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崇禎帝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生命燈塔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同樣作為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又顯得與眾不同。他殫精竭慮,為國事的破敗而心懷憂鬱,可他又急於求成,希望做中興之主,最後事與願違,煤山自縊。

崇禎的一些做法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好高騖遠

崇禎從哥哥手中接手權利時,大明的破敗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但他好高騖遠妄圖做中興之主。產生與現實不切實際的想法往往會跨大步子,做起事情來急於求成,最後事倍功半,甚至自尋死路。

崇禎臨終前留下遺詔說諸臣誤朕,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把亡國之罪歸咎於大臣。

生性多疑

崇禎心思縝密,但又多疑。內有農民軍,外有女真崛起,腹背受敵。袁崇煥雖然嬌縱,先斬後奏殺掉毛文龍,皇太極離間崇禎與袁崇煥二人,崇禎竟然無察覺,果斷將袁崇煥凌遲處死,使袁崇煥原下屬祖大壽等人心生隔閡。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用來對付清軍,沒有人能比袁崇煥更合適。

崇禎聽信楊嗣昌的話,又將孫傳庭入獄。

崇禎多疑不勝枚舉,國難當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多疑只會讓事態更糟糕。



手段兇殘

在位十七年,崇禎頻繁調整官吏,總共換了17個刑部尚書,50個內閣大學士……頻繁的人事調動會造成人心不穩,官員做事畏手畏腳。

崇禎生性多疑,動不動就拿官員是問,入獄、問罪、斬首、凌遲等頻繁使用,比魏忠賢有過之而不及。

無治國韜略

明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民不聊生 ,社會動盪,階級矛盾加劇。崇禎雖然屢下罪己詔,但苛捐雜稅層出不窮,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崇禎認為鎮壓或消滅了農民起義,抽出兵力去對付滿清,時局會好轉。他不會料到最後是農民軍讓明朝滅亡,殊不知社會底層和統治階層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狀態。



總結

崇禎雖勵精圖治、事必躬親,但明朝的滅亡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他的治國方略和自身的多種問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歷史的發生


說起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明君,一類是昏君,而崇禎皇帝屬於獨一檔,是具有明君表現的昏君,他屬於好心辦壞事,把一手好牌給打爛的人。說起崇禎皇帝為什麼會亡國,這得從他自身說起。

首先這個人非常的急躁

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夠立竿見影,馬上能夠看到效果。可是治理一個大國,必須循序漸進,打仗作戰更是如此,這樣急躁的個性如果不受控制,對於整個國家來說就是災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於孫傳庭的第二次啟用。孫傳庭作為大明朝最後的棟樑,他所訓練的部隊,已經成為明朝在北方最後的軍事支柱,這支部隊的使用上應該謹慎,應該多聽聽領兵將領的意見。

而崇禎根本不顧這些,他無視孫傳庭的軍隊訓練不足,戰鬥力還不能夠達到與李自成決戰的要求,貿然出兵於李自成大戰,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只要孫傳庭的軍隊守住陝西,就能夠有效嚇足阻李自成的軍隊,有他們在後面虎視眈眈,李自成就不敢貿然進攻北京。

再比如洪承疇出關,在松錦之戰中,洪承疇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同意與清軍立即決戰,可是,急躁的崇禎皇帝卻下令洪承疇必須剋期進兵,結果可想而知。

其次,崇禎皇帝特別愛惜羽毛,重視自己的名聲

為了緩解明朝兩線作戰的壓力,崇禎皇帝和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商議,打算和滿清政府達成協議,而且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只要協議能夠達成,明朝就可以抽調山海關的關寧鐵騎,入關勤王攻打李自成。

可是事情敗露之後,崇禎皇帝卻不敢承擔責任,為了自己千古明君的名聲,為了自己通過殺死魏忠賢取得的聲望,他竟然將陳新甲推出來當替死鬼,一刀了事。這一刀可好,徹底斷送了明朝和滿清政府達成協議的可能,使得明朝在財政及其困難的情況之下,必須兩面開戰,最終拖垮了明朝。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崇禎為了軍費向北京城中的勳貴們借錢,結果這些國家蛀蟲,來個一毛不拔,反而向皇帝哭窮,崇禎皇帝拿他們也沒有辦法。可是當劉宗敏拿著皮鞭和大刀,向他們借錢的時候,這些人可是拿出了上千萬的家產,這足以說明這些人是壞,而不是沒錢。

崇禎皇帝很清楚這些人有錢,可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說什麼也不敢採取果斷措施,其實國家都這樣了,還在乎什麼名聲?

要知道如果沒有錢給前線軍隊發餉,這些人很有可能就成為起義軍的一份子,掉過頭來打你大明朝政府,只可惜崇禎想不到這一點,他太愛惜羽毛了。

第三,這個人非常的嚴苛

他非但對於政治和軍事沒有一點點的耐心,而且對於屬下的大臣容錯率幾乎為零,所謂崇禎50相,可不是浪得虛名的。這位爺在位17年,竟然換了50多個內閣大學士,簡直讓人無法想象。

對於邊疆大吏,更是嚴苛異常,在崇禎手中死掉的總督達到了七人,被他幹掉的巡撫有11個人,其中固然有些人該死,但是我相信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必死之罪。

正是因為有這些毛病,一個勤政的好皇帝,卻沒有能夠挽回帝國的滅亡,成為了一個亡國之君,加入了周幽王,漢獻帝,隋煬帝,元順帝等人的亡國之君俱樂部。


歷史評說


引言:

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服用“仙丹”病逝,遺詔弟弟朱由檢繼位,年號崇禎,在位十七年,甲申之變以身殉國,統一的明朝就此滅亡。

按照歷史記載的崇禎帝,在位期間不但大刀闊斧剷除閹黨,還勵精圖治大力改革,本人也勤儉自律,找道理來說這樣一位在整個明朝歷史上,都可稱得上為“明君”的一位皇帝,怎麼樣都不至於讓明朝在他的手上滅亡,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總結來說,大致可以用“內憂外患,沉痾難起,積弊難返,無力迴天。”這四個方面來形容,其實此時的明朝本就千瘡百孔,有搖搖欲墜之勢。

崇禎帝接過來的本就是個“爛攤子”,若說犯錯,大致只能歸功於他高看了自己的治國能力,也小看了明朝的頹勢,更別提本人還有這“天子”最基本的品質猜疑之心,以及本身性格的優柔寡斷,瞻前顧後的軟綿手段,更是在喪失了一次又一次機會後,終於讓明朝陷入不可挽回的危機。


內憂外患

明朝後期,吏治敗壞,朝廷腐敗,邊境不寧。

此時明初時,實行的衛所制度早已敗壞,軍隊主要靠兵餉維持,但朝廷撥發邊軍的餉銀時,總是被層層剝削、貪汙,最後真正落入邊軍手中的,竟不到一半,甚至削減到三層。

隨著邊境戰事越發緊張,軍費的開支也越來越大,所以朝廷的赤字也越來越大。

到崇禎年間,為了應付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又加徵“剿餉、練餉”,和之前的“遼餉”合併徵收達“三餉”之巨,竟然比國家正賦稅還多二百多萬兩。

與此同時,各級征服腐敗無能,各地水利長久失修,災荒頻繁,百姓不堪負重,叫苦不迭,無以為生之下,只好:“相聚為盜”,加上邊軍長期被嚴重剋扣軍餉,士兵們的日常生活也難以維持,以至於當時農民起義往往還混雜了“力量強大”的邊軍。

其中出名的如李自成、張獻忠、高迎祥等等,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有組織,強化了力量,還贏得民心,攻打各處更加得心應手,勢如破竹。

與此同時,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開始大舉嚮明朝進攻。

內憂外患之下,由於國庫空虛,只能選擇其一,然而,正是崇禎帝本身猜疑、優柔寡斷,搖擺不定的心性,使得當時先對內?還是先對外?的政策,始終難以下決斷。

一下子啟用楊嗣昌“必先安內然後才能攘外”的治軍方略,制定“四正、六禺、十面網”的圍剿計劃,但是隻在初見成效之後。

又立刻,諸如把盧象升這種“書生”從中原調往宣任大總督,把熟悉西北的地方官員調往他們不熟悉的北方邊境大戰,以至於計劃最終功虧一簣。

而使原本計劃打持久戰的山海關大戰,也在忽然的調令中,只能採用速戰速決之法,自然全線慘敗。

如此,兩難之下崇禎帝的猶豫不決,客觀上使得後續的清兵入關,成為必然。

沉痾難起

更重要的是,明朝歷經萬曆、天啟時期的揮霍,到崇禎帝接手時,朝廷國庫空虛,軍隊腐敗,外有後金窺視,內有農民起義,內憂外患還不夠,朝廷內部幾十年的黨爭影響之下,朝廷各處官員不免幫派林立,明爭暗鬥,做事推諉,貪汙成風。

而面對此情況的崇禎帝,是在太高看自己的治國能力,也太小看此時明朝面對的危機,居然一繼位,就想一夜之間改變此危局,急躁之下,在處理很多問題上,就不可避免地開始急功近利。

結果可想而知,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越搞越糟,甚至逐漸難以聽取大臣的建議,剛愎自用地對很多政事想當然。

如此,問題越來越多,焦慮失望之餘,更加遷怒百官,甚至於開始“重典繩下”,臣子一出錯,就開始換人,或者誅殺,頻繁更迭的朝臣,使得大臣們開始奉行多說多錯,不做不錯的原則,但就這樣,還是難以避免悽慘的下場。

據史料記載崇禎一朝十七年,僅兵部尚書就換了十四人,刑部尚書換了十七人,內閣大學士前後任用五十人,更別提還有多達七名總督被殺。

如此一來,可想而知,本就風雨飄搖,沉痾難起的明朝,有這麼一位喜怒無常,輕易“殺伐”的君王,如何不臣子離心,後期從側面被拖後腿,也可預見。


積弊難返

對崇禎帝來說“生於末世運偏消”可能是對他命運最恰當的形容,他為人清高自負,繼位後雖勤勉,一心想挽救明朝的頹勢,但無奈這個“爛攤子”是在太過千瘡百孔,不僅有閹黨作祟,還有前朝留下的頹靡政局。

但長期的官場弊病,朋黨之爭,士族之“戰”,已成為一種既定的風氣,絕不是明察苛求所能奏效的,但崇禎帝偏偏不信邪,偏要急功近利地苛求臣下,所謂:

“求治之心操之過急,不免釀為功利,功利之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之不已積為雍蔽。”

困局之下,如溫體仁攻邗錢謙益事件、袁崇煥之獄引發的錢龍錫案,再到溫體仁和周延儒的相互傾軋,這一樁樁一件件,烏煙瘴氣的朋黨之爭,不但內耗了僅有的朝廷之力,更是攪亂了整個朝廷的日常運作,本就內郊外困的社會危機之下,自亂陣腳,崇禎帝即使有心改變,也力不從心。

更可況,以袁崇煥事件為例,雖然其中有皇太極的反間計影響,但歸到根本,還是崇禎帝巨大的猜疑之心,以及當時朋黨之爭的推波助瀾,多方利益集團的相互傾軋之下,最終袁崇煥冤死,明朝的局面落得個:

“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的地步。


無力迴天

可以說,明朝滅亡,在明末時種種傳統制度下,加上內憂外患的現實,朋黨之爭的烏煙瘴氣,更重要的攤上了這麼一位自視甚高,剛愎自用,卻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崇禎帝,在各種危局中,一面鐵面無私苛責臣子,一面卻優柔寡斷,舉棋不定,更添濃厚的猜疑之心。

綜合犯下以上種種錯誤,崇禎帝加速明朝的滅亡,成為必然。


長了鹿角的兔子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是一個悲情人物,尤其是他在上煤山的時候還能回望京城大火,說一句苦吾民耳,更是讓後人唏噓不已。加上清朝初期許多倒行逆施的政策,各地的反清復明活動也一直持續不斷,但大多數都要和崇禎扯上一點關係。可以說,在清初的一段時間,崇禎的聲譽反而越來越高了。

崇禎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勤政。在明朝的皇帝裡,除了太祖和孝宗之外,可以說就沒有比崇禎更勤政的皇帝了。而且,因為孝宗時期對閣臣還是比較尊重的,也比較倚重大臣的輔佐,但崇禎不同,崇禎時期雖然在制度上也還是沿用了之前的內閣制,但是因為他很勤政,而且對閣臣動輒斧鉞相加,所以內閣實際上形同虛設。在這個意義上,崇禎時期的制度也是最接近朱元璋時期的。

官僚制發展到明朝,已經非常成熟了。甚至在有些時期幾乎處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但它也還是能夠自己正常運行,並且應對一些危機。最典型的就是武宗時期,武宗天性活潑好動,比較愛玩兒,不怎麼理朝政,甚至內閣大臣也見不了幾次面。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官僚體系還是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轉,平定了當時波及整個中原腹心地帶的叛亂。

官僚制差不多就是在兩種極端狀態之間來回搖擺。一種極端狀態就是武宗時期甚至萬曆這種情況下,皇帝幾乎不管,但是官僚體系仍然能夠正常運轉,完成自己應該承擔的任務。也就是說,可以再無人駕駛的狀態下正常運轉。另一種狀態則是被馴服之後的狀態,也就是完全按照上級的命令行事,無論什麼情況,哪怕是天塌下來,它也一定要按照規定的程序來運轉,完全不理會現實的危機。


朱元璋時期,通過胡惟庸案就差不多讓官僚體系成了第二種狀態,但是因為他殺伐果斷,精力充沛,所以他實際上兼任了宰相的功能,每天從天不亮劉開始批閱文件,到夜裡很晚才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加上他手下還有大量參加了創業過程的開國功臣,所以能力還是足夠的,運轉起來也沒有問題。他下發給各級官僚的任務,也都能夠完成。

崇禎面臨的就是完全不同的狀態了。明朝的官僚體系經過萬曆末期和天啟時期的混亂,實際上已經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正是需要恢復和培育元氣,並且逐步消除黨爭,讓整個官僚體系重新回到比較正常的狀態。但是崇禎登臺之後缺沒有這個耐心,因為邊疆危機始終無法解決,兒內部又很快出現了叛亂,所以崇禎始終處在比較焦慮的狀態,沒有耐心來緩解危機,總是急於求成,最後一事無成。

也正是因為他在心理上的過分焦慮,讓他在對待大臣的態度上處在兩個極端之間,很容易一見鍾情,但是如果出現一點失誤,又會完全失去信任,甚而直接誅殺。所以,崇禎一朝閣臣變換非常頻繁,被殺的被殺,被貶的被貶,最後剩下的就是一些只能順著他說的人,或者乾脆不說話的人,以不犯錯誤為自己固寵保祿的主要手段,也沒有人敢於任事了。

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尤其是在戰爭狀態下,一個獨當方面的大臣,在戰爭中不敢出錯誤,只能贏不能輸,就算是贏得再多,只要輸一次,就要被殺,最後能幹事的大臣差不多就被他殺完了,留下的都是不說話,不做事,皇帝說什麼他就怎麼做的那種聽話的人。所以,他最後還說諸臣誤朕,其實是執迷不悟,始終沒有理解,是他耽誤了大臣,也耽誤了明朝的江山。


如果在承平時期,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是不太容易暴露出來的,但是這種所有人都噤若寒蟬,唯恐出錯的狀態,一旦遭遇突發危機,應對能力的短板就會特別明顯。因為其他人都怕承擔責任,所以並不獨立判斷,也不自己決策,而是逐級上報,等待上級指示,上級沒有指示,他就堅決不動,因為這樣做對他是最安全的。而這種逐級請示報告就會導致決策效率很低,在應對危機的時候反應非常慢,什麼事情都慢一拍。

而這種過度的權力集中導致的另一個很明顯的結果就是,其他人都對整個體制失去了忠誠和認同,而只是把自己當成皇帝的打工仔。反正江山是你的,好了是你的,壞了也是你的,那麼興亡就和我沒有關係了,一旦被危機摧毀,也是你的失敗,整個官僚體系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也不會覺得對自己是多大的損失,大不了敵人來了投降就是了。

這其實也是每個王朝末期官僚體系的普遍狀態,對朝廷沒有什麼認同,對皇帝也無所謂忠誠不忠誠,只是當成一份普通的工作而已,只做上級交代的任務,上級沒有指示,哪怕是再大的利國利民的好事,他也不會去做。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如果誰這樣做,反而顯得別有用心,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被其他人逆向淘汰。這也就是說,王朝中期由盛轉衰的時候,大臣的心態都是坐等出事,而在王朝末期,官僚的普遍心態都是天下興亡,關我屁事。


蕭武


感謝提問。

崇禎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從他即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在位這個帝國的重新振興而努力,奈何回天乏術,雖殫精竭慮仍於是無補,明朝還是走向了滅亡。

崇禎無時無刻不想中興明朝,雖然出發點很好,但是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錯誤一:沒有分清楚兩大威脅的主次

明朝末年,威脅明朝統治的一共有兩大因素,一是從西北地區進而蔓延到全國的農民起義,二是關外女真族的重新崛起並不斷衝擊明朝的正統地位。

明朝末年的財政收入是很感人的,且大頭都扔到了關外的關錦防線上,根本無力同時應對兩大威脅,偏偏崇禎還想一次性全部消滅。

從實力上來看,李自成等亂匪相比較清軍來說是比較容易撲滅的,若是“攘外必先安內”,將關外的精銳部隊調入關內,先平掉國內亂匪,再去應對清軍,應該相對會容易的多。


錯誤二:對待閹黨太過粗暴

崇禎還是親王時受到過東林黨人的薰陶,也認為東林黨人是正義的化身,而忽略了政治鬥爭本身就沒有對錯之分。

崇禎認為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的根源在於魏忠賢領銜的閹黨亂政,殺了魏忠賢就可以結束黑暗的吏治。然而真正的根源在於文官集團本身,人性貪婪,文官們無休止的貪汙受賄才是腐敗的根本。

除去魏忠賢后,東林黨重新執政。東林黨雖死裡逃生,但是依舊跳不出黨爭這個侷限。在東林黨人看來,只有他們的觀點才是正確的,“非吾族類,其心必異”,不是東林黨的人,就一定是奸佞。加之文官排斥武將,使得太多的人對東林黨不滿,造成了政局不穩。


錯誤三:對文官和士大夫集團寬容

因為應對清軍的入侵使得軍費支出佔到了財政收入的大頭,且居高不下;西北災荒又無力賑災使得流民四起。

明朝不得不增加財政收入來應對沒錢的局面,其中之一就是裁撤驛站,而另一個措施就是增加稅收,將壓力轉到百姓身上。

江南地區本就富庶,因此增加稅收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西北地區土地貧瘠,且又遇到災荒,百姓無力承擔,就連溫飽都無法保證,也給了造反充足的理由,導致西北地區民變四起。

而與此同時,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和文官集團依舊我行我素,吃喝玩樂,迎來送往。李自成攻下北京後,麾下劉宗敏從北京王公大臣家中搜刮出了金銀珠寶無數。而崇禎自始至終從沒有向這些階層要過錢或收過稅。


錯誤四:行事激進,對臣子缺乏信任

崇禎從不輕信大臣,如果說明朝什麼時候的首輔最難當,一定是崇禎年間。崇禎在位期間的首輔換了一個又一個,沒有人能坐穩位置超過兩年。而每個人的執政理念又是不盡相同,這也導致政令朝出夕改,政令混亂。

在袁崇煥這個鎮守關錦防線的大將身上,他缺乏應有的信任,請人回來的是他,殺人的還是他。僅僅一次北京被圍,他就中了皇太極的離間之計。雖說袁崇煥驕傲自大,有取死之道,但對自己親自請回來的大臣沒有應有的信任,實在是不該。

明末亂匪橫行之時,崇禎曾任命多位武將剿匪,每一個都有平定亂匪的能力,他卻換了一個又一個,導致最後每個人都以亂匪不在境內為第一要務,從而也喪失了很多徹底剿滅亂匪的時機。


小結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內心中渴望中興明朝,然而年少登基也使得他血氣方剛,而且行事激進,在魏忠賢、袁崇煥等人的事情上都沒有盡善盡美,使得朝政不穩,自毀北方長城。


盛夏一抹清涼


一、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袁崇煥,導致明朝遼東戰局惡化。大明松錦防線全部失守。錦州、松山等重要軍事要塞陸續失守。總兵祖大壽向滿清投降。


對於袁崇煥是不是對大明忠心?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證明。公元1629年,皇太極率軍從蒙古草原繞道,準備襲擊京城。袁崇煥聽說以後,帶兵日夜兼程從遼東趕回京城救援。在京城郊外,袁崇煥率軍打敗清軍,保障了京城的安全。皇太極被迫撤軍。從袁崇煥率軍千里救援的行動就可以看出來,他對大明忠心耿耿。袁崇煥被冤殺,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

二、 用人不當。(1)崇禎帝重用楊嗣昌、高起潛等奸臣。兵部尚書盧象升強烈主張抵抗清軍。盧象升在鉅鹿阻擊清軍,被清軍包圍。高起潛見死不救,反而帶著軍隊逃跑。最終,盧象升全軍覆沒。盧象升自己也壯烈殉國。

(2)孫傳庭這種有才幹的忠臣,卻受到崇禎帝的猜忌和排擠。


三、 崇禎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頻繁更換內閣成員,導致政局不穩,組織機構渙散。


四、崇禎帝對各地藩王過於寬厚優待,進一步加劇國家財政困難。(1)各地藩王佔據著良田美宅,卻不繳稅不納糧不承擔徭役;(2)各地藩王憑藉自己皇親國戚的身份,侵佔百姓田地,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但是崇禎帝卻不制止各地藩王禍害百姓,反而包庇縱容。


五、崇禎帝對有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優待。雖然國家財政困難,但是有功名的讀書人卻不用繳稅納糧承擔徭役。明朝有功名的地主們趁著天災人禍,瘋狂兼併農民的田地。明朝政府卻默許或縱容他們的行為。


六、 崇禎帝對普通的平民百姓非常苛刻。(1)明朝普通的平民百姓雖然佔有的田地少,卻要繳稅納糧承擔徭役。(2)大明崇禎年間,國家頻繁發生旱災、洪災和蝗災等自然災害。崇禎帝卻沒有派人積極賑災。大明許多農民遭遇天災人禍,種下的莊稼顆粒無收。他們無法生存下去,被迫聚眾造反。從此,明朝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越來越多。


七、徹底清算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勢力,導致明朝文官集團失去制約,勢力越來越大。(1)魏忠賢把持朝政,作惡多端。崇禎帝打擊和嚴懲魏忠賢,合情合理。但是崇禎帝沒有必要將閹黨勢力一網打盡。閹黨與文官相互制約,才能保證政局穩定。


(2)崇禎帝盲目信任文官集團。然而當時明朝多數文官都喜歡拉幫結派和黨同伐異。東林黨和浙黨、楚黨鬥爭激烈。多數的東林黨人只會誇誇其談紙上談兵,缺乏治理國家的能力和才華。


(3)在很多明朝文官的強烈要求下,崇禎帝撤回各地的鎮守太監和礦監,停止徵收採礦稅以及其它的工商稅。這使明朝財政收入大幅減少。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崇禎帝又下令向基層人民徵收剿餉、練餉和遼餉,加重了明朝人民的負擔。


八、崇禎帝生性殘暴,刻薄寡恩。很多官員只是犯了一些小錯,就被崇禎帝處死。這使大明君臣之間離心離德,相互防範。所以,當李自成攻打北京城時,明朝各地的文官武將們都在觀望,沒有人想去救駕。


以上幾點就是崇禎帝犯下的主要錯誤,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想法或建議,歡迎留言。


寒松722


崇禎帝犯得最大錯誤是他能力不行,卻非要瞎折騰,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一、崇禎繼位時的明朝現狀

崇禎繼位時,明朝主要有兩個問題。

一是當時風氣不好,萬曆、泰昌、天啟連續三任皇帝都不上朝(泰昌是突然暴斃,來不及上朝。萬曆和天啟是壓根不上朝),再加上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打壓士大夫,使得文官集團對維護朱明王朝缺乏積極性。

二是朝廷運轉不暢,各地上報的災禍或兵事得不到妥善處理。比如天啟七年,福建發生嚴重的旱災,朝廷知道卻不管;朝鮮和察哈爾蒙古被皇太極暴揍,使得薊州、宣府和大同直接暴露在後金的兵峰之下,朝廷也是不管不問;西南奢安之亂整整七年,朝廷始終未能平定;西北長達十餘年的災荒,朝廷也是知道卻不管。

另外朝廷運轉不暢還引發了一個後果,就是朝廷收不上稅,天啟七年,國家財政收入的白銀僅三百餘萬兩,而這些銀子連京營軍的軍餉和朝廷官員的官俸都支付不起。魏忠賢不是沒想過搞錢,但他憑本事搞錢,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朝廷仍然缺錢。

這就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實已經是在風雨中飄搖欲墮。偌大的帝國版圖鋪在桌面,找不到一塊沒有問題淨土能放得下一個巴掌。所以崇禎繼位後,他本人非常想大幹一場,士大夫對他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有為之君,帶領大家撥雲見日,使朝廷能正常運轉起來。



二、崇禎初期的錯政、亂政

崇禎皇帝不負眾望,登基之後十分勤政,從他的初衷來看,他很想做有為之君,但是他的能力不行,缺乏高明手腕,這使得他所謂的勤政都是在幫倒忙,朝廷在他的主持下反而搞得一團糟,還不如天啟皇帝的懶政。

舉幾個例子。

①:清算閹黨用力過猛,矯枉過正。

魏忠賢這個人有一點本事,其實崇禎沒必要清算他。當然清算他也沒毛病,畢竟他名聲太醜了,留著他不殺,崇禎無法與文官集團達成合作關係。但是魏忠賢死後,崇禎為了彰顯自己的聖明,擴大清算名單,造成冤案頻發,使得政局動盪,這就很不可取了。

比如天啟時期的內閣,魏廣微、顧秉謙、張瑞圖、施鳳來、黃立極等人,有的跟魏忠賢有勾結,有的沒勾結。崇禎把有問題的魏廣微等人處理掉就完事了,可他非要搞一刀切政策,把人全部都換掉,討好東林黨,結果搞得朝內缺乏基本的制衡,崇禎最後反被東林黨挾持了。

這還只是內閣,六部和地方官更誇張。天啟時期的六部尚書,崇禎不滿意,登基之後就換了五個,其後一年時間,他對新人也不滿意,又先後換了兩遍。至於地方官員,凡是給魏忠賢建過生祠的,崇禎都換掉。這幾板斧下來,明朝的上層建築,從內閣、六部尚書到各省督撫來了一次,全面大換血。

崇禎登基時,明朝就好比一個久餓之人,吃飯補充營養沒問題,但不能吃撐了啊!經常餓肚子的人猛然暴飲暴食,肯定會被撐死。

②:疑心太重,導致關寧軍蛻變。

崇禎登基沒多久,就碰上了己巳之變,也就是清軍第一次進關。當時清軍孤軍深入,離京城還有數百里,崇禎本不必要驚慌,但他沒見過這架勢,慌忙下旨京師戒嚴,沒有及時安定民心,導致京城惶恐不已。

戒嚴就戒嚴吧,戒嚴之後,崇禎又幹了什麼蠢事呢?他下旨詔四方勤王,把老首輔孫承宗請了回來,結果孫承宗剛進京沒多久,他聽說袁崇煥帶兵勤王,覺得孫承宗不如袁崇煥,又臨陣換帥,把孫承宗罷免,換上了還沒趕回京的袁崇煥。孫承宗從任命到罷免還不到四個小時時間。

袁崇煥到京後,跟皇太極打了兩仗,但僅半個月後,崇禎聽了一些謠言,腦子抽瘋,把袁崇煥又逮了,最後又換上了孫承宗。

縱觀已巳之變,崇禎皇帝做事之草率,讓人瞠目結舌。不少人就是因為這件事,對崇禎喪失了效忠信心。比如袁崇煥死後,他帶入關的關寧軍就直接逃回了山海關。崇禎一聽這事,老毛病又犯了,開始削弱關寧軍,結果關寧軍上下心態大崩,忠君、愛國、保家的理想通通都沒了,淪落成了一幫拿錢打仗的兵油子。

可以說,從崇禎四年開始,關寧軍就不再向明朝效忠,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甚至是對明朝有敵意的藩鎮。而更可怕的是,這個藩鎮還拿著明朝稅銀。(吳三桂這類人投降清朝並非是偶然)



③:用人不當,對內、對外政策舉棋不定。

從崇禎四年開始,崇禎跟他老哥一樣,對文官集團產生了懷疑,為了遏制文官集團,他先是啟用宦官,緊接著他又啟用馬匹精,比如周延儒、溫體仁這種大奸之臣當政。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崇禎朝的政局性質變了。原來的老持穩重之臣紛紛去位,小丑們粉墨登場,朝局之混亂,連天啟時期都不如。

雖然當時也出現了諸如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等人才,但人才的質量和數量,都遠遠不如之前。

除了用人失敗之外,崇禎最大的錯誤是他的政策幾乎沒有一個是對的。比如在鎮壓農民軍這方面,崇禎一直就是搖擺不定。他又想剿,又想安撫,還經常派不知兵的人去鎮壓義軍,結果就是起義軍規模越來越大,崇禎在剿匪和抗清問題上搖擺不定,明朝最後也是亡在了他的搖擺不定上。

對外方面更是如此,松錦大敗後,崇禎想跟滿清議和,但他又要臉,怕別人罵他,缺乏起碼的擔當。

另外,崇禎對軍官也缺乏信任,死於崇禎猜忌的軍官數不勝數,最冤枉就是盧象升。不得好死不說,死了也要踩上幾腳,讓忠臣義士寒心不已。除了盧象升外,陳新甲、孫傳庭等也都是崇禎錯誤政策的犧牲品。網上曾經有人戲稱崇禎朝最大的人才庫,是刑部的大牢。朝堂上全是奸臣,大牢裡全是諸如劉宗周、姜埰、鄭鄤、文震孟、熊開元等真正的忠誠義士。

到明朝滅亡之前,刑部大牢居然關著三百多位官員,皇帝對忠臣如此薄情寡義,軍隊和士大夫譁變,投入起義軍或是清軍,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崇禎究竟應該如何破局?

其實從王朝發展軌跡來看,崇禎繼位之初的明朝已經無可救藥了,不管崇禎做什麼,註定都只是重病之下的苟延殘喘。

明朝必亡,這是無解的。

不過,明朝必亡不等於就一定要在崇禎時期滅亡。我覺得只要崇禎不折騰,明朝未必不能再苟延殘喘幾十年(30~50年)。因為對比清朝後期的局勢來看(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咸豐手上的清朝比崇禎手上的明朝更悲催。當時清朝不僅丟了江南半壁,就連京城也被英法聯軍端了。

然而咸豐皇帝很有魄力,表示只要能平定太平天國,他就封王,不管是不是滿人,這極大了的刺激了士紳階級的積極性。至於後來的慈禧更有魄力,她的政策對列強是“寧贈友邦,不與家奴” ,對漢人軍閥是一方面高官厚祿,另一方面分化瓦解,同時進行一系列經濟、政治、軍事改革。以此穩定住了局面。

當然不得不說,慈禧很無恥,毫無做人底限可言,可謂是極其卑劣下流。但是你不得不承認一點,那就是慈禧給搖搖欲墜的清朝又續了50年的命。對比起來,崇禎的政治水平簡直差遠了。


Mer86


崇禎皇帝究竟犯了哪些錯誤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崇禎皇帝其實是一個很盡職的皇帝,只不過他改變前任皇帝遺留下來不合理的措施進行的太快也太早了,因為當時的局勢以不能進行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明朝的兩大勢力[閹黨及東林黨]控制著明朝的政治體制,而閹黨一直就掌控著實際權力,以魏忠賢為代表的閹黨集團是最有代表性的,魏忠賢在權力巔峰時期哪可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並號稱九千歲,可見魏忠賢的權力有多大,閹黨的勢力有多大。

崇禎皇帝在沒有登基以前,就耳聞目睹了閹黨集團的所做所為,再加上他一直就和東林黨人接觸比較親密,東林黨對哪時的崇禎皇帝影響是比較大的,所以他一登基上臺就開始了他制定的政治改革,當然了改革的對象就是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改革獲得了圓滿成功,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徹底的走下了大明的政治舞臺,可是從此明朝的惡夢也就開始了。

東林黨主要是以文臣為主的,他們的權力比武將可要大的多,以前有閹黨在的時候對東林黨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東林黨獨大時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對守邊將土的打擊壓窄也就沒了章法,也正因此使得各地總兵心中都存有很大的不滿,最後導制局勢進一步的惡化,最終亡了大明的江山,最後一個留在崇禎皇帝身邊的老太監嘆氣說到…要是忠賢在事情也不至於此,這時的崇禎皇帝也許想到了他的皇兄臨終時,叮囑他的事,大事要靠魏忠賢。

所以崇禎皇帝也許很後悔殺了魏忠賢,因此也只能嘆氣失望的登上了煤山(景山)走向了哪棵亡明之樹,強勝幾百年的大明亡了。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看法,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與風互語


為何明朝會在崇禎皇帝手裡滅亡呢?有十七年的時間可以讓明朝起死回生,但是他卻沒有,反而成了最後一位明朝君主,有些人歸結於上天的災難以及人禍。不然明明是一手好牌,怎麼到最後卻打得無比爛?

其實,在剛當上皇上的那會兒,崇禎皇帝還是一個勵精圖治,想要好好治理國家的好皇帝,不過他卻做錯了,一件事兒,也是這件事兒給明滅亡埋下了伏筆。少年皇帝,年輕氣盛,看不慣當時的大宦官,魏忠賢,一心想把他給殺了,把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但是卻操之過急,草率的殺掉了魏忠賢,端了宦官的老巢,引起了朝堂的震動。

要知道當時的,西廠東廠錦衣衛,可以是一個監督百官的監察機構,是皇帝的耳目,幫助皇帝更好的掌握大臣們的動向,而崇禎的舉動是徹底斷了自己的耳目,表面看是把權利集中到了自己的手裡,其實暗地裡失去了更多的權利,真的是糊塗。

再之後又爆發了戰爭,內部農民起義,李自成也趁勢發展了起來,再加上滿洲的侵擾,最終導致明朝亡了。

而之所以爆發農民起義,是因為恰好處於小冰河時期,百姓們沒有住所,吃不上飯,沒有地方可以去,朝廷又沒有及時的去賑災,再加上地方上的官員,貪汙剋扣,過度的壓榨百姓,才導致的農民起義。

這裡,也就能看出,崇禎皇帝不會任用官員,致使東林黨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大,而底下的官員構成又比較的冗雜,所以在賑災以及鎮壓農民起義這些事情上,毫無用處,甚至起到了惡化的作用。

同時崇禎還因為用人不當,造成了很多奸臣聯合坑害忠臣,像著名的將領盧象升,就被誣陷導致陣前逃走了,還有當孫傳庭在潼關戰死之後,因為內心懷疑,孫是不是沒有真的死,所以什麼恩賜都沒有給他的家人。導致了很多的忠臣,心寒,也導致了更多的人追隨李自成。

這樣看來,雖然上天給了崇禎十七年的時間,但是由於自己不懂如何治理朝政,不懂收攏人心,不會任人唯賢,再加上天災人禍,所以導致明朝的最終滅亡,我們可以換個想法,假如說,崇禎殺了魏忠賢以後,能夠把握機會,把廠衛系統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完善他的監督機構,不任用昏官,在天災發生後能及時賑災,那可能又是另一個結果了,來自小李侃歷史


長白山公爵


在明朝末年,明明朝內有賢能之臣,外有忠勇之將,卻因崇禎皇帝的猜忌,而導致國破家亡;看看吧,他如何對待吳三桂的,如果對待袁崇煥的;面對明末災荒,不顧百姓死亡,只是想著鎮壓,結果面的內憂外患,誰有支持他呢?

曾經《康熙王朝》陳道明飾演的康熙鞭策群臣一段經典臺詞,歷朝歷代似乎都有這樣的輪迴,做了皇帝,得了天下,邊開始坐享其成,把如何治理天下拋到腦後,治天下遠比打天下難,難在潛移默化的不自覺的墮落了,難在沒用馬上刀光劍影、快意恩仇般的灑脫。坐金鑾殿下,傲視群臣,那還記得和兄弟們衝殺打天下來的痛快,過得瀟灑呢?

當朝大學士,統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罷免四位;六部尚書,朕不得不罷免三位。看看這七個人吧,哪個不是兩鬢班白,哪個不是朝廷的棟樑,哪個不是朕的兒女親家,他們爛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裡,卻搞成了這個樣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於國家,愧對祖宗,愧對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罷免了自己! 還有你們,雖然個個冠冕堂皇站在幹岸上,你們,就那麼幹淨嗎?朕知道,你們當中有些人,比這七個人 更腐敗!朕勸你們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腸子翻出來,曬一曬,洗一洗,拾掇拾掇! 

朕剛即位的時候以為朝廷最大的敵人是鏊拜,滅了鏊拜 ,又以為最大的敵人是吳三桂,朕平了吳三桂,臺灣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啊,朕收了臺灣,葛爾丹,又成了大清的心頭之患。

朕現在是越來越清楚了,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邊,而是在朝廷,就是在這乾清宮!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們當中,咱們這兒爛一點,大清國就爛一片,你們要是全爛了,大清各地就會揭竿而起,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上才幾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宮後邊,天天的盯著你們呢!

朕已經三天三夜沒有閤眼了,總想著和大夥說些什麼可是話,總得有個頭啊 。想來想去,只有四個字[‘正大光明’匾升起]這四個字,說說容易啊,身體力行又何其難? 這四個字,是朕從心裡刨出來的,從血海里挖出來的。記著,從今日起,此殿改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哦,你們都抬起頭來,好好看看,想想自己,給朕看半個時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