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大眾銳評丨“燒錢”120億,山東這麼做值嗎?

今年省財政安排120億元科技創新資金,是上年投入的3.7倍——山東省政府印發實施《關於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的實施意見》,“120億元”成為諸多媒體關注點。

120億元,不是一筆小錢。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大幅度減稅減費引發財政收入減少,保障民生、三大攻堅戰和“六穩工作”支出需求巨大,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山東首次拿出這麼大一筆“真金白銀”,值嗎?

值不值,關鍵看120億元“燒”在哪兒。

這兩年,都說山東落後了。有的說落後在產業結構上,有的說在質量效益上,其中一條清晰脈絡就是,山東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若不迎頭趕上,“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將從我們身邊悄然滑過”。

在去年初全省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大會上,省委書記劉家義專門強調了一組數據: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3.8%,分別比江蘇、浙江低7.7和6.3個百分點,比我們的近鄰河南還低1.1個百分點;全社會科技研發經費支出佔比2.30%,分別比廣東、江蘇、浙江低0.22、0.32和0.09個百分點;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廣東有2.4萬件,我省1399件,僅為廣東的5.8%。

數據是枯燥的,卻也能看出山東與科技強省之間的差距。當今世界,以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引發又一輪產業變革。縱觀近現代工業發展史,蒸汽技術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引發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回顧山東發展歷程,產業結構從何時開始落伍的?很大程度上始於10多年前那一輪信息化升級。廣東、江蘇、浙江的產業,都是在這一時期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而我們卻在踟躕前行。

每一次產業革命,一定是科技革命引發的;每一次產業升級,一定是科技創新引領的。山東作為製造業大省,規模以上製造企業近4萬家,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加快5G通訊、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的科技革命成果與我省強大的製造業對接,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特別是大力推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就有可能趕上在上一輪產業升級中落下的步子。

在這個意義上,在科技創新上“燒”多少錢,都是值得的!這120億元,不僅是為山東當前,更是為山東未來。

值不值,還要看120億元“燒”什麼。

科技是個“頭腦活”,也是個“燒錢活”。我省首次提出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提出將用5年左右的時間,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範樣板,培育30個以上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同時帶動各地建設一批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創新創業共同體,形成“1+30+N”的創新體系,沒有較為雄厚的資金保證,肯定不行。

據報道,這12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開展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引導全社會技術創新等四個大方面。如,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承擔或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省財政擇優給予每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經費資助;對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省財政按照其投資單個企業首輪實際投資額的最高10%給予獎勵,年度累計獎勵金額最多不超過100萬元;省財政根據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的目標績效,給予每個最高5000萬元補助……這120億元雖然不少,但每一分錢都有所指向,都用在了“刀刃”上。

事實上,作為近8萬億元的經濟體,山東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是巨大的,120億元是遠遠不夠的。今年我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5%左右”,意味著全省研發投入是千億級的。政府拿出這120億元,就如“指揮棒”“撬動杆”“吸鐵石”“藥引子”,既向全社會展示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態度和向科技強省邁進的“雄心”,也一定能吸引、帶動和拉動更多社會資本、金融資本以及企業資金投向科技創新,更加有力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

山東是一片飽含深情的沃土,是一個敢於創新的平臺,是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地方。這120億元,既是科技投入,可是科技“召喚”。四面八方的資本、技術、人才,一定能源源不斷地湧向山東科技領域,在共享機遇中擁抱科學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