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有一種“腿痛”,可能是這個病惹的禍!

關節炎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一說到關節炎很多人只會想到膝關節炎、肩周炎等,其實在60歲以上的骨關節炎患者中髖關節炎佔了30%,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得。髖骨關節炎由於少為人知,且在症狀上易與腰椎間盤突出、膝關節炎相混淆,在臨床上被誤診的案例並不鮮見,有的甚至做了腰椎手術後仍不見疼痛緩解,才發現“病根”原來是在髖骨關節上。醫生提醒老年讀者,其實一個簡單的髖部X光片就可以作出診斷。

A、肥胖+運動不當,他得了髖關節炎

65歲的張先生體重有86公斤,伴有血脂、血糖超標。退休後他決心通過運動來減肥,經常與三五好友相約去爬白雲山。但從兩年前開始,每次爬完山,他就感覺自己的髖骨關節、大腿甚至膝關節都酸脹痛,但休息幾天就好了。近一年來,這種酸脹感不斷加重,休息後仍不見好轉,甚至走路開始一瘸一拐的,有時晚上睡覺也會疼醒。他這才去醫院就診。

張先生雖然有膝關節和腰椎退行性改變,但引起張先生這些不適的主要“病根”是髖骨關節炎,與長期肥胖、頻繁爬山造成關節負荷過重,加之運動方式不當造成了關節軟骨損傷有密切關係。

B、易與膝關節、腰椎病混淆

有一種“腿痛”,可能是這個病惹的禍!

髖關節包括髖臼、股骨頭兩部分

髖關節(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胯部或者大腿根部關節)包括髖臼、股骨頭兩部分,髖骨關節炎包括髖臼和股骨頭軟骨磨損。早期髖骨關節炎表現為髖關節、大腿甚至涉及膝關節的酸脹痛,勞累後加重,休息可改善,或會影響行走。發展到後期會出現疼痛加重,伴有跛行、髖骨關節屈曲和旋轉受限。有的甚至出現靜息痛(不活動也痛),夜間痛等。

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和膝關節炎都有下肢疼痛的表現,加之上了年紀的人一檢查,都會發現有不同程度的腰椎和膝關節問題,因此,如果醫生的經驗不足,有時就會將髖骨關節炎誤診為這兩種疾病。個別極端的案例中,病人甚至做完了腰椎手術,症狀仍不見好轉,才發現病根其實是在髖骨關節上。

那麼,髖骨關節炎引起的不適如何與腰椎間盤突出和膝關節炎引起的不適相鑑別?腰椎間盤突出症表現多數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合併有小腿和足部麻木。而髖骨關節炎疼痛多數侷限於髖關節、大腿以及膝關節。膝骨關節炎表現多數侷限於膝關節疼痛、屈伸受限、膝關節內翻或者外翻畸形,甚至出現膝關節屈曲畸形(膝關節伸不直)。

臨床上,醫生對髖骨關節炎做出診斷主要根據病人症狀(髖關節疼痛、跛行)、體徵(屈曲以及旋轉受限、下蹲困難)、影像學檢查(多數X光檢查就已足夠,MR檢查對早期骨關節炎有意義)。

C、髖關節發育不良者是高發人群

髖骨關節炎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髖骨關節炎與年齡、遺傳、肥胖、職業、營養等因素相關,因此肥胖人士、運動員以及長期機械性重複使用某一關節的人士都屬於高發人群。

繼發性髖骨關節炎引起的原因包括髖關節發育不良、創傷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後期等,其中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人約2/3發展為髖骨關節炎。陳鎮秋解釋,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髖臼未能得到良好發育對股骨頭包容與覆蓋不足而形成的一種髖部發育性疾病。很多髖關節發育不良者早期並沒有症狀,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40%—60%的髖臼發育不良在中年出現髖關節痛。

D、爬山、走樓梯、下蹲等運動少做

如果中老年人出現髖關節酸脹痛、容易勞累,建議到骨關節專科門診諮詢,可以拍X光片,多數可以明確診斷。

有一種“腿痛”,可能是這個病惹的禍!

早期髖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消炎止痛藥物、軟骨營養素、中成藥等)、控制體重、避免關節負荷過重等。一旦被診斷為髖關節炎,是否還可以鍛鍊身體?髖關節炎患者如果不適當運動,體重增加反而會增加髖關節的負擔,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游泳、踩自行車、散步等運動,但是爬山、走樓梯、下蹲等對關節負荷較重的運動儘量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