學生水平來看,這位老師都是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當然,他和那些名聲在外的名師不一樣,他不輕易走穴,如果不是學校委派,一般也不會跑去各地去開講座。他在教學和管理班級之外,唯一的愛好就是坐在電腦前幹他的各種活兒:承接各種試卷的命題、編纂各種學習資料。每天早上五點他會準時坐在辦公室敲鍵盤,風雨無阻。

這是我心目中的名師,也是學校、學生和家長眼中的好老師!

但同時,我還遇到過一些所謂的名師,有才不配位之嫌。

我們學校算是比較開放,實行的是“走出去,請進來”的思路,經常會請一些名師或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到學校講座,每一次來都是大張旗鼓,花大價錢把人請進來,學生上自習,老師停課去聽講座,會前會後點名簽到,會上認真做筆記。聽的多了,很多名師就感覺一般,記得最尷尬的一次,是一個語文學科的帶頭人講座,而我一年前恰好去衡水學習的時候聽過他的講座,時隔一年,我發現他的講座內容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開場白和一些暖場的笑點都一樣。那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認識到,原來所謂的名師,竟然可以一個講座內容用那麼久,而且到哪兒都一樣。

後來跟我的導師聊的多了,就明白了有一些外出講座的名師,是集全校老師之力打造一個專題,然後由一個形象好氣質佳,語言表達能力強的老師進行對外輸出,你去聽他講一節課,那叫一個神!但你要是讓他連續講十節八節,體驗就會陡然變得極差。這樣的名師,是包裝出來的,而非真正拼殺出來的!

作為老師,名師一定是要在一線闖出名堂才能稱之為名師,其他的包裝、粉飾一定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不然所謂的名師,指不定哪一天就成了眾人眼中的笑話。不曝光,大家都是神,一旦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分分鐘被人打假。

在我看來,如果沒有教學成績做支撐,你大可以說自己是知名學者,知名教育工作者,但不要說自己是名師!


金牌小書童


“德藝雙馨”的老師是我心目中的名師的標準,也是我為之奮鬥的原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優秀教師,在教學方面必有一番成就,有自己的獨特方法。教書育人,重要的是育人,一言一行的潛移默化,舉手投足間的言傳身教,勝似千言萬語的大道理。










  • 胡紅梅之輩“偽名師”確有存在,正因為其“偽”而不實才會出現人設崩塌。就所謂偽裝的再好,馬腳還是會露出來的,終經不過時間的考驗。
每一位初涉講堂的年輕教師心中都有名師夢。在日復一日的教學過程中,在與學生不斷的磨合中,在經久不息的思考總結中,一點點的沉澱積累,逐步走向優秀,靠近名師之列。

然而真正成為名師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心”

一是有“虛懷若谷”的謙虛之心。

  • 想想古往今來名家大家哪一個不是自詡自身無知不足?季羨林老先生一生著述豐富,是我國著名的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社會學家,精通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德文,英文等12種語言,擔任過北京大學校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尚且稱自己寫文章不怎麼樣,只是通篇的大實話,飽學之士尚能如此,況我等庸庸之輩乎?



二要有“堅定不移”的赤誠之心。

初為人師,一腔熱血三年五載下來能不忘初心,不被蠅營狗苟同化,堅持最初本心的能有幾人?

我們學校的張臨生老師是將因材施教的理念,貫穿畢生的唯一之人,他研究學生的個體特點,針對性的提出成長的建議,並督促其完成。他從來不會對半大的孩子講大道理,他說孩子終歸是孩子,大道理比你知道的還多,關鍵是要將習得的知識落在實處。

作為班主任,他守著他的學生,守著他的教室,將課堂所學全部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只要進了張臨生的班,就穩穩的進了大學的門”,他就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神話,41年奮鬥在講壇上,直至燭火熄滅。



三要有“隨遇而安”的平安心。

每一位教師都渴望成為名師。有目標,有理想是可取的,但不可沽名釣譽,更不可弄虛造假,身不正如何為生之範?

名師之路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非刻意為之。過度的追捧、包裝、宣傳,已與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方向已經迷失,得到的必不是真知灼見,縱然絢爛一時,也如煙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保持一顆平常心,認真上好每一堂課,只要是真心付出必會有收穫,相信這一點。

名師不一定是好老師,好老師亦不一定會成為名師。時間久了,社會、學生、家長都會給出公正的判斷。作為老師,只管盡職盡責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掌聲,鮮花,名譽自會接踵而來。


終將長大


我可以很肯定得說,名師絕對不能和好老師劃等號,而且是風馬牛不相及。而且迷信名師是萬萬不可取的。


名師是如何產生的?

不可否認,有很多名師都是通過自己紮實的學術水平或者是得體的為人處世讓自己成為名師。但是也有很多所謂的名師是通過炒作產生的,例如之前新東方旗下的泡泡英語假名師醜聞,還有最近很火熱的美女校長鬍紅梅。很多個人,或者機構,通過網絡平臺來包裝自己,打造名師效應,來獲得更大的利益,但是這些所謂的名師往往不具備好老師

的特質,只是有經濟效益。


什麼是好老師?

好老師的標準是可以通過自身紮實的學術水平和表達能力,把自己要教授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最終學生掌握並可以學以致用。但是某些“名師”不具備這些特點,他們更像是吉祥物,經濟價值遠遠大於教育價值。很多名師學術能力有限,表達能力不強,沒有耐心和細心,最終導致學生根本不能從他們身上獲得知識和得到進步。


如何辨別好老師和名師的不同?

首先,一定要看這個老師對某個科目的專業程度。我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老師講英語的定語從句,解釋半天沒有解釋清楚,而且最後學生問問題也沒有解決,這種老師絕對不是好老師。


此外,一定要看老師能不能把學生教會。很多名師是自己學得很好,但是教課能力很一般,上課沒有邏輯性和連貫性,就憑著感覺講課,這樣的老師也不能成為好老師。


還有一些老師教的不錯,學術水平也很高,但是沒有耐心和細心。遇到學生問問題不但沒有解釋,反而覺得厭煩,甚至大聲斥責學生,這樣的老師是師德有問題,也不能稱得上是名師。


新視野教育字幕組


“名師”不一定是好老師!

很多好老師終身無緣“名師”!

——這是鐵定的現實。

什麼是“好老師”?

所謂“好老師”至少應具備三個要素:

A、良好的師德師風;

B、充沛的工作精力;

C、優秀的教學業績。

前二點,一般的老師都具備,但是“教學業績”這一點,是核心指標。如果一位老師能長期保持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成績優秀,那麼,他(她)十有八九就是學校、老師以及學生、家長心目中的“好老師”。

因此,“好老師”是人們對老師的發自內心的評價。而最具權威的“評價者”是學生和家長。


“好老師”不是一種榮譽稱號,而是一種工作評價。它沒有具體的成文的評價細則,學生和家長說誰是,誰就是!

在我們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這樣的老師真的挺多!

什麼是“名師”?它是怎麼來的?

名師,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特定的評價標標和細則,經過打分評比出來的一種榮譽稱號。

比如,我們市每年年底會進行一次“名師”評選活動。一般還會給縣區或學校下達一定的指標名額,然後依據統一的評比細則打分。也就是說,符合條件的老師再多,也不得超標;當然,老師再不行,指標不會白白浪費。

據“三味”瞭解,在評選“名師”時,基本上全憑“榮譽證書”講話,諸如“先進教育工作者”、“年度優秀教師”、“德育先進”、“教學管理先進”、“安全工作先進個人”啦,當然還包括教學獎、課題證書、發表論文及獎證、課堂教學比武等等……都按證書原件打分,計分高者,予以推薦申報。

至於象胡老師那樣還出版過著作,經常講學培訓的,那是絕對的“特殊條件”,無人敢於與之爭高下。


如此評比出來的“名師”,通常連本校老師也不知“名“,至於學校和家長,就更不清楚誰是學校的“名師“。

“三味“也是偶聽老師講某某是“名師”才知道,可仔細一回想,怎麼每年的教學成績咋不出名呢。

總之,“名師”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按各種獎懲評比出來的一種榮譽稱號。“名師”的特長多在於教研(而非教學)和講學(而非講課)。

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我是教育碩士生,從事教育,喜歡聊點教育,歡迎各位網友朋友評論交流。

什麼樣的老師才能稱得上名師?什麼樣的老師才能稱得上好老師?名師是否是好老師?看對誰而言?能對學生有幫助的,無論他是否是名師,對學生而言,他是一個好老師。

胡紅梅這個名師,對於她的學生來說,她向他們推廣好書,推動閱讀,應該是一個好老師,這個是不能否認的。

胡紅梅這個名師,她抄襲,對於整個教師隊伍來說,她違背了作為教師最基本的法則,毋庸置疑,她不是一個好老師。

這裡不討論“以愛的名義搞抄襲”,只談論她對誰是好老師,對誰是不好的老師。

那個所謂的名師,幫助自卑的我重拾自信,正是由他的幫助,我一路過關斬將,讀到博士,你能說他不是我的好老師嗎?不能因為他犯錯,就抹殺他對你的幫助吧。

那個所謂的名師,正是因為你幫助我交上一學期的學費,我才得以有今天的成就,你能說他不是我的好老師嗎?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自己,不能因為他犯錯,就抹殺他對你的幫助吧。

如果我們否認,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好人呢?

“你相信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嗎?”這個論斷有個前提,名師不一定是好老師呀!

個人認為,一個群體當中,不要因為有一個形象不佳,就否認整個群體。一筐雞蛋,有一個壞了,我們拿出來就好了,不能因為這個壞雞蛋,而放棄了整框雞蛋吧。

總結

年愈90的被授予為“人民的教育家”於漪老師說,我一輩子做教師,我一輩子學做教師。於老師在用生命詮釋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們向她學習,也把她的話拿出來與同道中人共勉。


我是“繪語文”,如果覺著我說的在理,請關注我,主頁有更多的有關教育的內容。


繪語文


名師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好老師也不一定就是名師。這裡把老師換成各行各業的人都一樣成立。



我們不否認有一些名師的確水平高,教學好,是貨真價實的名師,這一點我們也的確佩服。

但是教育行業和任何行業一樣,評選的時候,很多評選念歪了經。

混資歷混關係,這種評選的潛規則大家都懂,就不需要大說特說了。



有些老師本身教學水平高,教學成績也很好,同行以及學生評價都很高。但很可能這個老師不會來事,平時也不喜歡走關係,走到哪裡都憑自己的真本事吃飯。於是在各類評選的時候,可能就會被落下。

還有一些真正的好老師,醉心於教學和課堂,不屑爭名奪利,性格恬淡。這類老師的確是好老師,雖然在他們身上沒有各種頭銜和光環,但是在我心裡,他是個名師。



還有一些所謂的名師,混圈子混關係,這個也就不多說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能說這種生活方式我不喜歡。

所以名師不可盡信,一個人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自己判斷出什麼是真正的名師。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請留言交流。


張老師的講桌


教育部門認可的名師,就是好老師,像胡紅梅這樣的老師戴了那麼多的光環,不是名師嗎?名師,好老師乜不是完人,也會犯些可以原諒的小錯誤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她不是名師,好老師。因為,她這事之前的一大堆光環,就是名師一一好老師的有力證據,否定名師,就是否定給她認定名師的教育部門領導的豐功偉績,是對這些領導們的挑釁,汙辱,是對完美無瑕的教育制度的挑戰,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用戶8180697562389


“你相信名師一定就是好老師嗎?為什麼?”邀我回答這個題目,我想了很久。是回答,還是不回答,心理充滿著矛盾。我一直都是尊重老師的品質,推崇“尊師重教”的!

說得不好,說錯話了,大家批評我,我虛心改正,我想至少不會觸犯底線。

關於對“名師”的正確認知,的確是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能“胡說八道”,不敢“指手畫腳”。

我想一個真正的名師,應該是有自己的學業專工方向,理論構建和教育教學新體系!

師出有名的就是好老師,名師出高徒!名師不論帶任何班和教任何學生都應該是能夠出成果,出成績的。有起點,有起色,有個性,能夠歎為觀止,拍手叫絕,發自肺腑之言。

現在的名師都是年紀輕輕的,哪有什麼真功夫,名不符實,掛羊頭賣狗肉!並不是說,就否定年輕奮鬥的價值和努力。

上一堂課,評一下,包裝一下,搞個一等獎,宣傳一番就OK了,就成功了,名師的榮譽,到手了!名師需要內涵的呈現,需要真才實學實力的支撐。

現在的名師來得太簡單,來得容易,輕輕鬆鬆。曾經的名師,經過了日積月累,腳踏實地,經過長期探究探索的實踐積累過程,肚子裡有自己的真貨、乾貨、硬核。

變味的名師不一定就是好老師,好老師不一定就是評出來的名師!名師的認定存在嫌隙問題,評出的名師不一定就是出類拔萃的,評出的名師,並不一定就是有真才實學的指向。

依靠紙上談兵評出來的名師,不能令人信服,反而挫傷了其他老師的教學積極性!評出來的所謂“名師”,依靠某種關係和“資源”,不一定就是實質上真實的好老師,不一定就是有實力的教學典型!

真實的名師,應當是教育教學業務上的領頭雁、領頭羊,是教育教學能手、高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是推動教育教學進步的一種力量。

名師評定違反科學性原則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違反辨證法,不是正能量的行為,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作祟。

名師評定需要改革,少一點“空投”,多一點“內涵”;少一點“輕浮”,多一點“厚重”;少一點“虛飾”,多一點“質地”。

名師評定的認知,不必要一年一認定,或五年或十年,需要長期積累和生成的土壤,需要成績,需要成果,需要到教育教學落後的地方去檢驗,去張揚自己的能力和實力。

真正的名師是有大格局的,是有大思想的,是有家國情懷的!

他們能夠以身作則,埋頭苦幹,無論在哪裡,無論環境是怎樣的,都擁有一顆積極的、樂觀的、善良的心態與學校和學生同呼吸,共命運。

真正的名師,應當是推動中國教育教學發展的生力軍和重要支撐,才是國家教育發展的敬業精英和技術骨幹,是國家教育發展的財富和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