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靈飛經》,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全篇一筆不苟,風姿俊逸,神采飛揚;用筆起止之變化,用墨淡雅之可愛,讓人歎為觀止。鍾紹京《靈飛經四十三行》墨跡本,20.8×8.9cm,共9頁,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來源 | “椿海藝術”(ID:Chunhai-0)

《靈飛經》

《靈飛經》是唐代著名小楷之一,無名款。袁桷,董其昌皆以為是書法家鍾紹京寫。但啟功先生認為只是無名經生所書。無論出自誰手,都是一部很美的小楷之作。我們且認為是鍾紹京所書。下面從鍾紹京著手,帶您一同欣賞這“精妙絕倫”的小楷。

| 鍾紹京《靈飛經》註釋版 / 點擊進入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越國公祠

鍾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今江西興國縣長崗鄉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鐘"。為紀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後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國公祠"顯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家族名望的顯赫與遷徙的源流。其中,著名的《靈飛經》傳為其所作

| 鍾紹京 | 書法展1.0版 / 點擊進入

《靈飛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本,它的字跡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

只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靈飛經》又名《六甲靈飛經》,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右下筆潭》中稱其:“如新鶯歌白囀之聲”,楊守敬

評:“靈飛經一冊,最為精勁,為世所重”。 《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於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致,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靈飛經》以其秀媚舒展,沉著遵正,風姿不凡的藝術特色為歷代書家所鍾愛。

董其昌說:“趙文敏一生學鍾紹京終十得三、四耳”。他認為趙孟頫的楷書就是學習鍾紹京小楷的,因此可以從趙孟頫的楷書看到鍾紹京的楷書風範。史稱其真書字畫妍媚,遒勁有法。書法家蘇東坡認為,榜書需要結密無間,以筆墨雍容、安靜簡穆為上。書法界認為榜書自古為難,其難有五,一曰執筆不同,二曰運管不習,三曰立身驟變,四曰臨仿難周,五曰筆豪難精。而鍾紹京能在武則天朝,明堂九鼎和諸官門榜,均他所題,實在鍾紹京的著作難得。當時朝堂之上,鍾紹京是一員小官,許多大臣擅書法者不少,可見鍾紹京榜書要站得住,必有長處。歷史記載,鍾紹京家藏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至數百卷。近代大書家

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益於《靈飛經》。可見《靈飛經》有著超凡脫俗的藝術感染力。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靈飛經》,那秀美中有古趣的風格,舒展中有團聚的結體,平易中有變化的用筆,都已把唐人書法的特色表達無餘。

啟功認為《靈飛經》對學書者有更重要的啟示兩段:

-1-

世間事物沒有完美無缺的,看這《靈飛經》四十三行,總不免有不見全文的遺憾。

但從另一角度看,海寧陳氏刻《渤海藏真》叢帖,也不是真正全文,它既無前提,也不知它首行之前還有無文字,中問又少了十二行,也是較少被人注意的。如從“償鼎一臠”的精神來看這四十三行,字字真實不虛,沒有一絲刀痕石泐,實遠勝於刻拓而出的千行萬字。而《渤海藏真》所缺的十二行,即是這四十三行的最後十二行,拿它與《渤海藏真》全本合觀,才是賞鑑中的一件快事。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2-

重要的不是作者,而是《靈飛經》至於什麼鍾紹京書等等臆測之論,實是自古鑑賞家的一項通病,無款的書畫,常要給它派一個作者,有的在卷外題簽或在卷後跋中指定,這還不傷原跡;有的即在卷內添加偽款,破壞文物,莫此為甚。《靈飛經》從元人袁桷指為鍾紹京後,明、清相承,有此一說。至今若干唐人真跡已為世人共見,那此一推測已無辯駁,而古人所見不多,有所揣度,也就不足為奇了。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董其昌和啟功都讚不絕口的《靈飛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